本書以中國佛教思想為主題。從原始、部派、大乘這三個主要印度佛教思想發展階段談起(第一章),依次分述佛教思想傳入中國後在兩晉時期被吸納(第二、三章)、在南北朝時期成長(第四、五章)、在隋唐時期隆盛(第五至十一章)之演進情況,基本上是以發展時段為論述骨乾。並且把說明焦點放在它們共同關注的一些議題(例如空、流轉還滅、判教、佛性等),亦兼顧到立說宗派和設論課題這兩方麵的視角。
本書特色
1.重視印度佛教思想的認識,用可觀篇幅述說各主要階段和宗統教學。
2.揭示中國佛教思想綱格與印度大乘宗統相通地方,並為教相、風格的歧異提供解釋。
3.探求中國佛教思想課題在印度佛教經論上的淵源,顯示其整體發展的特殊意義和貢獻。
作者簡介
廖明活
廣東省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哲學博士,主修佛學。現任香港大學中文係教授。
著作甚豐,有:《嘉祥吉藏學說》、《淨影慧遠思想述要》、《懷感的淨土思想》等,及中、英文論文多種。
哇,這本《中國佛教思想述要》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脈絡感到好奇,但市麵上很多書要麼太學術化,要麼就隻講一些皮毛。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棒,它不像其他書那樣羅列教義,而是巧妙地將佛教思想的演變與中國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緊密結閤。從佛教如何從印度傳入,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如何被中國的士人階層接受,再到它如何融入哲學、藝術、文學,甚至民間信仰,作者都做瞭詳盡而生動的描繪。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佛教如何與儒、道兩傢思想相互激化、融閤的篇章,這完全顛覆瞭我以往對佛教隻是獨立發展的認知。書中引用瞭很多經典文獻,但並非枯燥的學術考據,而是將之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彷彿穿越時空,親歷瞭佛教思想在中國大地上生長、蛻變的過程。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教的書,更是一本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的鑰匙。
评分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充斥著艱澀的佛學術語,讀起來會很費勁,但事實恰恰相反,它是一本充滿智慧且極具啟發性的作品。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夠將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勾勒得既有宏觀的全貌,又有微觀的細節,而且每一處都緊扣著中國的歷史文化土壤。我對於書中探討佛教思想如何迴應中國傳統價值觀,以及佛教如何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提供一種超越現實的精神齣口,都感到非常著迷。例如,在論述佛教對倫理道德的影響時,作者並不是簡單地搬弄經文,而是分析瞭佛教的慈悲、平等、無我等觀念,是如何與儒傢的仁、孝、忠等觀念發生碰撞與融閤,並最終豐富瞭中國的倫理思想。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的獨特地位,它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思想體係,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對於中國佛教的任何一點點興趣,都會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完全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令人望而卻步。他能夠將一些非常深奧的哲學概念,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清楚,而且還穿插瞭很多生動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佛教如何影響中國文學藝術的部分,它讓我瞭解到,原來許多我們熟悉的詩詞、畫作,都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思想。例如,山水畫中那種空靈、寂靜的意境,與佛教的「空」和「無」的概念有著怎樣的關聯,這本書都做瞭非常細緻的解讀。我還對書中討論的佛教如何在中國的民間社會中傳播,如何與地方習俗結閤,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佛教,感到非常有趣。它讓我知道,佛教並非隻屬於僧侶和學者,而是深入到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评分說實話,我之前對中國佛教的理解相當有限,覺得它就是一套宗教儀式,或是某種哲學流派。但這本《中國佛教思想述要》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將佛教思想的發展梳理得清晰透徹,而且充滿瞭洞見。我最欣賞的是,他沒有把佛教思想看作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發展的,並且是與整個中國社會思潮、政治變遷、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他巧妙地將早期佛教的般若思想,如何與魏晉玄學融閤,再到隋唐時期禪宗、淨土宗的蓬勃發展,以及宋明理學對佛教的挑戰與吸收,都做瞭非常精彩的闡述。我常常在想,中國的士人是如何在複雜的社會壓力下,從佛教中尋找精神慰藉,又是如何將佛教的智慧融入到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中?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啟發。它讓我看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不僅僅是宗教史,更是思想史、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评分這本書實在太驚豔瞭!原本以為會是本枯燥的理論書,沒想到讀起來卻像是在聽一位飽學之士娓娓道來,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一步步去思考。例如,在探討中國佛教的本土化問題時,他沒有簡單地說「佛教被中國化瞭」,而是深入分析瞭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宗派是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上,與原有的文化基因發生碰撞、調和,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思想體係。我特別欣賞作者對幾個關鍵人物——像是鳩摩羅什、玄奘、慧能等的處理方式,他不僅展現瞭他們的學術貢獻,更挖掘瞭他們在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掙紮與抉擇,讓這些歷史人物鮮活瞭起來。書中的一些觀點,例如對「中觀」在中國的轉化,以及「禪宗」的興起如何與中國的士人精神相契閤,都讓我產生瞭深刻的共鳴。這本書讓我對中國佛教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名相,而是觸及到瞭其精神內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