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危機,有範圍大到令全民驚悚的,如SARS風暴、九二一大地震、土石橫流、九一一襲美恐怖活動,與南亞大海嘯等。也有侷限於校園一隅的,如學生自殺自殘、師生衝突事件等。另有一些雖具高危害性但�不容易令人警覺的,如生態環境漸受破壞、治安逐漸惡化、産業失調凋零等。上述各種不同層麵及不同程度的危機,有來自大自然的天災事件,也有來自人為造成的意外禍害。
危機事件常會危害到個體的身傢性命、錢財榮譽,以及組織群體的發展與存亡。因此,如何預防危機的發生?如何麵對危機事件?如何處理危機事件?是各個權責單位責無旁貸的首一要務。身為組織乾部就該學習如何認知危機、預防危機、麵對危機、處理危機。
作者任職公務部門將近三十年,不乏參與危機處理事宜。且自民國七十二年起持續在政治大學、警察大學、颱北市立師範學院、警察專科學校等兼授相關課程,特就個人親身經曆與研究所得、參酌他人研究文獻,撰寫本書,希望藉由理論與實務的相互印證,提齣理性的批判與建設性的論點,提供讀者寶貴的參考資料。
從危機事件的實際案例中觀察,不難發現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互為錶裏,兩相交互、因果相循。多數危機事件係因組織病態所引發,而組織病態又常造成危機處理作為上的阻力,以及危機事件常令已呈病態的組織更形惡化,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為能適切診斷組織病態,以求精進危機處理作為,作者將寫作的取嚮與內容,界定在「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兩個麵嚮。
先從「钜觀係統嚮度」觀察,組織運作的良窳,深受大環境係統的影響,必須充分掌握社會脈動的訊息,機先因應調適運作的步伐,纔能避免遭受社會的淘汰。次就「組織運作嚮度」以觀,政策計劃作為、權變管理策略、公共關係的運作、成員的激勵認同等,無不關係著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再就「微觀成員嚮度」觀察,如組織成員個人的情緒障礙、行為舉止是否偏差、生命財産安全有無保障等,也都可能成為組織病態的肇因。因此,本書在第一章即以係統理論來探討組織的運作及病態的成因,第二章探討危機處理作為的基本思維及要領,第三章至第六章探討組織整體運作的相關策略作為,第七章至第九章則探討組織成員個體病態的現況及因應作為,第十章就危機處理實務上所見的部分迷思,或美其名為「巧門」加以論述。
作者簡介
陳東陽,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曾任颱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副總乾事兼執行秘書、颱北市少年警察隊隊長。現為國立政治大學教師研習中心兼任副教授。相關著作有:《我國警察教育計劃認知之研究》、《偵訊學精義》、《經營零犯罪環境》
第一章 組織係統病態
第一節案例舉隅
第二節係統意涵與特性
第三節係統運作與衝突
第四節學校環境係統特性
第五節組織病態
第二章 危機處理思維
第一節危機的概念
第二節校園危機的類彆
第三節危機的係統環境與特性
第四節危機的認知與診斷
第五節危機處理策略
第三章 政策錯置與計劃作為
第一節案例舉隅
第二節計劃作為之意涵
第三節計劃作為之時點與時程
第四節理想計劃作為模式之建構
第五節理性計劃作為之限製
第四章 官僚病態與權變策略
第一節案例舉隅
第二節科層體製的特徵與病態
第三節學校組織類型與病態
第四節權變策略之形塑與運用
第五章 疏離脫序與激勵認同
第一節案例舉隅
第二節組織氣候
第三節人事贓否
第四節激勵認同
第六章 社群偏頗與公共關係
第一節案例舉隅
第二節從眾行為
第三節沉默螺鏇理論
第四節社會交換理論的意涵
第五節公共關係的內涵
第六節社會資源與公共關係的作為
第七節媒體公關
第八節協商談判與形象修復
第七章 情緒障礙與調適
第一節案例舉隅
第二節自我認同
第三節壓力的認知
第四節價值的澄清
第五節減少非理性的想法
第六節憂鬱與求助
第八章 偏差行為與防治
第一節偏差行為之成因
第二節社會學習理論之意涵
第三節偏差行為之態樣
第四節校園暴行
第五節防治策略作為
第九章 犯罪侵權與預防
第一節案例舉隅
第二節預防相關理論
第三節預防策略作為
第十章 危機處理的巧門與迷思
參考書目
剛翻完《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這本書,感覺腦子裏的東西被重新整理瞭一遍,像是經曆瞭一場思想上的“大掃除”。以前總是覺得,公司的各種亂象,都是一些“不正常”的人在搗鬼,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這些“不正常”其實是“組織”本身所産生的“病態”反應。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組織心理醫生”,把那些隱藏在公司運作背後的種種“怪癖”和“頑疾”都給一一揭露齣來,分析得頭頭是道,讓我嘆為觀止。 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集體理性失靈”的描述。很多時候,明明大傢都是聰明人,但一旦進入到一個群體,做齣的決定有時卻顯得非常愚蠢,甚至會做齣一些明知故犯的事情。作者深入淺齣地分析瞭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比如從眾效應、群體思維等等。他舉的例子都非常貼切,讓我立刻就能聯想到自己曾經經曆過的類似情況。讀著讀著,我甚至覺得,原來不是我一個人“格格不入”,而是組織本身就存在著一些“設計缺陷”。 而關於“危機處理”的部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不隻是教我們如何“滅火”,而是教我們如何“防火”,以及在火災發生後,如何有序、有效地將損失降到最低。他提齣的“危機應對五部麯”或者“七步原則”,邏輯非常嚴謹,而且提供瞭很多具體的案例來佐證。我感覺,讀完這本書,以後再遇到突發狀況,就不會像以前那樣手忙腳亂,至少心裏有一套處理流程,能夠按部就班地去應對。 這本書還有一個很棒的地方是,它不僅僅是指齣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解決之道”。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病態”的描述上,而是積極地探討如何“治愈”這些病態,如何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具韌性的組織。他提齣的“組織再造”、“文化重塑”等概念,都非常有前瞻性,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環境中,一點一滴地去推動積極的改變。 總的來說,《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這本書,是一本兼具深度和廣度的佳作。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復雜的組織運作,更能為我們提供應對危機、提升組織效能的寶貴經驗。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企業管理、組織行為感興趣的朋友們,相信你們讀完之後,都會跟我一樣,對“組織”這個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並且能夠更好地駕馭它。
评分天啊,我最近挖到一本超有料的寶藏!書名是《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光聽名字就覺得重量級。我平常就對公司運作、人際關係那些“看不見的牆”很有興趣,總覺得很多時候大傢錶麵和睦,底下暗潮洶湧,搞不好哪天就爆發一場大戰。這本書簡直就像是給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原來那些在公司裏讓人頭疼的問題,背後都有這麼一套“病態”的邏輯在運作。 作者的分析簡直是神乎其神,他把那些公司裏常見的、讓人一頭霧水的“怪現象”都掰開瞭揉碎瞭講,像是明明大傢都很努力,但就是沒起色;或者明明是小事,卻能演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內鬥;還有那種“踢皮球”文化,永遠沒有人願意真正承擔責任。他不僅僅是指齣問題,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瞭這些病態是如何産生的,是企業文化使然?還是領導者的問題?亦或是外部環境壓力?讓我看得目不轉睛,時不時還會恍然大悟地拍大腿。 而且,書裏關於“危機處理”的部分,更是讓我覺得值迴票價。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而是充滿瞭實操性的建議。像是當公司齣現負麵新聞,或者內部齣現重大矛盾的時候,該怎麼一步一步地去化解?怎麼纔能把傷害降到最低,甚至把危機變成轉機?作者給齣瞭非常多具體的案例分析,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讓我們能從彆人的經驗中汲取教訓。我感覺讀完這本書,以後在職場上遇到任何棘手的狀況,都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手足無措瞭,至少心裏有底,知道該往哪個方嚮去努力。 這絕對不是一本讀完就丟的書,我感覺我可以反復翻閱,每次讀可能都會有新的領悟。特彆是書裏提到的“組織共生”,還有“如何構建健康的組織生態”,這些概念都非常新穎,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目前所在的公司,思考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有時候,一傢公司就像一個人一樣,也會生病,需要診斷、需要治療。這本書就像是一本“組織醫院的診斷手冊”,讓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人,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病情”,並且找到“療法”。 總而言之,《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在職場上有所建樹,或者對企業管理有深入瞭解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必讀之作。它不僅能幫助你理解那些看似混亂的組織現象,更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我強烈推薦給我的朋友們,相信大傢讀完之後,都會跟我一樣,覺得自己的職場智慧又提升瞭一個level!
评分這本《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真的是一本讓人腦洞大開的書!我一直對公司裏的各種“潛規則”和“奇怪現象”感到好奇,有時候覺得明明按常理來說不應該是這樣的,但事情就是會朝著某個奇怪的方嚮發展。這本書就好像給我安裝瞭一個“組織透視鏡”,讓我能看到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病竈”。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穎,不是那種老掉牙的管理學理論,而是充滿瞭對現實世界觀察的洞察。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組織僵化”和“創新扼殺”的章節。感覺很多公司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會變得越來越保守,越來越害怕改變,即使是明擺著的危機,也可能因為“按兵不動”而錯失良機。作者把這種現象剖析得非常到位,解釋瞭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害怕失敗?還是因為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讀著讀著,我都能感受到那種無力感,但同時,作者也給齣瞭如何打破僵局的建議,讓我覺得充滿希望。 而且,《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在“危機處理”這一塊,簡直是把我之前的一些模糊認識都給梳理清楚瞭。危機可不是小事,搞不好就會讓一傢公司萬劫不復。書中詳細介紹瞭危機發生的類型,以及在不同類型危機下的應對策略。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強調瞭“危機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溝通來穩定人心、挽迴聲譽。感覺這些經驗,對於任何一個在職場上的人來說,都是無價的。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人,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麼枯燥,讀起來很有畫麵感,有時候甚至帶著一點黑色幽默。作者的敘事方式,讓你仿佛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案例之中,去感受那些組織的“痛苦”和“掙紮”。同時,他也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直麵那些最棘手、最令人頭疼的組織病癥,並且努力去尋找解決的辦法。 總而言之,《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寶典。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看清組織的“黑暗麵”,更能教我們如何在危機中求生存,在病態中求新生。我強烈安利給我的同事和朋友們,相信你們一定會跟我一樣,讀完之後,對“組織”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
评分哇!這本《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簡直讓我開瞭眼界!平時在公司裏,總會遇到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明明是個小問題,但就是有人要把事情搞得特彆復雜,然後大傢就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以前我總覺得是某些人“故意找茬”,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這背後可能是一種“組織病態”。作者把這些病態現象剖析得非常透徹,就像是你請瞭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來給你診斷,把藏在深處的病因都找齣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權力真空”和“責任規避”的論述。我以前就常常感到睏惑,為什麼明明一件事情需要有人負責,但最後總會變成大傢互相推諉,最後不瞭瞭之。這本書解釋瞭這種現象的根源,可能是組織結構不清晰,也可能是缺乏有效的監督機製。作者還列舉瞭一些非常生動的案例,讓我感覺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我身邊一樣。讀著讀著,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行為,是不是也無意中參與瞭某種“病態”的循環。 而且,這本書的“危機處理”部分更是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我一直覺得,在任何組織裏,危機都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如何應對。作者提供的危機處理框架,邏輯非常清晰,從預警、評估、響應到恢復,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得非常周全。讓我感覺,即使遇到再大的風浪,隻要有這套方法論作為指導,都能沉著應對,而不是慌亂失措。書中的一些具體技巧,比如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安撫員工情緒,如何重建信任,都非常實用。 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是充滿瞭實踐指導意義。它讓我意識到,一個健康的組織,需要有良好的“免疫力”,能夠自我修復,能夠抵禦外部的侵襲。而病態的組織,則可能因為一點點小小的“感染”,就迅速擴散,最終導緻整個係統的崩潰。作者對於如何“治愈”組織病態,提齣瞭很多富有啓發性的建議,比如如何重塑企業文化,如何培養領導者的責任感,如何建立透明的溝通機製等等。 總的來說,這本《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絕對是近期我讀過的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書之一。它不僅解答瞭我長久以來的疑惑,更給瞭我一套應對職場挑戰的“利器”。我非常推薦給所有在職場打拼的朋友們,無論是初入社會的新鮮人,還是經驗豐富的管理者,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啓發。
评分終於把《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這本書讀完瞭,感覺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刻的“組織體檢”。一直以來,我都對公司裏那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決策,以及員工之間微妙的權力鬥爭感到睏惑,但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組織診斷師”,把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都給揭示齣來,讓我豁然開朗。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是從個人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而是從整個組織的“生命體”去審視,就像在觀察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如何運作,又如何在某些環節齣現“病變”。 書中關於“組織權力運作”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以前總覺得,權力應該是用來做事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有時候權力本身就會成為一種“病態”的驅動力,導緻一些不必要的內耗和鬥爭。作者把那些“政治鬥爭”、“小圈子”等等現象,分析得鞭闢入裏,讓我對公司內部的權力結構有瞭更深的理解。讀著讀著,我甚至覺得,原來很多時候,事情之所以沒能順利推進,並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權力分配和運作方式齣瞭偏差。 而《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這本書在“危機處理”方麵的論述,更是讓我覺得受益匪淺。在現代社會,企業麵臨的挑戰是多方麵的,危機也可能隨時發生。作者不僅僅是提供一些應對危機的“急救措施”,更是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危機預防機製”,以及如何在危機發生後,通過係統性的方法來化解風險。他提齣的“危機溝通五大原則”,我感覺非常實用,以後遇到類似情況,至少知道該如何下手,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充滿瞭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洞察。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案例,來佐證他的觀點,讓我覺得非常接地氣。他沒有迴避那些組織中存在的黑暗麵,而是直麵問題,並且努力去尋找解決的方案。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本“組織生存指南”,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職場中的種種挑戰。 總而言之,《組織病態與危機處理》這本書,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讀物。它不僅幫助我理解瞭組織運作的復雜性,更給瞭我一套應對危機、提升組織效能的實操方法。我真心推薦給所有在職場上打拼的朋友們,相信你們讀完之後,一定會跟我一樣,對“組織”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並且能夠更好地駕馭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