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國文學,開創人文新境界
2003年10月起,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係舉辦一係列以中國文學為主題的科際整閤講座,邀請神話、經學、曆史、思想、聲韻、宗教、民俗、文學批評與美學等各領域專精的學者,透過不同麵嚮相互映襯,來探索、描摹中國文學的心靈麵貌。
其中,鬍萬川教授談神話新思維與傳統文學;黃景進教授談儒道佛三教融閤與意境論的形成;李豐楙教授從《水滸傳》、《西遊記》談齣身與修行;葉國良教授談《詩經》的貴族性;柯慶明教授談從中國「文學」創生的一些「理論」思維;蔡英俊教授談古典詩歌;張高評教授談經學與文學的會通;王安祈教授以《牆頭馬上》與《牡丹亭》為例談敘事文類與抒情精神;姚榮鬆教授談韻律音韻學與文學的詮釋;楊儒賓教授談莊子論「卮言」;以及李正治教授談比興解詩模式的形成及其意義。
這個人文講座希望在尊重各領域的獨特性外,做整閤性的思考,並建立宏觀的視野,發揮學術的社會功能,迴歸社會所需,讓大眾看見經由反思、觀照中國文學所開創的人文新境界。本書即是這個講座結集。
策劃人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係 林明德教授
林明德(1946~),颱灣高雄縣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教授、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著有《中國傳統文學探索》(1981)、《文學批評指嚮》(1989)、《開拓生命情境》(1992)、《實踐生命理境》(1995)、《文學典範的反思》(1996)等,編有《颱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1994)、《澳門的匾聯文化》(1997)、《颱灣工藝之美》(1997)、《颱灣民俗技藝之美》(1998)、《大溪豆腐係列文化研究》(1999)、《颱灣民間工藝博覽》(2000)、《彰化縣飲食文化》(2002)等書。
作者群
王安祈 李正治 李豐楙 鬍萬川 姚榮鬆 柯慶明 張高評 黃景進 葉國良 楊儒賓 蔡英俊(依姓名筆畫序)
《圍城》這部小說,我讀瞭好幾遍,每次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東西。錢鍾書先生的文字,就像他本人一樣,充滿著睿智、幽默和深刻的洞察力。他用“圍城”這個比喻,精準地概括瞭人生中那種進退兩難、渴望與厭倦並存的復雜心理。方鴻漸這個人物,他身上的那種知識分子的迂腐、迷茫和不閤時宜,簡直是那個時代,甚至是我們這個時代許多人的寫照。書中關於愛情、婚姻、友情、職場的描寫,都充滿瞭辛辣的諷刺,卻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悲憫。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人性的觀察,那種虛僞、自私、善變,卻又常常披著體麵外衣的種種錶現,被他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圍城》,就像是在照鏡子,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彆人的影子,然後忍不住會心一笑,或者黯然神傷。它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生的無奈和荒謬,但也正是這份清醒,讓我更能從中找到一點點超脫的樂趣。
评分《飛鳥集》帶給我的震撼,是一種直抵靈魂的體驗。泰戈爾的詩句,如同清晨的露珠,晶瑩剔透,又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他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齣最廣闊的宇宙;用最尋常的意象,道齣最動人的情感。那些關於生命、愛、希望、失去的詩句,雖然隻有短短幾行,卻能在我心中激起層層漣漪。我常常會在某個瞬間,腦海中浮現齣“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這樣的句子,然後陷入沉思。這不僅僅是對生命的短暫和無常的感嘆,更是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即使是最微小的存在,也能留下屬於自己的痕跡。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內心深處的迷茫與渴望,也給予瞭我前進的力量。它教會我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詩意,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如何在短暫的生命中活齣深刻的意義。每一次翻開,都能有新的感悟,仿佛與一位智者在對話。
评分讀完《故都舊事》後,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曾經輝煌又充滿煙火氣的北京。作者的文字細膩入微,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像是對逝去時光的深情凝視。那些街頭巷尾的吆喝聲,茶館裏悠長的評書,還有老宅院裏斑駁的陽光,都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人物的刻畫,無論是落魄的書生,還是精明的生意人,亦或是辛勞的普通百姓,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堅韌與無奈,都躍然紙上,讓人感同身受。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卻在點點滴滴的細節中展現瞭時代變遷的洪流,以及個體命運的沉浮。它讓我想起自己曾經的故鄉,那些早已消失的風景和人情,也讓我對“傢”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情味的書,一本關於根的歸屬的書。它讓我放慢腳步,去感受那些被快節奏生活忽略的美好,去迴味那些溫暖而堅韌的情感。
评分《活著》這本書,我是在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讀完的。餘華用最樸實、最冷峻的筆觸,講述瞭福貴跌宕起伏的一生。從地主少爺的揮霍無度,到經曆戰爭、飢荒、政治運動的磨難,再到最後孤身一人,陪伴著他的隻有那頭老牛。每當讀到福貴失去親人的場景,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淌。這不是煽情,而是被那種極緻的苦難和頑強的生命力所深深打動。福貴的一生,仿佛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他承受瞭太多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但他依然選擇瞭“活著”,並且以一種近乎麻木的平靜去麵對。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瞭“活著”這兩個字的分量,它不是簡單的生存,而是一種不屈的意誌,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它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讓我對那些在苦難中依然努力生活的人們,充滿瞭敬意。
评分最近讀瞭《百年孤獨》,真是被它那龐大的傢族史詩和魔幻現實主義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馬爾剋斯用他那如同潮水般奔湧的文字,構建瞭一個虛實交織的馬孔多世界。從布恩迪亞傢族的興衰,到那個被遺忘的村莊的崛起與沒落,一切都充滿瞭宿命的色彩和令人驚嘆的想象力。書中那些離奇古怪的情節,諸如飛翔的吉普賽人、永恒的孤獨、雨水不斷的世界,並沒有讓我感到突兀,反而與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魅力。我特彆喜歡他對人物孤獨感的描繪,那種深入骨髓、代代相傳的孤獨,讓人心生憐憫,又不得不承認其普遍性。讀這本書,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瑰麗的夢,醒來後,依然迴味無窮。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每個人是否都背負著某種傢族的印記,是否都在追尋著某種超越孤獨的聯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