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一文學評論著作,主要是探索冰心、丁玲、蕭紅、張愛玲、聶華苓、施叔青、李昂等七位重要華文女作傢心靈最深層的自我形象,或者是她們賦予「女性自我」的界定。每一篇評介中堅守忠於作傢文字錶述的原則,試圖理解每位女作傢所創造編織齣來的文字世界。
作者張雪媃以具象的思維方式,從女作傢們的創作裏,再創造齣另一個豐富、生動的感性世界。作者企圖召喚讀者內心世界裏,對於女性或者自己,沉藏在潛意識--本有、現有或希望有的東西,使讀者能從原作品與本書評述兩者之間,獲得互映的樂趣與感性的經驗;同時,作者亦透過評論寫作模式,完成個人自我生命意識的再次追尋。
作者簡介
張雪媃
◆作品發錶
文章、書評散見於《當代》、《世界文學》、《文訊》等專業刊物,亦有翻譯作品。
◆齣版著作
《唐傳奇中的「異人傳」》颱北:文史哲齣版社,2001。
從第一篇〈無盡追尋:女作傢筆下的自我顯影〉,寫成於九○年代末紐約奧伯尼一個徹夜不眠的初夏,到寫完集結在這一冊裏的七位華文女作傢,我暫放久握的筆,伸展久伏桌前的身軀,是二○○四颱北盛夏的夜晚。就這樣,許多年無聲過去。
讀者必然要問:為什麼以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傢心靈圖像為子題?二十世紀,去掉現代、當代的分野,還曆史一個簡簡單單清清白白的時間分界,寜取世界通用的西元紀年,不把作傢崁入中國現當代曆史的分際。華文女作傢,則是因為本書所探究的女作傢均以華文寫作,這是她們唯一且絕對相同的地方。毫無疑問,這樣的選擇,包含對文字的唯一忠誠和個人企圖對人類生存偶然性的一種歸位。我看重的是文字錶述,而不是她們個人的齣身和地域界綫,因此,一律不稱中國女作傢,而稱為華文女作傢。這些女作傢們可能各有國傢認同的選擇,或中國或颱灣或美國,但均不在我的考慮範圍,卻也未構成定位上的衝突。放眼現今世上,華裔女作傢選擇以其他語言文字創作的絕不乏其人,正因如此,「華文」女作傢有其特殊意義。用華文創作,我認為可能是一種自然,也可能是一種選擇。
那麼,為什麼說是「心靈圖像」呢?我要探索的是每位作傢最深層的自我形象,或者說她賦予「女性」的自我形象。我挖掘作傢文字世界中凝結塑造,或者反覆縈繞的一個頑強女性自我,讓她由淡而明,由模糊而鮮明,讓她浮現凸顯齣來。讀者將會在閱讀的過程中看到,此處專注的是女作傢怎樣寫「我」,而這個「我」可能是作傢自身,也可能是她對「女性自我」的一種界定。這樣刻意的把「自我」和「個人」推上文學視野的高原,無疑,是承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傳統,鬱達夫提齣的「發現個人」,及魯迅所謂的「尊個性而張精神」、「立國必先立人」。本書所作的探討更是曆來屈居卑位的──女人。
必須特彆說明的是,選定這七位女性作者,是個人研究「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傢」係列中,匯編成這冊集子所專注焦點,而並非隻有她們七位纔代錶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傢。本書按照時間先後序列順排,從世紀啓始齣生的冰心,排到最末的李昂,絕無任何先後高下之意。
若讀者問:為什麼寫A作者,而不寫B作者?這可能是因為我在閱讀A作者的文字時,看到瞭更多與女性自我有關的成分,而在我的文學觸角裏,覺齣B作者關注的是其他的層麵。因此,這完全是一個主題的選擇,而非價值的判斷。如果讀者還不滿意,那我隻能說,這是個人從事文學評論工作所保留的一點選擇權。
在首篇〈無盡追尋:女作傢筆下的自我顯影〉裏,讀者將發現,我數年前的原始構想,並未完全照用,原先計畫評寫的是:丁玲、謝冰瑩、蕭紅、張愛玲、湯亭亭 (Maxine Hong Kingston)、閔安琪 (Anchee Min),及瑪格麗特莒哈絲 (Marguerite Duras)。然而,由於湯亭亭、閔安琪及莒哈絲在這一組作傢裏顯得並不對位,故留待以後再論。
這本集子裏論及冰心 (1900-1999)、丁玲 (1904-1986)、蕭紅 (1911-1942)、張愛玲 (1921-1995)、聶華苓 (1925- )、施叔青 (1945- )及李昂 (1952- )七位作者,她們是各具特色而文風迥異的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傢。在我個的人評述中,蕭紅和張愛玲寫成於二○○二年春,以作傢個人生涯為重點;丁玲和冰心寫成於二○○二年夏及鼕,著重映照二十世紀中國文壇上風格迥然的兩位重要女作傢;聶華苓寫成於二○○三年夏,乃專注於這位寫齣《桑青與桃紅》的奇人作者,感受她筆下的「中國」;李昂和施叔青寫成於二○○四年春及夏,以純粹文學作品的評析,找尋這兩位絕佳的颱灣女作傢小說創作中顯現的核心價值。
在閱讀每一位作者時,我是這樣的沉迷與深陷。這三年,我一次次走上文學旅途,探勘作傢的文字迷宮及心靈世界,感謝七位作者,讓我得到如此豐收。我在每一篇評介中堅守忠於作者文字錶述的原則,以絕無預設立場的態度,試圖理解每一位女作傢,或者正確的說,瞭解她們所創造編織齣來的文字世界。女作傢曆來是不被瞭解的,介紹女作傢、評論女作傢,無疑是讓她們的聲音擴散開來,使她們的文字精髓彰顯齣來。這裏不歌功頌德,力求切入核心,映齣每這些女作傢文學世界裏的珍寶──女性自我。眺望未來,上一個世紀曾有的「流浪」情懷,已經不可成為新世紀的精神基調,一種不著根的生存狀態,更不足以成為美學的重鎮。這裏記錄的是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傢生動多采的人間腳印,她們這樣無悔的投入、進入、陷入人生。閱讀她們,我的目光凝注那種深沉的執著,期盼本書能著實引領讀者感受她們字裏行間所凸顯的強大人間力量。
在此特彆感謝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諸同仁羅曉南主任、李筱峰教授、楊士毅教授等的友情與支持。颱北大學範銘如教授和師範大學梁一萍教授曾分彆就丁玲和聶華苓這兩篇提齣指正,在此緻謝。此書完成,特彆感謝呂正惠教授賜教寫序,呂教授的學養和風格我深深敬重。作傢聶華苓曾對我的解讀錶示肯定,令我極為欣喜感動。世新大學林國芳教授惠賜書名靈感,正中書局編輯黃正勇先生、盧秀娜小姐、王中奇小姐鼎力協助,在此一併緻謝。
二○○四年鼕,颱北
老實說,一開始拿起《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傢心靈圖像》,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畢竟“心靈圖像”這樣的詞匯聽起來有些抽象。然而,這本書卻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沒有枯燥的理論說教,也沒有生硬的文獻堆砌,而是用一種極其優美、富有詩意的語言,將一個個鮮活的女性形象展現在我眼前。我仿佛能看到她們在燈下伏案疾書的身影,能聽到她們低語淺笑的聲音,甚至能感受到她們心中湧動的潮水。作者對於“圖像”的理解,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更是心靈層麵的。她捕捉到瞭女性內心深處那種難以言說的情感,那種在寂靜中積蓄的力量,那種在平凡生活中閃耀的光輝。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二十世紀華文文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讓我看到瞭女性作傢在其中扮演的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她們的存在,不僅僅豐富瞭文學的版圖,更是為我們提供瞭審視世界、理解人性的獨特視角。這本書讓我覺得,閱讀不應該隻是一種消遣,更是一種對生命、對靈魂的探索。
评分這本書仿佛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得以與二十世紀那些纔華橫溢的華文女作傢們進行一場深刻的交流。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她們的作品和生平,而是深入挖掘瞭她們創作背後的情感驅動和生命體驗。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那種對筆下人物深切的同情與理解,仿佛她自己也曾經曆過類似的迷茫與掙紮。她並沒有高高在上地評判,而是以一種平等、尊重的姿態,去呈現她們的脆弱與堅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女性成長過程中所麵臨的社會壓力和文化束縛的描繪。在那個時代,女性想要在文學創作的領域站穩腳跟,需要付齣何等巨大的努力,承受何等的誤解與非議,這些都在書中被娓娓道來。讀到動情之處,我常常會為她們的命運感到唏噓,但更多的是一種敬佩。她們用自己的筆,為後人開闢瞭一條道路,讓更多女性的聲音得以被聽到。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女性身上那種不屈的生命力,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對曆史的迴溯,一份對女性精神的緻敬。
评分《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傢心靈圖像》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它不像市麵上常見的傳記或者文學評論,更像是一本精心編織的關於“女性內心世界”的百科全書。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幾個作傢的故事,而是通過這些個體,摺射齣那個時代女性普遍的精神麵貌和時代特徵。作者在選材上頗具匠心,涵蓋瞭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風格的女性作傢,使得這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我從中看到瞭傢國情懷的宏大敘事,也窺見瞭傢庭瑣事中的細膩情感;有對愛情婚姻的深刻反思,也有對人生價值的執著追尋。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分析人物心理時,常常會引用一些我所熟悉的文學典故或者曆史事件,使得她的解讀更加具有深度和說服力。這本書不僅僅滿足瞭我對特定作傢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開始思考,在任何一個時代,女性的內心世界是如何被塑造的,又是如何影響著她們的創作和生活。這本書讓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讀彆人的故事,更是在審視自己,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评分《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傢心靈圖像》這本書,當我初次翻開它時,就被一種莫名的力量所吸引。它不像我以往讀過的那些以情節取勝的小說,而是更像一位溫婉的敘述者,輕輕撥動你心底最柔軟的弦。書名中的“心靈圖像”四個字,精準地概括瞭它的核心。它不是在講述某一個具體的故事,而是試圖捕捉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那些在時代變遷中,那些在個人命運的起伏中,閃耀過的女性心靈的光芒。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她們的掙紮、她們的堅持、她們的愛與痛。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畫廊,每一幅畫作都描繪著一位獨特的靈魂。她們或許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或許是名噪一時的文化巨匠,但在作者的筆下,她們都擁有著同樣鮮活的生命力。那些被歲月磨蝕的痕跡,那些被現實壓抑的渴望,那些在孤獨中綻放的智慧,都在這本書中找到瞭最真實的投影。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無意的話語,都能被她放大,賦予深刻的含義。這種解讀,讓我得以窺見女性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風景,也讓我對“女性”這個概念有瞭更豐富、更立體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在曆史的長河中,女性的貢獻和經曆,同樣是構成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评分這本書,我隻能說,它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進我的內心,洗滌著我過往對女性文學的一些刻闆印象。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她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夢師,將那些零散的片段、模糊的記憶、隱匿的情感,編織成一幅幅動人心魄的“心靈圖像”。我並不是一個對文學史特彆熟悉的人,但通過這本書,我卻能輕易地走進那些女作傢的世界。她們的愛恨情仇,她們的理想抱負,她們的妥協與抗爭,都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近在眼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復雜性時的那種 nuanced(微妙而細緻)的處理方式。她不迴避她們的矛盾,不掩飾她們的掙紮,反而通過這些,展現齣她們更為真實、更為立體的一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女性的內心世界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她們所經曆的人生,也同樣充滿瞭戲劇性和深刻性。它讓我覺得,我們應該給予這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耕耘的女性作傢,更多的關注和尊重,她們的故事,同樣是構成我們文化血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