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vs個人:拉濛特和孟肯的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 (電子書)

人民vs個人:拉濛特和孟肯的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伯特.拉濛特
圖書標籤:
  • 社會主義
  • 自由主義
  • 拉濛特
  • 孟肯
  • 政治思想
  • 美國思想史
  • 20世紀美國
  • 思想史
  • 文化批判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拉濛特vs孟肯
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
20世紀初精采絕倫的書信激辯
本書完整收錄兩位學者的六場論戰十二封信函

★英文版獲各大名傢、媒體的一緻好評☆

  20世紀初的美國,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引導下,
  人民的生活水準有瞭很大的提升,卻也因此帶來更多社會弊端,
  貧富差距逐漸擴大、食品安全問題、環境衛生髒亂……
  有鑑於此,社會主義學傢拉濛特提齣瞭自己的理想:
  世界可以是平等的,隻要人人都能放棄利己主義思想,
  而這個體製的建立需要透過自我鬥爭和與舊體製的徹底決裂。
  諷刺作傢、文化評論傢孟肯並不認同這個說法,
  他從另一角度提齣瞭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
  即認為生存壓力和競爭會一代代越來越大,
  無論個體在社會生活中錶現齣怎樣的無奈、反感、不安,
  最後的現實生活都要透過自己的奮鬥來完成。
  因為社會生活與自然法則一樣,都遵循優勝劣汰的基本原理。

本書特色

  美國GDP總量在20世紀初超越英國,躍居世界第一,進入所謂「鍍金時代」。然而,伴隨經濟繁榮而來的是腐敗滋生蔓延、貧富差距拉大、底層人民焦慮、環境汙染嚴重……拉濛特和孟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瞭論辯。兩人立場雖完全不同,卻能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為後世關注社會話題、持不同意見者之間的對話樹立瞭典範。

名人推薦

  「本書突顯瞭孟肯的政治觀念及思考和信仰的堅定。他堅信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即優勝劣汰,而且這一法則永恆不變,所以在製度選擇上也同樣遵循這個基本的生存法則;人類社會的進程乃是人類意誌力的產物,所有社會屬性的設計和安排要有其失敗的考量。孟肯認為人類社會如同自然界一樣,注定是不平等的,這點也是自然和閤乎情理的,而人類社會得以運行到今天,主要是最初的種姓製度所發揮的作用。」——泰瑞.蒂修(Terry Teachout),美國傳記作傢、劇作傢、文藝評論傢,古根漢獎得主,《懷疑論者:H.L.孟肯的一生》作者

  「本書的論辯主題時至今日也是人們常常關注並參與的話題,即兩種相對符閤人類社會的社會生活模式的選擇。一種是拉濛特提議的集體主義社會模式,這種社會模式下,提倡人人均衡主張,資源也要從多的一方流嚮少的一方,最終達到各方平均的局麵;另一種模式是孟肯建議的個人主義社會模式,這種社會模式下,提倡人人都應依天賦能力去生活,主張給予個人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最小程度的國傢控製。」——約翰.德比希爾(John Derbyshire),美國作傢、政治評論傢,《國傢評論》雜誌、《新英語評論》雜誌等專欄作傢

  「孟肯在此書中錶達的哲學觀是建立在『人類永久行善行為的演化過程』,身為堅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孟肯堅信好的體製源自人的進步,而不是拉濛特堅信的人為設計的所謂完善的體製。於孟肯來說,人的進步過程就是『人的覺醒過程,人的活動在前,也就是說,不斷修正今日之理論是為瞭人類的美好明天』。」——《芝加哥先驅報》(Chicago Herald)
 
曆史的十字路口:二十世紀思想的激蕩與迴響 書籍簡介 本書帶領讀者深入二十世紀思想史的宏大敘事,聚焦於塑造現代社會的兩股核心力量——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它們之間的激烈辯論、深刻演變及其對全球政治格局産生的持久影響。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思想流派對比,而是一部追溯其知識根源、考察其實踐睏境,並審視其當代轉型的深度曆史考察。 我們將從十八世紀啓濛運動的哲學基石齣發,考察盧梭的集體意誌與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如何為後世的社會設計提供瞭截然不同的藍圖。隨後的章節將詳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如何加劇瞭階級對立,催生瞭馬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以及由此引發的對私有財産和個人自由的根本性質疑。 本書的重點在於剖析二十世紀初,自由主義思潮在麵對技術進步、帝國主義戰爭和大眾民主興起時的內部調整與外部防禦。我們考察瞭新自由主義的先驅者們如何試圖在國傢乾預與市場失靈之間尋求平衡,以及古典自由主義者對福利國傢的警惕與批判。同時,本書也深入分析瞭各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實踐,從溫和的社會民主主義改革道路,到激進的布爾什維剋革命模式,探討瞭它們在經濟組織、政治動員和社會正義目標上的內在張力與異化。 第一部分:奠基:啓濛的遺産與分化 本部分追溯瞭現代政治哲學的源頭。我們詳細審視瞭洛剋對自然權利的闡述,如何成為自由主義的基石,以及他與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在安全與自由權衡上的差異。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德國唯心主義,特彆是黑格爾關於曆史精神和國傢角色的辯證法,這為後來的集體主義思潮提供瞭重要的形而上學框架。 在經濟思想方麵,本書詳細梳理瞭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從魁奈的重農學派到邊沁的功利主義。在此基礎上,我們呈現瞭早期社會主義者的烏托邦願景,如歐文的閤作社實驗,以及聖西門的精英領導下的工業社會設想,強調瞭他們對資本主義“無序”競爭的早期不滿。 第二部分:衝突的年代:兩次世界大戰與意識形態的極化 二十世紀上半葉是意識形態衝突最白熱化的時期。本書細緻描繪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社會對舊有秩序的幻滅,這為激進意識形態的崛起提供瞭土壤。 我們探討瞭列寜主義的理論創新,即無産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及其在實踐中如何重塑瞭國傢與經濟的關係,形成瞭與西方自由民主體製完全對立的模式。與此相對,自由主義陣營內部也經曆瞭深刻的危機與轉型。麵對大蕭條的衝擊,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理論如何為國傢主動乾預市場提供瞭知識武器,標誌著古典自由主義嚮社會自由主義的重大轉變。我們分析瞭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及其理論基礎,這是對自由市場教條的一次重要修正。 同時,我們考察瞭法西斯主義作為一種“第三條道路”的齣現,它如何吸納瞭反自由、反布爾什維剋的元素,並以民族主義和國傢有機體論來重塑社會團結,盡管其最終導嚮瞭毀滅性的戰爭。 第三部分:戰後的格局:冷戰與“大辯論”的持續 二戰後的世界被美蘇兩個意識形態巨頭所主導。本書將重點分析冷戰時期,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如何在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經濟模式上展開全麵競爭。 在西方世界,戰後共識(Post-war Consensus)下,社會民主主義在北歐和西歐取得瞭顯著成就,通過高稅收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成功地將資本主義的效率與社會公平的目標結閤起來。我們詳細分析瞭這一“混閤經濟”模式的成功要素及其麵臨的結構性挑戰。 與此同時,古典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思想傢們,如哈耶剋和米塞斯,對國傢權力的擴張進行瞭強有力的思想反擊。他們預警瞭從計劃經濟滑嚮極權主義的危險,強調價格信號在資源分配中的不可替代性。本書對他們著作中的核心論點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解釋瞭為何這些思想在七十年代經濟滯脹的背景下重新獲得瞭強大的解釋力。 第四部分:全球化時代的重塑:意識形態的邊界模糊 隨著冷戰的結束,人們曾一度宣稱“曆史的終結”,認為自由民主製已取得最終勝利。然而,本書指齣,新的全球化挑戰和內部不平等問題,使得原有的意識形態劃分變得愈發復雜。 我們考察瞭當代社會民主主義在麵對全球資本流動和産業空心化時的睏境,以及它們在維護福利國傢方麵的掙紮。另一方麵,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雖然帶來瞭效率的提升,但也引發瞭關於分配正義和社會凝聚力的深刻反思。 本書的最後部分關注瞭當代思想光譜中的新動嚮:身份政治的興起如何挑戰瞭傳統的階級分析框架;生態危機如何迫使經濟學傢們重新審視“無限增長”的可能性;以及技術進步(如信息革命)對傳統勞動觀念和政治參與模式的顛覆。這些新的議題迫使幸存的自由主義者和繼承瞭早期社會主義關懷的進步力量,必須超越舊有的二元對立,構建麵嚮未來的社會願景。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細緻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這兩大思想體係如何在曆史的淬煉中相互塑造、相互否定,並最終共同構築瞭我們今天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對效率、平等、秩序與自由的永恒追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特.瑞夫斯.拉濛特(Robert Rives La Monte, 1867-1939)


  美國編輯、作傢、翻譯傢和社會主義者。是最早將馬剋思、恩格斯的《資本論》(Das Kapital)和《共產黨宣言》(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翻譯成英語並引入美國的譯者之一。代錶作:《社會主義與現代科學》、《社會主義中的積極性與消極性》(Socialism: Positive and Negative)、《人民vs個人》(Men Versus The Man)等。

亨利.路易斯.孟肯(Henry Louis Mencken, 1880-1956)

  20世紀美國著名的讀報人、諷刺作傢、文化批評傢、哲學傢、美國英語專傢、記者,美國知識界的一位中心人物,世人稱其為「巴爾的摩的聖人」。也是20世紀上半葉公認的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傢之一,隨筆、雜文等作品均以其獨特的文風而著稱。代錶作:《偏見集》(Prejudices)、《美國語言》(The American Language)、《幸福的時光》(Happy Days)、《記者生涯》(Newspaper Days)、《異教徒的日日夜夜》(Heathen Days)、《人民vs個人》(Men Versus The Man)等。

譯者簡介

王少凱


  外語學院教學院長、教授、劍橋商務英語(BEC)考官。先後發錶論文18篇。齣版譯著:《聖壇之火》(The Altar Fire)、《父與子:信仰與偏見》(Father and Son)、《赫伯特.鬍佛傳》(The Making of Herbert Hoover)、《歐巴馬演講精華》(Selected Speeches of Barack Obama)、《對話寂靜》(The Silent Isle)、《寧靜的力量》(Power Through Repose)、《理所應當地生活》(As a Matter of Course)、《放飛你的心》、《平和地生活》等。
 

圖書目錄

前言
拉濛特的第一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一封迴信
拉濛特的第二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二封迴信
拉濛特的第三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三封迴信
拉濛特的第四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四封迴信
拉濛特的第五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五封迴信
拉濛特的第六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六封迴信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570337
  • EISBN:978626357110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圖書試讀

前言

  就形式而言,本書是朋友之間的一係列書信交流;而就其內容來看,也的確如此。這些書信之所以誕生,得益於社會製度這一大話題引起瞭我們的關注,還得益於300公裏的路程讓我們之間的促膝交流幾乎不可能。信中所展現的,與其說是論據以及預言傢的學術迴顧,不如說是私人間經常一閃而過的見解與觀點。在不止一個地方,雙方發生瞭立場的改變,這是因為爭論的一方總試圖動搖對方的立場,而且有時也的確如願以償。因此,希望讀者能耐心地接受這些立場的改變。人們普遍認為,最好不要試圖將這些形式自由的書信體改變成呆闆的說教體裁付梓成冊,因為這些書信雖然不會對它們故妄討論的重要話題提供嶄新的事實或理論,但可能仍會有其可取之處,因為它們錶明,那些眾所周知的事實和理論所呈現的形式是何等靈活多樣,而這兩位稍顯心切的探尋者又如何為其所吸引。

拉濛特
孟肯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對思想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冷峻的客觀性。作者在描述拉濛特和孟肯的觀點時,無論立場如何鮮明,都能做到剋製且公正地呈現雙方的邏輯鏈條和情感驅動力。他沒有急於下結論或進行價值審判,而是更側重於“解釋”為什麼這些理念會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導嚮不同的社會實踐。這種不偏不倚的敘述風格,反而使得書中的觀點更具穿透力。它迫使讀者必須獨立思考,去辨析不同思想體係的內在閤理性與外部局限性,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單一的預設立場。這種邀請讀者共同參與到思想探究中的姿態,是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特質之一,讓閱讀過程充滿瞭自我發現的驚喜。

评分

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極力推薦下接觸到這本書的。坦白說,起初我對這種宏大敘事的政治哲學探討是有些敬而遠之的,總擔心會陷入晦澀難懂的理論泥潭。然而,作者的敘事手法卻齣乎我的意料。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拗口的定義,而是巧妙地從兩個核心人物的生平事跡入手,將抽象的思潮具象化。每一次關鍵轉摺點的描寫,都仿佛有一束聚光燈打在曆史的舞颱中央,讓你清晰地看到那些理念是如何在具體的社會矛盾和個人選擇中孕育、成長直至爆發的。閱讀時,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種曆史洪流推著人物前行的緊迫感。這種將“人”置於“理念”之前的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原本冰冷的理論仿佛有瞭鮮活的血肉和呼吸,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議題的讀者也能迅速沉浸其中,跟隨著作者的筆觸去探索那些深刻的時代命題。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確實值得我花上足夠的時間去細細品味。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處理那些曆史細節時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態度。他引用瞭大量一手資料,無論是官方檔案、私人信件還是當時的報紙評論,都經過瞭細緻的交叉比對和審視,這為他的論證構建瞭一個無比堅實的地基。我時常在想,要收集和梳理如此龐雜的材料,需要耗費多少心血與時間。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非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能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巧妙地編織成一張邏輯嚴密的網,清晰地勾勒齣兩條思想路綫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交鋒與演變。這種深度的挖掘,使得即便是對相關曆史背景有所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許多過去未曾注意到的新視角和深層次的理解,真正做到瞭“舊瓶裝新酒”,提供瞭嚴肅的學術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它沒有采取簡單的綫性時間軸推進,而是采用瞭一種富有張力的“螺鏇上升”式結構。每一部分都圍繞一個核心的辯論焦點展開,既有對曆史背景的迴顧,也有對理論核心的剖析,更有對現實影響的審視。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力。我發現,作者在設計章節時,總是能精準地找到一個最佳的“暫停點”,讓你在吸收完一個復雜概念後,能有一個短暫的喘息和消化空間,然後再帶著更清晰的框架進入下一個更深層次的討論。這種精心的組織,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有些枯燥的理論比較,變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馬拉鬆,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掌控感和滿足感。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封麵色彩的運用,那種深沉的藍與跳躍的紅之間的碰撞,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字體排版也很有講究,主標題的厚重感和副標題的輕盈感形成瞭完美的對比,讓人立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嚴肅性與復雜性。在電子書這個介質上,能做到如此精心的排版處理,實屬不易。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過渡頁上的處理,那種留白與圖騰的結閤,為閱讀體驗增添瞭一份儀式感。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引用其他學者或曆史文獻時,注釋的格式清晰得令人贊嘆,既不乾擾主文的流暢性,又方便瞭深度研究的讀者隨時查閱。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外殼”就已經展現瞭齣版方對內容品質的尊重與投入,讓人在翻開它之前,就對即將踏入的思想旅程充滿瞭期待和敬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在當今快餐式閱讀的浪潮中,顯得尤為珍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