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岡誠司
圖書標籤:
  • 反事實曆史小說
  • 黃錦樹
  • 小說論
  • 文學批評
  • 曆史虛構
  • 颱灣文學
  • 後現代主義
  • 文化研究
  • 敘事學
  • 文學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當日本的巴赫金專傢與黃錦樹相遇,將會擦齣什麼火花?
從敘事學走入政教與種族政治的馬來半島
北岡誠司教授自認「失瞭魂般的呆住半晌,一腳踩進瞭這個未知的領域」
展開「虛擬史/替代史/反事實史」的黃錦樹小說閱讀

  本書是日本學術界公認巴赫金與敘事學研究最具代錶性的學者──北岡誠司(1935~2019),晚年鑽研馬華作傢黃錦樹與小黑的重要成果。這批未結集的遺稿,在他生前發錶時已受到日本學界矚目。今由學者黃英哲與高嘉謙教授主編策畫,整理翻譯成中文,以饗中文世界的讀者。

  北岡誠司教授年少在東京外國語大學攻讀俄語,其後在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除瞭理論研究,還精通英語、法語、德語,自身除瞭巴赫金研究專著,同時也翻譯巴赫金的專著,同時尋找能夠實踐敘事學研究的分析文本。從2012年開始到2019年去世前,他專注於黃錦樹與小黑的小說研究,一共發錶二十四篇長短不一的黃錦樹研究論文與一篇小黑研究。

  北岡誠司教授的黃錦樹作品論,運用敘事學的看傢本領,遊走中文、日文和英文版本,對黃錦樹小說敘述方式和若乾細節、用典都展開非常細緻的挖掘,每每能進入「背景」的深處,針對單一作品做細緻的分析。這等論述與研究特點,在現當代華文作傢裡,僅有魯迅和張愛玲享有此待遇。

  黃錦樹虛實複閤的「反事實歷史小說」,為馬華文學、臺灣文學的閱讀和研究,開啟瞭一扇窗。
 
《虛構的史詩:戰後颱灣文學的想像風景》 作者:林季恩 齣版社:颱灣文藝研究學會 齣版日期:2023年10月 頁數:480頁 --- 內容簡介 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學對話:探索戰後颱灣文學如何重塑歷史的質地與認同的邊界。 《虛構的史詩:戰後颱灣文學的想像風景》是一部深入探討戰後(一九四五年迄今)颱灣文學發展軌跡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史梳理,而是聚焦於「想像力」如何成為颱灣社會麵對劇烈變遷、歷史斷裂與文化殖民的關鍵抵抗與建構力量。作者林季恩教授透過精選的文本分析,試圖揭示在多重權力結構(殖民、威權、全球化)的夾擊下,作傢們如何運用敘事策略,建構齣既根植於本土經驗,又超越現實限製的文學世界。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戰後颱灣文學的發展,本質上是一部「不斷重寫與解構記憶的工程」。在歷史記憶被政治強力介入與消毒的年代,文學空間成為瞭唯一得以容納多元、破碎、甚至相互矛盾的敘事場域。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結構嚴謹,論證清晰: --- 第一部:殖民遺緒與現代性的焦慮(一九四五–一九七〇年代初期) 此部分聚焦於戰後初期,文學如何處理「光復」後知識份子的心靈震盪與文化歸屬的睏境。作者分析瞭日治時期文學的殘響,以及國共內戰遺緒對本土文學生成環境的衝擊。 重點分析: 探討早期小說中「鄉愁」的雙重意涵——既是對逝去日治經驗的懷戀,也是對戰後政治失序的隱晦批判。尤其關注「左翼」文學在白色恐怖陰影下的轉嚮與沉寂,以及「現代主義」的興起,如何作為一種形式上的疏離與美學上的純粹化,來逃避或間接迴應社會的巨大壓力。 核心概念: 揭示「斷裂性」如何成為戰後初期文學風格的底色,以及如何透過詩歌與短篇小說,進行早期的主體性試探。 --- 第二部:鄉土書寫的再定位:從寫實到批判(一九七〇年代中期) 本書認為,七〇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不僅是文學風格的爭議,更是戰後颱灣社會對自身文化根源進行「重新定位」的關鍵時刻。作者超越瞭將鄉土文學簡單歸類為「寫實主義」的傳統觀點。 重點分析: 深入剖析當時作傢們如何捕捉農村的快速解體、工業化對傳統傢庭結構的衝擊,以及底層人民的生存睏境。林季恩特別指齣,這一時期的作品雖然強調「腳踏土地」,但其敘事結構往往已經預示瞭對傳統「樸實美好」鄉土觀念的懷疑。 核心概念: 探討「寫實」的限度,以及當文學試圖貼近底層經驗時,其本身如何不可避免地被納入政治與社會論述的框架中。 --- 第三部:跨越鴻溝的抒情與寓言(一九八〇年代的蛻變) 八〇年代被視為颱灣文學「成熟期」的標誌,隨著威權鬆動與政治環境的開放,文學的錶現空間極大地拓寬。本章分析瞭寓言、魔幻寫實及「後設」寫作的興起,如何標誌著作傢們不再滿足於對現實的直接摹寫。 重點分析: 關注「記憶的重構」如何成為主流。作傢們開始對「官方歷史」提齣挑戰,通過個人化、非線性的敘事,將失落的歷史片段重新編織進當代經驗中。這一階段的抒情性,不再是單純的情緒宣洩,而是知識分子對宏大敘事瓦解後,尋求個人立足點的艱難嘗試。 核心概念: 「敘事自主性」的確立,以及文學如何從社會的「反映者」轉變為「建構者」。 --- 第四部:身體、性別與邊緣主體(跨越世紀的探詢) 進入九〇年代及新世紀,文學的焦點進一步下沉至身體經驗、性別政治和身份的流動性。本書認為,這階段的文學突破,是對前代文學中「宏大敘事」的徹底反動。 重點分析: 深入探討女性書寫、酷兒文學以及原住民文學如何挑戰主流的「颱灣人」定義。作者強調,這些「邊緣」書寫並非僅僅是政治正確的補充,而是從根本上解構瞭權力運作所依賴的、僵化的文化符號。透過對身體經驗的極緻描寫,文學探問瞭「何以為人」的哲學命題。 核心概念: 「去中心化」的敘事策略,以及「身體」如何成為抵抗文化霸權的最直接戰場。 --- 第五部: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地景:虛擬與現實的交織 最後一部分展望瞭當代颱灣文學在全球化與數位化衝擊下的新趨勢。林季恩探討瞭文學如何迴應資訊爆炸、文化挪用與跨國流動帶來的挑戰。 重點分析: 考察作傢如何運用「非在地性」的視角,處理全球供應鏈、移民現象以及文化殖民的當代形式。探討科幻、賽博龐剋等邊緣類型文學的崛起,如何成為批判當代社會科技異化、加速主義的新路徑。 核心概念: 「在地性」的重新定義——它不再是對土地的固守,而是對全球網絡中自我定位的持續探問。 --- 學術價值與特色 《虛構的史詩》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避免瞭將戰後颱灣文學視為一個線性的、不斷進步的整體。相反地,作者將其視為一個充滿張力、自我矛盾、不斷在「記憶的重負」與「想像的解放」之間擺盪的複雜場域。本書不僅是對具體文本的精闢解讀,更是一部關於「颱灣如何透過文學建構其自身歷史意識」的深刻論述。對於研究戰後文學史、文化研究、記憶政治的學者與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必要且具挑戰性的視角。 關鍵詞: 戰後文學、記憶重構、敘事策略、身體政治、身份認同、現代性焦慮、文化論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北岡誠司(1935~2019)


  東京大學大學院(颱灣稱之研究所)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研究科學分修。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符號論。奈良女子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學術界公認為巴赫金研究與敘事學研究最具代錶性的學者,自2012年起至2019年去世前,專注馬華作傢黃錦樹與小黑研究。

  主要著作有《巴赫金:對話與狂歡》(現代思想冒險者們10)(講談社,1998)(簡體中文版魏炫譯,河北教育齣版社、2002)。

  主要翻譯作品有巴赫金《語言與文化的符號論》、《語言與文化的符號論》(原題為《馬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新時代社、1980),V. V. 伊凡諾夫、V.N.托普洛夫著、北岡誠司編譯《宇宙樹‧神話‧歷史敘述:莫斯科‧塔爾圖文化符號研究社團論集》(岩波現代選書、岩波書店,1983),巴赫金《小說的時空間》(新時代社、1987),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北岡誠司、福田美智代譯《故事形態學》(符號學實踐叢書10,水聲社,1987)等。

譯者簡介

張文聰


  名古屋大學日本文化學博士。現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應用外語係日文組助理教授。1985年臺灣南投齣生。成長於港都高雄。大學負笈北上,在颱北打滾。譯有:北村稔《中國共產黨一百週年的真實》(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022)。

編者簡介

黃英哲


  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現任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颱灣近現代史、颱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文專著有《「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颱灣文化重建(1945-1947)》、《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日文學術著作多部。

高嘉謙

  颱灣大學中文係副教授。研究成果曾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中研院年輕學者著作獎。著有《馬華文學批評大係:高嘉謙》(2019)、《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2016)、《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2014)。近期主編《南洋讀本》(2022,與王德威閤編)、《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2022,與張錦忠、黃錦樹閤編)等。
 

圖書目錄

「浮羅人文書係」編輯前言/高嘉謙

編輯前言
代序 黃英哲

序章 第一次與黃錦樹相遇──從韓素音小說遭禁與李昂.康博的辭職談起
一、論黃錦樹小說〈死在南方〉
1. 各種小說作法論
2. 「敘事」部:「反事實歷史小說」

二、黃錦樹〈開往中國的慢船〉與〈我的朋友鴨都拉〉之研究筆記
1. 英文「黃錦樹論」之我見(1)
2. 〈開往中國的慢船〉:引言筆記──圓環結構與轉敘
3. 英文「黃錦樹論」之我見(2)
4. 英文「黃錦樹論」之我見(3):〈我的朋友鴨都拉〉文西阿都拉的再登場(一)
5. 英文「黃錦樹論」之我見(4):〈我的朋友鴨都拉〉文西阿都拉的再登場(二)
6. 英文「黃錦樹論」之我見(5):〈我的朋友鴨都拉〉文西阿都拉的再登場(三)
7. 英文「黃錦樹論」之我見(6):〈我的朋友鴨都拉〉文西阿都拉的再登場(四)
8. 英文「黃錦樹論」之我見(7):〈我的朋友鴨都拉〉與新加坡「天地會」
9. 英文「黃錦樹論」之我見(8):長長的腳注(I)──正誤秘密會社論與正視「謎題」
10. 英文「黃錦樹論」之我見(9):長長的腳注(II)──正誤秘密會社論與正視「謎題」
11. 英文「黃錦樹論」之我見(10):長長的腳注(III)──正誤秘密會社論與正視「謎題」
12. 英文「黃錦樹論」之我見(11):長長的腳注(IV)──正誤秘密會社論與正視「謎題」

三、黃錦樹〈馬來亞共產黨人之秘密檔案〉與〈猴屁股、火、及危險事物〉之研究筆記
1. 黃錦樹〈馬來亞共產黨人之秘密檔案〉筆記(1):現實性的確認.虛實化的作法
2. 黃錦樹〈馬來亞共產黨人之秘密檔案〉筆記(2):現實性的確認.虛實化的作法
3. 黃錦樹〈全權代錶的秘密檔案〉筆記(3):引言.達爾文的虛實
4. 黃錦樹〈全權代錶的秘密檔案〉筆記(4):「全權代錶」的虛構性.萊特的「傳奇性」
5. 黃錦樹〈全權代錶的秘密檔案〉筆記(5):背叛的典型「黑風洞事件」
6. 黃錦樹〈猴屁股、火、及危險事物〉筆記(6):標題與通稱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7. 黃錦樹〈猴屁股、火、及危險事物〉筆記(7):自己的作品纔是「危險事物」
8. 黃錦樹〈猴屁股、火、及危險事物〉筆記(8):兩位首相「推車」圖的「猥褻」判決

終章
針對黃錦樹「卡夫卡情境」的評釋補充:卡夫卡〈信〉(一九二一)與德勒茲/伽塔利《卡夫卡》(一九七五)

餘論
1. 小黑〈細雨紛紛〉:真正關於失去的故事──兩種時間‧「否定的排比」‧「鏡像鑲嵌」
2. 我們的戰爭、戰後體驗
3. 附記──北岡誠司與中國文藝研究會之間的緣分 北岡正子

跋/文學因緣/黃錦樹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745056
  • 叢書係列: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代序

黃英哲


  北岡誠司教授生前撰述的黃錦樹小說係列論述,在誠司教授夫人、座師北岡正子教授、颱大高嘉謙教授、時報文化第一編輯部總編輯鬍金倫先生、譯者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張文聰教授的支持協助下,整理成書《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齣版,本來齣版序理應由北岡正子教授撰寫,但座師因高齡之故,囑咐由我來撰寫,她的原意是希望我代她特別嚮此書的催生者嘉謙、金倫、文聰道謝。

  北岡誠司教授與學者、作傢黃錦樹的相遇可說是「世紀相遇」,從二○一○至二○一一年,由我和嘉謙參與企劃,在時任文建會主委黃碧端教授與颱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教授的支持下,由日本著名齣版社人文書院齣版瞭「颱灣熱帶文學係列」(共四捲),共翻譯瞭在颱馬華作傢李永平《吉陵鎮ものがたり》(吉陵春鞦)(池上貞子、及川茜譯),張貴興《象の群れ》(群象)(鬆浦恆雄譯),黃錦樹《夢と豚と黎明:黃錦樹作品集》(夢與豬與黎明)(大東和重等譯),黎紫書、商晚筠、小黑、梁放、龔萬輝、賀淑芳等閤集短篇小說《白蟻の夢魔:短編小說集》(白蟻的夢魔)(荒井茂夫、今泉秀人、豊田周子、西村正男譯),錦樹戲稱這是用「颱灣熱帶文學係列」名稱偷渡馬華文學到中書外譯計畫。日譯「颱灣熱帶文學係列」的齣版,在當時受到日本的中國現代文學界的注目並引起一些討論,例如宇野木洋教授就指齣馬華文學作品的活躍與存在,使日本學者認識到對中國現代文學領域的「中國」範圍必須再重新思考,海外以中文為母語的研究者,也必須關心被研究者的認同問題。而北岡誠司教授也是當時注意「颱灣熱帶文學係列」的日本學者之一,他將注目焦點放在錦樹的作品之上。

  北岡誠司(一九三五-二○一九)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文化符號論,日本學術界公認他為巴赫金研究與敘事學研究最具代錶性的學者,北岡教授年少在東京外國語大學攻讀俄語,其後在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除瞭理論研究之外,還精通英語、法語、德語,自身除瞭巴赫金研究專著《バフチン―対話とカーニヴァル》(巴赫金:對話與狂歡)(東京:講談社,一九九八;簡體中文翻譯版,魏炫譯〔石傢莊:河北教育齣版社,二○○二〕)外,同時也翻譯巴赫金著《言語と文化の記號論―マルクス主義と言語の哲學》(語言與文化的符號論,原題為《馬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東京:新時代社,一九八○)、《小說の時空間》(小說的時空間)(東京:新時代社,一九八七),以及V. V.伊凡諾夫、V. N.托普洛夫所著《宇宙樹.神話.歴史記述―モスクワータルトゥ.グループ文化記號論集》(宇宙樹.神話.歷史敘述:莫斯科-塔爾圖文化符號研究社團論集)(東京:岩波書店,一九八三)等。北岡教授一直在找尋能夠實踐他敘事學研究的分析文本,但苦於難以實踐,一直到二○一○年「颱灣熱帶文學係列」開始齣版後,讓他耳目一新極為讚賞,從二○一二年開始到二○一九年去世前,專注於錦樹與小黑的研究,一共發錶二十四篇長短不一的錦樹研究論文與一篇小黑研究論文。

  撰寫此文時,我突然找不到我二○一二、二○一三年的雜記本,但是我相信我的記憶力還沒有問題。二○一一年「颱灣熱帶文學係列」完成齣版的隔年二○一二年十月,輪到關西地區的大阪市立大學主辦「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懇談會」,由時任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教授鬆浦恆雄負責,鬆浦教授是該係列編委之一,也是張貴興《群象》的譯者,馬華文學的理解者,我已經忘瞭是不是齣於我的建議,當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懇談會」的演講者就決定邀請錦樹,由我來聯絡。這個懇談會有悠久的歷史,是在時任北海道大學教授故丸尾常喜與中野美代子的提議下,自一九八一年起,日本全國的中國現代文學學者每年定期聚會一次,舉辦演講會,相互交流一年的學習心得與新的研究趨勢,由日本關東地區的大學與關西地區的大學輪辦,會的名稱原先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集會」,近年改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懇談會」,至今從沒有中斷過活動。

  錦樹此次的與會,除瞭在「懇談會」演講以外,我們也計畫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文藝研究會」(一九七○年創立)的每個月召開的例行研究會上做講演,後因颱風關係,「研究會」的演講取消瞭,實為遺憾。二○一二年錦樹的日本行,受到關西地區日本學者熱烈歡迎,當時擔任「懇談會」代錶的北岡正子教授與誠司教授與錦樹餐聚,做瞭深入的交談,「研究會」多位的關西地區成員也都分擔瞭《夢と豚と黎明:黃錦樹作品集》的翻譯工作,分別個別邀請錦樹到他們大阪近郊的老傢參觀,當時錦樹似乎麵臨創作瓶頸,鬱鬱寡歡,此次的日本行,錦樹同時也察覺到原來在日本有一群他的文學理解者與愛讀者,我發現他返颱後開始他係統性的馬共書寫,陸續發錶精采的馬共書寫作品。二○一三年三月,在我的作陪下,北岡教授夫婦前往南投拜訪錦樹,和錦樹夫婦共遊日月潭、霧社等地,共渡一個愉快的假期。誠司教授返迴日本後,直到遽然去世之前,專心投入錦樹作品研究。

  誠司教授的錦樹作品論的特色,錦樹在本書的跋語「文字因緣」中明確的指齣,誠司教授運用他敘事學的看傢本領,對他小說敘述方式和若乾細節、用典都展開瞭非常細緻的挖掘,往往能跟著一隻獨行的虎頭蜂,尋尋覓覓挖齣一個龐大的蜂巢,每每能進入「背景」的深處。錦樹也慶幸地認為針對單一作品做如此細緻的分析,在現代中文文學裡,大概隻有魯迅和張愛玲會受到那樣的禮遇。

  《反事實歷史小說:黃錦樹小說論》一書,可說是誠司教授與錦樹「世紀相遇」後,誠司教授留下的遺著,他雖然來不及讀到即將齣版的錦樹「馬共小說」日譯選集,但相信他一定仍然會在天上繼續「拿自己的敘事學研究跟黃錦樹比腕力」(北岡正子教授語)的。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深入的思維漫步,而不是一場疾馳的理論追逐。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於“空間性”的論述,那種把時間層層剝開,露齣其中潛藏的地理和空間布局的手法。不同於那種專注於時間綫索的編排,本書的視角似乎更偏嚮於一個地圖繪製者,標記齣曆史事件發生時,人物心理和環境的互相滲透。特彆是當談及颱灣特定的曆史記憶時,作者那種近乎哀婉的語調,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拉迴到個體經驗的尺度上。它讓我意識到,反事實的曆史並非是隨意的戲仿,而是在特定地理文化土壤上孕育齣的,帶著深刻文化烙印的産物。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在闡釋理論時,總是會引用一些極其生活化或者齣人意料的例子來佐證觀點,使得原本艱深的議題變得觸手可及,仿佛他正在我的身邊,耐心地嚮我解釋一個晦澀難懂的夢境的結構。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剋製的飽滿”。作者的文字處理非常老到,他避免瞭那種用華麗辭藻堆砌的傾嚮,而是選擇用精準、有力的詞匯來構建他的分析框架。即便是在處理最抽象的文學理論概念時,他也能確保讀者的理解路徑是清晰且富有邏輯性的。尤其是在對比不同時期的寫作策略時,作者展現齣的曆史縱深感令人敬佩,他能從當代先鋒文學的語境,無縫銜接到更早期的現代主義思潮中去。這種跨時代的對話,讓本書的理論儲備顯得無比深厚,但得益於作者高超的組織能力,讀者並不會感到信息過載。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剛完成瞭一場高強度的智力訓練,思維的敏銳度被提升到瞭一個新的水平,並且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概念,産生瞭一種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遠超齣瞭文學研究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記憶與遺忘”的哲學小品。作者在分析黃錦樹如何重塑那些被主流敘事所邊緣化的曆史瞬間時,實際上是在探討人類心智如何處理創傷和未竟之事。那些被架空或顛覆的“過去”,其實是我們集體潛意識中尚未解決的“現在”。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在場感”的分析,即如何通過文字技巧,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本不該發生卻發生瞭”的瞬間的重量。這種對存在論的探討,使得閱讀體驗變得極其沉重而又充實。它促使我們去審視自身所處的現實,並非鐵闆一塊的既成事實,而是無數可能性的疊加和篩選的結果。這種對現實邊界的溫柔但堅定的推搡,是全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评分

這部作品初讀時,我以為它會是那種嚴肅學院派的學術專著,專門剖析某位特定作傢的創作手法和文本結構,比如如何解構“反事實”在敘事中的張力,或者深入挖掘“曆史小說”這一文類的現代轉型。然而,當我翻開它的時候,立刻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並非冰冷理論的暖意。作者顯然不滿足於僅僅停留在文本分析的錶層,而是試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起復雜的文學理論與我們日常對“如果……會怎樣”的好奇心。他沒有陷入那種隻有行傢纔懂的晦澀術語泥潭,而是用一種近乎講述故事的流暢筆觸,引領讀者進入那個由黃錦樹構建的,時而荒誕、時而精準的曆史縫隙之中。這種敘事策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作者對文學史的把握,他清晰地勾勒齣特定曆史時期下,創作者所麵臨的內在與外在的約束,並將這種約束視為一種創造力的爆發點,而非障礙。特彆是他對那種“不確定性”的捕捉,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展示,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我們自身對“真實曆史”的認知是否也建立在某種脆弱的共識之上。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小說論”這類書籍抱有一種既期待又害怕的心情——害怕它過於枯燥乏味。但這部作品的論述結構,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展現齣一種高度的結構化美學,但這種美學並非刻闆的,而是流動的、有機的。作者似乎很擅長使用“對立統一”的辯證法來構建段落邏輯,比如在探討“虛構的精確性”與“曆史的模糊性”之間的張力時,他總能找到一個巧妙的切入點,讓兩者既相互衝突又相互依存。這種論述的節奏感非常迷人,時而急促有力,將一個核心論點層層推進,時而又放緩下來,讓讀者有時間去消化那些看似矛盾卻又無比契閤的觀點。我感覺,這本書本身就像一本結構精巧的“反事實小說”,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獨立的、但又不可或缺的支綫情節,共同指嚮一個更宏大的意義構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