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交換日記:透過52週提問及365個練習,探索活在當下的樂趣!

與自己交換日記:透過52週提問及365個練習,探索活在當下的樂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飛
圖書標籤:
  • 自我探索
  • 正念
  • 活在當下
  • 心理成長
  • 情緒管理
  • 幸福感
  • 練習
  • 提問
  • 日記
  • 個人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夢幻組閤!/
暢銷作傢「阿飛」✕ 諮商心理師「海蒂」
 
獻給你的心靈陪伴之書,
用一年時間,每天花5分鐘,把日子過得好玩豐盛!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感受生活瞭呢?
  是否無形中,離理想中的自己越來越遠?
 
  這是一本專屬於你和自己的交換日記。
 
  透過暢銷作傢「阿飛」直擊人心的金句和短文,
  以及諮商心理師「海蒂老師」專業的引導式提問,
  每天5分鐘,有意識地記錄生活中的珍貴片段,
  就能打開覺知,梳理想法,練習轉念。
 
  “生活是一場美妙的冒險,而你就是這趟旅程的主角。”
 
  這本書,將一步步帶領埋首於工作、傢庭,還有永遠忙不完的瑣事的你,找迴生活的樂趣。自我對話與書寫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你將能夠:
 
  ☑創造開心時刻
  ☑梳理焦慮
  ☑深度瞭解自我
  ☑實現理想人生
 
  【4大主題】
  1. ON & OFF:練習找到讓自己放鬆、愉快的方式
  2. Part 2 HIDE & SEEK:練習探索有趣、新鮮的事物
  3. Part 3 IN & OUT:鍛鍊內心的韌性與毅力
  4. Part 4 ME & WE:強化與世界的連結,感受幸福
 
  【現在,就開啟你的自我探索旅程】
  • 每當你無法放鬆的時候,你的腦袋會齣現什麼樣的想法?
  • 活在世上,你認為自己真正要負責的對象是?
  • 旅行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什麼?
  • 過去有什麼東西/經驗,是你好不容易獲得瞭,卻在到手後發現其實自己一點也不需要?
  • 這陣子,你最常有的情緒是?如果這個情緒可以擬人化,你會想對他說什麼? 
 
本書特色
 
  • 一日一問:不知從何改變也沒關係,每天迴答一個問題,就能將生活變得精采。
  • 自由書寫:無時效性,何時開始寫都可以。無法迴答時,就誠實寫下「不知道」。
  • 創造樂趣:365個提問,4大主題✕52個關鍵字,每週都有不同指引及挑戰。
  • 金句提點:覺得人生迷惘,或提問沒有答案時,金句給你意想不到的靈感。
洞見內在,煥發生機:一本引領你探索生活本質的實用指南 獻給所有渴望從日常的喧囂中抽離,重新與自我建立深刻聯結的探索者。 你是否常常感到時間在指縫間溜走,生活像一列高速運轉的列車,而你隻是一個被動地看著窗外風景的乘客?你是否渴望更真切地感知此刻的呼吸、此刻的感受,而非永遠追逐下一個目標、沉溺於過去的遺憾或未來的焦慮? 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套僵硬的“成功學”公式,它是一份精心設計的邀請函,邀請你踏入一段為期一年的、深入自我探索的旅程。它旨在幫助你卸下外界強加的期望的重負,重新校準內在的指南針,發掘活在“當下”所蘊含的、最純粹的喜悅與力量。 一部關於“存在”而非“做成”的深刻對話 現代社會鼓勵我們不斷地“做”(Do),追求效率和産齣。然而,本書的哲學核心在於迴歸到“存在”(Be)的層麵。它倡導一種有意識的生活方式,其中每一個瞬間都具有其固有的價值和學習的機會。 結構與節奏:為期一年的深度耕耘 全書圍繞一個清晰、可循序漸進的年度結構展開,確保你的探索既有深度又有持續性: 第一部分:錨定當下——覺察的基石 這一部分是整個旅程的基礎。它著重於如何建立一個穩定的“內在錨點”,讓你在外界環境變化時,不至於隨波逐流。我們將探討“覺察力”的本質,它不是一種神秘的冥想技巧,而是日常生活中對“此時此刻”的敏銳捕捉。內容將涵蓋如何識彆那些自動駕駛模式下的反應鏈,以及如何溫柔地將注意力拉迴到身體的感覺、環境的聲音和流動的思緒上。 主題聚焦: 身體掃描的藝術,非評判性觀察的實踐,環境信息如何影響內在狀態。 練習側重: 建立每日“停頓”的習慣,通過感官輸入(視覺、聽覺、觸覺)將意識帶迴此刻。 第二部分:解構敘事——超越故事的限製 我們大部分的痛苦源於我們對自身經曆所編織的故事。我們相信那些關於“我是誰”、“我應該怎樣”的標簽和論斷。本階段的目標是學會區分“事實”與“解讀”,並認識到這些自我敘事是如何限製瞭我們體驗當下的可能性。 主題聚焦: 身份認同的流動性,內在批評傢的聲音識彆與去中心化,重塑核心信念的框架。 練習側重: 記錄特定情境下的自動思維,挑戰這些思維的真實性,並嘗試用更具接納性的視角重述事件。 第三部分:情感的煉金術——擁抱完整性 生活並非隻有“好”的情緒。真正的活在當下,意味著擁抱所有的體驗,包括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壓抑或拒絕的“負麵”情緒。本部分將引導你學習如何與強烈的情感共處,將它們視為信息而非敵人。 主題聚焦: 情緒的能量學,恐懼和焦慮的信號解讀,培養對不適感的耐受力。 練習側重: 結構化的情緒釋放練習(非壓抑),在壓力情境下維持內在的穩定空間,將情緒的能量導嚮建設性的行動。 第四部分:關係中的在場——聯結的深度 我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由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構成。當我們在關係中分心、準備下一句颱詞或沉浸在過往的爭執中時,我們錯失瞭聯結的真實機會。本階段側重於如何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保持全然的在場。 主題聚焦: 主動傾聽的層次,非語言溝通的解碼,在衝突中保持自我邊界和開放性。 練習側重: 專注於對話中的“間隙”與“沉默”,練習不打斷的傾聽,以及在錶達需求時保持坦誠和清晰。 第五部分:創造與流動的實踐——將當下融入行動 “活在當下”並非意味著停止規劃未來或忘記過去。它意味著以一種更具創造力、更少阻力的方式去行動。本部分將探討“心流”狀態的要素,並將前四部分的內省轉化為外顯的創造力。 主題聚焦: 目標設定的內在驅動力,工作和愛好的“遊戲化”,如何通過微小的創新重燃日常的熱情。 練習側重: 每日的“微小成就”記錄,將復雜任務拆解為“此刻可執行”的一步,培養對過程本身的欣賞。 貫穿全書的核心工具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高度的互動性和可操作性。它不是一本等待你完成閱讀的靜止文本,而是一本需要你不斷書寫、反思和實踐的夥伴。 1. 52個深度提問(每周一個): 這些問題經過精心設計,旨在突破錶麵的思維定勢。它們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而是需要深入挖掘核心價值觀和真實感受的探索性命題。例如,它們可能會引導你去思考:“如果我明天不再需要嚮任何人證明我的價值,我今天會選擇如何度過這一個小時?” 或是 “我目前最抗拒承認的‘不完美’,它試圖保護我免受什麼傷害?” 2. 365個每日練習(貫穿全年): 這些練習強度適中,旨在融入現有的生活節奏,而非增加負擔。它們是微小的“意識開關”,讓你在刷牙時、通勤時、等待郵件迴復時,都能進行一次短暫的“迴心”操作。這些練習包括: “三口呼吸”挑戰: 每天至少三次,專注地進行三次深而慢的呼吸,並在結束後標記當天的時間點。 “感恩的替代品”練習: 記錄一件你今天本應感到“理所當然”卻感到慶幸的小事,探索慶幸背後的價值。 “五感接地”法: 在感到壓力時,迅速說齣你看到的五樣東西、聽到的四種聲音、感受到的三種觸覺、聞到的兩種氣味、嘗到的一種味道。 誰將從這本書中獲益? 尋求心靈減壓的人: 那些被“待辦事項”清單追趕,渴望在忙碌中尋得一處安寜之所的人。 有自我成長需求的人: 已經嘗試過冥想或傳統自我幫助書籍,但渴望更結構化、更具行動導嚮的長期工具的人。 創意工作者與專業人士: 那些希望打破思維瓶頸,通過更專注的狀態提升工作效率和創造力的人。 所有對生活質量有更高要求的人: 明白真正的富足不在於擁有的數量,而在於體驗的深度。 這本書承諾的不是一夜之間的轉變,而是一種緩慢、堅實、由內而外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它邀請你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時間流所裹挾的旅人。 準備好,打開扉頁,開始這場為你自己而設的、最值得的年度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飛
 
  年近半百還在努力抓住青春尾巴的大叔。
  是作傢、也是行銷人,期許自己從事理性的工作,也能撰寫感性的文字,然後不會角色錯亂 (?)
  人生是持續體悟的過程,給的不是建議,而是心得分享,期望能透過文字,給予適當的光亮,不是明燈而是陪伴的溫度。
 
  著作|
  《緻 那些事與願違的愛情》、《隻要好好過日子》、《開始,期待好日子》、《工作,剛剛好就好》、《別在走遠後纔想起說再見》、《#給你的一段話》、《每道傷,都是活著的證明》、《平凡就好,然後慢慢變好》。
   
  個人網站|阿飛不會飛
  Facebook|阿飛 Chung Wen Fei
  Instagram|afei_taipei
 
李傢雯(海蒂)
 
  現任多所公立學校與私人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特約諮商心理師。
 
  越來越覺得自己像是持續進化中的神奇寶貝,從諮商、演講,閱讀、書寫,到旅遊與追星,永遠不安於室(諮商室)地享受在自我實踐的斜槓生活中。想盡各種方式為人們搭建一座名為「自我療癒」的橋,讓每個人都能打造自我優化的通道。
 
  著作|
  《你在煩惱什麼呢?》、《教養是閤作》、《時光洗衣舖》。
 
  FB│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s Therapy⊃3;
  部落格│海蒂的療癒生活:Therapy X Therapy

圖書目錄

Part 1 允許過度努力的自己放鬆 ON & OFF
第1週:覺察
第2週:休息
第3週:取捨
第4週:放鬆
第5週:留白
第6週:快樂
第7週:暫停
第8週:反省
第9週:享受
第10週:餘裕
第11週:逃跑
第12週:感受
第13週:歸零

Part 2 好玩的事呀,就藏在日常裡 HIDE & SEEK
第14週:好奇
第15週:驚喜
第16週:觀察
第17週:白日夢
第18週:轉摺
第19週:尋找
第20週:旅行
第21週:期待
第22週:挑戰
第23週:主動
第24週:創造
第25週:感性
第26週:專注

Part 3 有時從另一側看世界也不錯 IN & OUT
第27週:跌倒
第28週:美醜
第29週:情緒
第30週:善良
第31週:照顧
第32週:放手
第33週:距離
第34週:思辨
第35週:選擇
第36週:煩惱
第37週:正解
第38週:委屈
第39週:原諒

Part 4 緻陪在身邊的你們 ME & WE
第40週:時間
第41週:感謝
第42週:分享
第43週:離別
第44週:包容
第45週:溫柔
第46週:珍惜
第47週:收穫
第48週:遺憾
第49週:傾聽
第50週:成長
第51週:前進
第52週:許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406007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x 1.1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符閤現代人碎片化的生活節奏,但它巧妙地避免瞭“淺嘗輒止”的陷阱。我特彆欣賞它在不同維度上對同一核心主題的反復叩問與拓展,不像那種一本書讀完就扔掉的類型,它更像是放在床頭櫃上,隨時可以翻開的一本“工具箱”。我發現,即便是隔瞭很久再重新去看某一個章節,也會因為我自身心境的變化而讀齣全新的感悟。這種富有彈性的閱讀體驗,讓它擁有瞭長久的生命力,它不像那種強迫你一次性吸收完所有知識的教材,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在你需要的時候,遞給你一把恰到उ的鑰匙。最讓我震撼的是,它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評判讀者的狀態,而是采取瞭一種極度共情的姿態,讓人感覺自己不是在被教育,而是在被理解和陪伴,這種“被看見”的感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是多麼的奢侈和珍貴啊。

评分

說實話,我剛接觸這類主題的書時,總覺得會有些空泛和說教,畢竟“活在當下”這種概念聽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卻難如登天。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直接用大道理去壓人,而是通過一種更像是朋友間對話的語氣展開,非常自然、不刻意。閱讀的過程中,我好幾次都差點笑齣聲來,因為它總能在不經意間戳中我內心深處那些藏得很好的小情緒和自我設限。書中對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間的捕捉能力簡直是神瞭,比如早晨醒來第一眼看到陽光的角度,或者通勤路上聽到的一段熟悉的鏇律,作者都能賦予它們新的意義,讓我意識到,原來我每天都在錯過多少寶藏時刻。這種“重新發現世界”的感覺,比任何激昂的口號都來得實在,它不是在要求你做齣巨大的改變,而是在邀請你調整觀察世界的鏡頭,這纔是真正可持續的自我成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很有分量,那種紙張的質感也處理得恰到好處,翻閱起來既不會覺得太滑膩,也不會因為太粗糙而影響閱讀體驗。封麵色彩的運用非常巧妙,既有寜靜的沉思感,又不失現代的活力,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看看裏麵到底藏著怎樣的智慧。而且,書脊的設計也很有巧思,即便是竪著放在書架上,也能一眼鎖定住它的獨特氣質。我個人特彆欣賞那種細節處的用心,比如內頁的字體排版,留白的處理都非常到位,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翻閱和沉澱的書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看得齣來齣版社在製作這本書上確實下瞭不少功夫,從選材到印刷的每一個環節都透露齣對讀者的尊重,讓人在捧讀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種儀式感,仿佛這不是一本簡單的讀物,而是一件需要珍視的藝術品。這種用心,很大程度上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和沉浸感,讓人更願意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句話語。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和畫麵感,它讀起來有一種“淌過溪流”般的順暢感,絲毫沒有晦澀難懂的學術腔調。作者在遣詞造句上展現瞭極高的文學素養,但這些技巧完全服務於內容的清晰錶達,沒有絲毫的賣弄。很多段落的描述,我都忍不住停下來,默默地在腦海中構建齣那個場景,那種畫麵感和情緒的調動,是很多同類作品所欠缺的。它成功地將深奧的哲學思考,轉化成瞭人人都能理解和感受的日常體驗,這纔是真正的高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詞匯庫”被豐富瞭,很多以前模糊不清的情緒,現在都有瞭一個精準的詞匯可以去描述和安放。這種清晰度,對於整理內在思緒,簡直是莫大的幫助,它讓混亂變得有序,讓迷茫變得清晰,是一種精神上的“大掃除”。

评分

坦白說,我本來對“練習”類的書籍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那會是一堆條條框框,執行起來會很纍,甚至會産生一種“為瞭練習而練習”的負罪感。然而,這本書裏的“練習”部分,真的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們被設計得極其生活化,很多甚至不需要你特意騰齣時間來完成,而是巧妙地融入到你本來的日常流程中。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嘗試瞭一個關於“靜默聆聽”的練習,起初覺得很彆扭,但堅持瞭幾天後,我發現在和傢人交流時,我不再急於打斷對方,而是真正地去接收他們想錶達的內容,這帶來的關係上的改善是立竿見影的。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改變,遠比那些轟轟烈烈的“打卡”活動來得更有力量,它教會我如何用更溫柔、更有效的方式去介入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用蠻力去對抗慣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