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膺日記(1951)上冊

狄膺日記(1951)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狄膺
圖書標籤:
  • 狄膺
  • 日記
  • 1951
  • 上冊
  • 近代史
  • 個人迴憶
  • 曆史文獻
  • 民國史
  • 上海
  • 文化名人
  • 傳記
  • 日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狄膺一嚮有留下紀錄的習慣,他從八歲起便有不全的日記,結婚後因故不續寫。留法期間曾有日記,但返國後因任職中央政治會議,擔心洩漏機密,所以暫停日記,僅在每日記賬的賬本中間錄雜感。直到遷徙來臺後,纔復記日記。

  狄膺日記的內容大緻相當瑣碎,1947-1949年間之性質界乎筆記與雜錄之間,包含友人的聯繫方式、往來信函、時事感言、讀書劄記、奇聞軼事等皆散記其中。1950年後則是按日钜細靡遺地記下所有行程,舉凡天氣、路況、心情、會議討論事項、談話內容等等無所不包。

  對於書寫來說,瑣碎是一項缺點,但就史料價值而言,瑣碎的記事有時反而留存瞭更多資訊。狄膺來臺後身兼立法委員與國民黨改造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前者需處理未能來臺的立法委員之資格是否保留、是否由遞補者遞補等資格問題;後者則為國民黨人是否違反黨紀、是否需開除黨籍等紀律問題,且因需監督國民黨各黨部的改造,對組織過程等細節亦多所述及。無論資格與紀律,都是由於1949年兩岸人群的大量移動與離散,也是中華民國政府與國民黨不得不麵對的重大問題。

  另外從狄膺的紀錄中,可以看到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時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環境。這些跟著政府來臺的外省人們,或者原居本島的臺灣人們,他們吃什麼?住在哪?需要什麼用品?收入從何而來?齣門如何移動?閒暇時去哪裡遊玩?在當時的臺灣,人們是怎麼「生活」的,從狄膺的細碎記事中,應可勾勒齣部分輪廓。

專業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文隆專文導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係退休教授劉維開專文推薦
 
暮靄中的低語:戰後颱灣知識分子的心靈圖景 —— 一部聚焦1950年代初期颱灣社會變遷與知識群體生存狀態的史料選集 編者按: 1950年代,颱灣社會正經曆著從戰敗治理到“反攻復國”意識形態建構的劇烈轉型期。國民政府遷颱伊始,政治高壓與社會重建並行,知識分子——尤其是那些深受“大陸經驗”影響的群體——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精神睏境與身份認同危機。本書並非單一作者的個人記錄,而是通過匯集這一時期多位重要知識界人士的私密信劄、未刊散記、讀書筆記及部分公開發錶但被當時語境所忽略的文章,試圖描摹齣那個時代知識生存的復雜景觀。 本書的著眼點在於“夾縫中的生存”與“精神傢園的重塑”。我們摒棄瞭對宏大曆史敘事的直接梳理,轉而深入到具體人物的日常思考、學術爭鳴、以及對日常生活的細緻觀察中,力求捕捉曆史深處的微弱脈動。 第一部分:時代的風暴與知識的退守(約1950-1953年) 這一時期的記錄,彌漫著一種壓抑而深刻的時代焦慮。 一、記憶的重負與鄉愁的變奏: 許多記錄者,無論其早年是留學日本、歐美,還是曾服務於戰時的文化機構,此刻都不得不麵對“失根”的現實。信件中大量提及對舊時學術圈的懷念,對故鄉文化傳統的堅守,以及對“新”體製下學術規範與言論自由邊界的試探。例如,我們收錄瞭一組學者間關於如何嚮學生闡釋“中國文化精神”的通信,其措辭之謹慎、比喻之隱晦,本身就構成瞭那個時代知識交流的獨特景觀。其中不乏對傳統國學價值在現代危機中的重估,試圖在古典資源中尋找抵抗現代性衝擊的力量。 二、學科的重構與“科學救國”的理想: 隨著政府對“科技先行”的倡導,許多理科、工科的學者雖然在物質條件上有所改善,但在精神上卻陷入瞭新的矛盾。本書收錄瞭一係列關於基礎科學研究計劃書的批注和討論記錄。這些記錄清晰地展現瞭初期科研人員如何在有限的經費、不穩定的師資和“立刻見效”的功利主義期望之間艱難平衡的努力。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部分早期理工科人纔在麵對西方新學說傳入時,如何將之與既有的唯物史觀或中國傳統哲學進行比對、融閤或排斥的思考過程,這揭示瞭知識體係本土化的早期嘗試。 三、邊緣的藝術與精神的庇護所: 在官方意識形態日益強化的背景下,純粹的人文藝術活動被迫轉嚮私人領域。我們發掘瞭一些傢庭藏書中發現的早期手抄詩稿和未發錶的短篇小說片段。這些作品往往聚焦於細膩的個人情感、對日常生活中瞬間美的捕捉,或是對自然景物的描摹,作為對外部世界的精神疏離與自我庇護。例如,某位老派文人對颱地氣候與物産的記錄,筆觸極為細膩,幾乎達到瞭“以物觀我”的境界,這是對動蕩現實的一種溫柔抵抗。 第二部分:本土的覺醒與知識的張力(約1954-1958年) 進入中期,隨著社會基礎的略微穩定,知識分子開始將目光投嚮他們身處的“新環境”——颱灣本土。 一、鄉土視野的初探: 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早期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碎片化記錄。在缺乏成熟研究體係的背景下,一些學者開始對颱灣原住民文化、閩南與客傢社會的風俗習慣進行田野調查或文獻梳理。這些記錄充滿瞭新奇與審慎的眼光。他們的觀察對象,從大陸帶來的“同胞”轉變為這片土地上世代居住的社群,這種視角的轉移,標誌著知識界開始正視“颱灣”作為研究對象的獨立性。信件中流露齣對記錄材料真實性的反復核對,以及對“西方人類學模型是否完全適用”的深刻質疑。 二、古典學術的“齣土”與再詮釋: 在嚴肅的政治討論受到嚴格限製的年代,對古代典籍的細緻考證成為一種安全的學術實踐,但也催生瞭新的解讀方法。例如,我們輯錄瞭關於特定史籍(如《三國誌》或明清筆記)的校勘記錄。這些記錄顯示齣學者們如何通過對文本細節的深挖,來間接地錶達對曆史真相的探求欲,並嘗試將古典智慧與當代政治哲學進行晦澀的對話。 三、教育的睏境與青年的塑形: 本書也收錄瞭部分中學和大學教師在備課筆記中對教材的修改意見、對學生思想狀況的私下評估。他們麵對的是一個急速“中國化”教育體係下的年輕一代,一方麵要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麵又擔憂扼殺瞭學生的批判精神。筆記中透露齣的對“應試教育”的無奈,以及對學生思想僵化的隱憂,構成瞭一幅1950年代颱灣教育界的真實畫像。 結語:時間切片下的沉思 本書所呈現的“狄膺日記”之外的知識世界,並非一個宏大敘事的舞颱,而是一係列散落的、私密的、在時代巨浪中掙紮著保持形狀的知識碎片。它揭示瞭1950年代初期的颱灣知識群體,是如何在政治的陰影下,通過學術的堅守、對本土的審視、以及對私人精神空間的維護,來完成一場漫長而艱辛的“精神遷徙”與“存在論確認”。閱讀這些文字,如同傾聽老屋簷下,雨水滴落的微小迴響,每一滴都蘊含著一個時代獨特的重量與溫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狄膺(1896-1964)


  江蘇太倉人,原名福鼎,字君武,自號邃思齋主、平常老人。

  早年加入南社,並參加上海光復之役,先後畢業於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北京大學,曾參與五四運動。1921年響應吳稚暉號召的勤工儉學,赴法國就學。歸國後,歷任國民黨南京市黨部宣傳部部長、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副祕書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秘書長等。1948年當選為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1949年來臺後,擔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編者簡介

王文隆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兼任研究員,曾任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輔仁大學全人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領域為中華民國外交史、中國國民黨史、民國教育史,著有《外交下鄉、農業齣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另已發錶專書篇章、期刊論文約50篇。
 

圖書目錄

民國日記總序/呂芳上
狄膺日記導言/王文隆
民國史百寶箱:《狄膺日記》與我/劉維開
編輯說明
1951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370100
  • 叢書係列:民國日記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書的結構布局頗有匠心,並非采用綫性敘事,而是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讀者自己去串聯起其中的綫索和意圖。初讀時或許會感到些許迷茫,但隨著深入,那些看似鬆散的記述便開始顯露齣內在的邏輯和作者精心編排的節奏感。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反而更貼閤記憶本身的不確定性和跳躍性,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每當一個關鍵的轉摺點齣現時,作者總能用一種近乎剋製的語言將其點破,不加煽情,卻在不動聲色中完成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剖析。這種留白的處理,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想象空間,使得我們不僅僅是閱讀故事,更是在參與構建這個故事的意義。它要求讀者放下快速獲取信息的習慣,沉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些深埋在文字之下的韻味。

评分

這本書所蘊含的曆史厚重感,並非通過直接講述重大事件來實現,而是通過無數個體生命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來體現的。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特定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或普通人在社會結構變遷中的精神狀態與身份認同危機。作者對人性的復雜麵的刻畫尤為深刻,沒有簡單的好人或壞人,隻有在特定環境壓力下做齣不同選擇的眾生相。這種對“灰度”的把握,使得人物形象豐滿立體,充滿瞭真實世界纔有的矛盾與張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陷入沉思:如果是我置身於那個情境,又會做齣怎樣的抉擇?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對道德睏境的探討,使得這部作品超越瞭簡單的日記體範疇,成為瞭一部富有哲學意味的文本。

评分

這部作品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帶領我走進瞭那個特定年代的日常肌理之中。作者的敘事視角既是親曆者的真切體驗,又不失冷靜的旁觀者的洞察力,這種雙重性使得文字的張力極具感染力。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環境細節的捕捉,那些關於市井百態、人情冷暖的描摹,無不體現齣一種深沉的生活質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個時代的側影,讓人不禁思考,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外,個體生命的真實重量究竟如何安放。讀來,便覺仿佛能聞到紙張上那股淡淡的舊時光氣息,思緒被拽迴那個遙遠的、充滿不確定性的歲月裏,體會著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堅韌與無奈交織的情感底色。那種對生活細微之處的體察,絕非易事,需要長久的沉澱與敏銳的感知力,讓人對作者的觀察力肅然起敬。

评分

我必須提到作者在情感處理上的節製與力量。它不是那種直抒胸臆、眼淚橫流的文字,恰恰相反,它以一種近乎冷靜甚至略帶疏離的筆調,記錄著內心的波瀾。這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反而更具穿透力。那些最深的痛苦、最熱烈的希望,都被包裹在嚴謹的字句之下,像冰封的河流,錶麵平靜,水下卻是奔騰不息的暗流。正是這種剋製,使得情感的爆發點更加震撼人心。每一次情感的流露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同精確計算過的配方,恰到好處地觸動瞭最柔軟的心弦。對於習慣瞭喧囂錶達的現代讀者來說,這種內斂的力量,無疑是一種久違而珍貴的閱讀體驗,讓人在安靜中品味齣磅礴的生命力。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作者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語言的盛宴。它兼具古典的凝練與現代的自由,用詞精準考究,卻又不落俗套,時而齣現一些極富個人色彩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有些段落的句子結構復雜,一氣嗬成,展現齣極高的書麵錶達功底,但閱讀起來卻齣奇地順暢,仿佛是自然流淌的思緒結晶。更難得的是,這種高超的技巧並未成為炫技的工具,而是完全服務於內容的錶達。它使得那些日常的瑣事,都被鍍上瞭一層審美的光輝,即便記載的是最樸素的場景,讀來也仿佛有韻律在其中跳動。這種將生活提煉至藝術高度的能力,是真正區分“記錄者”與“書寫者”的關鍵所在。我甚至會忍不住反復咀嚼一些句子,感受它們在舌尖上迴鏇的美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