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醫義 最新版:研究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

易道醫義 最新版:研究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矢建國
圖書標籤:
  • 易經
  • 中醫
  • 道醫
  • 養生
  • 經絡
  • 陰陽五行
  • 傳統文化
  • 哲學
  • 醫學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取材張景嶽《醫易義》精神:「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援易、道入醫,既豐富瞭傳統醫學內涵,亦發揮瞭日漸式微的「自傢寶藏」。書中引介《周易參同契》之「月相納甲」及「飛騰八法」、「靈龜八法」、「七星針法」等道醫精華,完備瞭易、道、醫的體係。

  本書總共百餘張罕見圖錶,與內文相輔相成,淺顯易懂;細讀本書,中華文化道傢精華與傳統醫學立即融會貫通,用於臨床更加得心應手;無論初學或進階研究,本書都是敲門磚,值得用心研讀。
《古籍重光:道傢養生學精要與現代實踐》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中國傳統道傢文化中關於生命養護、身心閤一的智慧,並將其精髓提煉,結閤現代生命科學的視角,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實用的養生實踐指南。我們摒棄晦澀的術語,力求以清晰、富有條理的語言,重構道傢養生學的核心脈絡,展現其跨越韆年的生命哲學。 第一部分:道法自然——生命哲學的基石 本部分首先探討道傢哲學的基本概念,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以及“道法自然”在個體生命層麵的具體體現。我們將深入剖析《道德經》和《莊子》中關於“虛靜”、“無為”的論述,闡明何為真正的“順應天時”。 “天人閤一”的內涵重塑: 傳統觀念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本書將闡述如何通過觀察四季更迭、氣候變化,來調整我們的起居、飲食與情誌,以達到與自然節奏的和諧共振。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順應節氣,更是一種深層次的生命感知能力的培養。 “精氣神”的層次解析: 道傢養生學的核心在於對“精、氣、神”三寶的修持。我們將詳細區分這三者在生理和精神層麵的不同意義。例如,“精”不僅指生殖之精,更是指人體最原始、最基礎的生命物質;“氣”則涵蓋瞭呼吸之氣、髒腑之氣乃至宇宙之氣的廣義概念。對這三者的認識,是後續所有功法修煉的前提。 動靜之辨與虛實之用: 探討道傢如何看待運動(動功)與靜坐(靜功)的關係。強調“動中求靜,靜中生慧”的辯證統一。靜功並非單純的身體不動,而是一種心神內斂、專注力提升的內修過程。 第二部分:吐納導引——呼吸與氣脈的藝術 呼吸是生命活動最基礎的體現,也是道傢修煉中最為核心的法門之一。本部分聚焦於傳統導引術和內丹學中的呼吸技巧,旨在指導讀者如何將日常呼吸轉化為一種療愈和增強生命力的手段。 調息之法:由粗入微: 係統介紹從基礎的腹式呼吸(主張的“深、細、勻、長”)到更高階的“胎息”或“真息”的漸進過程。強調呼吸與意念的配閤,即“以意領氣”。 經絡與氣血的循行軌跡: 結閤古代經絡學說(如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的基礎認知),闡述特定的呼吸和導引動作如何引導氣流通過關鍵穴位和通路。此部分側重於生理學上的暗示和體感反饋的引導,而非純粹的玄學描述。 動功的示範與解析: 選取如八段錦、五禽戲中與道傢養生關聯最緊密的幾個式子進行深入剖析,重點講解其動作要領、對特定髒腑的調理作用以及配閤的呼吸節奏。強調動作的連貫性與內在氣息的流動性。 第三部分:食養之道——五味調和的智慧 道傢養生對飲食的重視,在於其深知“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食養”的道理。本書將梳理道傢關於食物屬性(寒、熱、溫、涼)的認知,並結閤現代營養學對食物的分解,形成一套平衡膳食的原則。 順應體質的食療觀: 介紹如何通過觀察自身的寒熱偏頗、濕重或虛弱等狀態,來選擇閤適的食物進行調理。強調“因人而異,不拘一格”的原則。 五味入五髒的對應法則: 詳細解釋酸、苦、甘、辛、鹹五味如何影響人體的五髒功能。例如,過食辛味耗氣傷陰,過食甘味易生濕阻滯氣機。指導讀者如何通過調整日常口味的比例來維護髒腑的平衡。 飲品與節令的搭配: 探討傳統中藥茶飲(如菊花、枸杞、黃芪等)在日常中的應用,並強調在不同季節飲用特定溫和飲品的益處,例如鼕季溫補,夏季清潤。 第四部分:情誌安寜——心神修煉的路徑 道傢認為,情誌的過度波動是損傷“神”和“氣”的首要原因。本部分專注於心神的管理與調攝,提供一套從外在行為到內在認知的心理調適方法。 七情過度的危害辨析: 深入解析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對人體氣血運行的具體影響。例如,怒傷肝,思傷脾。 清心寡欲的實踐方法: 闡述如何通過“知足常樂”和減少不必要的攀比、欲望來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這包括對當下環境的覺察和對外界信息的過濾。 內觀與冥想的入門指引: 介紹道傢內觀法的基礎步驟,即如何將注意力從外物收迴,專注於身體內部的感覺,達到“萬念歸一”的初期狀態。這對於緩解現代社會的焦慮和壓力尤為重要。 結語:迴歸生命的本源 本書的終極目的,並非讓讀者成為專業的修道者,而是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汲取道傢養生學中那些樸素而深刻的生命智慧,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實現自我調節、自我療愈的能力,從而達到身心健康、怡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與自然、與自身生命節奏的疏離,並指引我們重新踏上迴歸本真的健康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矢建國(Joseph Shih)


  1956年齣生於嘉義

  【現任】
  紐西蘭開業中醫師、ACC針灸醫師及NZRA會員。

  【學歷】
  1976-1980中原大學建築學士
  1982-1984成功大學建築碩士 
  1995-2000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
  2003 紐西蘭國傢針灸文憑
  2012-2015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

  【資歷】
  1986教育部閤格講師(臺灣)。
  1995世界中醫協會加拿大分會會員。
  1995全加中醫藥針灸協會會員。
  1998 通過中醫師檢定考試 (臺灣)。
  2000中國傳統民俗療法協會會員(臺灣)。
  2001紐西蘭針灸協會(NZRA) 會員。
  2002紐西蘭ACC針灸醫師。
  2007通過美國加州針灸師考試。
  2015通過中國執業中醫師考試。

  【經歷】
  1984-6臺北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1986-1995中華大學、華梵大學等建築相關科係專任及兼任教師。
  大專院校及世界建設公司風水顧問、風水學講座。
  2000-2012紐西蘭開業中醫師、ACC針灸醫師。
  2002紐西蘭針灸協會(NZRA)威靈頓年會(AGM),主講「寸口太極---淺論寸口脈臟腑配屬之醫易關係」。
  2009紐西蘭針灸及中醫學校教師,主講「中國的歷史與哲學(儒釋道)及其對中醫之影響」。
  2010-11 NZRA區域會議係列課程講座,主講《內經》及《難經》。
  2011 NZRA奧剋蘭CPD workshop,主講「道傢針灸---瓊瑤真人七星針治病訣」。
  2015中國廣州中醫藥大學,主講「易居天地---中國古代生態環境啟示」(風水學簡介)。
  2016 NZRA奧剋蘭CPD workshop,主講「徐氏飛騰八法的原理與臨床簡介」。
  2017臺灣逢甲大學,節氣建築係列講座,主講「易醫天地」。

  【著作】
  1984《從中國哲學論建築設計的境界》(成功大學建築碩士論文)。
  1995《易居天地---氣與水的原理》,臺北:明文書局齣版。
  2004《中醫治療哮喘發作的實例》,臺北市:國術月刊第391期。
  2015《飛騰八法結閤踝三針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的臨床研究》,國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
  2015《淺論靈龜八法與王氏飛騰八法之異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針灸臨床雜誌》,第31捲第11期。
  2017年齣版《易道醫義---研究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
  2019年齣版《龍經---氣水山龍的奧秘》風水地理形傢第一本
  2021年齣版《難經~醫經秘錄八十一難》
  2023年齣版《天人中醫~運氣醫學再領風騷》
 

圖書目錄

3 再版序: 期望共同發揚傳統文化「自傢寶藏」矢建國
8 推介序:發揚中醫易道「自傢寶藏」的楷模 唐亦男
11 推介序:醫、易、道一以貫之 賴新生
14 推介序:實為仲景「纔高識妙」之人也 陳啟鬆
16 Mr. Michael Hagler的來信
20 自序:「易道醫義」即研究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
31 摘要
39 凡例
47 第一篇:中國哲學(儒釋道)及其對中醫的影響
Chapter 1. Chinese Philosophy (Confucianism, Buddhism, Daoism) and how they have influen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237 第二篇:《易經》作為中醫文化的基石之一,如何正確評價它的意義?
Chapter 2. How to correctly evaluate the meaning of the Yi Jing (Book of Changes) , one of the key stones of TCM culture?
247 第三篇:道傢針灸簡介—瓊瑤真人七星針治病訣
Chapter 3.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Davist acupuncture and moxibution— The treatment verse of Big Dipper Acupuncture by Qiong Yao Zhenren
259 第四篇:「寸口太極」—淺論寸口脈臟腑配屬之醫易關係
Chapter 4.“Cun-KuoTai-Ji”—A Brief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CM viscera configuration in Cun-Koupulse-taking and the Yi Jing (Book of Changes)
277 第五篇:淺論《醫易義》中十四卦言疾病之醫易關係
Chapter 5. The brief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CM and Yi Jing of 14 disease Hexagrams fromYi Yi Yi (The meaning of TCM and Yi Jing)
289 第六篇:學《傷寒論》有感—針灸部分之淺見
Chapter 6. Brief discussion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deas from Shang 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Induced Diseases)
299 第七篇:淺論靈龜八法與王氏飛騰八法之異同
Chapter 7. A brief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Linggui Bafa (Eightfold Method of the Sacred Tortoise) and Wang's Feiteng Bafa (Eightfold Method of the Soaring Horse)
311 第八篇:徐氏飛騰八法及其易理內涵
Chapter 8. Xu's Feiteng Bafa (Eightfold Method of the Soaring Horse) and Yi Jing (Book of Changes)Theory
333 第九篇:納甲
Chapter 9. Na-Jia
341 第十篇:中醫治療哮喘急性發作的實例
Chapter 10. A case study of the treatment of asthma acute attack using TCM
347 第十一篇:一封給旅美洪醫師有關中醫教育理念的信
Chapter 11. A letter to Dr. Hong in the U.S.A, concerning the idea of modern TCM education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715749
  • 叢書係列:自學中醫
  • 規格:軟精裝 / 352頁 / 15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再版序

期望共同發揚傳統文化
「自傢寶藏」


  《易道醫義》是我獲得中醫博士學位之後, 在颱齣版的第一本書,其中充滿我對傳統文化的關懷與理想;「十年磨一劍」的唯一心願,就是希望喚醒眾人重視「自傢寶藏」,不要迷失於現代科技與電腦、電子產品、人工智慧等之中,而忽略瞭「天人閤一」的中華文化價值。

  個人認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義),就在易理(以《易經》為本)與醫學。近半世紀以來,在有心人士的推展之下,《易經》、易理已經逐漸受到世人的重視,但絕大多數人仍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醫學除瞭中、西醫藥之外,還有在中西夾擊之下,幾乎要失傳的道傢理論與醫學(道醫)。在此三者之中,能起到「一以貫之」的隻有《易經》、易理。

  傳統醫學( 中醫) 從最早的典籍《黃帝內經》開始, 就充分運用《易經》、易理,來說明天地人間的陰陽五行生剋作用與對應之道,如今中醫藥已流傳到世界各地,幾乎可以遍地開花來形容,但還是有很多可以開展的空間,其中又以結閤「易道醫」最為可行,且深具價值;《易道醫義》一書就在這樣的自我期許之下齣版。

  本書自印行以來, 受到多方的關注與支持, 尤其許多師長、前輩多所鼓勵,更有一些素昧平生、來自海內外的讀者,以「生平未見、恍然大悟」等來形容,實在愧不敢當。此次迴颱,首次應邀在公務人員人力發展中心演講,報名人數之多、聽講之認真(外地聽眾還用視訊連線),讓人感動;可惜因行程緊湊,包括籌備再版與新書寫作,無法迴應聽眾「開課」的要求,實在非常抱歉。(之後還應臺北市新東扶輪社之邀,辦瞭一次講座,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的熱心。其他還有多傢企業經由齣版社網站,希望以視訊開課或辦講座,可惜都無法如大傢之願,原因同上,隻能說抱歉與感謝,希望有一天心願完成,因緣俱足之後,再嚮讀者報告。)

  差堪告慰的是, 本人傳承傳統文化、發揚中醫的初心不變,唯期止於至善,方不緻辜負大傢的期許。因此趁返颱之便,除瞭修正2017年印行的初版書之外,也增補部分圖文,加入瞭海格勒先生(Mr. Michael Hagler)的來信,使內容更完備。

  此外, 由於後來所齣版的中醫與風水書, 包括未來打算再寫的兩本,都是25開軟皮精裝,因此本書亦趁再版之便, 重新編排,設計為同樣開本,以便有興趣的讀者收藏、應用。深信德不孤,必有鄰,期待有緣人一起努力,關心中醫、重視並發揚傳統文化。

  感謝元氣齋工作團隊及林鈴塙社長的各方協助, 本書纔能順利再版。也希望讀者繼續不吝指教。
 
西元2023年6月22日(端午節)矢建國 寫於臺北市蓮花居

推薦序

發揚中醫易道「自傢寶藏」的楷模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係教授唐亦男


  日前接到矢建國同學的來信, 請我為他的新書寫序, 並提齣兩點理由:一,感念恩師的中國文化啟濛;二,中國文化為中醫之母,留下恩師之墨跡,以示中醫不忘中國文化為本源也!以上理由對我來說無異是「不可承受之重」, 直接想到的是,韓愈《師說》篇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但嚴格說來建國不算我正式的學生, 我更不敢自居他的恩師。因為成功大學是一所以理工掛帥的學校,中文係並不受重視,但我講授的課程如:中國哲學史、老莊、論孟等,卻經常有外係或校外人士前來旁聽,當時就讀建築研究所的建國同學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對他有印象,是因為他上課認真,課後還會找我討論問題。他畢業以後,每年教師節都會收到他從不同國傢寄來的賀卡,心想他是否受我上課的影響?!

  因為我經常鼓勵他們「走齣去」, 臺灣這麼小, 不要自限於「井底之蛙」。如兩韆多年前的儒傢孔子,就常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治國理念被有為的國君所用;孟子也經常帶著學生僕僕風塵不遠韆裏前往梁國去見梁惠王,前往齊國去見齊宣王,與他們對話辯論,希望他的理念被採用。連那逍遙物外的道傢莊子,也鼓勵人要振翅高飛,「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不但要飛得高,而且要飛得遠,從北冥到南冥,「南冥者,天池也」,纔算達到理想的境地。所以必須走齣去,纔能找到機會,走得遠纔能發現自己真正的潛力。

  我想這就是建國同學為什麼中途要放棄他所學的建築,同時放下去德國柏林FU攻讀博士的機會,反而到到中國大陸廣州中醫藥大學就讀中醫學;此時他已年近不惑,卻纔要正式從本科生(大學部)開始學習。憑著他長年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與中國醫學相連接,領悟到兩者相輔相成的關係,哲理與醫術互通,易經與中醫同源。

  歷經20 多年漫長而迂迴的學習過程, 終於修成正果, 獲得中醫學的博士學位。雖然他謙虛地說:「在德國的教育中,博士學位隻是可以開始獨立做學問的資格耳」。但依中國人的看法,則算是實至名歸,「大器晚成」。

  拜讀建國同學近作《易道醫義》, 全書十一篇; 主要是他為學中醫者及同道人,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嚮與理論基礎。尤其當傳統文化式微,中醫學需待外人評價及認可之際,發揚中醫易道的精神,鞏固國人對中醫學的信心。

  但該書對我這門外漢來說則不敢贊一辭, 因為「隔行如隔山」,完全看不懂。但對第三篇道傢的針灸術,則不但印象深刻,而且親身體驗到其中的療效。

  迴想2007年的6月,我應新加坡孔子學會邀請作三場公開演講。不同題目,不同內容,令我十分緊張;趕寫講稿直到深夜纔入睡,一覺醒來已是早上九點,早餐都來不及吃,就急急忙忙趕到附近的天主堂,參加90高齡老友的告別式。現場坐無虛席,隻好站在後麵,此時感覺到後方一陣冷氣襲來;剛聽到臺上神父講:「我們天上的父……」,就突然失去知覺,昏倒瞭。

  等我醒來已住進醫院, 根據醫生判斷是缺血性中風, 必須長期復健。齣院後仍覺全身痠痛,四肢無力,隻得停止一切活動,連生活作息都有睏難。正當我徬徨無助一籌莫展時,建國同學突然從美國返颱,來電問安時聽說我中風,立刻南下颱南,還帶著一箱針灸器材,準備替我紮針;同時解說針灸的理論與療效,並舉齣一些救治成功的案例,而且說針灸不是針一兩次就有效,必須長期治療,於是介紹他颱南朋友的同道師兄,黃中一中醫師為我治療。通過各個特定穴道,促進血液循環,經過幾個月的針灸與推拿治療後,纔逐漸恢復,不但恢復瞭行動也恢復瞭自信。

  我不由得衷心感激這位熱心救助的學生醫師, 更欽佩他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如今他著書立說,發錶他對傳統文化如何影響中醫學的論述,發揚中醫易道的原理,提倡「醫道教育」;同時希望學醫者珍惜並承傳「自傢寶藏」(禪宗大師「馬祖道一」語),培養齣更多仁心仁術、德術兼備的醫者, 達到濟世救人的理想與目的。
西元2016年11月16日

醫、易、道一以貫之
中國廣州中醫藥大學
教授賴新生


  中國傳統醫學來自中華大地, 經先民長期積纍而成。文化是民族生命的靈魂,河山是民族生活的舞臺,故今欲學好中國傳統醫學者,自當從瞭解其傳統文化著手。本書分別從古籍、針灸、脈診、病例與書信等多角度討論學習心得。

  為瞭使讀者有較好的背景瞭解中醫學, 使用瞭全書過半的篇幅作為首篇,簡介與中醫學相關的傳統文化,作為瞭解及學習中醫學前的理論基礎,為初學中醫者提供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嚮與學習前的基礎平臺,這是一般同類著作中較少見到的。

  第二篇中,作者將與中醫學關係最密切的典籍《易經》,提齣來討論,如何從中醫文化的角度,正確地瞭解其要義。

  第三篇裡,作者對中醫學作齣最多貢獻的道傢作瞭簡介,並舉針刺秘傳的「七星針法」為例,作齣瞭分析及討論。

  第四篇作者從醫易關係中發現,若將滑壽在《難經本義》中之左腕在內的雙手寸口示意圖,所呈現的五行右鏇(逆時針)相生關係,改換成左腕在外的雙手寸口示意圖,則可以齣現五行左鏇(順時針)相生關係,巧妙地迴歸瞭《易經》與《難經》中本有的五行左鏇(順時針)相生關係;另在臨床脈診患者雙手掌嚮上時,雙腕寸口恰如太極之兩儀,六藏配屬六部,雙腕寸口閤成瞭「寸口太極」的整體關係。

  第七至九篇, 連續三篇, 較完整地論述瞭「飛騰八法」。作者補充瞭自西元1601年《針灸大成》以來,四百多年一直未能見到的「王氏飛騰八法圖」與「徐氏飛騰八法圖」;同時比較瞭「靈龜八法」與「王氏飛騰八法」之異同;推論「徐氏飛騰八法圖」,本源自後天八卦的原理;介紹「納甲」等;在「飛騰八法」基礎理論及臨床應用的領域中,作齣瞭一定程度的基礎貢獻。末篇作者對今日傳統中醫學的教育,提齣瞭自己獨特的看法,提倡建立「醫道教育」。

  本書作者是我的針灸推拿臨床全日製臺灣博士生弟子,在學習中醫前先有建築學專業的背景,及多年的實務工作與大學教學經驗。同時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易經》與風水學都有長時間的專業學習研究與實踐;由於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愛好,乃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同時應用易理來學習中醫學。中醫本科畢業後,又經歷瞭長期的中醫臨床實踐,完成博士學位時已近耳順之年矣。今將其學習中醫過程中之心得,加以整理與闡釋,發掘中醫真義;圖文清晰簡明,讓人極易理解醫易的關係。為瞭方便更多人有機會閱讀,作者在首篇與第三篇使用瞭中英雙語文書寫;同時在第四、第七及第八篇附有英文摘要。是有其獨特之見解者,有承先啟後的價值。相信可以提供給當今國內外中醫界及同道,學習傳統中醫學時,多一種新的思考方嚮。

西元2017年03月1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和價值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作者所展示齣的那種腳踏實地的研究態度。從字裏行間可以看齣,作者並非泛泛而談,而是基於長期的沉潛和大量的實踐積纍,纔提煉齣這些心得。他對待傳統的敬畏之心,以及在闡釋過程中力求準確和公允的態度,讓人深感信服。這種真誠的分享和不遺餘力的剖析,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學術探討,更像是一份用時間、心血和智慧精心釀造的“心得記錄”,具有極高的參考和實踐指導意義,讓人願意反復翻閱,從中汲取養分。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章節安排,我發現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上有著極其清晰的脈絡。他並沒有采用那種生硬地將易學、中醫、道傢思想割裂開來的寫法,而是巧妙地找到瞭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的橋梁。每一章的過渡都顯得自然而然,仿佛一條河流匯入瞭更廣闊的海洋。這種結構安排,使得讀者在跟隨作者思辨的過程中,能夠逐步領悟到更高層麵的統一性,避免瞭在單一領域打轉的局限性。這種宏觀的視野和細緻的論證相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和滿足感。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露齣古樸典雅的氣質,讓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感覺不是一本普通的讀物。封麵選用的材質和配色,似乎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其中蘊含的深邃智慧。內頁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體大小和行距都經過精心調整,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研讀的書來說,簡直是福音。裝幀的堅固程度也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相信可以經受住歲月的考驗,成為案頭常備的參考書。整體來看,這本書的“硬件”配置已經為讀者提供瞭一個非常舒適的閱讀體驗的起點,讓人對它所承載的內容充滿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學術著作的嚴謹與邏輯性,又不失文人特有的細膩與韻味。作者的遣詞造句,常常在不經意間流露齣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人在理解晦澀概念的同時,還能感受到文字本身的美感。尤其是在闡述一些涉及心性修養或玄妙哲理的部分時,作者的筆觸變得更加靈動,仿佛是在與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麵對麵交流,那種循循善誘、深入淺齣的錶達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讀者也能窺見一絲堂奧。這種兼具“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的語言特質,是很多同類書籍所不具備的。

评分

從閱讀的感受上來說,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次思維的重塑過程。每讀完一個關鍵論點,我都會停下來,對照自己過去的理解進行反思和修正。作者提供的那些獨到的見解和觀察角度,如同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傳統文化中的各種現象。這種啓發性極強的內容,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充滿瞭“頓悟”的驚喜,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去思考”和“如何去融會貫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