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釋 第一輯

成唯識論釋 第一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平實導師
圖書標籤:
  • 唯識
  • 佛教
  • 哲學
  • 印度哲學
  • 佛教哲學
  • 意識
  • 心學
  • 唯識宗
  • 玄學
  • 佛教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論係大唐玄奘菩薩揉閤當時天竺十大論師的說法加以辨正而著成,攝盡佛門證悟菩薩及部派佛教聲聞凡夫論師對佛法的論述,並函蓋當時天竺諸大外道對生命實相的錯誤論述加以辨正,是由玄奘大師依據無生法忍證量加以評論確定而成為此論。平實導師弘法初期即已依於證量略講過一次,歷時大約四年,當時正覺同修會規模尚小,聞法成員亦多尚未證悟,是故並未整理成書;如今正覺同修會中的證悟同修已超過六百人,鑑於此論在護持正法、實證佛法及悟後進修上的重要性,於2022年初重講,並已經預先註釋完畢編輯成書,名為《成唯識論釋》,總共十輯,每輯目次41頁、序文7頁、每輯內文至四百餘頁,並將原本13級字縮小為12級字編排,以增加其內容;於增上班宣講時的內容將會更詳細於書中所說,涉及佛法密意的詳細內容隻於增上班中宣講,於書中皆依佛誡隱覆密意而說,然已足夠所有學人藉此一窺佛法堂奧而進入正道、免入岐途。重新判教的〈目次〉已經詳盡判定論中諸段句義,用供學人參考;是故讀者閱完此論之釋,即可深解成佛之道的正確內涵。
《梵學入門》 導論:通往古印度智慧的橋梁 《梵學入門》是一部旨在為中文讀者係統性介紹梵文(Sanskrit)語言、印度哲學、佛教核心概念及其曆史背景的綜閤性著作。本書並非對任何特定佛教學派的深入鑽研,而是一套奠定基礎的指南,旨在揭示印度文明思想體係的廣袤與精深。本書結構清晰,內容涵蓋語言學基礎、哲學流派概述、重要概念的辨析以及曆史脈絡的梳理,力求以最平實的語言,勾勒齣梵學這門古老學科的整體麵貌。 第一部分:梵語——古老智慧的載體 梵語,作為印度文化和宗教的源頭語言,其獨特的語音係統和嚴謹的語法結構,是理解印度經典的基礎。本部分將細緻剖析梵語的語音構成,特彆是其與現代印歐語係語言的聯係,以及其在宗教文本(如《吠陀》)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章:梵語的語音與字母係統 詳細介紹梵文的字母錶(Devanagari,天城體),包括元音(svara)與輔音(vyanjana)的精確發音,以及其在書寫係統中的排列邏輯。著重講解梵語特有的“喉音”、“舌尖音”、“捲舌音”等發音部位的區彆,這些細微的差彆直接影響到詞義的準確性。同時,探討梵語的音韻規則(Sandhi),解釋詞與詞之間連接時可能發生的語音變化,這是閱讀和理解古老文本的必要技能。 第二章:基礎詞匯與詞根 本章聚焦於梵語的核心詞根(Dhatu)。通過對常見動詞詞根的解析,展示梵語的構詞法,理解“義”是如何從“形”中生發齣來的。選取諸如“as”(存在)、“bhu”(成為)、“gam”(去)、“vid”(知)等核心詞根,展示如何通過添加詞綴和改變詞尾來構成不同時態、語態和詞性的詞匯。初步介紹重要的名詞變格規律,如主格、賓格、屬格等,為後續的句子結構分析打下基礎。 第三章:簡易語法結構 介紹梵語的基本句子結構,包括主謂賓的語序靈活性。重點講解動詞的“人稱”與“數”的配閤,以及與印歐語係其他語言相比,梵語在時態(如現在時、未完成時、完成時)和體(如主動、被動、呼格)上的獨特之處。本章不追求窮盡復雜的語法規則,而是提供一個能夠初步辨識簡單陳述句和祈使句的工具。 第二部分:印度哲學流派概覽 印度哲學體係以其對“實在”、“知識”和“解脫”的深刻追問而著稱。本部分將宏觀地梳理印度教哲學的“六派正統”(Astika)與“三派非正統”(Nastika),幫助讀者建立一個清晰的知識地圖。 第四章:吠陀與奧義書思想的奠基 追溯思想的源頭。介紹《吠陀》的核心內容,如祭祀儀式(Yajna)與神祇崇拜(Indra, Agni, Soma)。隨後深入探討《奧義書》(Upanishad)的革命性轉嚮,闡釋“梵”(Brahman,宇宙終極實在)與“我”(Atman,個體靈魂)的同一性(Tat Tvam Asi)思想,這是後續所有哲學的基石。 第五章:正統六派(Astika)的要義 係統介紹在承認《吠陀》權威性基礎上的六大哲學流派: 勝論(Samkhya): 闡述二元論,將世界劃分為“物質”(Prakriti)與“精神”(Purusha),及其演化過程。 瑜伽(Yoga): 側重於實踐方法論,以八支分法(Ashtanga Yoga)為核心,旨在實現心識的止息與“我”的覺知。 彌曼沙(Mimamsa): 強調對《吠陀》祭祀儀軌的正確解釋和履行。 毗濕奴派(Vaisheshika): 發展齣細緻的實在論(原子論),劃分瞭六種“存在範疇”(Padartha)。 正理(Nyaya): 專注於邏輯學和知識論(Pramana),建立瞭嚴謹的推理方法。 毗奢耶(Vedanta): 作為集大成者,細分齣不二論(Advaita)、有限一元論(Vishishtadvaita)和二元論(Dvaita)等主要分支,對“梵”與“世界”的關係進行深入辯論。 第六章:非正統三派(Nastika)的獨特視角 探討不承認《吠陀》權威性的三大流派: 耆那教(Jaina): 詳述其嚴格的“非暴力”(Ahimsa)原則,以及對多重相對性(Syadvada)的觀點。 佛教(Buddhism): 概述其緣起性空(Pratītyasamutpāda)與無我(Anatman)的核心教義,及其對“苦”的分析。 順世論(Lokayata/Charvaka): 介紹其唯物主義立場,對超驗實在的徹底否定。 第三部分:核心概念的跨流派辨析 本書的最後部分旨在通過對比的方式,梳理幾個在印度思想中反復齣現、但解釋各異的核心術語。 第七章:知識論(Pramana)的爭鳴 詳細比較正統各派在“有效知識來源”上的標準。正理派主張的四種知識源(感覺、推理、類比、聖言)如何被其他學派采納或拒絕?例如,奧義書哲學如何看待“聖言”(Sabda)作為獲得終極知識的獨特途徑。 第八章:業力(Karma)與輪迴(Samsara)的機製 探討業力如何在不同哲學體係中運作。是物質性的殘餘(如某些學派所言),還是心識活動的結果?輪迴的終點——“解脫”(Moksha/Nirvana)——在各派眼中代錶著何種狀態?是對“梵我閤一”的體驗,還是心識的徹底寂滅? 第九章:時間、空間與實在的結構 比較對宇宙觀的描繪。闡述六派對“時間”(Kala)和“空間”(Akasha)的本質理解。對比勝論中“物質”(Prakriti)的演化序列與吠檀多中“幻相”(Maya)的概念,解析它們如何共同建構瞭世間萬象的運行法則。 結語:梵學的方法與視野 《梵學入門》總結瞭學習梵學的必要方法論:嚴謹的邏輯分析(源自正理派)、對文本細緻的考據(源自彌曼沙派)以及對內在體驗的重視(源自瑜伽派)。本書旨在引導讀者建立一個宏大而又精微的知識框架,為未來深入任何一個印度思想分支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 適用讀者: 哲學史愛好者、宗教學研究者、對東方古代語言感興趣的學者,以及任何希望係統性瞭解印度文明思想根源的讀者。本書內容不涉及特定論著(如《成唯識論》)的詳細解釋或批判,專注於提供整個思想譜係的概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平實導師
 
  甲申(一九四四)年生於颱灣中部小鎮農傢,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遊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誌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颱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70376
  • 規格:平裝 / 411頁 / 14.8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一心說,唯通八識」,是唯識學界有名的標語,意謂:「若主張人們都各隻有一心時,則隻能名為阿賴耶識一心;但阿賴耶識一心之說法唯通八識心王之理,餘說不通。」然而時至末法之二十世紀末的佛教界,宣稱證悟、已得阿羅漢果的大法師、大居士們,竟然已經無人能懂瞭。
 
  二十世紀末以教禪聞名的中國兩岸所有大法師們,往往開示曰:「靜坐到離念而在心中都無語言文字時,即是大悟徹底。」例如平實初始弘法之時,臺灣最先以教禪及主持禪七聞名的北部某大法師,甫聞平實所度弟子告知:「人有真心與妄心,要把真心找齣來,就能真的瞭知實相而發起般若真智。」此大法師竟當場質疑:「人們都隻有一個心,哪來的二個心?」竟不信人類同有妄心、真心。
 
  平實之弟子後時舉說此事時,平實當場答曰:「人類豈止兩個心?總共有八個識呢!《成唯識論》具載分明。」於是有人請求講解《成唯識論》,以明八識正理,是故平實定下日期開始宣講《成唯識論》,時在一九九六年二月六日,於中信局佛學社始講;此起每週於中信局、石牌、建國北路三處同時分別講授,每週各宣講一次;一九九七年新春過後不久,將三處同修們閤聚於臺北市中山北路六段某巷地下室正覺同修會初成立時之會址,每逢週二講授一次,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九日講授完畢。
 
  此論宣說之當時並未限製聽者必須有證悟等資格,如是前後歷時三年九個月簡要講授圓滿,具足宣說八識心王之理;當然也同時演述瞭本論中十大論師對於真如法性、三自性、十因、四緣、五果及增上緣中之二十二根,以及諸心所法,十地各斷一障二愚、得二種智……等百法正義,兼及玄奘對十大論師正訛諸說所作的教判;證明二十世紀末中國所有佛教大法師對佛法之不解,錯將外道常見法認作佛法,墮入離念靈知識陰境界中,故名末法時期。
 
  如是不解佛教真實法教的事實,非唯臺灣或大陸,乃至全世界佛教其實皆亦如是,證明 佛所預記末法時期真實無訛。然而深究唯識增上慧學之真旨,即是《華嚴經》中所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真實理,謂有情的五陰身心包含十八界等法以及所有心所,乃至器世間等,全部都是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之所變生;所別者,唯有各自變生如十八界,或共同變生如器世間及外六塵。
 
  三界唯心者,十方三界有情的五陰、十八界(含一切有情覺知心所觸知的內六塵),皆唯由各各自有之如來藏阿賴耶識之所變生;三界器世間之任何一個世界,也都是由同一個銀河係世界等共業有情全部的如來藏共同變現成就,包括外六塵。一切法唯識者,謂三界萬法皆唯八識心王和閤運作方得成就;由於所見六塵都是自識如來藏所變生故,隨於各個不同有情的所見即有不同。若因業障而有身障者,不得具足八識心王,則少一識或少多識,萬法不得具足成就;十方三世一切世間莫非如此,故曰:「三界唯心、一切法唯識。」
 
  非唯華嚴、唯識等諸經如是說,乃至般若之實證亦是以第八識真如作為所證,是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五九七雲:「又,捨利子!蘊、處、界等三世之相非深般若波羅蜜多,蘊、處、界等三世之相所有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是深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即是第八阿賴耶識之別名,亦是第八識的法性,是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五六九〈法性品第六〉說:「天王當知!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滅,自性真實,以無諍故說名真如,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如是以真如之名指涉第八識心體,並且說明真如第八識即是法身,能生諸法,是諸法的所依身故。
 
  然八識心王歸結之,唯是阿賴耶識一心,亦名如來藏、異熟識、無垢識,再無他心異法也。謂七轉識皆存在並生活及運行於阿賴耶識中,由阿賴耶識之種子支援方得生住異滅、世世不斷。非但七轉識如是,乃至五色根亦復如是,故說有情之世世五陰十八界等身心,無始劫來不曾外於阿賴耶識心體,始終都由阿賴耶識所含攝。然而八識心王運作之時和閤似一,若從錶相觀之,竟然似是唯有能覺能知之意識一心;若究其實,總有八識,缺一不可,是故唯識增上慧學中便有此說:「一心說,唯通八識。」實乃齣於通達《起信論》者之所說也。
 
  復次,宣說一切法相皆來自八識心王之理,依此正理而成立法相唯識宗;然「法相唯識宗」之建立,並非始於唐玄奘大師,而是始於其弟子窺基一代之佛教界,亦非窺基之所建立;所以者何?謂玄奘大師之所弘傳、之所建立者,乃全麵性之佛法,具足三乘菩提,並非唯有增上慧學唯識一脈故。玄奘自身亦因所說屬於全麵性的整體佛法,是故不曾起意自立宗派,弟子窺基法師自亦深知其理。
 
  後時有人以法相宗或有宗之名,稱呼此一宗派;或以慈恩宗命名之,然窺基本意必然無意建立宗派;意謂佛法不宜割裂而分宗立派,執著其中一法而建立宗派者,其實皆有過失。亦謂慈恩宗所說是七轉識及五色根、六塵都由第八識所生,萬法函蓋器世間等,皆唯八識心王之所生、所顯;並廣敘八識心王及所生諸法互相關聯之正理,兼及三乘菩提之實證,而非單單止於宣說諸法法相,亦非單取第八識真如或某法、或戒律、或般若密意以建立宗派而已;是故所涉始從二乘解脫道,中則實相般若,末及唯識一切種智,具足三乘菩提,然而佛教界名之為佛教中之一宗,實有偏頗。
 
  此外玄奘於此論中所說之法又復詳說人我空、法我空之正理,教導眾生求斷我執與法執,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兼攝三乘菩提;是故悉將萬法收攝於空性心如來藏阿賴耶識中,故說「能取空、所取空」,如是詳細顯示能取之七轉識見分及所取之五色根與六塵等相分萬法,悉是空性心如來藏中之法,都攝歸於空性心中;則能取之七轉識及所取之色陰等十一法,乃至諸所有煩惱等心所及善十一法,全都攝屬於空性如來藏心之內。如來藏既名空性而非三界有,如是弘揚如來藏妙法之道場,他人焉得謂之為有宗?又如來藏既含攝諸法相、名相,然自身從來離諸法相、名相,《佛藏經》中名之為「無分別法、無名相法」,焉得謂為法相宗?
 
  復有後人以唯識宗之名指稱此宗,亦有過失,謂此宗之法並非單指如來藏阿賴耶識,更非單指依他起性識陰六轉識之虛妄生滅性,亦非單指遍計執性之第七識意根與第六意識,其實廣及八識心王之圓成實等三種自性,以及此八識相應及不相應法、所生及所顯諸法,略說約為百法,廣則猶如《根本論》所說六百六十法;其中法相之廣之深,並非學術研究、意識思惟之所能稍知,證明此論非單隻演述八識或六識,必須有道種智之修證方得勝解其中文義,焉得單稱之為唯識宗?必欲稱其宗派者,應全名為法相唯識宗,謂此名方能彰顯其所說「三界唯心、一切法唯識」之意涵故;然而仍有過失,謂陷本宗所弘揚之全麵佛法於侷限之宗派狀態故,已經昧略玄奘一生所述具足成佛之道全麵而整體之內涵故。
 
  復次,玄奘大師於中土齣發前往天竺之時,本已恢復其往世所證之慧解脫果,是故早已精通二乘菩提《俱捨論》,而能在到達天竺之前,以彼論降伏西域當代大師木叉毱多即是明證;且是實證慧解脫果而得精通,非如當時木叉毱多一類依文解義者之假謂精通也。然實非僅如此,謂其本有之般若智慧發起而有往世明心、見性之智慧同在,是故齣發前往天竺之前,仍在大唐時,纔聽聞一次即能上座為諸僧眾演繹《大般涅槃經》所說明心與見性之道理;然而玄奘此時自知尚非成佛,距離佛地猶遙,隨即探究悟後進修成佛之道,是故發覺大唐國度竟無一經一論,具足宣說可資證悟者進修成佛之全部道次第與內涵;於是不顧大唐國法之禁止,發起大心日伏夜行,祕密前往天竺,甘冒違法之大不韙,欲求菩薩悟後修道成佛之全部內涵——成佛之道五十二位階之內涵與次第,即是《瑜伽師地論》也。
 
  玄奘當時求法及欲弘傳 如來具足完整之佛道內涵極為心切,乃不顧政府禁令及路途危險,「寧可嚮西而死,不願東返而生」;幸濛 觀世音菩薩加持,及重新受生而來之往世弟子各在不同崗位,幫助玄奘成就種種因緣,終能平安到達天竺;亦濛 文殊菩薩勸令戒賢論師忍受病痛,息滅絕食捨命之念,並加持戒賢論師病痛漸漸消失而得延壽,終能候得玄奘到來而親自傳授《瑜伽師地論》等,使玄奘得聞大乘增上慧學妙法,引發往世之所證而能言及戒賢之所未能言者,令戒賢論師大為讚歎;然後取得具足演述成佛之道的大部分經論,返迴大唐開始傳法及譯經,預先建立南方禪宗所悟於不敗之地。
 
  玄奘於天竺受學之時,次第恢復更多往世之智慧,此事非唯驚覺戒賢菩薩,後來並廣破當時天竺勢力正盛之聲聞部派佛教、假冒大乘僧演說六識論錶相佛法等僧眾,亦降伏當時五印一切外道,所憑皆是唯識增上慧學無生法忍之智慧也。又,玄奘在天竺隨諸菩薩遊學時,佛門凡夫論師們誤會唯識學之主要教派有四:一是小乘六識論的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主張色與心二法都是實有,落在常見中。
 
  二是六識論的聲聞部派佛教凡夫中觀論師一類,例如清辨、佛護等人的空宗一派,主張在勝義諦中,六識心與外境六塵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在世俗諦的境界中則是心識與六塵實有,如是雙說而自認為非有非空,自稱證得中道,本質是成為思惟想像所得的假中道;現代臺灣已故不久的釋印順以及西藏的宗喀巴,和《廣論》學者所建立之應成中觀學派,都是此一流類,實質上兼具斷常二見。
 
  三是攝性歸心而主張隻有一個心,可以分成六種作用,不信受另有意根與如來藏各有自己的心性與作用,現代臺灣釋印順與古西藏宗喀巴及兩岸的《廣論》團體兼屬此一流類。
 
  第四種則是認為人類有眼識等六種心,各有不同的作用,但不會有心所法,更不會有八識不同心所法互相異同的現象,如是類佛門中及佛門外的外道,於現代佛教中已經絕跡。以上是當時天竺佛教主要的四種邪見,至於當時的重要外道則有常見、斷見、數論、勝論、極微等,各有不如理之主張。由於對生命及器世間的真相如是眾說紛紜,玄奘當時在天竺以「真唯識量」的意旨,用當地語文為大眾演說佛法義理,纍積瞭許多過程與經驗,後來以當地文字寫成此論之資料,廣辨十大論師之正訛,作為與外道及部派佛教凡夫論師論辯時的提示,文義極為簡約,唯自所知。
 
  玄奘迴到大唐譯經期間,由論法故曾與唐太宗言及此事,說明在天竺時曾依如是經歷與內容而寫作瞭評論十大論師的內容,綜攝佛門內外凡聖等十大論師對世親〈唯識三十頌〉的解釋,將其中的證悟菩薩、聲聞凡夫僧及外道之說,寫下來一併加以評述辨正;本意是作為自己閱讀,以及與外道論辯時的提示之用,是故字簡義繁。唐太宗聽聞此事之後命其略說義理,聞後大悅而要求玄奘將評點十大論師之說,譯成中文流布;後因弟子窺基法師強力請求綜理十大論師之評而閤集成一論,玄奘最後接受整理為一部,纔有《成唯識論》十捲流傳於中國。
 
  然而從論中被玄奘辨正的錯謬對象來看,除瞭捲一至捲三談論瞭當年許多外道對生命及萬法來源的謬誤以外,捲四開始大部分是指正部派佛教諸聲聞論師,對大乘法義的錯謬主張。部派佛教那些聲聞論師,不知自己所學、所知都屬聲聞法,往往以大乘僧自居而妄說大乘法義,完全不知自己落入六識論外道法中,猶如今時海峽兩岸諸大法師住於聲聞法中而自以為是大乘僧。如是部派佛教諸凡夫僧妄將聲聞法說為大乘法,以證悟之大菩薩自居而各各造論流通;但因其聲聞法及所說大乘法之法義有誤,被人檢擇時即必須演變而有新說,如是事相流傳久之繼續演變之後,便有「大乘佛法弘傳演變」之歷史,並在二十世紀正覺齣世弘法之後繼續演變;不明內情之釋印順等人舉之而說,振振有辭指稱「大乘佛法前後演變至今不絕」。
 
  由於此事古今如齣一轍,現代佛教界的大法師們亦復如是,同將不正確的聲聞解脫道法義,當作是大乘佛菩提道的法義;細觀此等人所說之佛法演變內涵或過程,其實都與親證大乘法之歷代菩薩眾無涉;正是不懂三乘菩提之異同,妄將二乘小法取代大乘妙法又誤解二乘法之僧人,並且所說的二乘菩提亦是落入常見或斷見之中,自稱是已證佛菩提之人,違犯菩薩重戒之大妄語業及謗三寶而虛妄說法,成為謗佛及謗法者,枉受三壇大戒。
 
  又,《成唯識論》是破相顯宗,也是攝相歸宗的增上慧學,是錶顯「三界唯心、一切法唯識」正理的一部妙論,非有無生法忍者不能如實讀懂論中文義;若有文字障者,更無論矣!觀於平實弘法以來三十年中所見,諸多自認為懂《成唯識論》而評論平實所說錯誤之人,率皆如是錯解論中正義,無一例外;例如二○○三年正覺同修會中發動法難的眾人,無一齣於其外;乃至近年退轉的琅琊閣、張誌成等人,亦復如是廣於網路上貼文,然其所說略解《成唯識論》之文,都與論中所說正義恰好相悖,故說此論極難令人如實理解,即有註釋之必要,始能弘揚深妙法及救護眾生。而此論中破除世間一切相乃至佛法中六無為之相,分明顯示各階位中佛法真如之宗旨,高舉 釋迦如來之佛地本懷;亦綜攝佛菩提道完整而大概之正理,雖極簡略卻又包含、完括。
 
  雲何平實言「《成唯識論》綜攝佛菩提道完整而大概之正理,雖極簡略卻又包含、完括」?謂本論所說全依《阿含經》、《楞伽經》、《楞嚴經》、《解深密經》正理而加以演繹,並且傍及諸經諸論,由解說相、名、分別、正智、真如而及於八識心王正義,再由八識心王及其心所之正義,聯結圓成實等三種自性;然後依三自性而與五事、五相、三受、三性、四種真實……等法,闡釋其間的互相聯結與含攝,具足顯示七種性自性及七種第一義;如是演繹此等諸法與五法八識之聯結,令知佛法體係中的一切法是如何互相關聯,成就「法住、法位」之智慧;再教導學人檢視自身是否具足增上緣二十二根善法,及解說十地與等覺地中所應斷之各一障與二愚及應證之法,末說三無性而達佛地真如境界;如是次第演繹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及七種第一義,具足函蓋一切佛法。
 
  再於最末後提齣三無性正理,令知佛地真如之理,以及佛地三身四智之正理,最後究竟轉依佛地真如而得成佛,具足成就佛地一切種智功德,突顯「一切法唯識」之正義。《成唯識論》如是正理,若未證得無生法忍者皆所不知,又其文字極為簡略而含義甚廣,故說本論極簡略而包含、完括一切佛法,具足成佛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這本書的設計也體現瞭一種對讀者的尊重。紙張的質感和字體的選擇都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內容上,作者處理復雜文本時的那種冷靜與剋製,令人印象深刻。他似乎並不急於下結論,而是耐心、詳盡地展示瞭論證的全過程,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和建構理解。這種嚴謹的態度,對於追求真相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鼓舞。特彆是那些關鍵段落的加粗或重點強調處理,雖然低調,卻有效地引導瞭讀者的注意力,讓人不會輕易錯過其中的關鍵精髓。它像一本細心準備的導覽手冊,帶領我們穿梭於思想的迷宮之中。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匠心獨運,讀完後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作者似乎非常清楚讀者的認知路徑,從基礎概念的鋪陳,到深入到更為精微的義理探討,每一步都走得紮實而穩健。我發現自己很少需要頻繁地查閱其他資料來輔助理解,這在閱讀這類主題嚴肅的著作時是十分難得的。更值得稱道的是,它在論述過程中,常常會引入一些恰當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學思辨變得具體可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非枯燥的記憶和背誦。

评分

這部作品的初讀體驗相當有意思,它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開啓瞭理解佛學深邃思想的大門。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對於復雜的概念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釋,讓人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跟得上思辨的節奏。特彆是書中對一些核心概念的剖析,簡直是層層遞進,每一次翻頁都能感受到新的啓發。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行文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傳統思想的尊重與創新性解讀的結閤,既有對經典的忠實繼承,又不乏對現代人理解方式的關照。它並非那種故作高深的學術著作,而是努力搭建起一座溝通古今、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讓即便是初涉這一領域的人也能體會到其中的精妙之處。

评分

我必須承認,最初我對這類深奧的哲學論著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晦澀難懂。然而,這部作品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仿佛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進行麵對麵的交流。他不僅解釋瞭“是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這種追根溯源的探究精神,極大地滿足瞭我對知識的渴求。書中對於不同學派觀點的梳理和比較也做得非常清晰,使得復雜的思想脈絡一目瞭然,避免瞭閱讀中的混淆。總的來說,這是一次非常充實和令人信服的閱讀體驗,它有效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人能夠真正領會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光芒。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對許多過去模糊不清的認知有瞭更清晰的輪廓。作者的邏輯推理能力堪稱一流,他對於每一個論點的支撐都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論證鏈條幾乎無懈可擊。這種清晰的邏輯綫條,使得即便是涉及高度抽象概念的章節,也能被我們理性地把握。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並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砌,而是在引導我們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啓發我們反思自身經驗與這些宏大理論之間的聯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塑造瞭一種審慎、深入的思維方式,這對於任何想要在精神層麵有所成長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