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詩:〈島上與海外〉上冊(POD)

島上詩:〈島上與海外〉上冊(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韓牧
圖書標籤:
  • 詩歌
  • 颱灣文學
  • 島嶼文學
  • 文化研究
  • 旅行文學
  • 散文詩
  • 地方文化
  • 海洋文化
  • 文學創作
  • POD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詩人韓牧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創作大豐收,編成詩集《島上與海外》及《韓牧社會詩》。此集《島上與海外》有長篇〈自序〉,談及「孔子刪詩」、「李杜排名」、「潔本」、「文字獄」、「以詩補史」諸問題。

  全集分六輯:第一輯名〈情意〉。寫愛情、友情;對傢貓、野鳥的情意。有〈世界和我互道早安〉〈此生的得與失〉〈寒蟬突變〉等。第二輯名〈移植〉。寫移民的心境、各族移民之間的友誼。有〈鹹魚與棺材〉〈鶯之魂等〉。〈漂木與飛樹〉一首,企圖顛覆一些移民詩人的信仰。〈戴花之詭辯〉一首,揭穿最高層政客們為私利而不惜詭辯。第三輯名〈花木〉。是花草樹木引起的諸種感興。有〈門前的萱草花〉〈我的年輪〉等。第四輯名〈藝術〉。寫對藝術的感悟、對藝術品的觀感。有〈吉蔔賽之舞〉〈畢加索作品兩題〉等。組詩〈那土黃色的蝴蝶〉,是為「歌聖」鄧麗君作傳。第五輯名〈海外〉。是遊歷二十多國的紀遊詩,有〈另眼看颱灣〉〈加勒比海追記〉〈加中搶食大戰〉〈蝴蝶效應〉〈黃虎旗〉等。第六輯名〈逸詩〉。是尋迴數十年來失去的詩作。

  〈附錄〉有作者手稿、具藝術創意的古文字書法;各名傢對作者的評論、學術論文。

本書特色

  ▌從腳下行走的土地到旅外所見之物,詩句譜寫齣年月洗鍊後的純粹。
浪潮之巔的遠航者:現代海洋文學精選集 序言:海的呼喚與人類的篇章 本書精選瞭二十世紀中後期至當代,全球範圍內湧現齣的一批深刻觸及海洋主題的文學作品。我們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海洋敘事圖景,它不僅涵蓋瞭波瀾壯闊的航海史詩,更深入探討瞭人類在與海洋的永恒互動中,所形成的復雜情感、生存哲學以及文化記憶。 海洋,自古以來便是人類文明的邊界與誘惑。它既是貿易的生命綫、探險傢的疆域,也是詩人靈感的源泉與哲人沉思的場所。本書收錄的作品,有的直麵漁民的辛勞與命運的無常,有的則通過對深海的描摹,摺射齣個體在宏大自然前的渺小與堅韌。我們相信,真正的海洋文學,是關於“人”如何在無邊無際的水域中,錨定自己的存在與意義。 第一部分:風暴中的生存法則——現實主義的航跡 本部分聚焦於那些毫不留情地展現海洋殘酷與美麗的紀實性或現實主義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往往以寫實的手法,描繪瞭漁業、航海貿易以及軍事衝突背景下的真實生活。 1. 捕撈者的記憶與遺産: 我們精選瞭幾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他們筆下的漁民不再是浪漫的象徵,而是與自然簽訂契約的勞動者。 《鹽漬的勞作》: 集中描述瞭北大西洋深海捕撈船隊數月漂泊的細節。作者深入船艙與甲闆,記錄瞭絞網、清洗、應對突如其來的海難的緊張瞬間。重點刻畫瞭代際傳承的壓力——年輕一代如何在現代化捕撈技術的衝擊下,堅守或反思父輩的生存方式。作品語言粗糲、節奏緊湊,充滿瞭汗水與海鹽的味道。 《島嶼的沉默:口述史選編》: 這部分收錄瞭對地中海周邊幾個小型島嶼居民的深度訪談記錄,探討瞭過度捕撈、氣候變化對社區結構造成的撕裂。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展現瞭海洋資源枯竭帶來的經濟衰退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身份危機。書中不乏對“祖傳漁場”的懷念與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 2. 戰爭的陰影與深海的代價: 二戰及冷戰時期,海洋成為軍事博弈的主戰場,潛艇戰、海上封鎖等主題構成瞭文學創作的重要脈絡。 《幽靈潛航器》: 一部以二戰U型潛艇為背景的長篇小說。作者以令人窒息的幽閉視角,描繪瞭潛艇內部的壓抑環境、官兵間的等級衝突,以及麵對深水炸彈時的極度恐懼與機械式的專業反應。作品對技術官僚體製下人性的異化進行瞭深刻反思。 《航道迷失:冷戰時期的海洋勘測》: 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非虛構作品,講述瞭美國與蘇聯在公海上的電子偵測與反偵測的貓鼠遊戲。重點描繪瞭聲納工程師、水文地理學傢在深海寂靜中,如何捕捉微弱信號並解讀其中蘊含的政治意圖。 第二部分:超越地平綫的冥想——哲學與寓言的潮汐 本部分的作品更側重於將海洋作為一種哲學空間或精神象徵,探討人類對未知、永恒、以及自身局限性的追問。 1. 探索的內在動機: 許多作品不再關注“發現”地理新大陸,而是關注“發現”自我的過程。 《燈塔守望者手記(節選)》: 這是一個孤獨的、半自傳性質的文本集閤。燈塔守望者日復一日麵對的,是永不重復的日齣日落和潮汐規律。作者通過對光束的精確計算和對遠方船隻的遙望,探討瞭規律與混沌的關係,以及在絕對的孤獨中如何維持心智的完整性。其文字簡潔而富有禪意,對時間和存在的本質進行瞭微妙的觸碰。 《深海的圖書館》: 一部充滿象徵主義色彩的中篇小說。主人公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傢,他相信在最深的海溝底部,存在著某種超越人類知識體係的“原始記錄”。他執著於下潛,不是為瞭科學發現,而是為瞭尋求關於“起源”的終極答案。作品中對深海生物的描繪,融閤瞭神話色彩與生物學的想象。 2. 海洋與時間的悖論: 海水永恒地流動,但每一次浪花的拍擊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永恒與瞬變的並存,激發瞭作傢對時間觀念的探索。 《潮汐的斷章》: 由一係列散文詩和短篇故事組成,探討瞭記憶如何在潮水(遺忘)與沙灘(記錄)之間被塑形。其中一篇《沙灘上的五年》講述瞭一個人在同一片海灘度過五年光陰,觀察細微環境變化如何重塑其內在世界的故事,細膩地捕捉瞭時間在不同尺度上的流逝感。 第三部分:異域與邊界——文化碰撞中的海洋敘事 海洋在曆史上是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同時也製造瞭文化隔閡與衝突。本部分關注跨文化背景下的海洋體驗。 1. 航綫上的文化雜糅: 講述海員、商人和偷渡客在不同港口間的流動性。 《香料航道的最後一名船醫》: 設定在殖民地崩潰的餘波中,一位在東南亞和南亞航綫上穿梭的船醫,記錄瞭他接觸到的不同信仰、語言和疾病。作品著重於描繪港口城市作為文化熔爐的混亂、活力與道德睏境。船醫的角色使他成為不同社群之間的觀察者和被審視者。 2. 島嶼的隔絕與自洽: 探討那些地理上被海洋環繞,文化上相對封閉的島嶼社群。 《巴厘島之外的迷霧》: 一篇關注波利尼西亞偏遠島嶼文化的田野調查式小說。作者著力於還原當地獨特的航海術、神話體係以及他們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陸地居民。作品贊頌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同時也揭示瞭這種傳統文化在現代性衝擊下麵臨的解體危機。 結語:迴望無垠 本書的選篇旨在展示海洋文學的廣闊視野——從柴米油鹽的現實掙紮到形而上的精神探索,從激烈的衝突到靜默的沉思。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這些文字時,不僅能感受到海風的鹹濕和船體的顛簸,更能體察到人類麵對浩瀚自然時,那種復雜、矛盾而又不可磨滅的探索欲望。海洋文學,是人類不斷嚮外拓展,最終又迴歸內心深處的永恒敘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韓牧


  本名何思撝,1938年花朝節生於澳門戀愛巷。澳門大學文學碩士,「澳門新詩月會」創辦人,1957年夏移居香港。曾任港、澳兒童文學獎、工人文學獎、青年文學獎評判,青年雜誌主編。1984年春,率先提齣「澳門文學」名詞及概念。

  1989年末移居加拿大,任「加拿大華裔作傢協會」理事,國際詩人協會會員。著有《韓牧文集》《韓牧評論選》《剪虹集:韓牧藝評小品》《韓牧散文選》及詩集《韓牧詩選》《愛情元素》《梅嫁給楓》《新土與前塵》《迴魂夜》等十多種。在香港、颱灣、中國、美國屢獲詩獎。短詩入選香港中學語文教材;寓言詩獲日本選入「中國語」課本中;詩作《一朵罌粟花的聯想》為加拿大國殤紀念日唯一中文朗誦詩。

  韓牧亦是書法傢,擅長甲骨文、隸書、楷書、行草各體。作品曾個展於加、美、中、颱、港、澳。2001年應颱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之邀作《緬懷國父》書法個展。書作屢獲博物館、美術館收藏。

圖書目錄

韓牧簡歷
《島上與海外》自序

第一輯 情意
「014」和「33」─緬懷亡妻
惺忪與鬆弛─重遇亡妻
世界和我互道早安
The World And I Bid Each Other Good Morning
白頭鷹
焗豬排飯和熱鴛鴦
一份小禮物
“A Small Gift”
吾馬,髮妻
中颱港買唐裝記
友善的環境
韓牧和應林爽妹
戀愛巷‧電影館
企鵝「丁丁」
此生的得與失
魄散魂離記
真情 的紀念─記關慧貞
黑頭髮
網紅臉
手錶‧相機‧襯衫
陪學者們遊溫島
風的緣故
與名 人閤影 ─詩魔逝世的啟示
周潤發與範冰冰
破蛋
祖國 就是你,你就是祖國 (節錄)
生日吃甚麼?
國語粵語之辯
拍攝者言:誰感謝誰?
寒蟬突變
大雁的下一代
Ecole James Gilmore

第二輯 移植
國殤日紀念會
鹹魚與棺材
貝剋峰
鶯之魂
廣東茶‧熱鴛鴦
2018年烈治文市選事
漂木與飛樹
三位晨運朋友
堅忍的偷渡者
這一票
This Vote
戴花之詭辯

第三輯 花木
兩種杜鵑花
紫丁香‧Shadow
桃花‧櫻花‧梅花
門前的萱草花
香柏樹
惋悼紫藤
倒臥的蘋果樹
淡紫的喇叭花
太空第一花
第一櫻之死
殘鼕花木組詩
金銀花
繡球花‧楸花
我的年輪
鼕日最後一朵
忘年樹
最後的野玫瑰
前園之夏紀實(節錄)

第四輯 藝術
第一民族的鳳凰
與多元藝術傢閤照
吉蔔賽之舞
火焰榖的岩畫
多彩的虛像
日景與夜景
烈治文公眾雕塑
畫意與詩情
煙波搖艇
荷塘
幻域與默靜
貓頭鷹
畢卡索作品兩題
木雕三題
走進畫傢的傢門
蔡杏枝的花鳥
那土黃色的蝴蝶(節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40812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詩集《島上與海外》分上、下兩冊。上冊名《島上詩》,包含第一、二、三,四,共四輯;下冊名《海外詩》,包含第五、六, 共兩輯,及附錄。

  所謂「島」,不指香港,不指颱灣,是指我居住的烈治文。它是加拿大西部卑詩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溫哥華地區的一個小城市,人口僅二十萬,但華裔過半。它四麵環繞著菲沙河的中支和南支,連接著太平洋,可說是一個島。杜甫詩:「捨南捨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韆年後萬裏外,我們有幸得見與老杜所見相同的景緻。

  烈治文是Richmond的漢譯。中國大陸齣版的地圖,譯為「裏士滿」,但本地人及所有中文報章雜誌,都不用,隻愛用粵語港譯的「列治文」,早年有人譯為「富貴門」的,但不通行。我在1989年鼕移此,就一直愛用「烈治文」。有人認為隱含「暴烈統治文人」之意。

  加拿大西部地區最大、最繁忙的機場,是溫哥華國際機場,其實它是在烈治文市版圖內的。我們走嚮北麵的河隄,就見到機場在不遠的對岸,民航機不停的升降,與世界各地頻繁的聯繫。

  從詩集名稱《島上與海外》可知,此書分兩部份:「島上」是寫傢居生活、社會生活的。所謂「海外」,並非以中國立場,而是以加拿大立場的「海外」,也就是國外、外國。「海外」部份,主要是外訪時所作,旅行,探親,參加座談會、交流會、新書發佈會、學術會議等。可說是紀遊詩。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我詩豐收,編成《愛情元素》《梅嫁給楓》兩本詩集,並已分別在颱灣、加拿大齣版瞭。第二個十年, 意外的,比第一個十年寫得更多,原因是此期間外遊頻密,兼且社會活動、社會運動繁多。除瞭編輯成這本《島上與海外》,其餘詩稿,大緻與社會現實有直接關連,又可以編成份量不輕的一本,暫時名之為《韓牧社會詩》吧。

  詩作太多,在我有一個要解決的煩惱。要全部收入書中呢,還是刪去一部份自己覺得內容或藝術性較弱的呢?

  我以前研究過杜甫,覺得杜甫與李白在藝術上是難分高下的, 何以人人都稱「李杜」而沒有稱「杜李」的呢?相信就因為李白年長瞭十年(杜甫齣生在正月初一)。同時代的文學傢、藝術傢,生前論資排輩,甚至僅依馬齒為序,還可以說得過去。李與杜,既是歷史人物,又同一時代,應該依其作品高下定次。兩人存世詩作都是一韆四百餘首,據研究,杜甫生前自己已刪去瞭一韆多首。我想,如果他在現存的再刪去一半,餘下七百首,也不算少。總的藝術水平一定大大提升。乾隆皇寫過43630首,他曾自豪說,唐朝三百年留存下來的詩,也不夠我多。但其詩藝術性低,要排名是排不上的。詩人之比,不是比產量。若把杜甫這七百首與李白的一韆四百首比較,是杜勝李,要改稱「杜李」瞭。

  不過,照我個人經驗,自己的得意之作,詩選的編者往往不選,而選入我自己看輕之作。詩選選得讓我滿意的,隻有一本人民文學齣版社的《中國新詩萃(颱港澳捲20-80年代)》,所選三首:〈日落〉〈急水螺〉〈澳門號下水〉,我認為都可算代錶作。也都是寫時代大事的。

  我還記得,有一首寫於七十年代的詩,自己認為不算好,但給日本編者看上眼,選入「中國語」課本中,與冰心、餘光中、紀弦、郭沫若、馮至、徐誌摩等大詩人並列。他們對我說,是從大陸齣版的一套文學精品選中見到的。這套書我未聽過。我另一首寫澳門的,也是寫於七十年代,我自己看輕,卻意外給選入香港市政局齣版的《香港近五十年新詩創作選》中,後來,香港中文大學的翻譯部門,要編輯齣版一冊二十世紀香港詩的英譯本,也選上這首, 我幸運。相信他們是在市政局齣版那本詩選看到的。如果我沒有把這兩首詩選入我詩集,就沒有這兩個機會瞭。

  我因而想到,自己主觀愛惡不可作準。自己覺得不好的,客觀上也許認為好。若貿貿然刪除,永遠不見天日,不是很可惜嗎?我常常想,孔子是否刪過《詩經》,自太史公起,至今仍是未有共識的學術問題。若真的刪過,為瞭用作課本當然應該,但應保留全本,讓後人研究。他沒有這樣做,實在罪過。除瞭後人偶然發現、零零碎碎的逸詩外,我想知道,被消滅的詩,到底是何樣子。

  齣版詩集不是與人比賽,爭排名,反正能夠過得自己眼睛,應該不會太壞,還是全部保留好瞭。這書分五輯,另書末有附錄。

  第一輯:情意。共三十一首(組),寫與配偶的愛情,與亡母、亡妻的重逢。與各族友人的友情,對陌生人、異國,對傢貓對野鳥以至對自己的老爺車的情意。此外,還有對真情實意的贊美, 對不當情意的批評,題材是十分廣泛的。有〈惺忪與鬆弛〉〈世界和我互道早安〉〈焗豬排飯和熱鴛鴦〉〈吾馬,髮妻〉〈友善的環境〉〈此生的得與失〉〈真情的紀念〉〈與名人閤影〉〈破蛋〉〈寒蟬突變〉等。此輯中有一首〈魄散魂離記〉,長近三百行,毫不修飾、毫不保留傾吐自己的情意,有如醉後吐真言。

  第二輯:移植。共十二首(組),寫移民的心境、應盡的義務、早年移民遇到的不公、各族移民之間的友誼、新移民的劣行、卻受到主流社會的姑息。所謂移民,除瞭人,還包括鶯鳥、貓兒。有〈國殤日紀念會〉〈鹹魚與棺材〉〈鶯之魂〉〈這一票〉等。〈漂木與飛樹〉一首,或能顛覆某些移民詩人的信仰。〈戴花之詭辯〉一首,斬釘截鐵,揭露最高層政客們、傳媒們為瞭私人利益而作的詭辯。

  第三輯:花木。共十九首(組)。我愛花草樹木,見到,常常引起我的詩興,而詩興是多種多樣的。〈紫丁香。Shadow〉〈第一櫻之死〉,批評新移民的劣行,〈桃花。櫻花。梅花〉,思考與祖籍國的關係。〈門前的萱草花〉懷念亡母。〈香柏樹〉〈倒臥的蘋果樹〉描寫作為移民堅定的誌嚮。〈我的年輪〉是個人歷史的迴憶。〈最後的野玫瑰〉隱見移民樂觀的前景。

  第四輯:藝術。共十七首(組)。對藝術的感悟,對藝術品的觀感、與藝術傢的友誼、記錄藝術傢的一生等。藝術品種有舞蹈、歌麯、音樂、岩畫、攝影、雕塑、油畫、中國畫。詩作有〈第一民族的鳳凰〉〈吉蔔賽之舞〉〈幻滅與默靜〉〈畢加索作品兩題〉〈走進畫傢的傢門〉等。組詩〈那土黃色的蝴蝶〉是為我心中的「歌聖」鄧麗君作傳,全麵描畫她燦爛多彩的一生。

  第五輯:海外。共43首(組)。此輯內容特別豐富,主要是外遊時的紀遊之作,期間曾遊二十多國。另有寫外國的社會運動、外國的戰爭的。有〈另眼看颱灣〉〈另眼看香港〉〈另眼看澳門〉〈海上孤鷗〉〈天櫻之夢〉〈冰川之死生〉〈歐遊短章〉〈慶州十九首〉〈首爾十九首〉〈洛磯十九首〉〈加勒比海追記〉〈泰國日記〉〈加中搶食大戰〉〈新加坡日記〉〈馬來西亞日記〉〈蝴蝶效應〉〈緬甸民主天使〉〈烏剋蘭抗俄戰爭小記〉等。〈六十年後的學弟們〉一首,寫齣世代之變,〈阿拉斯加的遐思〉寫美國歷史上嚮南也嚮北的吞併,開拓疆土。〈黃虎旗〉總括瞭颱灣人民的抗日歷史,〈北歐速寫〉涉及北歐多國爭取民主、獨立可歌可泣的事蹟。〈蝴蝶效應〉是想像的長作。附說一句,此輯寫慶州、首爾、洛磯的組詩,都是十九首,隻是偶閤,並非湊足或刪減而成。與《古詩十九首》更無關連。

  以上五輯,其中〈祖國就是你,你就是祖國〉〈前園之夏紀實〉〈那土黃色的蝴蝶〉〈歸寧港澳〉〈烏剋蘭抗俄戰爭小記〉五首(組)詩,都是節錄,也就是刪去瞭一些之後的所謂「潔本」。那些「不潔」的部份,雖然可以接受自己良心的審判,但到底不宜在此時此地的公開場閤齣現。不過,到底是自己心血結晶,親生骨肉怎忍斷然拋棄?留著,等候著適宜的地方,適宜的時間,以素顏全貌,嚮公眾坦露。地方,也許在萬裏外,時間,也許是不知多久的將來。

  第六輯:逸詩。共十九首(組)。我在詩集《新土與前塵》的長跋〈新土高瞻遠,前塵舊夢濃〉中說過:「此次未入選的詩我也想談談。可分四類,第一類是因為自己的思想感情進展瞭,覺今是而昨非,迴視少作,無可留戀。第二類相反,詩中思想感情可接受良心審判,卻顧慮到部份人士未曾進展到這個階段,會生抗拒。第三類是失去瞭未找到的。記得曾在《中報月刊》發錶的〈雲杉的遺言〉,寫加拿大贈香港的聖誕樹;〈華錶〉應可入《北行列車》輯中,另外移加前夕到澳洲探親時也寫過些小詩。第四類是篇幅所限暫時割愛的。這些,都希望能早些重見天日,尤其是第二類。」

  現在,在《中報月刊》發錶的〈雲杉的遺言〉〈華錶〉,都找齣來瞭,還找齣〈飛鵝〉〈巨贊〉。原來,這四首都寫得、自己覺得不壞。在澳洲寫的小詩,找齣〈移植的花〉一首。此外還有在雲南所寫的〈雲南小景〉〈撒尼族歌舞〉。其餘大都是移民初期在加拿大寫的。〈獸麵仁心〉和移民前在澳門寫的〈澳門號下水〉,雖然都曾收進詩集,但後來獲王健教授(Prof.Jan Walls)英譯,也附此輯中。書中還有四首英譯,也是王健教授的作品。另有幾首泰文譯,是許秀雲老師翻譯的,在此一併緻謝。

  書末「附錄」,收〈名傢點評〉、吳宗熙老師評論兩篇,樸南用、範軍兩位教授的學術論文,在此緻謝。〈笑嘻嘻的童真臉〉是我悼念詩友古蒼梧兄的文章,對我很有紀念價值,但我下一本文集遙遙無期,還是先行附在這詩集裡。

  我在《愛情元素》《梅嫁給楓》的自序中說過:「這兩本詩集,可視為我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詩創作的成績。與上個世紀所作相比,除瞭內容相異,自覺風格也有不同,自己也不知道是進步瞭還是退瞭步,還望高明指點,能在下一個十年寫得好些。」

  這本《島上與海外》,連同尚未編輯的《韓牧社會詩》,與上兩本詩集比,我自己覺得,除瞭對大自然、對藝術深情不變外,有很大的不同。那是由於生活的改變、客觀環境的改變。主要有二: 外訪變多,社會活動和社會運動變多。體現在詩作上,是減少瞭對自身的思考和對移民身份的強調,而增加瞭對社會現實和國際現實的關注。不過,這些年,國際政治形勢急劇變化,一些國傢的社會運動大減,甚至減至零。疫情也限製瞭社會活動和外訪,可以肯定,在第三個十年,我詩產量一定少得可憐。因為我不是「歌德派」,也不像一些詩人,可以憑空思索,就能寫齣妙句佳篇,我沒這本事。我的很多詩,都是跟從現實世界的變化而成,希望可補充「史」之不足。正式的史,是客觀的、宏觀的、大略的,「詩的史」或稱「史的詩」,加瞭詩人自己的觀察、感悟、吟詠、評論, 是主觀的、微觀的、形象的、細緻的。

  忽然記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我得瞭一個詩獎,《明報》約我作訪談,後來記者寫瞭篇訪問記,發錶時還附瞭我在成都的照片,屈膝蹲在線刻的杜甫像的石碑旁。那篇文章說我好像重客觀多於重主觀。我的一些詩友看瞭,不以為然,葉輝兄說:「她不瞭解你,你根本就不是那樣。」我不語。我覺得對我評論的人無論記者、詩友,各有不同的觀點和認知,我也不好對別人對我的評論給予評論。

  此生最愛藝術,最愛文學。我覺得:最藝術的文學,是詩;而最文學的藝術,是書法。恰巧,我最愛的,就是詩和書法。原來,它兩者,都在文學與藝術的邊界線上,我是邊緣人。我知道,篆隸書法以秦漢為極峰,其後的十個朝代直到清初,歷史上最有成就的書法傢,都沒有我們寫得好。在書法藝術日趨萎縮的當代,奇怪嗎?主因就在清初的文字獄。其殘酷在本國史以至世界史是僅有的。而且延續不斷。文人不敢寫詩作文,轉而研究訓詁、考古、金石、書畫,埋頭故紙堆中。金石的研究成果,也導緻篆隸書法突飛猛進,形成書法史上第二個極峰。民國以後以至現在,我們得以繼承清人的餘緒,雖然已經大為退步,但比起清代以前那十個朝代, 我們還是優勝得多。

  過去幾十年,我學習的重心,因不同的原因,曾多次反覆轉移,大緻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書法;七十、八十年代,文學, 主要是詩;九十年代,書法,主要是甲骨文;二十一世紀第一、第二個十年,文學。看來,眼前的第三個十年,重心會轉到書法,一如三百年前的清人,埋頭故紙堆中,是肯定無疑的瞭。

  這書書前附我詩手稿三頁(也可視為硬筆書法?),若依書寫時的狀態,正好分屬三個不同類型。第一頁〈韆羽鶴〉,是「夢醒,起床速寫」。第二頁〈武威淩晨的雞鳴〉,是在初稿上的反覆修改。第三頁〈鞦到至深處〉,是定稿後的謄正。手稿請攝影傢何思豪代攝,在此緻謝。

  這書最後,附我書法十八幅,屬甲骨文和隸書,都是應文友之請而寫的(包括捐齣抽獎)。麥鼕青、方寬烈、白樺、何慕貞、韓文甫、梁錫華、小思、大德居士、吳珍妮、陳伯仰、鄭京、區澤光、吳誌良、Christian Reuten、王偉明、石依琳、曾偉靈等。真要感謝他們的督促,否則,在我專注於文學的期間,不可能產生齣這些書法作品的。附於此留個紀念。其中甲骨文的釋文依次如下: 〈願乘風破萬裏浪;甘麵壁讀十年書〉(是孫中山先生的聯語), 〈建立澳門文學的形象〉(是我的話)〈白樺思舊友;黃柳立新鄉〉(是我聯語),〈睡貓居〉〈鄭。葉。湯。京。沛〉〈民族。民權。民生〉〈劍。中。無〉〈燕飛〉〈羅雀〉〈鳳鳴〉〈幻夢。夢幻〉。

  自從離港移加,我書齣版後寄贈各方,得香港《詩網絡》詩刊主編王偉明兄義氣代勞。該刊停刊後,轉由香港文友程慧雲及六妹婉慈接手。這工作實在繁雜費神,我心存感激,在此一併補上緻謝瞭。

  封麵書名是我所題,封麵照片也是我所攝,《島上詩》是從烈治文眺望溫哥華國際機場,《海外詩》是芬蘭海岸的砲颱。封底個人照是勞美玉拍攝的,在韓國慶州與會期間。

韓牧 2022年7月,加拿大烈治文。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光看書名,我會把它歸類到那種需要「慢讀」的書單裡,可能要泡杯茶,選個安靜的下午纔能開始。〈島上與海外〉這個副標題,讓我想起很多關於身份認同的辯論,尤其在當代社會,全球化的趨勢讓我們的生活空間不斷擴大,但心靈的歸屬地卻越來越模糊。這本書會不會是作者在試圖定位自己的文化座標?「上冊」的暗示,更是引人遐想,是不是前一部分著重於內在風景的建立,而後續的篇章纔會展開更廣闊的地理或時間軸?這種分冊的安排,往往顯示齣作者對結構的嚴謹考量。我希望它能提供的不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一種對「我們是誰」這個永恆問題的新的叩問角度,尤其是在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這種探詢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评分

這本《島上詩:〈島上與海外〉上冊(POD)》的書名,光是「島上」這兩個字,就讓人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畫麵。想像著一個與世隔絕,卻又充滿生命力的土地,那裡的生活節奏、人情世故,肯定跟我們在都市裡慣常體驗到的很不一樣。或許作者在字裡行間,不隻是描繪風景,更是在探討一種身處孤島的心理狀態,那種既依賴又疏離的複雜情感。我很期待能從中讀到一些關於「根」與「漂泊」的辯證。畢竟,在現代社會,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島嶼,而我們也都在不斷地航行,尋找著靠岸的港灣。這本書的「上冊」標示,也暗示著這是一個宏大的敘事,作者想講述的故事很長,可能跨越瞭時間的長河,也可能是在不同時間點對同一片土地的深刻觀察。我很想知道,作者如何平衡「島上」的內斂與「海外」的開闊,那種視角的轉換,想必會帶來非常豐富的層次感。

评分

讀到這本的書名,腦中立刻跳齣濃厚的文學氣息,尤其是「詩」這個詞,讓人感覺文字會是精煉而有韻味的。在颱灣的文學脈絡裡,「島嶼書寫」一直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它不隻是地理上的描繪,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探問。我猜測作者在文字的選擇上,應該會非常講究意象的錘鍊,可能會有對海洋、風土、以及世代記憶的深刻捕捉。這種風格的書,往往需要讀者放慢腳步,細細品味,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暢快小說,而是需要時間去沉澱和消化的作品。而且,POD(隨選列印)的形式也很有趣,是不是意味著這本書的發行,更著重於內容本身,不受製於傳統齣版的通路,反而讓文字更純粹地麵對讀者?我對這種更具獨立精神的齣版形式也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它可能隱藏著創作者不為迎閤市場的堅持。

评分

這書名簡潔有力,卻隱含著極大的重量感。對於我們這些從小生長在一個多重文化交織的環境裡的人來說,「島」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符號。它代錶瞭邊緣,也代錶瞭韌性。我預感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可能不會是那種傳統散文的溫潤,而是帶有某種銳利感,像是海風雕刻岩石那樣,稜角分明。我想作者可能試圖在傳統的抒情與現代的疏離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島嶼上的具體經驗,提煉成具有普世性的哲思,那就非常厲害瞭。我特別關注「詩」的運用,是像現代詩那樣碎片化、充滿留白,還是更接近古典的格律?這種形式上的選擇,直接決定瞭讀者接收到的訊息的密度和情感的強度。

评分

光看這個標題的結構,「〈島上與海外〉」這組對比,就已經充滿瞭張力。這顯然不是一本隻專注於描寫在地風光的作品,它必然包含瞭「離散」或「連結」的母題。對於颱灣人來說,「海外」可能是每一個傢庭都有過的經驗,不論是早年的移民,還是現在的留學或工作,那種對故土的遙望與對異鄉的適應,是刻在骨子裡的共同記憶。我很好奇,作者是怎麼處理「在島上時思念海外」,還是「在海外時懷念島上」的這種雙嚮情感流動?這種題材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流於老生常談,但如果能有獨特的切入點,就能擊中人心最柔軟的地方。特別是「上冊」的設定,讓人不禁想,下冊會不會就直接探討「海外」的主題,形成一種完整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