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這樣的教授

像我這樣的教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瑞騰
圖書標籤:
  • 學術生活
  • 教授視角
  • 高等教育
  • 個人經曆
  • 教育反思
  • 大學教師
  • 職業發展
  • 教育隨筆
  • 校園故事
  • 學術觀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他用理想、創意、熱忱;高度的效率、服務的精神,
融閤教授與社會文化實踐者於一身。
 
  李瑞騰是個什麼樣的教授?他從研究室走進教室,在課堂內靈活引領學生主動閱讀、獨立思考;也走齣學校,踏入社會,敏銳的感知時代脈動,縱觀世界變化。在媒體編輯、藝文事務的公共領域中,他展開行動,實現自己創造性的理想;往而必返,將社會文化實踐的經驗帶迴課堂,成為書本沒有記載的活文獻、活教材。
 
  本書收錄作者在中央大學三十一年間,寫下的百餘篇文章,分為四輯:教學相長、行政的力量、人文蹤跡、學術心情。每篇寫作的當下,都麵對著教授的職責,以及校園與人文有關的公眾事務,紙雖短,而情長意深,飽含熱情與敬業之心。
《像我這樣的教授》圖書簡介 作者: 暫缺(請您自行補充,以增加真實感) 內容提要: 這是一部深入剖析當代高等教育圖景,聚焦於一位深陷學術泥沼與個人睏境的資深教授的復雜心靈史詩。它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學術論文集,也不是輕鬆愉快的校園軼事,而是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帶有強烈自省色彩的敘事方式,揭示瞭“教授”這一身份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背景下麵臨的結構性壓力、價值重塑以及個體精神的掙紮。 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專業主義的黃昏”——當知識的傳播方式被顛覆,學術研究的量化指標日益主導一切時,那些堅守人文精神與獨立思考的學者如何維係其職業尊嚴與內心信念。 --- 第一部分:象牙塔的裂縫與裂痕 小說的主人公,我們姑且稱他為陳教授,是國內某頂尖學府人文學院的資深學者。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對“效率”有著近乎宗教般崇拜的時代。他的專業領域——可能是古典哲學、文藝理論或是某個被邊緣化的曆史分支——在學院預算分配、本科生選課人數以及橫嚮科研項目的競爭中,顯得日益式微。 本書細緻描繪瞭陳教授日常教學工作中的種種荒謬與無奈。清晨,他站在擁擠的階梯教室裏,麵對的不是渴望知識的學生,而是一群忙於打卡、期望在規定時間內獲取學分的“消費者”。他嘗試引入晦澀的文本,探討存在的意義,卻常常被突兀的手機鈴聲或屏幕上不斷刷新的信息流打斷。書的開篇,便是一場關於康德的講座,陳教授在黑闆上寫下一個復雜的哲學命題,而颱下學生中,隻有角落裏那位堅持做筆記的女生,似乎捕捉到瞭一絲他試圖傳遞的、超越考試範圍的重量。 陳教授的睏境,是結構性的。他必須在滿足教學評估體係的“硬指標”(如發錶高影響因子論文、爭取國傢級課題)與履行他內心深處對“教書育人”的承諾之間,進行痛苦的平衡。作者通過大量內心獨白和會議記錄的穿插,展示瞭學院行政化如何一步步侵蝕學術自由。那些曾經神聖的“學術自由”和“獨立思考”,如今被轉化為“項目申報書”中密集的形容詞和華麗的預算錶。 第二部分:知識的商品化與“自我摺舊”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焦點轉嚮瞭知識生産的商品化。陳教授敏銳地觀察到,學術的價值不再由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而是由其“可見度”和“轉化率”來衡量。他身邊的同行,有的轉嚮瞭迎閤市場需求的“網紅式學者”,將嚴肅的研究包裝成碎片化的短視頻;有的則將精力完全投入到無休止的報告撰寫中,以確保下一年度的崗位績效達標。 陳教授對這種趨勢保持著一種近乎固執的抵製。他拒絕在自己的著作中加入過多迎閤大眾口味的流行詞匯,堅持使用嚴謹的學術語言,這使得他的新書齣版過程異常艱難,屢屢被齣版社以“市場潛力不足”為由退迴。 書中有大量的篇幅,細膩地描繪瞭陳教授與他那代“老派”學者之間的關係。他們彼此之間,既有惺惺相惜的戰友情誼,也充滿瞭對時代無法言說的失落。他們聚在一起時,談論的不是最新的研究進展,而是對過去黃金時代的追憶,對學術純粹性的哀悼。 第三部分:個人生活的失焦 “像我這樣的教授”,也意味著他作為一個人在社會網絡中的失焦。傢庭生活是本書中一個重要的隱喻。他的職業身份過於龐大,以至於擠壓瞭所有其他角色——丈夫、父親、朋友。他的妻子,一位在商界奮鬥的職業女性,對他的“清高”和“不食人間煙火”感到疲憊。他們的對話充滿瞭不理解和疏離感,關於孩子的教育、房貸的壓力,都成瞭橫亙在兩人之間的無形高牆。 陳教授的個人時間,也被無休止的瑣事所吞噬:冗長且毫無意義的行政會議、學生論文的重復批注、必須齣席的各類“創收”講座。他唯一的避難所,是深夜裏那盞颱燈下的書桌,那裏堆滿瞭他真正熱愛的、卻無法帶來任何“績效”的珍貴典籍。 本書的高潮,並非是一場戲劇性的爆發,而是一種緩慢的、滲透性的精神瓦解。在一次重要的國際研討會上,陳教授被要求做一份關於他畢生研究成果的總結陳述。麵對來自全球的同行,他發現自己竟然無法用簡潔、有力的語言概括自己的工作,因為他花費瞭太多時間去捍衛那些“不重要”的細節和那些“非功利性”的思考。那一刻,他感到的不是驕傲,而是一種深刻的、被時代放逐的孤獨。 總結與思考 《像我這樣的教授》是一部關於堅守與妥協的深刻反思錄。它迫使讀者思考:在一個效率至上的社會中,人文精神的價值何在?那些緻力於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學者,是否正被自己所服務的體係所消耗殆盡? 這本書以其真實的細節、復雜的人物刻畫和對當代教育體係的精準捕捉,成為瞭解現代知識分子睏境的一扇獨特窗口。它既是對一位特定教授的畫像,也是對所有在專業領域中艱難保持本心的人們的一次沉重緻敬。讀者或許能從中看到自己所處領域的影子,感受到那種“盡力而為,卻又似乎永遠不夠”的無力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瑞騰 
 
  1952年齣生於南投草屯,在颱中一中讀初、高中,在陽明山中國文化大學完成學士、碩士、博士學業,曾專任教職於德明商專、淡江大學中文係、中央大學中文係,前後四十年。在中大三十一年,曾任中文係係主任、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長、人文藝術中心主任等,2010年2月1日起藉調颱灣文學館館長四年。齣版有詩集、散文集、文學論述二十餘種,主編圖書七十餘種。
 
  在校園之外,李教授長期通過媒體和社團推動文藝公共事務,曾任商工日報副刊主編、《文訊》雜誌總編輯、《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長、現代文學學會理事長等。現亦兼九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大魚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臺灣詩學季刊社社長,皆無給職。

圖書目錄

【推薦序】找尋李瑞騰這樣的教授,就等於在找尋自己!/顏崑陽
【自序】我在中大三十一年

輯一︱教學相長
Ⅰ 課堂內外
古今之間一線牽─略論現代文學傳統
指導研究生
帶研究生,指導他們寫論文
讀書會:分享閱讀經驗
一定要堅持下去
彰顯人倫的價值
人與空間的對話
Ⅱ 新文學史
補中國文學史之不足
走嚮研究之路
以我的經驗和他們對話
在臺灣文學領域
誠心與熱情
認識現代,瞭解臺灣
新文學教育很重要
我墾拓瞭一方田園
找到切入的角度
共讀共學的教育方式
Ⅲ 臺灣文學專題
走嚮臺灣文學
親近臺灣文學
重燃希望之火
臺灣文學與社會
溫柔的壓力
從作者到讀者的通路
擴大視野,加強思辨
是產業,也是文化公眾事務

輯二 ︱行政的力量
Ⅰ 中文係
涵養用敬
中文係碩博士論文目錄
戲麯研究通訊
四十而不惑
談臺灣中文係的新變
Ⅱ 圖書館
圖書館的人文思考
圖書館集刊
把運動性格帶進圖書館
中大書架:一座知識的寶庫
琦君作品研討會暨相關資料展
拉開百葉窗
中大湖畔的沉思
Ⅲ 文學院
在雙連坡上
文學院的教育目標
在鬆影搖晃中吟哦陽光
文學院碩博士論文目錄
繼承與超越
人文的輝光閃耀
看見人文的魅力
鼕春無異色,朝暮有清風
藍花楹下
築室鬆下,脫帽看詩
文學一館祈願文
中大文學院記略
Ⅳ 人文研究中心
我們的想法和作法
中大人文報
文明以止
在軌道上運行
中大黃春明週
小行星的故事
銘刻與記憶
百花川的故事
版印浮生
挺進南北極

輯三︱ 人文蹤跡
Ⅰ 校史輝煌
中大八十年
在中央
重建中大人文傳統─李瑞騰專訪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
中大校史
劉全生校長與中央大學
劉兆漢校長與中央大學
餘傳韜《雲煙集》
百年中大
人文中大
中大與民國
郭秉文《中國教育製度沿革史》
從南京到桃園─中央大學的傑齣作傢
羅傢倫與五四運動・史料篇
羅傢倫與五四運動研討會
Ⅱ 智者群像
生命之悲與瀋鬱之詩
歌哭紅塵間
中大十景再記─兼懷張孟機老師
以吟唱、展示和研討會 紀念張夢機教授
明誠贊化─岑溢成教授榮退
我就是這樣教學的
真心對待每一位學生
為他們點亮一盞燈
開開心心上每一堂課
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
最大顆的鬆果!
我的單程票
劉遵義:經濟全球化的睏境與前景
葉永烜:眺望五十年後的今天
王汎森: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
Ⅲ 金筆輝光
中大「金筆獎」與現代文學教育
金筆獎:中大人文景觀的一部份
金筆輝光
大一國文學習手冊
飲食寫作
美景寫作
書評寫作
鬆果詩刊
鬆下讀書(三期)
故事指導書
龍潭佳安的故事
桃園作傢訪談錄
一步一腳印,看見文學夢
百花川詩獎的意義
栽種詩苗

輯四︱學術心情
Ⅰ 典範轉移
近代中國文學與思想集刊
世界華文文學新世界
舊時明月,穿越時空來照我
典範移轉:學科的互動與整閤
我心與彼物的對應
迴眸.凝視
五四運動一百年
臺灣現當代佛教文學
臺灣新詩百年
Ⅱ 文學心靈
紀念林海音先生
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傢
柏楊文學、史學與思想
文學心靈的真情告白
認識臺灣作傢的十二堂課
琦君研究中心成立
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傢
琦君書信集
閱讀琦君
經典文學與國語文教學
蔡文甫不凡不俗的一生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235002
  • 叢書係列:聯閤文叢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1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我在中大三十一年
 
  1
  我曾在讀碩士班的時候,到一所私立中學代課,教初高中國文三個月;服預官役期間,有一年是在軍事學校任文史教官,教國文;一九八○年八月,我退役,準備迴華岡讀博士,另也答應好友陳信元一起經營齣版社。開學前夕,係上助教來電,說有一班大一國文,李殿魁老師要我去上。站上講颱一直是我的願望,而且兼一門課並不影響我做齣版,可以同時做自己喜歡的二件事,我欣然受命,開啟我在學院和傳媒兩棲作戰的奮鬥人生。
 
  一九八二年六月,修完博士班學分,希望找個正職,試瞭幾個學校都不成,我博士班同學陳光憲在德明商專任校長,要我去德明,這是我在大專院校專任教職之始。當我拿到一度想放棄的博士學位(一九八七),好友龔鵬程在淡江接掌係務,蓄勢待發,要我和他併並肩作戰,我去瞭淡江。四年後,因張夢機老師的召喚,我整裝南下中壢近郊的中央大學中文係,時為一九九一年八月,歲次辛未。
 
  就這樣,在遍植蒼鬆的校園,在研究室、教室、辦公室之間,我研究、我教學、我服務,到今天為止,我在中大三十一年,即便是藉調在外的四年間,我仍然每週返校給研究生上課。
 
  中大所在之地是中壢西北市郊五權裏,屬舊地名三座屋的一部分;校區之南,從側門而齣即平鎮之雙連坡,所以有不少校友直接就說學校在雙連坡。剛到中大前幾年,開車來去臺北和中壢,總行色匆匆,有一天突然發現環校公路旁一排杜鵑怒放,乃暗自責怪自己,如此美景怎麼會視而未見?從此放慢腳步,找時間獨行於鬆間。
 
  二○二三年元月,我屆齡延退五年期滿,正式退休。
 
  2
  剛來的時候,我虛歲四十。前此十年間,我除任教職,另在齣版社、報社、雜誌社擔任過總編輯、主編,經由文藝傳媒的企劃和編輯、文藝社群的運作和動員,直接參與文壇公共事務;此外,我從未中斷文學批評寫作,筆尖所及總在文藝心靈與時潮、環境的相對應上。
 
  我的博士論文寫晚清,旨在探討當時文人如何經由歷史經驗的總結開齣不同的新路,譬如王國維導入西方悲劇美學以論紅樓夢,劉師培「地氣使之然」的人文地理學論述,梁啟超輩將小說與群治結閤所開啟的新小說之路,新與舊之交替,傳統與現代之激盪,往下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開展起到根本的影響。
 
  我在淡江的教學以現當代臺灣為主,特重與社會之連結,乃緻力於開發中文應用之學,但我之於晚清文學的探研並沒有中斷,指導不少研究生以此為研究領域。來到中大以後,教學亦以現當代及實用為主,幾年以後係上要我接下「中國文學史」,撰寫升等教授的論文還是在晚清選題,將詩歌意象理論轉而用來分析《老殘遊記》,因之而古今並治近十年,大約世紀之交,我開始校園行政工作,對於在古典文學領域曾努力探索的六朝文論、唐詩及晚清文學思潮,乃日漸荒疏,常感遺憾,好在知識與經驗之積纍,會因主體作用而融裁涵化,古為今用乃成為我麵對現當代的日常。
 
  我喜歡讓學生寫報告,目的在學習論文寫作,從選題到論文完成,我盡可能和他們討論,有時也公開研討,最後簡單印成論文集,而我總會寫篇短序,迴應他們的努力,收集在本書輯一的短文,主要就是這樣產齣的,我著力較深的是大學部的新文學史、碩博閤開的臺灣文學專題和文學社會學。
 
  到校不久,我嚮教育部提齣充實現代文學圖書及設備的計畫,幸獲補助,因此而設立瞭現代文學教研室(一九九五),這對我的現代文學教學有大助益,我早期給研究生上課都在這裡,執行相關計畫也是,有如一個基地。幾年後因緣成立琦君研究中心,以一個基地兩個單位的模式運作多年,也頗有一些具體的成果。
 
  3
  我齣身寒門,在睏乏的鄉間長大,求學過程並不順遂,也因緣接觸課堂之外比較複雜的環境,凡事都必須自己承擔,養成我謀定而後動的處事,且不畏風雨迎麵來。
 
  作為一位大學教師,把書教好是他的天職,除麵對學生之外,還有係所同事,在那個知識社群裡麵,如何和他人互動?在群體與個體之間,如何妥適調節?我的群性較強,麵對事務喜作結構思考,願意溝通,一般來說,可以這樣可以那樣的事,我常不堅持。
 
  很長一段時間,我進齣編輯現場,在齣版社負責圖書生產、在報社主編副刊、在雜誌社企劃編輯,一方麵轉化學術經驗於編務,用此實踐文化理念;另一方麵得麵對媒體主管、工作夥伴以及有關的作者和讀者,大體來說,我頗能從容應對,而這些經驗的積纍,讓我在教職生涯中不畏行政之重層複雜,且能善用行政力量以策劃推動公眾事務。
 
  我把校園行政分成兩類,一在編製內,包括一般的行政體係以及教研方麵的行政;另一類是主持相對比較大的非個人型計畫,從企劃、執行、結案、考核,其實也是一種學術行政。大學校園是我修行的道場,說該說的話,而且把它說好;做能做的事,而且把它做好。我謹記一位友人對我說過的話,當你要離開的時候,想想你在這一段期間為這裡做瞭些什麼你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
 
  我本想為我的中大歲月編一個年錶,動念之初也曾動手製成初稿,最後因取捨之間頗費思量而擱置,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的沉澱,期待來日吧!
 
  4
  把因各種職務和計畫留下的篇章收錄在一起,依屬性分輯,輯內略依時序彙編,就成瞭這本書,全是我之所行所思,每篇寫作的當下,都麵對著公共事務,我確有所見,惟未能充分論證,多年來較少寫長文,一來是時間問題,但也確有不想多費唇舌之意,盼讀者諸君明白。
 
  和中大結緣,主因張夢機老師,而蔡信發、章景明、洪惟助、曾昭旭、王邦雄、顏崑陽諸位師長皆熱情相迎,且曾在不同的麵嚮給予鼓勵和協助,我銘感五內,謹整理諸舊文閤刊成書,用以迴報;崑陽大兄看我一路走來,特請審閱,以序為評,提供讀本書者參考。
 
  中大三十一年,歷經劉兆漢、劉全生、李羅權、蔣偉寧、周景揚諸校長,我感謝他們的信任;曾任副校長的李誠、劉振榮、李光華三位教授,及現任綦振瀛、顏尚堯、吳瑞賢三位副校長,皆助我良多,謹此緻謝。
 
  我指導的碩士生曾淑美、潘殷琪以大半年時間為我四處收集資料、轉檔或重新打字;我的同事鄧曉婷幫忙甚多,整編文稿、掌控時程等,一併緻謝。在紙本圖書市場低迷之際,聯閤文學齣版社願意為我齣版這樣一本書,周昭翡總編輯的厚愛,讓我感動;編務在執行編輯林劭璜專業且敬業的操持下,順利而圓滿,更不能不謝!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