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仔尾‧貓

龍仔尾‧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勳
圖書標籤:
  • 奇幻
  • 冒險
  • 兒童文學
  • 成長
  • 友誼
  • 魔法
  • 颱灣童話
  • 幻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龍尾護持,天長地久;
小貓晝寢,天下太平。

他在龍仔尾,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
那麼孤獨,完完全全跟自己在一起

  「受這條龍尾護持,每日抄經、畫畫,閒來看花開,也看花落,與自來自去的流浪貓玩耍,隨意勾勒牠們的動態,或慵懶,或撒嬌,或警戒緊張,彷彿看一頁人性的愛恨悲喜。」—蔣勳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真正認識真實的縱榖……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完完全全跟自己在一起……

  如果從高空俯瞰,颱灣東部一條南北嚮的縱榖,依傍著大河,旁邊還有很多分支,像人體主動脈旁許多分支的小血管。每一條分支,都是一個可以走進去的谿榖,都是一個個說不完的故事。

  龍仔尾,就是這麼一個位於縱榖海岸山脈下的小小村落,地圖上不容易找到的地名,生活著世代勤懇勞動的人民。

  一場大疫,讓蔣勳意外在龍仔尾的一座農捨待下。在這裡,他的肉身被隔離,心靈卻彷彿在桃花源裡。龍在眼前,雲煙飛瀑,活靈活現,還有幾隻貓咪流連忘返。天地彷彿是牢房,他在這裡無所事事,看雲來雲去,看世事原無事非,確有因果的人生……。

本書特色

  ★ 收錄蔣勳創作十幅縱榖與貓咪油彩、水墨畫作,帶領讀者欣賞錦繡大地之美
  ★池上大震之後,蔣勳僅以此書嚮腳踏實地的縱榖土地與眾生緻敬
  ★32開精裝全彩印刷,大疫年代一本值得珍藏的祝福之作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山海秘聞錄:失落的圖騰》的圖書簡介,它與您的書《龍仔尾‧貓》內容完全無關,且力求詳實自然: --- 山海秘聞錄:失落的圖騰 —— 追溯文明源頭的洪荒史詩,洞察隱秘秩序的驚世之作 作者: 顧懷瑾 齣版社: 瀚宇文化 書籍重量與裝幀: 約 1.2 公斤,精裝典藏版,采用仿古宣紙內頁與觸感細膩的麻布封麵。全書共計 780 頁,配有大量手繪地圖與文物復原圖。 導言:當曆史的塵埃尚未落定時 我們所熟知的世界曆史,不過是宏大敘事中被精心打磨、過濾後的片段。在那些被正統史學所忽略的角落,在古老岩壁的摩刻中,在失傳的部落歌謠裏,隱藏著一套截然不同的、關於人類文明起源與早期秩序的復雜圖景。 《山海秘聞錄:失落的圖騰》並非一本傳統的考古學著作,它是一場跨越數韆年、深入地質斷層的深度探秘。作者顧懷瑾以其畢生的精力,將探險傢、語言學傢、人類學傢和神秘學傢的視角融為一體,試圖重構一個被神話和時間所吞噬的“前朝時代”——一個圖騰崇拜尚未固化為信仰體係,而自然力量與人類精神高度共鳴的洪荒時期。 本書的核心聚焦於一個反復齣現在全球古代文明遺跡中的核心象徵體係:“七曜之印”,一個據信是所有早期部落共同起源的文化母題。 第一部分:文明的胚胎——河流與山脈的低語 本書開篇即帶領讀者進入巴爾乾半島、安第斯山脈與黃河流域三大關鍵地理單元。顧懷瑾駁斥瞭單綫進化的史觀,提齣早期人類文明並非均勻擴散,而是圍繞著特定的“能量節點”獨立爆發並隨後交融。 【深入剖析:泥土中的密碼】 黑海潮汐與薩馬拉遺址: 對比研究瞭黑海海平麵上升對早期定居點的影響,揭示瞭公元前七韆年左右,一種高度復雜的陶器裝飾技術如何在短時間內從東歐擴散至西亞。作者認為,這種擴散的驅動力並非貿易,而是一種共同的“宇宙觀”驅動的知識遷移。 安第斯的石之語: 詳細考察瞭秘魯高地,特彆是納斯卡和平原人之前更古老的一批文化遺存。重點解讀瞭那些被現有考古學界視為“裝飾品”的巨石結構,提齣它們是早期的天文觀測站,其布局精確對應瞭特定恒星的升落,暗示瞭早期人類對時間和季節的非凡掌控。 黃土高原的“人麵鳥”: 在對中國西北部發現的罕見岩畫進行拓印和分析後,顧懷瑾首次提齣“人麵鳥”圖騰並非簡單的神靈具象化,而是一種對特定生物遷徙習性的深刻記錄,是記錄氣候變遷的生物學檔案。 第二部分:七曜之印的結構與解構 全書的精華集中在對“七曜之印”的辨識與破譯工作。這不是一個單一的符號,而是一組由七個核心元素構成的動態序列,它們在不同文明中以幾何、動物或植物的形態齣現,但其內在邏輯結構驚人地一緻。 【核心理論:圖騰的算法】 顧懷瑾引入瞭“文化拓撲學”的概念,將這些圖騰視為一種早期的信息編碼係統。 1. “銜日之蛇”: 分析瞭美索不達米亞、瑪雅和印度河流域中蛇類形象的演變,指齣其核心含義是“邊界的移動與重塑”,而非單純的“智慧”或“誘惑”。 2. “四方之風”: 探討瞭所有古代文化中對風嚮的方位劃分,揭示瞭早期人類如何通過對大氣流動的感知來規劃遷徙路綫和農業活動。 3. “不熄之火”: 對比瞭印加的永恒聖火與古希臘的赫斯提亞崇拜,作者大膽推測,這種“火”的意象,可能代錶瞭對地熱能或特定礦物燃燒特性的早期利用記錄。 作者通過嚴密的符號對比,論證瞭這些圖騰的齣現並非巧閤的文化趨同,而是一種遠古時期,在某些關鍵的地理事件(如冰期結束或火山爆發)後,幸存者群體間通過某種高效、非語言的方式進行知識傳遞的結果。 第三部分:失落的契約——人與自然秩序的重訂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瞭哲學與社會建構層麵。一旦圖騰符號被理解,隨之浮現的是一套完整的早期社會治理模型——“自然秩序契約”。 【隱藏的社會形態】 “沉默的議會”: 顧懷瑾考察瞭少數仍然保持原始社會結構的小部落(如亞馬遜雨林深處及巴布亞高原),發現他們的決策機製極其精細,所有重大事務的裁決權不在於個體的力量,而在於對特定圖騰序列的“解讀結果”。誰能最準確地“讀懂”季節的更迭或河流的改道,誰就擁有暫時的權威。 圖騰的衰亡與文字的誕生: 為什麼隨著農業的穩定和人口的增加,這種基於自然感知的“圖騰係統”開始瓦解?作者認為,當人類開始主動乾預環境(如灌溉係統的大規模建設)時,原有的“順應自然”的契約便不再適用,新的、更具操控性的工具——抽象的文字和數值係統——應運而生,導緻瞭早期神秘知識體係的式微。 來自圖騰的警告: 最後一章,作者將目光投嚮現代,反思我們如何一步步失去瞭對自然界微妙信號的感知能力。他引用瞭數個古老的圖騰寓言,指齣這些看似荒謬的故事,實則是對過度開發和資源枯竭的早期預警。 結語:重拾失落的眼睛 《山海秘聞錄:失落的圖騰》是一部充滿挑戰性的作品。它要求讀者放下固有的曆史偏見,以一種近乎原初的狀態去重新審視我們腳下的土地和頭頂的星空。 顧懷瑾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全新的探問工具。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解釋多少謎團,而在於它能開啓多少扇通往未知的門。它是一份獻給所有心懷敬畏之人的邀請函,邀請我們重新學習傾聽那些在文明喧囂中被遺忘的、來自山海深處的低語。 —— 曆史從未終結,它隻是在等待我們再次學會如何閱讀它的符號。 (本書附錄包含:全球主要圖騰符號對比圖譜、古老語言學詞根對比錶、作者在實地考察中使用的專業儀器記錄照片等珍貴資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颱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係主任、《聯閤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齣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雲淡風輕》《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此時眾生》《夢紅樓》《微塵眾》《吳哥之美》《身體美學》《少年颱灣》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捲》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欲愛書:寫給Ly's M》《新傳說》《情不自禁》;有聲書《孤獨六講有聲書》;畫冊《池上印象》等。

  蔣勳:www.facebook.com/chiangxun1947

圖書目錄

【自序】  自己的桃花源
龍仔尾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55236
  • 叢書係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精裝 / 232頁 / 13 x 19 x 3.2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自己的桃花源

  海岸山脈


  二○一四年,在池上駐村後,好幾年的時間,經常搭乘花東線火車,來往於池上颱北之間。

  火車上三個多小時,那是最享受的時刻,安靜地看山看雲看溪流和田野,無所事事,相看兩不厭,一無掛礙。

  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中間,有一條長長的南北嚮的縱榖,池上就在縱榖颱東縣界的北端。

  因為中央山脈的阻隔,縱榖像是被西岸繁華都會遺忘的地方。很長時間,沒有特別被關心。那些小小的像廢棄般的火車月颱,東裏、瑞源,好像還留在昭和時代,漫長的被遺忘的縱榖。

  火車穿行在花東縱榖之間,看到兩邊都是連綿不斷的山脈,一邊是海岸山脈,一邊是中央山脈。那幾年,耽溺在火車沿線的風景中。

  或許,中央山脈、海岸山脈也隻是籠統的說法。如果從高空俯瞰,中央山脈雄強壯大,有清楚的輪廓。

  然而,海岸這邊,可以看到不隻一層山脈。海岸山脈延續著太平洋的波浪,第一波,第二波,波和波之間,就是縱榖,所以,也不隻一條縱榖。

  地質上有一種說法,是菲律賓闆塊和歐亞大陸闆塊擠壓,造成山脈隆起。但是,我從空中看,又覺得是浪濤的靜止,一層一層,像液體的岩漿固定成山脈骨骼。

  還有一種說法,島嶼其實在漂流,許多颱灣東部外海的小島,在數十萬年間,陸續漂流,靠攏到颱灣東部,形成海岸山脈。

  地質的計算,常常是數十萬年,數百萬年,所以短視的文明,很難關心。我們很難理解地質的時間,五十萬年,隻是一瞬。

  天氣晴朗的時候,站在都蘭山下,會看到東方非常清晰的綠島。查一下地質的解釋,這個島嶼在地殼擠壓下移動,「每年以八公分速度移動,移嚮颱東」,誰會在意每年八公分的改變呢?然而,地質研究告訴我們「五十萬年」後,綠島就會和颱灣東部連結。

  距離更遠一點的蘭嶼,每年也在以八公分速度鏇轉,一百二十萬年後,也會與海岸山脈連結。

  我此刻觀看的海岸山脈,也隻是它在漫長歲月裡一個暫時的容貌?

  五十萬年,一百二十萬年,都隻是宇宙中的一瞬,海岸山脈在改變,颱灣東部會齣現一條新的縱榖嗎?

  五十萬年,一百二十萬年,我們的身體會在哪裡?我們今日錙錙銖銖計較的事,還有任何記憶的意義嗎?

  縱榖,首先是島嶼的地質,島嶼的自然,然後,纔是人的歷史。

  阿美族卑南族,坐在海岸邊眺望東方三十三公裏外海的綠島,命名「Sanasay」或「Sanasan」,發音很類似;但是達悟族從蘭嶼往西邊觀看,綠島是「Jitanasey」。同一個島嶼,有很不一樣的名字。我們思維意識,來自立場、角度,同樣一個綠島,從東邊看,從西邊看,各自有不同角度,也有不同的名稱。

  也許,我們都像是寓言裡的盲人,摸著一頭大象,摸到不同局部,各自有各自不同的解釋。

  我們如果偏執自己的解釋,偏執自己摸到的局部,以為是全貌,其實,就離真相愈來愈遠。

  盲人或許可以交換各自摸到的局部,提供一個接近「真象」的輪廓。但是,盲人通常隻堅持自己摸到的局部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錯誤的。

  是的,五十萬年太長瞭,一百二十萬年太長瞭,短視的文明,迫不及待,不斷爭吵對立,也就離真相愈來愈遠。

  所以,我想用多一點點角度看縱榖。從池上、富裏看海岸山脈,也從長濱海邊看海岸山脈,空間不同,會看到不一樣的麵貌。

  同樣地,時間不同,五十萬年前,五十萬年後,海岸山脈也有不同的容貌。

  什麼叫做「真實」?

  縱榖

  從高空俯瞰,一條南北嚮的縱榖,依傍著大河,形成一個接一個村莊。主要的縱榖,沿著一條寬闊溪流。但是,這一條溪流,旁邊還有很多分支,容納瞭東西兩邊山脈流洩下來的水流,像人體主動脈旁許多分支的小血管。

  瑞穗一帶,秀姑巒溪是縱榖平原重要的灌溉水源。但是,從高處俯瞰,秀姑巒溪還有好多分支,秀姑巒溪上遊可以找到樂庫樂庫溪,這是發源於秀姑巒山的重要溪流,這條溪流到玉裏安通纔匯入秀姑巒溪。受海岸山脈阻擋,秀姑巒溪摺嚮北流,要一直北行到瑞穗附近,纔找到齣口,穿過海岸山脈,在靜浦流入太平洋。

  秀姑巒溪的分支,西麵的樂庫樂庫溪、磨仔溪、石平溪、萬朝溪、卓溪……;東麵的分支更多,安通溪、阿眉溪、崙天溪、大波溪……多達二十條左右。

  每一條分支,都有他們的名字,每一條分支,都是一個可以走進去的谿榖。我很想一一走進那些谿榖,知道它們的名字,瞭解他們的生態,可以離開人煙稠密的縱榖,往東,往西,探訪幽深的山榖,探訪他們在大山間的源頭,瞭解每一條水文在縱榖兩邊的布局。

  走進縱榖兩旁的分支峽榖,跟著新武呂溪的流嚮上溯,一直走到初來大橋下,看新武呂溪和卑南溪交匯。再沿著新武呂溪進入南橫的山裡,到霧鹿,到更深的山裡,看溪流韆摺百迴的峽榖,知道它如何帶著大山最豐沛的飽含礦物質的水源,最後進入池上,灌溉瞭萬安一片美麗富饒的稻田。

  每一條小溪,匯聚成縱榖的大河,形成南北嚮的一段,我們說的「縱榖」,一百八十公裏長,東西都有源頭,我們在池上、關山、鹿野看到的縱榖,也隻是暫時的麵貌。由韆山裡萬條水流匯聚,形成這條大溪流,我們叫秀姑巒溪,或卑南溪,最後,告別韆山萬水,嚮東流入汪洋的波濤。

  大地像人的身體,古老傳說裡,盤古倒下,他的肉體,骨骼隆起成山脈丘嶺,血管就流成源源不竭的長河,毛髮成為森林、草原。

  我總覺得,盤古最後的呼吸是縱榖的風,夏天從南方吹來,帶著濕熱的雲霧,鼕季改為東北季風,穿過長廊一樣的長長縱榖,讓縱榖刺骨寒冷。

  有好幾年的時間,我透過不同方嚮的車窗,看縱榖外麵的山脈溪流,春天青草青青,鞦天是一片白茫茫的芒花,看山嶺上雲嵐繚繞。車窗玻璃上有窗外的大山大溪的風景,車窗上也有我自己的容顏,隨光影迷離交疊變幻,我的臉和縱榖風景重疊著,縱榖像是車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愛人。

  我因此常常問朋友:「你知道縱榖嗎?」

  迴答多很籠統,和我知道的縱榖一樣錶麵。

  我可以更具體開始認識縱榖嗎?每一座山,每一條水流,每一個最小的部落或村莊。一點一點開始,知道一條長長的縱榖,是很多具體的點組織而成。

  原來籠統的「海岸山脈」,僅僅在富裏一帶,可以更仔細認識赤柯山、六十石山、羅山。走進山脈,有一個一個值得慢慢瞭解的部落,六十石山上的「暗黑部落」,富裏不隻是「富裏」,可以走近一點,看吉拉米代部落在山腰上墾殖的美麗梯田,山坡上的稻田、百年的水圳,一群愛那方土地的青年,他們甚至不說「縱榖」,不說「富裏」,他們隻說「吉拉米代」。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有一天會真正認識真實的縱榖吧……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有一天可以認識更真實的島嶼。

  我在六十石山,認識小綠葉蟬咬過,有香氣的蜜香紅茶。很安靜的清晨的茶園,遊客還沒有來之前的金針花田。跟茶園主人閒聊,幫他剝除苦茶籽的外殼,剝瞭九個籮筐。主人說要送去長濱榨油。六個月後,我收到如同黃金一樣燦爛明亮的六瓶苦茶油。

  茶園主人是一九五九年雲林八七水災遷移到這裡的受災戶第二代,他告訴我關於「雲閩」兩個字地名的意義。「雲林的閩南人」,那是超過六十年前的故事,已經沒有人關心瞭,歷史是什麼?如何關心每年八公分綠島的移動?

  六十年,五十萬年,有任何存在的意義嗎?

  我們口口聲聲說的島嶼歷史有更具體的內容嗎?

  希望一點一點記錄書寫下我看到的縱榖的晨昏四季,溪流沿岸有拓墾的田地,一年兩期稻作,從插秧到收割,風景都不一樣。

  有時候,偶然從颱東坐飛機北返,從高空看縱榖,在雲朵之間,俯瞰兩條山脈間狹窄的縱榖。樸素平實的村落,那一個連結一個的小小村落,生活著世代勤懇勞動的人民,在大山腳下,在激流岸邊,一方一方整齊的田畦,他們的傢,他們在那裡找到瞭自己安身立命的處所。

  龍仔尾

  所以,我能夠說的,隻是龍仔尾。縱榖海岸山脈下一個小小的村落,地圖上不容易找到的一個地名。

  龍仔尾在池上萬安靠海岸山脈的尾端,縱榖的邊緣,附近是大片新武呂溪沖積的沃野,開墾成很平坦廣闊的稻田。

  我住在龍仔尾一處農捨,四周都是稻田,每天在庭院看海岸山脈,起伏如龍。龍的背脊,有崚嶒突起的丘嶺。丘嶺之間,時時有雲霧繚繞。清晨太陽從背脊稜線升起,旭日的光,斜斜照亮大片的稻田。有時候是新插的秧苗,稀稀疏疏,三三兩兩稚嫩的新綠,在晨曦中發亮。

  一期稻作大約是立春前後插秧,有時候在舊曆新年後,有時候也趕在年前就插完秧,可以放一個長長的年假。

  其實,龍仔尾的農民,過慣瞭傳統農耕辛勤的生活,不太習慣休息。現在大多農田已經機械化耕種。但是插完秧之後,還是看到許多農人在田裡,一步一步巡視稻列行距。他們叫做「補秧」,把倒下的秧苗扶正,邊緣機械遺漏的空間再補滿。

  傳統農業像一種手工,一點一點,像是用手在大地上刺繡。「錦繡大地」這個古老的漢字成語,以前覺得是形容詞,在池上看農民補秧,除去稗草,用手捏碎土塊,知道眼前「錦繡」,的確是精緻手工,即使到瞭工業機械化的現代,龍仔尾農民依然用他們細緻手工錦繡他們的土地。

  立春插秧,經過三月四月,五月中旬,到小滿芒種,已經授粉、抽穗,結成飽滿的稻穗穀粒,龍仔尾此時的風景已是一片金黃。太陽初生的清晨,像閃耀著光芒的黃金,燦爛奪目,海岸山脈的背脊也像飛龍在天,時時有午後的雲瀑飛揚宣洩而來。

  初插的秧田,細細疏落的秧苗田裡積水很多,秧苗和秧苗間隙,倒映著龍仔尾一帶長龍一樣的山脈,潛伏騰揚,在湧動變幻的雲嵐裡,果然如一條龍的遊動飛翔。

  祖父和孫子最適閤無事時說這條龍的故事,指點龍角龍頭龍鬚,張著大口,身上斑斕的龍鱗,張牙舞爪。慢慢到瞭龍尾,安靜下來,祖父就和孫子說起「龍仔尾」久遠久遠以前的傳說。

  原來,龍還在眼前,雲煙飛瀑,活靈活現。

  如果有故事,土地總是活著,山水活著,新武呂溪活著,海岸山脈活著,龍仔尾,依舊是龍的尾巴,旁邊護佑大片稻田,護佑十幾戶人傢的小小村落。

  我很想告訴朋友,我是龍仔尾居民,我的住處是—龍仔尾一號。

  (節選)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