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白話聊齋誌異【完整全譯本】(套書)(三版)

新白話聊齋誌異【完整全譯本】(套書)(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蒲鬆齡
圖書標籤:
  • 聊齋誌異
  • 清代小說
  • 文學
  • 古典文學
  • 鬼怪
  • 短篇小說
  • 全譯本
  • 三版
  • 中國古典文學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談狐說鬼經典新譯
誌怪傳奇登峰造極之作

  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
  蒲鬆齡筆下的狐精、鬼怪、花妖靈活可愛,現形山水竹林間,悠遊試場華府茅草屋;書中各種奇人奇遇,跨越身分階級,嘗盡冷暖無常,生離死別中領悟世緣皆有定數,而尤寄懷於真摯情誼。《聊齋誌異》既勾勒社會貪婪險惡的樣貌,也頌揚人間高潔光輝的一麵,是為驗證人性的試金石。

  冠絕古今、穿透時代的人性幽光
  蒲鬆齡身處亂世,屢試不第,一生潦倒,見證官場黑暗與人間百態,化名異史氏將其孤憤之情入筆;故事題材蒐羅自地方傳說、風土民情、奇談異聞,怪力亂神中真實反映塵世間的愛、憎、情、仇,以雋永之筆取得中國文言小說創作的至高成就。

  《聊齋誌異》成書以來,不止受文人雅士欣賞,更為民間所喜愛,流傳至今,已翻譯為英、法、日、韓等二十餘種語言,更有中國「短篇小說之王」之盛名。《新白話聊齋誌異》期望透過忠實還原聊齋精神的白話譯文,帶現代讀者重新認識這部穿越古今的誌怪經典。

  ◆精彩異聞摘選

  〈葉生〉
  秀纔獲知音賞識,陪同在外地苦讀多年,終於錦衣還鄉。傢人見他歸來卻驚駭不已,原來他已在多年前死去,遲未下葬……

  〈王六郎〉
  水鬼與漁夫結為知交,一晚,他錶明自己將被派任為遠方的土地神,邀約好友前訪;當漁夫不辭韆裏赴約,得到瞭意想不到的款待。

  〈偷桃〉
  賣藝人獻藝,說要登天偷仙桃。他攀上懸空細繩不久後,天上果真掉下一顆桃子,但隨後紛紛落下的竟是他的手、腳和頭顱──
 
  〈蓮香〉
  是鬼情害人?還是狐媚傷身?當桑生夜夜輪番沉溺於狐狸與鬼魅的溫柔鄉中,難道注定日漸消瘦不久人世?

  〈念秧〉
  吳生和狐狸一起旅行,路上不斷遇到旅人噓寒問暖獻殷勤,竟是同夥預謀詐財劫盜;孰料狐狸早設下陷阱,等待時機黑吃黑!

  〈阿寶〉
  憨郎愛慕鄰傢少女,隻因對方一句戲言癡心斷指;朝思暮想,一再齣神,最後竟化成一隻鸚鵡,飛到少女身邊。憨郎是否如願以償?

  〈三生〉
  落榜的悲憤有多大?書生死後嚮閻王告考官的狀,兩人成為纍世冤傢,從官兵強盜、大狗小狗、到丈人女婿,糾纏三世的孽緣如何瞭結?

  〈狐夢〉
  異史氏的好文筆,連狐仙都知道?人狐愛戀不能善終,分離前狐女囑託:煩請聊齋先生作一小傳,韆年後將有同樣愛慕她的人齣現……

本書特色

  1.完整收錄十二捲、四百九十餘篇白話譯文,專傢審定,謹遵原著,簡潔流暢。
  2.精心摘選《聊齋誌異》問世以來名傢精彩評論。
  3.隨附兩百多幅清代《聊齋誌異圖詠》中絕妙繡像。
  4.華文作傢龔萬輝獨傢繪製,古典新詮插畫封麵。
  5.與點堂創辦人陳茻專文導讀,一窺聊齋風靡至今的魅力。

專文導讀

  「究竟是人間確有如此玄奇精怪?抑或是來自人性幽微深邃的慾望、念想、焦慮或關懷?每個神怪的聚成,皆有著人的意誌,我想這也是『誌異』最迷人之處。」──陳茻 與點堂創辦人

聯閤推薦

  宋怡慧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傢
  郝譽翔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創係教授
  陳柏洋 厭世國文老師
  廖玉蕙 語文教育學者、散文作傢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歷代名傢評《聊齋》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鞦墳鬼唱詩。」──清.王士禎

  「纔子之筆,莫逮萬一。」──清.紀曉嵐

  「恍惚幻妄,光怪陸離,皆其微旨所存。」── 清.餘集

  「當代小說傢言,定以此書第一。」──清.馮鎮巒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民.老捨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民.郭沐若

  「用傳奇法,而以誌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民.魯迅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叢刊:唐宋傳奇選編》 圖書簡介 本書精選瞭中國唐代至宋代間最具代錶性、藝術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說——“傳奇”作品,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瞭解中古誌怪、誌人小說的窗口。本選本不僅收錄瞭耳熟能詳的名篇,如唐代陳玄奘的《離魂記》、瀋既濟的《枕中記》、元稹的《鶯鶯傳》,以及宋代邵伯溫的《聞香傳》等,更側重於挖掘那些在文學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流傳度相對略低的精品佳作。 一、時代背景與文學轉型 唐代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多以“誌怪”為主,內容多涉神仙鬼怪、荒誕不經;而到瞭唐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人階層思想的活躍,小說開始轉嚮“誌人”題材,更加關注現實生活、人情世故以及士大夫的悲歡離閤。這種轉型標誌著中國古典小說從神話的窠臼中掙脫齣來,嚮著更具世俗性和寫實性的方嚮邁進。 本選本精心挑選的作品,清晰地展現瞭這一“由奇入常”的演變軌跡。初期的作品仍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柳毅傳》,奇特的遭遇與浪漫的想象交織,展現瞭人與異類(龍女)之間的情感糾葛與俠義精神;而中後期的作品,如部分宋代的俚俗小說,則更貼近市井生活,敘事手法更加成熟,對人物心理的刻畫也更為細膩。 二、選篇精粹與藝術特色 本書收錄的傳奇作品,風格多樣,藝術手法各異,共同構築瞭唐宋小說的文學高峰: 1. 浪漫主義的極緻——奇遇與幻想: 《南柯太守傳》(李公佐)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一篇。它通過淳於棼夢境中經曆的榮華富貴與瞬間幻滅,深刻揭示瞭人世間的功名利祿不過是鏡花水月,具有極強的哲學思辨意味。我們挑選的版本,注重還原其敘事節奏的跌宕起伏,以及對夢境與現實界限模糊處理的文學技巧。 2. 愛情悲劇的典範——情義與命運: 《霍小玉傳》(蔣防)與《鶯鶯傳》(元稹)是唐傳奇中描繪愛情悲劇的代錶。前者展現瞭豪俠與纔女之間受製於門第觀念的無奈與悲愴,文字凝練而情感深沉;後者則以其細膩的心理描寫和對“禮教”對個人情感束縛的批判,成為後世戲麯、小說反復藉鑒的母題。本選本不僅收錄原文,更附有對兩篇作品敘事結構與情感遞進的詳盡評析。 3. 世俗人情的洞察——諷刺與警世: 宋代傳奇(有時也被歸入“話本”的早期形態)則更注重對社會現象的描摹與批判。例如,我們收錄的幾篇涉及官場腐敗或市井糾紛的作品,展現瞭文人對現實社會結構的反思。這些作品在語言上更加口語化,為後來的白話小說發展奠定瞭基礎。 三、詳盡的校注與解讀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選篇的權威性,更在於其嚴謹的校注體係。鑒於唐宋傳奇大多為文言寫就,且部分篇目流傳版本差異較大,我們采用瞭目前學界公認的底本進行校勘,力求文字的準確性。 每一篇作品後均附有: 1. 注釋: 對古奧詞匯、典故的齣處進行詳細解釋,確保初學者亦能無礙閱讀。 2. 譯文: 提供忠於原文精髓、流暢自然的現代漢語全譯,幫助讀者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和敘事邏輯。 3. 評析: 資深古典文學研究者撰寫的賞析文章,從主題思想、人物塑造、敘事藝術、語言特色以及對後世文學的影響等方麵進行係統論述,深入剖析作品的文學價值。 四、學界地位與研究價值 唐宋傳奇不僅是小說史上的瑰寶,更是研究中古社會風貌、文化心理和審美趣味的重要史料。它們承接瞭魏晉的奇幻想象,開啓瞭明清章迴小說的敘事傳統,是“中國小說成熟的標誌”。通過研讀這些作品,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敘事文學如何從早期的“記述”轉變為後期的“塑造”。 本選編旨在成為文學愛好者、高校師生及古典文化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它不僅提供瞭一場文學的盛宴,更提供瞭一把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敘事藝術發展脈絡的鑰匙。它所呈現的,是一個個獨立而完整的文學世界,它們共同描繪齣那個時代士人的精神圖景與復雜情感。 目標讀者: 中國古典文學愛好者、文史專業學生、對古代小說敘事藝術感興趣的讀者。 裝幀與設計: 采用傳統典籍的綫裝風格設計,配以宋代壁畫或摩崖石刻的插圖元素,力求在視覺上展現古典文學的莊重與典雅。全書分冊裝幀,便於攜帶與研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蒲鬆齡


  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生於明崇禎十三年(西元一六四○年),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一七一五年)。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傢,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享有極高聲譽。

  他穎聰勤奮,學識淵博,不但對於經史、文學素有研究,而且涉獵天文、農桑、醫藥等科學技術。十八歲中秀纔,此後卻屢試不第。現實生活使他更加接近社會大眾,從而認識到社會的不平,以及官僚、科舉製度的腐敗,他將滿腔心緒傾注於《聊齋誌異》的創作中。除《聊齋誌異》外,他還著有詩、詞、賦、俚麯、雜著等,均收於《蒲鬆齡集》中。

繪者簡介

龔萬輝


  齣生於馬來西亞,曾就讀於吉隆坡美術學院和臺灣師範大學美術係。目前從事繪畫和文字創作,辦過三次個人插畫展,並參與多次國際水彩聯展。插畫作品見於臺灣和馬來西亞報章副刊以及文學書籍封麵。著有圖文集《如光如影》、《比寂寞更輕》,並齣版文學創作《人工少女》、《卵生年代》、《隔壁的房間》、《清晨校車》等。

圖書目錄

導讀
編者序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捲十一
捲十二
附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42640
  • 叢書係列:藝文書館
  • 規格:平裝 / 1304頁 / 16.5 x 22.3 x 8.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讀

穿透時代的人性幽光
──如何重讀聊齋?關於經典的再思索  與點堂創辦人 陳茻


  文言經典在轉譯成白話時,必然會經歷許多睏難。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兩套」語言係統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脈絡,也有許多邊界模糊之處。我們很難將白話文視為完全獨立於文言文之外的另一套語言,但也很難忽視它處處展現的獨有規則。《新白話聊齋誌異》的翻譯是相當嚴謹的,幾乎保留瞭文言文最原初的語法特色,要做到這點,需要經歷極為漫長而細膩的思索與推敲,這是本書價值所在。

  文言文有其獨特的語言色彩,很多時候在譯成白話時,那些「味道」必然會走樣,這點是無可避免的。我們很難要求白話翻譯完整保留那份味道,是以我希望有幸接觸到本書的朋友,如果有興趣,可以找齣原文一起讀,必會有另一番滋味。

  而文言在語言錶現上的獨特性,卻正好適閤用來當作一個話頭,讓我談幾件關於《聊齋》一書的瑣事。

  淺談《聊齋》流行史:從士人賞愛到民間風靡

  數月前受電視颱邀約,在節目上談《聊齋》文本。節目內容是與高中生共讀經典,我也因此接觸到幾個學生提齣來的問題。其中有個問題我印象深刻:有學生問我,《聊齋》一書在當時到底紅不紅?

  這個問題我過去沒仔細想過,聽到問題的當下,第一個反應是:應該不紅吧。明清時候,齣版業已十分發達,許多讀物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齣版社也樂於投群所好,刻印一些「能賣」的書籍。

  過去的社會,讀書人要齣人頭地,大多需要在科舉考試上耗去半生。有幸考上者,未必真的纔華洋溢;名落孫山的人,也可能是影響後世甚钜的大纔子。但自從齣版業越來越發達之後,有的讀書人發現人生的選擇不止一種,科舉這條路走不通,還可以在書籍市場上放手一搏,如果書賣得好,那也未必要去玩官僚體製那套遊戲規則。

  商業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除瞭讓文人選擇變多,也更加明確瞭「士人」與「庶民」在種種品味上各自的輪廓。讀書人喜歡的、在意的,一般老百姓不一定當一迴事;人民所追求的,又可能受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當然,無論是哪個圈子,都一定受到彼此的影響,這也讓社會價值越來越多元,在文獻、史料上,呈現齣多采多姿的麵貌。

  我前麵提到的文言與白話,雖不能說截然二分的代錶著士大夫與庶民兩個階層,但某種程度上也反映齣瞭過去的時空並不是一個模闆一個樣,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群體、不同的人,想著不同的事、操著不同的心。白話小說脫胎自說書人的腳本,汲取瞭歷來流傳在紙上、口頭上的故事養分,成就瞭明清時期非常具有代錶性的文學現象,但世上依然有一群人使用文言文進行創作,持續在語言上琢磨齣屬於那個階層的味道、關懷、心事。蒲鬆齡與《聊齋》便是這類人的代錶。

  若要論中國史上最知名的重考生,我想蒲鬆齡應當名列前茅。他可說幾乎終其一生都在考科舉,也因此很多人將《聊齋》視為他用以抒發憤懣的一部作品,然而,將《聊齋》視為一部書憤之作,卻也遮蔽瞭這本書的其他特色。

  蒲鬆齡是否有意透過《聊齋》來抒發不滿之情,這點也許可以從他的某些故事或文章中看齣一點端倪,但《聊齋》成為經典,卻未必與這些讀書人的牢騷情緒有直接關係。簡單來說,如果我們把蒲鬆齡的故事想像成:一個失意文人,轉而將畢生心血投入創作,希望藉由作品成就不朽價值。這恐怕是有問題的。至少我們從《聊齋》各版本的流傳現象來看,我們很難相信這本書是蒲鬆齡寄託瞭畢生信仰與價值的一部作品。

  《聊齋》成為經典,是蒲鬆齡過世很久以後的事。《聊齋》最初的流傳以手抄本為主,大概的情況是蒲鬆齡那些「文壇」的朋友、長輩晚輩們,因為喜愛這位玄奇故事大師的作品,是以在朋友群中轉抄流傳。蒲鬆齡在重考期間就開始寫故事瞭,這些故事很多不是「創作」而來的,而是從生活中到處蒐集、記錄下來的。《聊齋誌異》的書名,其實已經明確透露瞭這本書的性質——既然是「誌異」,則我們就不能忽視其「誌」的成分。蒲鬆齡身邊的人知道以後,也樂於提供軼聞故事給他,這些故事大多玄怪離奇,在蒲鬆齡的筆下成為或長或短的小篇章,最後再被集結成書。

  有趣的是,根據早期手抄本的情況來看,可以大緻推測齣《聊齋》最早隻在文人之間流傳,甚至還受到地區限製,未曾形成全國性的大流行。《聊齋》一書最早的刊刻本,目前可見的應是乾隆年間的青柯亭本,而這個版本的印行,已是聊蒲鬆齡過世五十年後的事瞭。

  印刷的書本就比抄本容易流通,是以《聊齋》故事的風行,至少也要等到乾隆以後。這些蒲鬆齡當然見不到,想想也是一種歷史的遺憾。而即便印刷刊物麵世,但這依然不代錶《聊齋》即將轟動全國。我前麵提到的文言與白話之分,即是另一個或許更加緻命的、造成《聊齋》隻有文人能讀的原因。

  《聊齋》的語言精煉優美,處處展現齣熟習官僚體係語言的舊時代士子之纔氣,就文學造詣上言,這必然是一本上上之作。這也是為何《聊齋》在文人圈裡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的原因,除瞭故事精彩之外,那些文言所獨有的語言節奏,也必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正因為這些獨特的審美需要一定的文化資本,閱讀的門檻一高,庶民就無法好好接觸、接受到這本故事集。《聊齋》故事的走紅,恐怕要等到「聊齋劇」的齣現。事實上,戲麯在很多時候都具備比文獻更強的文化傳播力,即便到瞭現代,我相信真正看過〈聶小倩〉、〈畫皮〉文本的人數,絕對比不上曾看過影視改編作品的。流動的故事本身遠比固定的語言、固定的文本要有感染力,當《聊齋》故事開始被搬上舞颱,「聊齋劇」在全國各地皆有演齣時,那些書中人物也纔真正在庶民的世界活瞭過來,而這些又更加不會是蒲鬆齡想像得到的瞭。

  淺談《聊齋》一書的流行史,很多資訊為瞭方便跟讀者說明,我就不引經據典掉書袋瞭。也因為如此,學術上或有失嚴謹,這點也請在意的讀者們多擔待。而我真正想藉由這些提齣的,是關於我對《聊齋》一書的幾點思索。

  《聊齋》的女性觀點仍然保守?

  首先,很多人認為《聊齋》提供瞭豐富的女性形象(人神鬼怪妖皆有),是以他是一部「先進」的、重視女性的作品。我必須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各位,這些恐怕是我們對於古人過於浪漫的想像。事實上《聊齋》是一本超級保守的作品,裡麵的女性若違背瞭父權結構的規則,都要遭到很不好的報應。很多時候男性角色的失能,必須要由女性的角色來代為償還。譬如〈畫皮〉裡的妻子,必須要為瞭亂帶美女迴傢的丈夫吃下乞丐的唾痰;又或者如聶小倩如此「討喜」的女性,最後也必須藉由懷孕生子,以成全傳統的婦道價值。其餘父權框架之影響不勝枚舉,蒲鬆齡在搜羅這些故事時,多多少少也反映齣其思想在性別這塊畢竟是屬於舊時代的。

  我會這麼說,倒不是要刻意在性別議題上貼古人標籤,甚至雞蛋裡挑骨頭。我隻是想指齣一件事:在過去的社會中,許多時候讀書人與倫理框架的關係比較緊密。即便蒲鬆齡畢生都在重考,但他依然深受那套倫理道德之影響;反之,與商業、民間靠攏的士人們,很多時候更重視人性天然的慾望,也更勇於去思索道德是否成為人的枷鎖。女性議題就是一個很好的試劑,我們確實可以看到早於蒲鬆齡的許多明代文人、思想傢們,在這一塊遠比蒲鬆齡還進步。

  「誌異」之魅力在神怪中的人情

  當然,特別論述這些,並不是為瞭貶抑《聊齋》一書的價值。事實上,我認為隻有在認清這些之後,纔能更加看見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前麵提過,《聊齋》畢竟是一部「誌」怪之作,蒲鬆齡紀錄瞭他所見聞的種種故事,並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整理齣來,這本身就是極有價值的一件事。每個故事、材料都有其生命,在各個時代汲取養分,再各自生長、流傳,為時代增添色彩。《聊齋》的故事固然難脫道德教化意義,但每個角色每個情節,卻依然飽含著豐富的生命力,這是屬於這人間的、是有紮實血肉的。

  「誌」的性質固然透顯瞭作者的意圖,但更大一部分則保存瞭故事與時代的血脈關係。我們可以思索那些故事為何流傳、為何又被蒲鬆齡所看重?也可以思索那些故事為何而齣現,究竟是人間確有如此玄奇精怪?抑或是來自人性幽微深邃的慾望、念想、焦慮或關懷?每個神怪的聚成,皆有著人的意誌,我想這也是「誌異」最迷人之處。

  何謂經典?《聊齋誌異》當代新解思考

  坦白說,文學經典很多時候是過時的,尤其是在這樣的新舊價值正在交會的時候。我們很難沿用舊時代的方式持續賦予經典意義,儘管總有人試圖宣稱這些「經典」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前麵關於《聊齋》的成書與流通之經過,除瞭給有興趣的讀者一些更具體的思考方嚮外,特別寫這些,一部分也是為瞭試圖迴應「何謂經典?」、「為何讀經典?」這些有些陳舊卻始終棘手的問題。「經典」地位的上升有其脈絡,下沉亦然。我們當然可以試著去思索《聊齋》故事在民間廣受歡迎的原因,可以試著提齣描述與解釋,但我想更重要的,是要認清這些都是過去特定時空發生的事,並不會持續在下個世代、不同的背景之下,再次興發一樣的效果與影響。

  是以,在我們這個世代讀「經典」,有著另一層特殊的時代意義:我們必須思索過去經典何以成為經典,也必須思索未來是否依然需要這樣的經典。據此,也許也可以更進一步勾勒這些經典文本之輪廓、再次說明其特殊性。

  《聊齋》故事既非原創,也很難說其中沒有作者意圖。因此,我更傾嚮將閱讀重點放在作者選擇瞭什麼,而非想像齣瞭什麼。這些選擇當然齣於個人,但也有著不可抹滅的時代因素。在這樣的眼光下,蒲鬆齡不會隻是一個失意的萬年重考生,他依然展現瞭一代士人的關懷,這些關懷與新的價值相碰撞,文本背後反映的問題也變得更複雜。在許多個故事中,我們屢屢可看到道德教化的影子,這些道德有的極為守舊,譬如批判善妒之女性。

  我們可以思索的是,為什麼那個時代會需要這樣的文本,這些文本又為何會被作者給選擇保留、再書寫?舊的價值隻要沒有被撼動,道德教化就顯得多餘,換句話說,如果道德教化開始以各種形式齣現,某種程度上也暗示瞭那個時代正是諸多價值交會、衝撞之時。而這些問題藉由《聊齋》的內容,以一種看似背離常理的方式被展現齣來,也許更突顯瞭《聊齋》一書的特殊性。道德本來自人間,許多時候藏在日常規矩中,人們早已習焉不察。偏偏《聊齋》一書嘗試將這些「人的規範」加在仙妖鬼怪之上,這麼一來某種程度上也提醒瞭我們去思索,這些道德教條真正的目的與本質為何,又追求著什麼?人有人倫,是為瞭成就人間,但鬼狐呢?仙人呢?妖魅呢?我們常說非人之物「竟」有「人性」,更常常由這樣的發現、判斷中,感受到溫暖與感動。但這些感動我們的行為與選擇,真的是屬於「人」所獨有的嗎?對人們來說,真正的道德根源,是這個社會的種種?還是這個宇宙?

  這些讀書心得,分享給各位讀者,希望藉由這樣的分享,能讓過去的經典好好的走在下個世代的道路上。
 
二○二二夏 寫於與點堂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拿到這套書的時候,那個裝幀設計就讓人眼睛一亮,颱灣齣版的書籍在紙質和印刷上通常都有一定的水準,這套書也不例外,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很有收藏的價值。特別是那個「套書」的配置,讓人感覺很有儀式感,三版相較於前兩版,在校對和細節處理上顯然下瞭更多功夫,我仔細比對瞭幾篇我記憶中比較難懂的段落,發現譯文更精煉瞭,少瞭些許贅述,多瞭幾分神采。我最欣賞的是,譯者在處理那些社會批判和人情冷暖的主題時,那種筆力非常到位,並沒有因為是白話文就沖淡瞭原著中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思。讀完一些篇章,閤上書本,總會忍不住思考,那些人性的幽暗與光輝,其實從古至今並未改變多少。這套書不隻是一個翻譯作品,更像是一部經過現代審美的重新包裝的經典,讓人願意一讀再讀。

评分

這套《聊齋》的排版和字體選擇,對我這個長時間盯著電腦和手機螢幕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個救贖。書頁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擁擠,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在那些光怪陸離的故事中,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勞。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一些專業名詞或文化背景的註釋,處理得相當細膩和到位,它們被巧妙地安排在不影響閱讀流暢性的地方,讓你瞭解背景知識的同時,又不會被打斷思緒。這顯示瞭編者在整體閱讀體驗上的用心,他們顯然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去考量如何讓這部古典名著在現代社會中「活」起來。這套書的編校水準,絕對是颱灣齣版界一流的錶現,讓人對這套「三版」的品質深信不疑。

评分

我對這套書的編排方式相當有感觸,它將許多零散的篇章以一種比較清晰的邏輯重新組織起來,雖然主題依然是那些誌怪故事,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看一場精心策劃的劇場錶演,有高潮有低榖,節奏感極佳。特別是一些涉及仙凡戀愛、因果報應的故事,譯者在情感的鋪陳上拿捏得非常精準,那種東方特有的含蓄美感被完整保留瞭下來,沒有絲毫的「好萊塢式」的直白。這讓閱讀體驗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你讀的不再隻是奇聞異事,而是關於愛、關於執著、關於命運的深刻探討。對於一個熱衷於文化傳承的讀者來說,能看到如此用心打磨的譯本,真是感到非常欣慰和慶幸。

评分

這套書的「完整全譯本」定位,對我這樣有點「有收集癖」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法抗拒的誘惑。翻開目錄,幾乎囊括瞭所有經典篇目,沒有任何刪減或為瞭迎閤現代口味而進行的「淨化」,這一點非常重要。蒲鬆齡筆下的世界,本來就包含瞭豐富的社會觀察和幽默諷刺,如果經過過度修飾,那這部作品的靈魂就丟失瞭。這套譯本保持瞭原著的「野性」與「純粹」,同時又以極為流暢的現代漢語呈現,簡直是「魚與熊掌兼得」。我甚至開始期待能夠將這套書擺在書架上,偶爾隨手翻開一頁,就能進入那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清代夜晚,感受一下那種獨特的文學魅力。整體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轉譯工程。

评分

這本《新白話聊齋誌異【完整全譯本】(套書)(三版)》的譯者實在是功力深厚,把蒲鬆齡先生那股子文言的韻味,用現代人讀得懂的白話文給串起來瞭,這可不是件容易事。我特別欣賞他們在翻譯過程中,對於那些充滿古風的詞彙,並沒有採取一味直譯,而是巧妙地融入瞭現代語境,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生硬或隔閡。特別是描寫那些狐仙鬼魅的場景,那種既詭譎又帶點人情味的氛圍,被翻譯得淋灕盡緻,讓我彷彿親身走進瞭那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書裡那些故事的結構和節奏感也掌握得很好,有些篇章情節緊湊得讓人手心冒汗,有些則娓娓道來,充滿瞭哲思。我以前總覺得《聊齋》有點高不可攀,但這套譯本真的讓我感覺輕鬆很多,可以專心享受故事本身帶來的魅力,而不是被語言的門檻給擋住瞭。對於想入門聊齋的朋友來說,這套書簡直是最佳選擇,它保留瞭原著的精髓,又讓現代讀者能夠無障礙地領略其中的精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