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小說的衰微與轉型:從《鏡花緣》到《老殘遊記》,從婉麯隱晦的暗諷到直言不諱的譴責

傳統小說的衰微與轉型:從《鏡花緣》到《老殘遊記》,從婉麯隱晦的暗諷到直言不諱的譴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昌渝
圖書標籤:
  • 清代小說
  • 晚清文學
  • 《鏡花緣》
  • 《老殘遊記》
  • 小說轉型
  • 文學批評
  • 社會批判
  • 諷刺文學
  • 文化研究
  • 文學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君主專製政權的高壓統治到逐步崩解,
  傳統小說歷經種種變革,最後漸漸淡齣歷史舞臺——


  嘉慶元年至光緒二十年,近百年間,是傳統小說的衰落期。這個時期的小說數量超過清代前期的一百年,但再也沒有齣現一流的作傢和作品。

  當權者認為小說無不「誨盜誨淫」、「導人以惡」,並有意打壓銷毀小說作品;同時,文人熱衷於樸學,不屑於小說創作。種種因素使得小說的生存空間與創造力大幅下降。此時期的小說大部分是續貂之作,題材、內涵、創意大不如前。

  時至清末,西方列強打開瞭封閉已久的中國「國門」。

  當時的文人麵對統治者的腐敗與國恥的打擊,大量的時事小說如雨後春筍般冒齣,更催生齣「四大譴責小說」。

  隨著西方文化開始輸入中國,大量的翻譯小說紛紛湧入,此時的文壇變得更加多元。在報章雜誌的蓬勃發展下,篇幅小、方便閱讀的短篇小說成為風尚。

  在西方新思潮下,小說被看做啟迪民智的工具,重新得到重視並發展,由此邁入新的紀元。

  【《鏡花緣》:論學說藝,委婉諷諭】
  《鏡花緣》被魯迅稱為「博物多識之作」。書中引人入勝的「黑齒國」、「小人國」、「兩麵國」、「女兒國」等等虛構國度,寄寓瞭作者對時局的見解和理想,針砭之言,巧妙而婉麯。

  【《官場現形記》:遍地都是貪官】
  小說中描寫官場種種齷齪靡爛之狀,已是當時人們有目共睹的現實。
  對於官場現狀,作者進行瞭全方位和多層麵的描寫。描畫之淋灕,抨擊之痛快,筆墨之辛辣,令人解氣。

  【《老殘遊記》:清官之惡尤可畏】
  作者把抨擊的矛頭指嚮清官,凸顯瞭封建法製已經崩壞,社稷即將不保時,守舊的「清官」並未違法,反而在體製法規中殘害人民。
  作者以寫實的筆觸描述老殘之所見所聞,其寫景狀物不但精細傳神,而且以景寓情,使整部小說詩意盎然。

  【《孽海花》:浮花浪蕊眼裡的清末政局】
  「孽海」,不僅指作品主人公的孽情,還隱指危機四伏的時局。
  整部小說是中國麵對內憂外患,正在轉變的時代剪影。作者以一人一傢之事,見一國一代之時。

本書特色

  本書從探討清末傳統小說的衰微因素為引,爬梳當時政治因素以及學說思潮的影響,如何影響、打擊清末小說的發展,以及傳統小說如何隨著時局改變而轉型。全書論及諷刺小說、譴責小說及若乾時事政治小說,除瞭詮解各書特色外,更深入探究、剖析文本,使讀者更能瞭解清末小說的變革。
傳統小說之演變軌跡:從清末到民初的社會書寫與文學革新 書籍名稱: 傳統小說之演變軌跡:從清末到民初的社會書寫與文學革新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文學轉型時期——從晚清至民初的古典小說嚮現代白話文學過渡的復雜進程。聚焦於此間齣現的諸多重要小說文本,本書旨在勾勒齣傳統敘事範式如何應對劇烈的社會變革、政治動蕩和思想衝擊,並最終孕育齣具有現代意識的新型小說藝術。 第一部分:晚清小說的轉型先聲與社會批判的內化 晚清時期,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和西方思潮的湧入,傳統小說的敘事策略和思想內涵開始發生微妙而深刻的變化。此時期的作品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纔子佳人或神怪誌異的窠臼,而是日益關注現實問題,將社會批判的鋒芒隱藏於看似傳統的結構之下。 一、 譴責小說的興起與“影射”的藝術 本書首先考察瞭譴責小說的發展脈絡。盡管“譴責小說”這一概念本身帶有一定的政治和時代烙印,但它代錶瞭文人對社會弊病進行集中批判的首次自覺努力。我們重點分析瞭以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為代錶的作品,探討其如何運用誇張、諷刺和白描的手法,揭露官僚體係的腐敗與士紳階層的虛僞。這種批判並非完全直白,而是大量運用瞭“影射”和“比德”的傳統修辭手法,以規避審查,同時迎閤當時讀者的閱讀習慣。例如,小說人物的命名、情節的設置往往暗含對特定曆史事件或人物的指代,體現瞭古典文學中“麯筆蘊諷”的精妙。 二、 遊記體與“新知”的傳播 與此同時,遊記小說也迎來瞭新的生命力。傳統的山川遊記或異域見聞錄,被賦予瞭強烈的現代化訴求。這些作品不再僅僅記錄風土人情,而是成為傳播西方科技、政治製度和新型生活方式的載體。通過描繪海外見聞,作者們無形中構建瞭一個“他者”視角,用以反觀中國社會的落後與僵化。這種通過“行萬裏路”來實現思想啓濛的敘事模式,極大地拓寬瞭小說的地理空間和知識維度。 三、 結構與語言的微調 在敘事結構上,晚期傳統小說開始嘗試打破單元劇式的章迴體結構,引入更具連貫性和整體性的情節設計,盡管這種改變是漸進且不徹底的。在語言上,雖然仍以文言或半文半白的文體為主,但大量吸收瞭地方口語和新齣現的政治術語,標誌著從純粹的書麵語嚮更貼近日常交際語言的緩慢傾斜。 第二部分:民初小說的劇變與現代性的勃發 進入民國,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浪潮席捲,小說的形態和功能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白話文的提倡和“文學革命”的口號,直接挑戰瞭傳統小說的語言基礎和審美規範。 一、 題材的世俗化與人性的深度挖掘 民初的小說,特彆是新興的白話小說,將焦點從宏大的政治批判或勸誡轉嚮瞭對個體命運、婚姻傢庭和都市生活的關注。作品開始直麵五四時期知識青年所麵臨的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強調個體的覺醒與掙紮。小說中的人物不再是臉譜化的“好人”或“惡人”,而是具有復雜心理層次的“人”。這種對個體內心世界的細膩描摹,是傳統小說中較為罕見的。 二、 敘事視角的革命:從全知到有限視角 本書詳細分析瞭敘事視角的轉變如何服務於現代主題。傳統小說多采用全知全能的敘事者,對人物進行直接的道德評判。而民初小說則更多采用有限視角或多重視角,迫使讀者去理解人物行為背後的復雜動機,提升瞭敘事的客觀性和張力。例如,對於舊式傢庭結構瓦解過程中人物心理的刻畫,就得益於這種視角的收縮和聚焦。 三、 傳統敘事技藝的揚棄與繼承 盡管文學界高舉“反傳統”的大旗,但新的小說並非憑空産生。本書指齣,民初的作傢們並未完全拋棄傳統小說的藝術遺産。傳統的懸念設置、情節的跌宕起伏、人物的語言個性化等技巧,在新的白話小說中得到瞭繼承和改造,並與西方現實主義的觀察方法相結閤,形成瞭獨特的混閤式文體。這種繼承,是其能夠迅速被大眾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結論:從“言誌”到“寫真”的文學使命轉移 通過對清末至民初一係列代錶性作品的對比分析,本書總結瞭傳統小說在麵對近代化挑戰時的兩條主要路徑:一條是通過精巧的傳統敘事結構,進行委婉而深入的社會批判;另一條則是徹底轉嚮白話文和新的思想內核,實現對現實生活的“寫真”記錄。這一演變過程,不僅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也是中國社會文化思想史變遷的生動縮影。它展示瞭中國文人在“守舊”與“創新”的張力中,如何為現代文學的誕生鋪平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昌渝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傢,現任《文學遺產》編委、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任、日本東北大學東北亞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主要學術專長是古典小說,現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歷經二十多載寫就《中國小說發展史》。

圖書目錄

自序
導論

 
第一編 清代後期小說的衰落
 
第一章 清代後期小說衰落的原因

第一節 朝廷禁毀小說
第二節 樸學之盛行
 
第二章 人情世情小說的末路──《紅樓夢》續作及其他
第一節 尊林派續書
第二節 擁薛派續書
第三節 其他續書
第四節 《蜃樓誌》及其他
 
第三章 英雄傳奇小說的餘緒

第一節 「說唐」英雄的延續
第二節 楊傢將的餘波
第三節 其他歷史人物的傳奇
第四節 《蕩寇誌》和《兒女英雄傳》
 
第四章 《鏡花緣》及其他諷喻小說
第一節 《鏡花緣》
第二節 其他諷喻小說
 
第五章 俠義公案小說
第一節 武俠與清官的結閤
第二節 《施公案奇聞》
第三節 《七俠五義》
第四節 《彭公案》及其他
 
第六章 狹邪小說──纔子佳人小說的變異
第一節 纔子佳人小說之沒落
第二節 狹邪小說發軔之作──《品花寶鑑》
第三節 狎妓的作品
 
第二編 清末小說的轉型
 
第一章 小說轉型的動因和條件

第一節 民族存亡危機的刺激
第二節 小說作者成分的歷史性變化
第三節 石印和鉛字印刷的普及
 
第二章 翻譯小說
第一節 翻譯小說對於小說轉型的作用
第二節 政治小說的翻譯
第三節 譯作題材的多元化
第四節 從意譯到直譯
 
第三章 時事政治小說
第一節 時事小說
第二節 政治小說
 
第四章 譴責小說
第一節 李伯元《官場現形記》
第二節 劉鶚《老殘遊記》
第三節 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第四節 曾樸《孽海花》
 
第五章 小說其他流派及短篇小說新文體的齣現
第一節 哀情小說
第二節 藉古諷今的講史小說
第三節 擬舊小說
第四節 短篇小說的初興
 
參考文獻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24152
  • 規格:平裝 / 262頁 / 14.8 x 21 x 1.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問世以來,近百年間,這類作品可以說林林總總,其中小說斷代史、類型史居多,小說全史也有,然全史鮮有個人編撰者。集體編撰,集眾人之力,能在短時間裡成書,且能發揮撰稿者各自所長,其優勢是明顯的,但它也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弱點:脈絡難以貫通。即便有主編者訂定體例,確定框架,編次章節,各章撰稿人卻都是秉持著自己的觀點和書寫風格,各自立足本章而不大能夠照應前後,全書拼接痕跡在所難免。因此,多年以前我就萌發瞭一個心願:以一己之力撰寫一部小說全史。

  古代小說研究,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中,比詩文研究要年輕得太多,作為一門學科,從「五四」新文學運動算起,也隻有百年的歷史,學術在不斷開拓,未知的空間還很大。就小說文獻而言,今天發現和開發挖掘的就遠非魯迅那個時代可以相比的瞭。對於小說發展的許多問題和對於小說具體作品的思想藝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看法。史貴實、貴盡,而史實正在不斷產生,每過一秒就多瞭一秒的歷史,「修史」的工作也會一代接續一代地繼續下去。

  小說史重寫,並不意味著將舊的推翻重來,而應當是在舊的基礎上修訂、補充,在想法上能夠與時俱進。我認為小說史不應該是小說作傢、作品論的編年,它當然應該論作傢、論作品,但它更應該描敘小說歷史發展的進程,揭示小說演變的前因後果,呈現接近歷史真相的立體和動態的圖景。小說是文學的一部分,文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小說創作和小說形態的生存及演變,與政治、經濟、思想、宗教等有著韆絲萬縷的關係,揭示這種複雜關係洵非易事,但它卻是小說史著作必須承擔的學術使命。小說史既為史,那它的描敘必須求實。經過時間過濾篩選,今天我們尊為經典的作品固然應該放在史敘的顯要地位,然而對那些在今天看來已經黯然失色,可是當年在民間盛傳一時,甚至傳至域外,對漢文化圈產生瞭較大影響的作品,也不能忽視。史著對歷史的描述大多不可能與當時發生的事實吻閤,但我們卻應當努力使自己的描述接近歷史的真相。

  以一己之力撰寫小說全史,也許有點自不量力,壓力之大自不必說。從動筆到今天完稿,經歷瞭二十多個年頭,撰寫工作時斷時續,但從不敢有絲毫懈怠。我堅信獨自撰述,雖然受到個人條件的諸多局限,但至少可以做到個人的小說觀念能夠貫通全書,各章節能夠前後照應,敘事風格能夠統一,全書也許會有疏漏和錯誤,但總歸是一部血脈貫通的作品。現在書稿已成,對此自己也不能完全滿意,但限於自己的學識,再加上年邁力衰,也就隻能如此交捲瞭。
 

用户评价

评分

關於書名中提到的「婉麯隱晦的暗諷」與「直言不諱的譴責」,這不僅是風格的差異,更可能是對「知識分子責任」的不同詮釋。在一個資訊受限、言論管控嚴苛的年代,如何「恰如其分」地發聲,是一門大學問。《鏡花緣》中的那些看似荒誕的國傢和風俗,其實是包裹著知識分子理想的糖衣;而《老殘遊記》則像是撕開瞭那層糖衣,直接將社會的潰爛展現在讀者眼前。我推測,本書可能不會隻停留在文學批評層麵,還會觸及清末士大夫階層的心理睏境:當他們意識到傳統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已然破滅時,他們轉而將筆端指嚮何方?這種「轉嚮」背後的情感基調,是憤怒、是絕望,還是仍抱持一絲重建的微光?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透過文本細節,重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複雜而矛盾的內心世界,讓讀者不隻看到文學形式的演變,更能感受到「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

评分

看到「從《鏡花緣》到《老殘遊記》」這個時間軸的設定,我就知道這是一次對文學「體製」變革的深度解剖。傳統小說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精巧的結構和隱喻係統,它需要一個有相當文化素養的讀者群纔能完全領會其妙處。然而,當社會動盪加劇,大眾對文學的期待也隨之改變時,這種高門檻的寫作方式自然麵臨挑戰。我猜測,作者必然會討論到「大眾化」與「精英化」之間拉扯的過程。如果《鏡花緣》還能將奇幻世界作為載體來談論現實,那麼《老殘遊記》則幾乎是將讀者直接拉到泥濘的現實中去。這種敘事焦距的「拉近」,對作者的功力要求極高,因為一旦失焦,就容易流於空洞的口號式宣洩。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論證,這種從「含蓄」到「直白」的轉變,究竟是文學形式的自我進化,還是對時代的「屈服」。這種探討,對於身處於快速變動的當代社會,重新審視我們與文學的關係,具有極大的啟發性。

评分

這本關於清末民初小說轉變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鏡花緣》和《老殘遊記》,這兩部作品在華文文學史上的地位,幾乎是繞不開的裏程碑。我一直很好奇,從早期那種帶著濃鬱古典色彩、含蓄內斂的諷世手法,到後來《老殘遊記》那種近乎「直陳時弊」的筆法,中間究竟發生瞭什麼斷裂或演變?特別是從「婉麯隱晦」到「直言不諱」,這轉變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脈動和知識分子的心境變化,想必是作者著墨的重點。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剖析不同時代的文人,他們如何選擇錶達方式,是迫於時勢,還是創作理念的自然更迭。這種探討文本風格與時代背景之間互動關係的研究,遠比單純的文本細讀來得有深度,它讓我們看到文學不隻是風花雪月,更是時代的縮影與良知的吶喊。颱灣的文學史教育中,對於這段轉型期的論述,常有其獨到的視角,我非常好奇本書會提齣什麼樣的觀點來詮釋這場從古典浪漫到現實批判的巨大轉嚮,特別是對於「衰微」與「轉型」這兩個詞的拿捏,究竟是帶著惋惜還是樂觀?

评分

翻開這類探討文學史脈絡的學術專著,最怕的就是那種枯燥乏味、隻會堆砌術語的寫法,讓人讀起來昏昏欲睡。但光看這個書名,我對作者的文筆抱持著相當的信心,因為能把《鏡花緣》的奇幻諷喻和《老殘遊記》的社會寫實對比得如此鮮明,想必在敘事上也是下過一番功夫的。我更在意的是,作者如何處理「衰微」這個帶有價值判斷的詞彙。傳統小說的「衰微」,是否意味著其藝術成就的下降,還是說它隻是因為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結構與讀者群體而自然退場?如果作者能以宏觀的視野,將清末的政治經濟變遷,與小說敘事策略的演變緊密勾連起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限於文學研究,更像是一部理解近代中國社會心態變遷的切片。我尤其希望看到對於「暗諷」與「譴責」之間界線的探討,文學的批判力量,究竟是潛藏在字裡行間的機鋒更有效,還是一覽無餘的控訴更能激發共鳴?這中間的張力,大概就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吧。

评分

坦白講,市麵上探討古典小說的書不少,但真正能將古典的「優雅」與近代的「急迫」做對照的,卻相對稀少。這本書的取徑顯然是想橫跨兩個世紀的文學精神,從李汝珍的博學多聞,到劉鶚的憂國憂民,這種風格上的巨大鴻溝,如果能被紮實的文獻考證與理論框架所支撐,那絕對是值得收藏的案頭書。我對其中「轉型」的論述特別感興趣,畢竟「衰微」是個容易論斷的標籤,但真正的「轉型」則需要縝密的梳理。文學的轉型,往往伴隨著語言本身的革新,不知道作者有沒有深入探討白話文運動對這種寫作態度的影響?例如,當語言變得更直接、更貼近日常口語時,是否也迫使小說傢放棄瞭古典小說中那種刻意營造的詩意和麯摺美感?從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受到的古典文學薰陶,或許讓我們對《鏡花緣》的趣味更能心領神會,但麵對《老殘遊記》的社會批判時,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感,又是另一種震撼。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工具,讓我們更全麵地理解這段複雜的文學過渡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