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就通:必讀唐詩100大(二版)

一本就通:必讀唐詩100大(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兆鵬
圖書標籤:
  • 唐詩
  • 詩歌
  • 古典文學
  • 文化
  • 教育
  • 教材
  • 必讀
  • 入門
  • 中華文化
  • 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將統計方法用於文學研究
是一個空前創舉
《一本就通:必讀唐詩100大》透過計算
充滿瞭科學性和時代感
 
  《一本就通:必讀唐詩100大》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以統計方法從古代選本入選次數、現代選本入選次數、歷代評點次數、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文學史錄入次數、網路鏈接文章篇數,對唐詩進行計算,得齣排行榜前100名的唐詩。
 
  每一篇唐詩都有各項:「排行指標」的名次,「解讀」的賞析。
 
  古人的詩學批評,無論是分品第,還是排座次,都是基於個人的主觀好惡。由於每個人的審美趣尚不同,對同一個人、同一首作品,品評就往往不一樣。主觀的文學批評,也難免存派別門戶之見,不同人對同一作傢作品的評價,常常是天差地別。
 
  《一本就通:必讀唐詩100大》的做法,是嘗試用統計學的方法來衡量測度公眾的關注度和名篇指數。統計的結果,就是文學名篇的排行榜。名篇排行榜,可以反映名篇認同度和影響力的大小及其變化。
 
  史上和當今的普通讀者閱讀、瞭解唐詩,主要是通過各種詩歌選本的形式,選本選瞭哪些作品,讀者就閱讀哪些作品。雖然選本是編選者個人的主觀選擇,但他必須考慮和顧及特定讀者群的審美需求。讀者總是挑選那些符閤自己閱讀趣味和審美需求的選本來閱讀。不同的選本體現不同讀者群的審美趣尚,閤而觀之,就可以看齣一首作品在不同讀者群中所受到的關注程度。因而,根據詩歌選本對一首作品的入選率,就可以看齣這首作品所受關注程度的高低。一首詩被入選的次數越多,所受的關注度就越高。
 
  為瞭統計唐詩在後代傳播接受過程中的關注度,《一本就通:必讀唐詩100大》採集瞭以下幾個方麵的資料:歷代選本入選唐詩的資料、歷代評點唐詩的資料、20世紀研究唐詩的論文資料和文學史著作選介唐詩的數據。 
 
  當今的網路,也是唐詩傳播的重要媒介,是普通讀者瞭解、閱讀和評論唐詩的重要途徑。被網頁載錄的越多,錶明這首詩的人氣就越旺、被關注度就越高。因此,本書也藉助選本的入選率和網路的連結率,來統計衡量不同作品在普通讀者群中的關注度。
《詩韻流芳:唐詩鑒賞與文化之旅》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深入領略唐代詩歌的輝煌成就與獨特魅力,並非市麵上常見的“必讀精選”類書籍,而是一部側重於深度鑒賞、文化背景挖掘與詩歌美學分析的學術性與普及性兼具的讀物。我們聚焦於唐詩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核心價值,剖析其藝術手法、時代精神及其對後世文學的深遠影響。 全書結構嚴謹,共分為五大部分,力求全麵覆蓋唐詩的廣闊領域: 第一部分:盛唐氣象與詩歌源流 本部分著重探討唐詩形成和發展的曆史背景。我們不會羅列固定數量的“必讀”篇目,而是著眼於初唐至盛唐的時代精神如何塑造瞭詩歌的宏大敘事。 文脈溯源: 簡述六朝詩風的局限性,以及陳子昂等人如何“重振漢魏風骨”,為唐詩的勃發奠定基礎。 時代精神的投射: 深入分析“開元盛世”下,社會穩定、文化自信對詩歌題材和氣勢的影響。例如,邊塞詩的雄壯與樂府傳統的復興,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對強大國力的直接反映。 山水田園的覺醒: 探討以王維、孟浩然為代錶的山水田園詩,如何將禪宗思想和道傢自然觀融入詩歌,形成一種衝淡、靜謐的美學風格,區彆於宮廷的奢華與邊塞的激烈。我們分析其對意境營造的精妙手法,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哲學基礎。 第二部分:巨匠風範與藝術革新 本部分將重點剖析唐代幾位標誌性詩人的創作理念及其在藝術技巧上的開創性貢獻,不以數量取勝,而求質量深入。 李白的浪漫主義的極緻: 分析李白詩歌中“仙氣”和“酒氣”的內在統一性,探討其如何運用誇張、比喻等手法,打破格律的束縛,實現“清水齣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重點解析其敘事詩和歌行的結構藝術,而非僅僅羅列膾炙人口的名句。 杜甫的現實主義與“史詩”: 將杜甫視為“詩史”,分析其如何將個人命運與國傢興衰緊密結閤。我們著重研究其“沉鬱頓挫”的風格是如何通過對音韻、對仗和意象選擇的精細打磨來實現的。深入探討其律詩的格律創新及其對社會問題的深刻關懷。 中晚唐的轉嚮與探索: 關注白居易的平易近人與社會批判,分析其“新樂府”運動的理論基礎及其對通俗文學的影響。同時,深入探討韓愈、孟郊在古文運動背景下,對詩歌語言的革新和意象的開掘,如何為後世(如宋詩)開闢瞭道路。 第三部分:格律精研與修辭奧秘 本部分是本書的技法核心,專注於唐詩的藝術形式與修辭手法,幫助讀者理解“格律美”與“意境美”的相互依存關係。 近體詩的結構之美: 詳細闡述律詩(五律、七律)的平仄、對仗、粘對規則,並非簡單羅列格律錶,而是解釋這些規則如何服務於情感的抑揚頓挫。分析絕句在四句之內如何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張力。 意象的生成與流變: 探討唐詩中常見意象(如月亮、江水、芳草、美人)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負載。例如,月亮在李白筆下的自由奔放與在杜甫筆下的憂患意識有何不同? 詩歌語言的錘煉: 剖析煉字、煉句的藝術。探討如何通過動詞的精準使用(點睛之筆)和名詞的並置(畫麵感構建)來提升詩歌的感染力。 第四部分:詩與畫、樂的交融 唐詩的魅力不僅在於文字本身,更在於它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深刻互動。 音樂性探討: 分析樂府舊題與燕樂對唐代歌行體和近體詩音樂性的影響。探討詩歌的節奏感、韻腳選擇如何模擬音樂的韻律,形成“聲情並茂”。 詩畫同源的境界: 深入考察唐代文人對繪畫的理解如何反哺詩歌創作。例如,如何從謝赫的“六法”中窺見詩歌中“氣韻生動”的追求。 詩歌的社會功能: 除瞭抒情,唐詩還承擔瞭贈彆、詠史、勸諫、應製等多種社會職能。本部分將分析不同功能下的詩歌在內容選擇和風格調性上的差異。 第五部分:唐詩的文化迴響與時代價值 收尾部分,本書旨在總結唐詩在中華文化譜係中的地位,並探討其對現代讀者的啓示。 唐詩的文化基因: 分析唐詩如何構建瞭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審美標準和情感錶達模式,影響瞭宋、元、明、清的文學發展方嚮。 跨越時空的對話: 探討在當代社會背景下,重讀唐詩的意義何在。我們強調的不是背誦的數量,而是對人性和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找詩意棲居的能力。 鑒賞路徑的拓展: 提供一套更為開放和批判性的詩歌鑒賞方法論,鼓勵讀者超越傳統注釋,從個人體驗齣發,與古人進行真誠的文化對話。 本書特色: 本書不以“簡明扼要”為最高追求,而是以“深入透徹”為目標。它避免瞭將復雜的藝術現象簡化為易於記憶的口訣,而是緻力於解析其背後的文化邏輯與審美原理,適閤有一定文學基礎,渴望對唐詩進行係統、深度研究的讀者。它是一份對唐代文學精神的忠實記錄與細緻梳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兆鵬
 
  1959年生,湖北鄂州市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任湖北大學教授、上海大學特聘教授。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已齣版《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唐宋詞史論》、《詞學史料學》、《詞學研究方法十講》等專著,發錶論文二百餘篇。
 
邵大為
 
  1985年生,女,陝西周至縣人。工學學士,文學碩士,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生。發錶有《江西庾樓得名由來及興廢變遷》等論文。
 
張靜
 
  1982年生,女,山東威海市人。上海大學文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現為防災科技學院講師。齣版有《北宋書序文研究》等專著,發錶論文多篇。
 
唐元
 
  1983年生,女,河北邢臺市人。北京語言大學文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防災科技學院講師。齣版有《兩漢解經文體研究》等專著,發錶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名:黃鶴樓╱崔顥
第2名: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第3名:涼州詞╱王之渙
第4名:登鸛雀樓╱王之渙
第5名:登嶽陽樓╱杜甫
第6名: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柳宗元
第7名: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第8名: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
第9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第10名:蜀道難╱李白
第11名:次北固山下╱王灣
第12名:楓橋夜泊╱張繼
第13名:終南山╱王維
第14名:長信鞦詞╱王昌齡
第15名:登高╱杜甫
第16名:泊秦淮╱杜牧
第17名:江雪╱柳宗元
第18名:西塞山懷古╱劉禹錫
第19名:烏衣巷╱劉禹錫
第20名:滁州西澗╱韋應物
第21名:夜雨寄北╱李商隱
第22名:燕歌行╱高適
第23名:琵琶行╱白居易
第24名:觀獵╱王維
第25名:齣塞╱王昌齡
第26名:過故人莊╱孟浩然
第27名:長恨歌╱白居易
第28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第29名:石壕吏╱杜甫
第30名:早發白帝城╱李白
第31名:靜夜思╱李白
第32名:鹹陽城東樓╱許渾
第33名:山居鞦暝╱王維
第34名:錦瑟╱李商隱
第35名:寒食╱韓翃
第36名:石頭城╱劉禹錫
第37名:鹿柴╱王維
第38名: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第39名:赤壁╱杜牧
第40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第41名:旅夜書懷╱杜甫
第42名:馬嵬╱李商隱
第43名: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杜審言
第44名:蜀相╱杜甫
第45名:望薊門╱祖詠
第46名:古意呈補闕喬知之╱瀋佺期
第47名:獨坐敬亭山╱李白
第48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第49名: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
第50名:隋宮╱李商隱
第51名:奉和賈至捨人早朝大明宮╱岑參
第52名:春宮怨╱杜荀鶴
第53名:望嶽╱杜甫
第54名: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第55名:逢入京使╱岑參
第56名:春望╱杜甫
第57名:九日齊山登高╱杜牧
第58名:閨怨╱王昌齡
第59名:終南別業╱王 維
第60名:無題╱李商隱
第61名:江南春絕句╱杜牧
第62名:春曉╱孟浩然
第63名:九日藍田崔氏莊╱杜甫
第64名:商山早行╱溫庭筠
第65名:使至塞上╱王維
第66名: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第67名: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杜甫
第68名:長安鞦望╱趙嘏
第69名:山行╱杜牧
第70名:鳥鳴澗╱王維
第71名:涼州詞╱王翰
第72名:山石╱韓愈
第73名:歲暮歸南山╱孟浩然
第74名:兵車行╱杜甫
第75名: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第76名:從軍行╱王昌齡
第77名: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第78名:長安春望╱盧綸
第79名:晚次鄂州╱盧綸
第80名:野望╱王績
第81名:賈生╱李商隱
第82名:終南望餘雪╱祖詠
第83名:將進酒╱李白
第84名:鞦興╱杜甫
第85名:登樓╱杜甫
第86名:月夜╱杜甫
第87名:北徵╱杜甫
第88名:過香積寺╱王維
第89名:竹枝詞╱劉禹錫
第90名:從軍行╱楊炯
第91名:與諸子登峴山╱孟浩然
第92名:春夜喜雨╱杜甫
第93名:送魏萬之京╱李頎
第94名:早雁╱杜牧
第95名:雁門太守行╱李賀
第96名:行經華陰╱崔顥
第97名:鞦登宣城謝脁北樓╱李白
第98名:登金陵鳳凰颱╱李白
第99名: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司空曙
第100名:羌村╱杜甫
作者小傳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3567
  • 叢書係列:一本就通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4.8 x 21 x 1.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節錄)
 
  一
 
  給文學作品排座次、定甲乙,並不是當今纔有的時尚,而是古已有之。至少從唐代起,宮廷和民間就常常舉行詩詞錦標大賽。競賽結果,自然要分等第高下,定輸贏勝負。
 
  初唐宋之問就曾兩度拔得宮廷詩賽的頭籌。一次是武則天遊洛陽龍門,讓從官賦詩。左史東方虯作詩先成,武則天讀後龍顏大悅,以錦袍賜之。過瞭一會兒,宋之問又將詩歌獻上,武則天看後更加讚賞,誇宋之問所作「文理兼美」,也顧不得皇帝身份,竟從東方虯手中奪過錦袍,轉賜之問。這就是《冊府元龜》和《唐纔子傳》等書記載的著名的「賦詩奪錦」故事。
 
  景龍三年(709),中宗遊宴昆明池,結彩樓命群臣賦詩,讓上官婉兒評定名次。這次賦詩競賽的意味更加明顯。群臣進詩後,初選評齣瀋佺期和宋之問二詩為佳,而最終的優勝獎還是授予瞭宋之問。瀋佺期先是不服,等到上官婉兒公佈評語:「二詩工力悉敵。瀋詩落句雲:『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蓋詞氣已竭。宋詩雲:『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猶陟健舉。」瀋佺期這纔服氣,「不敢複爭」(《唐詩紀事》捲三)。
 
  宋代宮廷也經常舉行詩詞競賽。如南宋淳熙十年(1183)八月十八日,孝宗皇帝請太上皇趙構到浙江亭觀潮。太上皇興緻極高,宣命陪同從臣各賦一首《酹江月》詞詠潮,「至晚進呈」。最終太上皇欽定名次,「以吳琚為第一」(《武林舊事》捲七)。
 
  宋元以降,文人士大夫喜歡結詩社,詩社更是經常舉行詩賽。
 
  宋末元初浙江的月泉吟社,組織十分嚴密,詩社大賽的資料也保留得相當完整。月泉吟社的召集人叫吳渭,元至元六、七年(1346—1347)間,詩社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限五七言律體,以歲前十月分題,次年上元收捲,三月三日揭榜,延請當時詩壇大腕方鳳、謝翱、吳思齊評判名次。每個名次的獎品,事先都張榜公佈。現存《月泉吟社詩》收錄有前六十名的七十四首詩。獲前三名的分別是連文鳳、馮澄和梁相。每首詩先列名次,次列評語,如第一名的評語是:「眾傑作中求其粹然無疵、極整齊而不窘邊幅者,此為冠。」第二名評語是:「起善,包括兩聯說田園的。而雜興寓其中,末語亦不泛。」(《月泉吟社詩》下)
 
  又據《明史·文苑傳》記載,元代末年,兩浙士大夫以文墨相尚,每歲必聯詩社,聘請一二位文章巨公主持,四方名士畢至,日夜宴賞,詩勝者多有厚贈。臨川饒介為元淮南行省參政,自號醉樵,曾大集諸名士賦《醉樵歌》。結果張簡詩第一,贈黃金一餅;高啟詩第二,贈銀三斤;楊基詩第三,亦贈一鎰。
 
  給詩歌評定名次等級,不僅用於詩歌競賽,也用於常態的詩歌批評。對前代詩人詩作,批評傢們往往要分個高低、排個名次。
 
  最早給詩人區分品第等級的,是南朝梁代的鐘嶸。他在《詩品》中將漢魏以來一百二十人分為上中下三品,以評量其優劣。跟鐘嶸差不多同時的南齊謝赫,撰《古畫品錄》,按畫傢之優劣,把二十七位畫傢分為六品。庾肩吾的《書品》,則把漢至齊梁的一百二十八位書法傢分為九品。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很時興這種品第批評。
 
  此後,品第便成為一種常用的批評方法。唐代張為的《詩人主客圖》,把中晚唐的部分詩人分為主、升堂、入室及門等級別,就是一種品第批評。後來明代高棅的《唐詩品匯》,將唐代詩人分為正始、正宗、大傢、名傢、羽翼等檔次,無疑也有區分品第高下之意。至於盛唐時期的王翰,曾把當時「海內文士百餘人,分作九等,高自標置,與張說、李邕並居第一」,更是一種排行榜瞭。據說王翰把這份排行榜淩晨時分張貼在京城吏部東街上,「觀者萬計」,轟動一時(《封氏聞見記》捲三)。
 
  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我們還常常見到稱譽某人為第一、某詩為第一的。如《宋書·謝靈運傳》說謝靈運「文章之美,與顏延之為江左第一」。宋人許 《彥周詩話》說「孟浩然、王摩詰詩,自李杜而下,當為第一。老杜詩雲『不見高人王右丞』,又雲『吾憐孟浩然』,皆公論也」。明人楊慎《升庵詩話》捲十二說:「元和以後,詩人之全集可觀者數傢,當以劉禹錫為第一。其詩入選及人所膾炙,不下百首矣。」清人趙翼《甌北詩話》捲八評價明初的高啟,是「纔氣超邁,音節響亮,宗派唐人,而自齣新意,一涉筆即有博大昌明氣象,亦關有明一代文運。論者推為開國詩人第一,信不虛也」。
 
  至於哪首詩最好,古人也時有排名。如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清人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則稱孟郊《遊子吟》「為全唐第一」。
 
  清人潘德輿最喜歡給詩人詩作排座次。他認為,除太白外,唐人五絕以王維為第一,七絕以王昌齡為第一:「唐人除李青蓮之外,五絕第一,其王右丞乎?七絕第一,其王龍標乎?右丞以淡淡而至濃,龍標以濃濃而至淡,皆聖手也。」唐人古詩,「當以麯江《感遇》、青蓮《古風》為第一」(《養一齋詩話》捲八)。
 
  不過,古人的詩學批評,無論是分品第,還是排座次,都是基於個人的主觀好惡。由於每個人的審美趣尚不同,對同一個人、同一首作品,品評就往往不一樣。比如,唐人七律,嚴羽推許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明代何景明和薛蕙則推瀋佺期「盧傢少婦」詩為第一。有人請楊慎決斷,楊慎兩可之,來個並列第一。潘德輿又不贊同,而另推杜甫《登高》為第一(《養一齋詩話》捲八)。
 
  主觀的文學批評,難免存派別門戶之見,不同人對同一作傢作品的評價,常常是天差地別。所以近人蔡嵩雲《柯亭詞論》慨乎言之:「自來評詞,尤鮮定論。派別不同,則難免入主齣奴之見。往往同一人之詞,有揚之則九天,抑之則九淵者。」詞如此,詩亦如此。
 
  二
 
  文學批評界,沒有最高法院。對作傢作品的不同評價,沒有人能夠作齣最後裁決,歷史也不相信某個人或幾個人的裁決。權威的判斷,隻適用於一時,未必能取信於後世。宋之問二度奪得冠軍的詩篇,分別由武則天和上官婉兒裁定;吳琚獲得第一名的《酹江月》詠潮詞,乃由宋高宗欽點;元代連文鳳得過頭名的《春日田園雜興》、張簡獲得金獎的《醉樵歌》,也都由當時的詩壇名宿評判,可後來的讀者都不認帳。獲獎的這幾首詩詞,都沒有成為名篇,在文學史上幾乎沒有什麼知名度和影響力。
 
  一部作品能否成為名篇,不是由某一個時期某一個人確定的,而是在歷史上由公眾確認的。能夠得到公眾持久認同的作品,纔是名篇。作品的公認度,也就是民意的認同程度。
 
  那麼,怎樣纔能有效而科學地通過調查統計獲得歷史上公眾對文學作品的認同度呢?認同,是關注,是欣賞。所以,我們把認同度理解為關注度。對作品的閱讀是關注,對作品的評論是關注,對作品的效仿再創作也是關注。即便是負麵的評論,也是一種關注。不同的作品,獲得關注的空間廣度和時間長度是不同的。公眾對作品的關注度越高,作品的知名度就越高、影響力就越大、名篇指數也越高。我們的做法,是嘗試用統計學的方法來衡量測度公眾的關注度和名篇指數。統計的結果,就是文學名篇的排行榜。名篇排行榜,可以反映名篇認同度和影響力的大小及其變化。
 
  為便於統計,可以把關注文學作品的公眾,亦即公眾讀者,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消費型的普通讀者,他們喜歡的作品就閱讀,不喜歡的就不讀。他們以「無聲的選擇」來錶明對文學作品的態度。另一類是批評型的專傢,他們不僅閱讀作品,還發錶對作品的看法。再一類就是創作型的作傢。作傢也是讀者、接受者,隻不過他們閱讀別人的作品後,會藉鑒、吸取別人的創作經驗和方法進行新的創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追步他人的作品,進行唱和。三種類型的讀者對作品的閱讀、評論和藉鑒,就組閤成對作品的關注度。
 
  那我們怎麼知道歷史上和今天的讀者,喜歡閱讀哪些唐詩作品呢?我們當然無法對歷史上的讀者進行閱讀意嚮的調查,即使對今天的讀者也難以進行廣泛的問捲調查;但我們知道,歷史上和當今的普通讀者閱讀、瞭解唐詩,主要是通過各種詩歌選本的形式,選本選瞭哪些作品,讀者就閱讀哪些作品。雖然選本是編選者個人的主觀選擇,但他必須考慮和顧及特定讀者群的審美需求。讀者總是挑選那些符閤自己閱讀趣味和審美需求的選本來閱讀。不同的選本體現不同讀者群的審美趣尚,閤而觀之,就可以看齣一首作品在不同讀者群中所受到的關注程度。因而,根據詩歌選本對一首作品的入選率,就可以看齣這首作品所受關注程度的高低。一首詩被入選的次數越多,所受的關注度就越高。
 
  當今的互聯網,也是唐詩傳播的重要媒介,是普通讀者瞭解、閱讀和評論唐詩的重要途徑。被網頁載錄的越多,錶明這首詩的人氣就越旺、被關注度就越高。
 
  因此,我們可以藉助選本的入選率和網路的連結率來統計衡量不同作品在普通讀者群中的關注度。
 
  批評型的專傢讀者對唐詩的批評闡釋,一般有文獻資料可以查考。古今批評的方式有所不同。古代的批評,大多是隨機性的評點,批評傢既可以在選本裡點評,在詩話著作中評論,在文集序跋中評述,也可以在野史筆記中閒談賞鑒。我們把古代這些批評資料統稱為評點資料。20世紀以來,批評的言說方式和載體發生瞭很大變化,批評傢、學者們主要是用專題研究的論文方式來對古代作品進行批評和研究。因此,有關20世紀批評傢的批評資料,可以根據相關專題研究論文來統計。
 
  古今批評傢、學者對唐詩作品的批評,有褒貶,有抑揚。但無論是褒揚是貶抑,都錶明批評者對作品的關注。因此,我們統計時,不分褒貶,隻要是對一首詩有過書麵評論或發錶過研究論文的,都分別作一次統計。一首詩,被評點、研究的次數越多,錶明它受關注的程度越大,影響力也就越大。
 
  創作型的詩人,對唐詩的接受情況比較複雜。一首詩被哪些詩人效法藉鑒過,大多沒有顯性的資料可以查證,即使有個別證據,也難以作為一種共性的客觀的資料資料來統計,故而未被納入唐詩排行統計範圍。
 
  三
 
  為瞭統計唐詩在後代傳播接受過程中的關注度,我們採集瞭四個方麵的資料:歷代選本入選唐詩的資料、歷代評點唐詩的資料、20世紀研究唐詩的論文資料和文學史著作選介唐詩的數據。
 
  選本方麵,採集瞭歷史上具有代錶性和影響力較大的70種唐詩選本為資料來源。其中,唐人選唐詩9種,宋金元人選唐詩8種,明人選唐詩5種,清人選唐詩11種,現當代人選唐詩37種。每個選本入選的篇目,先錄入電腦,經資料庫處理後再統計每首詩入選的次數。一首詩被幾個選本錄入,就計為幾次。考慮到古、今選本對名篇生成過程的影響力不同,故將選本分為古今兩類統計入選次數。
 
  評點方麵,以陳伯海先生主編的《唐詩匯評》為資料來源。該書彙集瞭唐代以來數百種選本、詩話、筆記、序跋等文獻中關於唐詩評論的資料,基本可以反映歷代評點唐詩的概貌。每首詩下輯錄多少條評論,就作多少條計入。
 
  20世紀研究唐詩的論文,依據《唐代文學研究年鑒》和相關專題目錄索引來統計。我們研製有《20世紀唐五代文學研究論著目錄檢索係統》。論文以篇計數,一部著作也計數為一。
 
  文學史方麵,選取20世紀以來影響較大的9種文學史著作作為資料獲取的來源。每種文學史對不同詩歌的介紹力度有輕重之分,我們又分為全詩引錄的A類和摘句介紹的B類,對於詳細介紹的長篇,雖未全詩引錄,也以A類計量。每入選一部文學史,即以一條統計。
 
  另外,我們還搜集瞭網路連結的唐詩資料作為對比性參考資料,但沒有參與綜閤名篇指數的計算與排名。網路資料的採集方法是,在百度和穀歌主頁的搜索欄分別依次輸入詩人姓名和詩題名稱,檢索其連結的相關網頁數目。由於此項資料波動大、更新快,我們在不同的時間點作瞭三次檢索,然後對三次結果求齣平均值,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該項資料的不穩定性,更真實地反映網路傳播唐詩的流行情況。
 
  以上四類資料(不包括網路資料),性質不同,對名篇生成的影響力也不一樣。為此,我們對資料作瞭加權處理。每類資料的權重如何確定,在文學計量研究中還沒有先例可循。但在文獻計量學中,有主觀賦權和客觀賦權兩種,其中主觀賦權法主要是從定性分析的角度,根據各個指標對其反映物件影響作用的大小來確定相應指標的權重,又有專傢評判法和層次分析法兩種。客觀賦權主要是從定量分析的角度計算各指標的權重,這有變異係數法和相關係數法兩種。考慮到文學研究的具體情況,我們姑且用主觀賦權中的專傢評判法進行確定。
 
  綜閤考量各項指標在綜閤測評中的影響程度後,我們將選本的權重擬定為50%,又考慮到古今選本影響力的不同,對古今選本再分別給以60%和40%的權重區分;古代評點的權重定為30%;20世紀的研究論文的權重設定為10%;文學史著作也給予10%的權重,其中全詩引錄或詳細介紹的A類作品和摘句或僅僅提及的B類作品,再分別給以70%和30%的「二級」權重,以區分二者影響因數的差異。
 
  除瞭對各項指標進行加權計算之外,我們還對資料作瞭標準化處理。每項指標性質不同,量綱也不同,如選本指標一組資料的量綱是「次」,入選多少次就以多少次計數,而評點指標一組資料的量綱是「條」,論文研究指標的量綱是「篇」。因為各組指標之間沒有綜閤性,而且各項資料不在同一數量級上,所以,如果直接參與計算,將會過分突齣數量級較大的指標,而掩蓋數量級較小的指標在綜閤評定過程中的作用。這就需要對各組資料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處理,在計量學中稱為無量綱化,即通過一定的數學變換來消除各指標量綱的差異。常用的無量綱化方法有三種,即直線型、摺線型和麯線型。我們把抽樣得到的資料稱為實際值,進行無量綱處理後的值稱為標準值。由於抽樣資料的實際值與標準值之間存在線性關係,因此我們採用直線型方法中的極值法來作無量綱處理,即用實際資料除以該組資料的最大值以得到該資料的標準值。
 
  例如,選本指標中,古代選本部分入選次數最多的是17次(崔顥的《黃鶴樓》),現代選本中入選次數最多的是30次(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古代選本和現代選本中入選的實際值分別是13次和27次。於是,這兩項實際值進行標準化處理以後分別是13/17=0.7647和27/30=0.9。經過極值法處理後的標準值都在0~1之間,越接近1,錶示該值在其所在的一類指標中越佔優勢,從而使得各項指標具有可比性,能夠參與加權計算。
 
  每組資料進行標準化處理後,再加權求和。茲以X代錶歷代選本指標,P代錶歷代點評指標,L代錶20世紀研究論文指標,W代錶文學史指標,Z代錶每首詩的綜閤得分。綜閤得分是以每項指標的標準值乘以各自的權重,然後求和。算式為:Zi=Xi×50%+Pi×30%+Li×10%+Wi× 10%。
 
  四
 
  我們從2005年開始嘗試計量分析唐詩名篇的影響力,之後不斷擴充資料,完善統計方法,先後做瞭四個版本的唐詩名篇排行榜。錶1是最新版的排行榜,我們在《文學遺產》2008年第2期發錶的《尋找經典——唐詩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是第二版排行榜。由於不斷增補和調整資料,每個版次的排名略有不同,但變化不大,一般在幾個名次內上下浮動。有意思的是,四次排行榜的第一名,都是崔顥的《黃鶴樓》。無論資料怎樣增加,統計方法怎樣調整變化,《黃鶴樓》始終獨佔鰲頭,而且綜閤指標的分值高齣第二、第三名很多,而第三名之後的分值前後相差甚小。可以說,《黃鶴樓》是當之無愧的唐詩第一名篇。
 
  要說明的是,這個排行榜隻能反映榜單內相關詩篇的關注度和影響力的大小,而不能據此評估每首詩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意義的高低。排名靠前的詩篇,我們隻能說它們在長期的傳播接受歷程中影響力更大,但不能據此說它們的藝術價值更高、思想意義更大。文學藝術作品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目前還很難用具體的資料來衡量和測度。排行榜中的詩篇,可以說都是很有名的詩,但未必都是最好的詩。境外流行有一句選舉語言:選齣來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卻是可以接受的。套用此語,我們可以說:排行榜中的唐詩,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詩,卻是得到公認的好詩。公認,並不是人人都認同,大多數人認同之謂也。
 
  本排行榜的名次,是古今各項指標綜閤計算的結果。如果分時代統計,結果會大不一樣。也就是說,這個排行榜,隻反映榜內詩篇在古代和現今的綜閤影響力,而沒有動態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影響力。其實,每首詩的影響力和關注度,不同的歷史時期是不同的。資料也完全能夠反映齣這種變化,隻是上麵的這個榜單無法清晰完整地呈現齣來而已。比如,陳子昂的《登幽州颱歌》,現如今差不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名篇,即使不曉得這首詩題目的人,也會知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詩句。可它在古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卻很小,選傢基本不選,在33種古代選本中,隻有2種選本光顧到它,詩評傢對它也不大理會。所以,它的綜閤排名比較低,落在200名之後。而有些古代影響力較大的作品,到瞭20世紀卻備受冷落。比如,盛唐時期的崔曙,時下的讀者對這名字都感到陌生,至於他的《九日登望仙颱呈劉明府》就更少有人知道,現當代的選本幾乎都不選,37種今人選本隻有1種選入,當今的學者和文學史傢也全都漠然視之。可在古代,選傢和詩評傢都對崔曙的這首詩青眼有加,入選率在古代選本中甚至位居前十名。祖詠的《蘇氏別業》也是古今落差很大,在現當代的影響幾乎為零,而在古代的關注度卻相當高。統計資料一再證明:名篇是有時代性的,此時為名篇,彼時未必是名篇;如今不是名篇,並不代錶過去或未來不是名篇。
 
  排行榜,不僅告訴我們哪些唐詩是名篇,各自的名氣有多高、歷史上有何變化,還可以發現和迴答許多有意思的問題。
 
  比如,唐代詩人中,哪些詩人擁有的名篇最多?嚮來李杜並稱、王孟齊名、高岑並駕,他們的名篇是否都一樣多?歷史上又時常爭議李杜優劣,揚李抑杜或揚杜抑李者,代不乏人。從名篇的角度看,李杜二人誰最受歡迎?且看排行榜(錶1)提供的一組資料:
 
  杜甫:17首;王維:10首;李白:9首;李商隱:6首;杜牧:6首;孟浩然:5首;王昌齡:5首;劉禹錫:4首;岑參:3首;白居易:3首。
 
  這組簡單的數位透露齣瞭哪些資訊呢?
 
  唐代詩人中,擁有名篇最多的依次就是上述十位詩人,其中杜甫、王維和李白為前三甲。這應該不會齣乎人們的意料。他們三人共有名篇36首,占排行榜名篇總數的三分之一強。「詩仙」、「詩聖」、「詩佛」,還真不是浪得虛名。如果讓今天的讀者投票推選最傑齣的三位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和王維當選的機會應該最高,李、杜、王三人擁有的名篇數量就證實瞭人們心目中的印象。這也反過來說明,排行榜顯示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說服力,也印證瞭宋人趙汝騰《石屏詩序》的說法:「詩之傳,非以能多也,以能精也。精者不可多,唐詩數百傢,精者纔十數人,就十數人中選其精者,纔數十而已。惟少陵、謫仙能多而能精,故為唐詩人巨擘也。」
 
  杜甫的名篇數幾乎是李白的兩倍,這反映齣杜甫詩歌在公眾中的關注度要高齣李白許多。
 
  歷史上並稱的「王孟」、「高岑」和「元白」,各自擁有的名篇也多少不一,錶明他們所受的關注程度並不相同。王維的名篇數高齣孟浩然的一倍,岑參的名篇也比高適(1首入圍)多,而元稹的名篇(0篇)更沒法跟白居易相比。看來,並稱的詩人們,彼此之間還是有冷熱高下之分的。隻有晚唐「小李杜」擁有的名篇完全相同,錶明二人在公眾中的影響勢均力敵。
 
  值得注意的是王昌齡,他在當今文學史上的地位遠不如孟浩然。但他的名篇擁有量卻與孟浩然相等。看來今後書寫文學史,有必要提升一下深受公眾歡迎的王昌齡的地位瞭。
 
  人們常說中國是詩的國度,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高峰期,盛唐詩歌則是高峰中的高峰。排行榜的資料能印證這個說法麼?且看百首名篇的時間分佈:
 
  初唐:5首;盛唐:61首;中唐:18首;晚唐:16首。
 
  資料證明瞭「好詩在盛唐」的說法。唐代的好詩名詩,六成在盛唐。盛唐是詩史上頂峰中的頂峰,確非虛言!
 
  有名詩的,自然是名詩人。百首唐詩名篇排行榜中,擁有名篇的詩人共37人,其中初唐5人、盛唐15人、中唐11人、晚唐6人。由此可見,著名詩人,也大多在盛唐。盛唐不僅多名作,也多名詩人。詩人的名氣,是靠名作來奠定和維繫的。
 
  宋明以來,人們曾爭論唐代七律詩應以哪首為第一。推而廣之,我們也有興趣瞭解:唐人五律中哪首詩最受歡迎?七絕、五絕中又各是哪一首最受青睞?排行榜給齣的答案是:
 
  七律,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五律,以杜甫《登嶽陽樓》為第一;七絕,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為第一;五絕,以王之渙《登鸛雀樓》為第一。
 
  在各體詩歌中,五律是人們的最愛。在百首名篇中,五律占瞭26首。其次是七律和七絕,各占25首。五古、五絕和七古依次占4首、8首和12首。
 
  就個體詩人而言,人們最欣賞杜甫的是他的七律(6篇)和五律(5篇),王維和孟浩然最受歡迎的是五律,李商隱和杜牧最受青睞的則分別是七律和七絕。王昌齡素有七絕「聖手」(《養一齋詩話》捲二)之稱,百首排行榜中,他的5篇名作,也全是七絕,證明瞭他的「聖手」之名確是名副其實。
 
  這個排行榜,是我們團隊精誠閤作的成果。有分工,更有協作。排行榜的資料,經歷瞭多年的積纍,最終由邵大為校定完成,排行指標和指標解析,也由大為執筆。上麵提到的統計方法和統計結果,也凝聚瞭多人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探索的成果。作品注釋和評點,則分別由張靜、唐元和郭紅欣執筆。各部分分頭寫齣初稿後,再彼此交換著打磨潤色。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參考藉鑒瞭許多前輩和時賢的研究成果,特別是上海辭書齣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施蟄存先生的《唐詩百話》、葛曉音先生的《杜甫詩選評》、趙昌平先生的《李白詩選評》等,對我們啟發尤多,謹此申謝!
 
  本書是一種嘗試。我們雖然很用心很用功,數易其稿,但結果是否令人滿意,不敢自是,期待讀者的批評和指教,以便我們今後做得更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說真的,還挺吸睛的。我那天在書店看到,那個藍綠色的主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看起來就很有質感,不像有些詩集做得輕飄飄的。你知道嗎,唐詩對我們颱灣人來說,好像從小學開始就耳濡目染,但真正坐下來好好讀,又常常覺得有點「高深」。我一直很希望有本工具書,能把我對詩詞的「半懂不懂」給徹底掃清。這本《一本就通:必讀唐詩100大》,光看這個書名,就很有那種「搞定它!」的氣勢。我特別喜歡它把「必讀」和「100大」這種具體的數字擺齣來,讓讀者一開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包羅萬象、厚到可以當啞鈴的參考書,而是精選過的,主攻最精華的部分。這對我這種,想快速掌握重點、又怕被太多學術名詞嚇跑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記得翻開目錄看的時候,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名,像是《靜夜思》、《春曉》,都排列得井井有條,感覺這本書的編輯團隊很瞭解我們颱灣讀者的需求,就是實用、好上手,不用繞一大圈纔能接觸到詩歌的美。

评分

從「鑑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選材非常講究「平衡」。它沒有一味地追捧那些最常考的標準答案,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一些風格迥異的詩人作品。像是杜甫的沉鬱頓挫、王維的禪意山水,以及白居易那種平易近民的敘事風格,都被安排得很有章法。我發現,透過這100首詩的編排順序,你可以隱約感受到唐代詩歌發展的一個脈絡,雖然它不是一本嚴謹的文學史,但卻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路徑圖」。這讓我在閱讀時,不隻是在看單一的作品,而是在追溯一個時代的文化變遷。尤其是一些相對冷門但意境極美的作品,被收錄進來後,透過書中簡潔有力的賞析,馬上就能感受到它獨特的魅力。這就好像是請瞭一位非常懂詩的嚮導,帶你走進唐詩的殿堂,重點是,這位嚮導的解說既專業又不會讓人感到壓力。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覺得「物超所值」的地方,在於它最後收錄的「輔助資料」。很多詩集隻停留在詩本身,但這本顯然是瞄準瞭颱灣讀者「應試」與「深度學習」的雙重需求。我看到它有關於「格律基礎」的簡介,用圖錶的方式解釋瞭什麼是平仄、什麼是押韻,這對想進一步瞭解詩歌創作結構的人來說,非常有幫助。而且,它對於某些反覆齣現的意象,像是「月亮」、「酒」、「送別」,都有一個小專欄來總結這些意象在不同詩人筆下的變化。這讓讀者在麵對申論題或是課堂討論時,能有更豐富的論述素材。說白瞭,它不隻是給你魚,還順便教你怎麼釣魚。總體來說,這本工具書的定位非常精準,它成功地在學術的深度與大眾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那個完美的平衡點,絕對是書架上那本會被我隨手翻閱的「常備良藥」。

评分

老實說,市麵上教唐詩的書多到爆炸,有的偏嚮文學分析,落落長一大篇,看得我頭昏眼花;有的則是純粹的詞彙解釋,缺乏意境的營造。但這本《一本就通》在「導讀」部分的處理上,真的下瞭不少功夫。我特別注意到它不是簡單地把作者生平擺上去,而是用一種比較貼近現代人生活經驗的方式去切入。譬如說介紹李白的時候,它不會隻強調他的浪漫主義,而是會用一些比較口語化的詞彙,去描繪他那種「人生得意須盡歡」的灑脫感,讓你覺得,哇,原來詩仙離我們這麼近。而且,排版上那個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時,能夠有喘息的空間去感受文字的力量,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註解壓垮。我個人覺得,要讓年輕一代重新愛上古典文學,重點不在於「教」,而在於「引導」,讓他們自己願意去體會那份情感,這本書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做得相當到位,成功地搭起瞭一座溝通的橋樑。

评分

我對傳統詩集比較有意見的一點是,有些版本在解釋上會過度依賴「典故」,然後那個典故的解釋又得跳到另一頁去看,搞得閱讀體驗非常破碎。這本《一本就通》顯然是針對這個痛點做瞭優化。它在每個詩作的旁邊,幾乎都配有即時性的解釋,而且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字典式定義。舉個例子,當詩裡提到某個古代的官職或地名時,它的註解會非常精簡地告訴你這個東西的現代對應或基本概念,讓你能夠順暢地讀完一整首詩,不會因為一個生詞就得停下來翻好幾次。這種「一站式服務」的概念,對於通勤族或者想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人來說,簡直是救星。我記得有一次在咖啡店翻閱,我隻需要幾分鐘就能掌握一首詩的精髓和它背後的情感脈絡,效率高到讓我有點驚訝。這種對讀者使用情境的細膩考量,真的讓這本書脫穎而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