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原理(二版)

流行病學原理(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麗珠
圖書標籤:
  • 流行病學
  • 公共衛生
  • 疾病預防
  • 健康科學
  • 醫學統計
  • 研究方法
  • 第二版
  • 教材
  • 學術
  • 衛生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適用於流行病學或研究方法的教學及自學。
 
本書特色
 
  1. 以學習者角度來撰寫及編排流行病學內容:章節內容由淺入深、提綱挈領,在公式的介紹上也加入範例來演練計算過程及詮釋其結果。儘可能採用臺灣研究及數據為範例,更近讀者的生活。
 
  2. Q&A 單元釐清相關概念:包含容易產生疑問及較為睏難的內容、流行病學中文專有名詞的解說等,釐清概念性問題,以提升學習效果。
 
  3. 衛生醫療數據(第7章):進行流行病學研究會牽扯到數據,除原有抽樣的方法、抽樣分布內容外,新增介紹衛生福利資料科學中心提供的資料庫,讀者可多加使用,以瞭解國人健康議題。
 
  4. 重新編排緻病模式與因果關係之邏輯思考(第9章):緻病假說→關連性與因果性→緻病因果關連的邏輯判斷→緻因之稱呼。並特別加入關連性與因果性之討論,幫助讀者釐清兩者之不同。
 
  5. 新增卡方檢定及羅吉斯迴歸(第13章):加入 SPSS 的操作步驟及 SPSS 結果輸齣之判讀,幫助讀者應用 SPSS 來獲得研究結果。
流行病學基礎與前沿進展 本書聚焦於現代流行病學理論、方法學的深入探討與前沿應用,旨在為公共衛生專業人員、臨床醫生、生物統計學傢以及對疾病模式與控製感興趣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套全麵、嚴謹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教材與參考手冊。 本書內容結構清晰,邏輯嚴密,從流行病學的基本概念和曆史發展入手,逐步深入到復雜的疾病測量、研究設計、因果推斷以及新興的生物信息學與環境暴露評估等領域。全書力求平衡經典理論的堅實基礎與當前研究熱點的發展動態。 第一部分:流行病學基石與核心概念 本部分奠定讀者理解流行病學的理論框架。 第一章:流行病學的定義、目標與曆史沿革 本章詳細闡述流行病學作為一門科學的本質——研究人群中疾病、健康相關事件的分布(時、空、人)及其決定因素,並為控製疾病提供科學依據。內容涵蓋瞭從John Snow對霍亂的研究到現代分子流行病學的演變曆程,重點強調流行病學在公共衛生決策中的核心地位。探討瞭描述性流行病學、分析性流行病學和實驗性流行病學的基本範疇。 第二章:疾病與健康狀況的測量 疾病測量的準確性和精確性是流行病學分析的前提。本章係統介紹瞭衡量疾病頻率和強度的核心指標: 發病率(Incidence Rate/Risk): 包括纍積發病率和發病密度,討論瞭這些指標在評估疾病發生風險方麵的應用與局限性。 患病率(Prevalence): 區分點患病率和時期患病率,分析其在衛生服務規劃中的作用。 死亡率與生存率: 詳細解釋粗死亡率、特異性死亡率、調整死亡率(標準化方法)以及不同生命錶方法的構建與應用。 指標的有效性評估: 引入敏感性(Sensitivity)、特異性(Specificity)、陽性預測值(PPV)和陰性預測值(NPV)的概念,探討如何評價診斷或暴露分類工具的質量。 第三章:流行病學研究中的偏倚(Bias)與混雜(Confounding) 本章是研究方法學嚴謹性的關鍵。深入剖析偏倚的來源、類型(選擇偏倚、信息偏倚、混雜偏倚)及其控製策略。特彆強調瞭在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中,信息收集不一緻性(如迴顧偏倚)的影響。在混雜因素控製方麵,詳述瞭在研究設計階段(如限製、匹配)和數據分析階段(如分層分析、迴歸調整)的處理技術。 第二部分:研究設計與因果推斷 本部分係統梳理主流的分析性流行病學研究設計,並深入探討如何從相關性中推導齣因果關係。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與生態學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提齣假設的基礎。本章探討如何通過病例報告、病例係列、群組分析(生態學研究)來描述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徵。重點剖析生態學謬誤(Ecologic Fallacy)的內涵及其對研究解釋的潛在誤導。 第五章:橫斷麵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 橫斷麵研究在評估特定時間點疾病負擔和風險因素的流行狀況方麵具有重要價值。本章詳細講解如何設計有效的橫斷麵調查,包括抽樣方法(概率抽樣與非概率抽樣)、問捲設計與數據收集的標準化流程,以及對橫斷麵數據進行關聯性分析的統計方法。 第六章: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ies) 病例對照研究以高效率著稱,尤其適用於罕見病或需要較長潛伏期的疾病。本章側重於病例和對照的選擇標準、基綫信息收集的策略,以及使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進行暴露風險估計的統計學基礎。同時,深入討論瞭迴憶偏倚的規避措施。 第七章:隊列研究(Cohort Studies) 隊列研究是評估病因和計算發病率的最有力工具之一。本章區分瞭前瞻性隊列、迴顧性隊列的特點和適用性。核心內容集中於如何計算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 RR)和風險差(Risk Difference),並探討瞭失訪(Loss to Follow-up)對隊列研究結果有效性的影響。 第八章:實驗性流行病學:隨機對照試驗(RCT) RCT作為確定乾預措施有效性的“金標準”,在本章得到詳盡闡述。內容涵蓋瞭隨機化技術、盲法操作、安慰劑效應的控製、樣本量估算、意嚮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的原則,以及多中心試驗的設計與實施挑戰。 第九章:因果推斷的理論框架 超越統計關聯,本章探討哲學和方法學層麵的因果判斷。詳細介紹瞭Bradford Hill的因果推斷標準(如關聯強度、一緻性、特異性、時序性、生物學閤理性等),並引入現代因果推斷模型,如結構方程模型(SEM)和潛在結果框架(Potential Outcomes Framework),為復雜的疾病網絡分析提供理論支持。 第三部分:特定領域與前沿應用 本部分關注流行病學方法在特定健康問題中的應用,並介紹新興的技術工具。 第十章:傳染病流行病學與控製 本章專注於理解和預測傳染病的傳播動態。詳細介紹瞭傳染病模型的基礎參數:基本再生數($R_0$)、有效再生數($R_t$)、潛伏期、傳染期。討論瞭疾病暴發的調查、接觸者追蹤的策略,以及疫苗接種在群體免疫構建中的作用。重點分析瞭新型病原體的早期監測與風險評估流程。 第十一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病因學研究 針對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等慢性病,本章探討瞭多重危險因素的長期纍積效應。關注吸煙、營養、體力活動等行為暴露的測量方法,以及生命曆程流行病學(Life Course Epidemiology)如何整閤不同生命階段的暴露對後期健康結局的影響。 第十二章:環境、職業與遺傳流行病學 環境暴露(如空氣汙染、水汙染、重金屬)的流行病學評估需要專業方法。本章介紹暴露評估技術(如GIS、生物標誌物),以及如何處理空間數據。遺傳流行病學部分則側重於研究基因多態性與疾病易感性之間的關係,包括GWAS(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數據的流行病學解釋。 第十三章:生物統計學與流行病學數據的分析技術 本章是對統計工具的實戰指南。涵蓋瞭迴歸分析的擴展應用(邏輯迴歸、Cox比例風險迴歸),生存數據分析(Kaplan-Meier麯綫與對數秩檢驗),以及對異質性(Heterogeneity)進行亞組分析的策略。特彆強調瞭如何選擇恰當的統計模型以反映疾病的真實自然史。 第十四章:循證實踐與循證公共衛生 流行病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本章討論如何對多項研究證據進行係統評價(Systematic Reviews)和薈萃分析(Meta-Analysis)。重點介紹GRADE係統在評估證據質量和推薦強度中的應用,確保公共衛生決策建立在最可靠的科學證據之上。 附錄:常用公式、統計錶與軟件應用指導 提供讀者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需要的關鍵數學推導公式、標準正態分布錶、卡方分布錶,並附有對常用統計軟件(如R, SAS, Stata)在處理流行病學數據集時的基礎操作建議。 本書的編寫風格嚴謹,注重概念的清晰界定和方法的實際操作性,配有大量真實世界案例分析,以幫助讀者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公共衛生問題的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麗珠
 
  現職
  長庚大學公共衛生暨寄生蟲學科教授
 
  學歷
  美國耶魯大學環境衛生碩士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生統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編譯
  護理研究:原理與方法(桂冠)
  統計學:社會與健康科學研究(學富)
  基礎生物統計學(修正版,學富)
 
  著作
  進階應用生物統計學:連續資料分析(含 SPSS 使用說明)(二版,學富)
  生物統計學(含 SPSS 使用說明)(三版,華杏)
  護理研究與應用-第十二章:資料收集方法與處理技巧(五版,華杏)
 
  研究論文
  公衛、臨床、生統、教育、護理等領域的相關論文,發錶於國內外著名期刊,達395篇(英文259篇、中文136篇)。

圖書目錄

第01章流行病學概論
1. 流行病學的宗旨
2. 流行病的定義
3. 流行病學的三大部分
4. 流行病學在醫學領域的角色
5. 人體研究倫理

第02章疾病命名、自然史、三段五級防治
1. 健康與疾病
2. 疾病自然史
3. 疾病之三段五級防治

第03章疾病篩檢
1. 信度
2. 效度
3. 預測
4. 判斷篩檢工具的優劣
5. 時效
6. 多重篩檢
7. 不同年齡的疾病篩檢

第04章健康事件的量化指標
1. 對比
2. 勝算
3. 比例
4. 率

第05章生命統計指標及死亡率的年齡標準化
1. 生命統計指標
2. 死亡率的年齡標準化

第06章暴露與疾病的關連指標
1. 危險比
2. 勝算比
3. 危險比與勝算比的關係
4. 危險差
5. 需治療病人數或受傷害人數

第07章衛生醫療數據
1. 母體與參數及樣本與統計量
2. 抽樣的方法
3. 抽樣分布
4. 公衛監測
5. 數據的特性
6. 範例

第08章描述性流行病學
1. 人的分布狀態
2. 時的分布狀態
3. 地的分布狀態

第09章緻病模式與因果關係的邏輯思考
1. 緻病模式
2. 提齣緻病假說的 Mill 法則
3. 暴露與疾病的關連性與因果性判斷
4. 緻病因果關係的邏輯判斷
5. 緻因的稱呼

第10章分析性流行病學的研究設計
1. 橫斷研究
2. 病例對照研究
3. 配對病例對照研究
4. 世代研究
5. 巢式病例對照研究
6. 分析性流行病學研究設計的比較
7. 範例

第11章暴露與疾病關連結果的偏差
1. θ^抽樣分布
2. 隨機變異
3. 偏差
4. 資訊偏差
5. 選樣偏差

第12章其他變項對暴露與疾病關連性的影響
1. 交互作用
2. 混擾作用
3. 修飾因子與混擾因子的關係
4. 對混擾作用的處理
5. 範例

第13章卡方檢定與羅吉斯迴歸
1. 卡方檢定
2. 羅吉斯迴歸
3. 包含一個自變項的範例
4. 包含兩個自變項的範例
5. 包含多個自變數的範例
6. 以 SPSS 執行卡方檢定及羅吉斯迴歸

第14章實驗性流行病學
1. 試驗種類
2. 研究對象或受試者
3. 隨機分組
4. 盲性
5. 結果變項
6. 統計分析
7. 研究結果的偏差
8. 範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92267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二版序
 
  《流行病學原理》(第一版及修訂版)分別在2013年及2016年齣版,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有部分章節內容有不閤時宜處(例如:國人的生命統計指標值已老舊及大數據的概念產生,應更新國內公衛監測資料),或章節間安排不順暢,或與實務經驗不符。因此,修訂瞭《流行病學原理》第二版。
 
  新增部分:(1) 在各章新增習題練習(四選一的選擇題),讓讀者參考該章內容,嘗試迴答題目,並在全書的最後列齣詳解,思考在應用上需考量的重點或細節,加強對該章內容的學習;(2) 第十三章的「卡方檢定與羅吉斯迴歸」,新增統計軟體 SPSS 操作教學,使讀者在瞭解理論和報錶解讀之外,還能自己執行統計分析。
 
  更改較大的章節:(1) 第七章「衛生醫療數據」,包括抽樣及公衛監測。在公衛監測的章節,特別介紹我國衛生福利部的衛生福利資料科學中心提供的數據庫,建議讀者及研究者早日應用,共同發掘這些寶藏,增加應用經驗,發現國人的醫療健康相關議題及建立相關知識;(2) 第八章「描述性流行病學」,強調描述性流行病學中的人、時、地屬性通常不易改變,又許多理由、因素、緻因綜閤到一人、時、地屬性時,纔是造成健康事件分布不同的原因;(3) 第九章「緻病模式與因果關係之邏輯思考」,如何判斷暴露與疾病的關連性與因果性是許多研究人員的睏擾,特別新增這部分的說明;(4) 第十一章「暴露與疾病的關連結果的偏差」,與第十二章「混擾作用」分開,並在第十二章特別介紹修飾因子與混擾因子的關係。
 
  在教學安排的建議:全書共14 章,以一個學期十八週,一週教授一章,在最後二至三週進行期刊論文評論,讓學生學習蒐尋及選擇適當的醫學或流行病學研究論文,針對文章內有哪些可取之處或不正確地方,將課本內容與研究論文作一連結。
 
  因為希望本書能儘早齣版,特別感謝實驗室夥伴邵慈、佩儒、維盛、書豪、緯瑉、佳柔,雙葉書廊羅曼瑄小姐、姚淑娟小姐及編輯群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仍辛勞的幫忙。感謝長庚醫院醫師們提供的研究題目及數據作為本書許多範例,也感謝從前學生在本書第一版及修訂版使用上提齣建議。最後,要感謝傢人多年來對我的支持。
 
  本書是我研究、教學與統計諮詢上的多年經驗,如有未完善之處,敬請前輩後學等賜教。
 
史麗珠
2022年04月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流行病學原理》(二版)的封麵設計,說實在話,第一眼給我的感覺就是「學術味很重」。那種深藍色的底色配上白色的宋體字,彷彿直接從圖書館的深處被搬齣來一樣,非常紮實,但也許對剛接觸這門學科的讀者來說,少瞭點親切感。不過,重點當然還是在內容。光是從書脊上那厚度就能感受到編者下瞭多少功夫,這絕對不是一本隨便翻翻就能掌握的教科書。我記得當初是因為準備某個公衛領域的考試纔買這本書的,那時候手邊好幾本參考書,但這本的架構給我的印象最為清晰。它把流行病學的基礎概念,從疾病的散播模式到研究設計的細節,拆解得非常透徹。特別是關於「偏誤」(Bias)和「混淆因子」(Confounding)的章節,講得既嚴謹又不失條理,對於想搞懂什麼是「因果關係」的讀者來說,是個很好的入門磚。雖然有些統計公式看起來會讓人頭皮發麻,但搭配書中提供的實際案例,總能讓人慢慢消化,不會覺得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總之,這本書就像一位嚴謹但耐心的老師,把枯燥的理論用最標準的方式呈現齣來,適閤需要打好堅實基礎的夥伴。

评分

這本《流行病學原理》(二版)的編輯排版風格,帶有一種傳統學術齣版物的嚴謹感,但仔細觀察,其實藏瞭不少貼心的設計。書中大量的圖錶和流程圖,對於視覺化學習者來說簡直是救星。尤其在介紹複雜的研究設計流程圖時,那種層層遞進的結構,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清晰明瞭太多瞭。我特別喜歡它在每個單元結尾都會設計的「迴顧與反思」單元,它不是傳統的習題,更像是一些引導性的思考題,讓你將所學的知識點放到更宏觀的公共衛生政策層麵去權衡。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從未將流行病學視為一套孤立的科學,而是不斷地將其與預防醫學、衛生政策甚至健康傳播學連接起來。例如,探討疫苗效益時,它不會隻計算保護率,還會納入社會接受度和施打意願的討論,這讓整本書的格局顯得非常開闊,不隻是教你量測疾病,更是教你如何改善人群健康。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本教科書的第一印象是「有點硬」。對於非流行病學本科的讀者,也許會覺得前幾章在建立名詞定義時顯得有些冗長。畢竟,誰想一開始就花大篇幅去啃「疾病自然史」或「病因學理論」呢?大傢多半是抱著「我要學會如何追蹤傳染病」的心態來的。但是,堅持讀下去會發現,這些看似基礎的鋪陳,其實是後麵高階內容的骨架。特別是關於「生物統計學」與「流行病學」的結閤部分,這本書處理得極為巧妙。它沒有把統計學當作一個獨立的科目來教,而是將統計的概念(如信賴區間、P值)直接嵌入到流行病學的解釋框架中。這種整閤性的寫法,讓我真正體會到,流行病學的嚴謹性來自於紮實的量化基礎。書中對於「風險比」(Risk Ratio)和「勝算比」(Odds Ratio)的公式推導,雖然需要專心推敲,但一旦理解瞭,麵對任何研究報告時,都能迅速抓齣其核心的效應量,這在學術討論會上非常吃香。

评分

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厚度與內容的廣度是成正比的,絕對是圖書館裡值得佔據一席之地的參考書。雖然它不是那種「五分鐘快速上手」的指南,但對於想深入瞭解疾病發生機製的讀者來說,它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我個人在使用這本教材時,習慣會搭配一些最新的期刊論文一起閱讀,這樣能立刻驗證書中所學的理論在當前研究中的應用方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二版在某些章節似乎有針對近年來新興的傳染病趨勢做瞭微調或補充,雖然核心理論不變,但這種與時俱進的態度,讓老讀者也能感受到更新的價值。整體來說,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固的知識框架,讓你能夠在麵對任何新的公共衛生挑戰時,都有一個穩健的科學依據來進行判斷和決策。它賣的不是速度,賣的是深度和正確性,是那種需要經常翻閱、不斷鑽研的類型。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在「實用性」上的著墨。許多理論書讀完後,還是會覺得「那在現實世界中到底怎麼應用啊?」但《流行病學原理》(二版)在這方麵做得相當到位。它不隻是停留在名詞解釋,而是很深入地探討瞭不同研究方法的優缺點,以及在特定公共衛生危機中,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最閤適的研究設計。舉例來說,書裡對世代研究(Cohort Study)和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的比較,就不隻是簡單地列齣優缺點,而是加入瞭很多颱灣本土化的情境模擬,讓我彷彿真的在麵對一個突發的疫情時,必須權衡時間、經費和倫理的睏境。而且,它對「暴露評估」和「結果測量」的細膩描述,對我後續撰寫研究計畫書幫助非常大。它教會我的不隻是「如何做研究」,更重要的是「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別人的研究結果」。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分辨齣哪些數據是可靠的,哪些結論是站得住腳的,比單純背誦定義重要得多。這本書的紮實程度,讓人覺得物有所值,它更像一本工具書,而不是一次性的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