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配管原理與實務(第四版) 

工業配管原理與實務(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雄 
圖書標籤:
  • 工業配管
  • 配管原理
  • 配管實務
  • 管道設計
  • 管道工程
  • 工業設備
  • 機械工程
  • 流體力學
  • 第四版
  • 工程技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現在我們將這本「工業配管原理與實務」呈獻給您。坊間一般配管書籍大都強調理論,對於實務涉獵不深。本書為配閤高職機械相關科教學之用,內容力求簡單明瞭,並以圖例配閤說明,全書主要講述管、管件與法蘭、閥、管路製圖、製作、支撐係統及各類配管與管路係統,最大特色在於以實例印證原理,使讀者學得原理之後不緻與實際脫節,故極適閤高職配管科、消防科及其他相關科做為教學之用。
 
本書特色
 
  1.內容力求簡單明瞭,並以圖例配閤說明。
  2.全書主要講述管、管件與法蘭、閥、管路製圖、製作、支撐係統及各類配管與管路係統。
  3.最大特色在於以實例印證原理,使讀者學得原理之後不緻與實際脫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先進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工業配管原理與實務(第四版)》的任何信息: --- 圖書簡介:先進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 內容概述與定位 《先進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是一部全麵深入探討當代材料科學前沿進展及其在高端工程領域中實際應用的權威參考書。本書旨在為材料科學、機械工程、化學工程、電子工程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工程師以及高年級大學生提供一個係統化、跨學科的知識框架。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連結基礎科學原理與複雜的工程挑戰,聚焦於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智能材料以及前沿製備技術這三大闆塊。不同於側重單一材料體係(如僅聚焦於金屬或陶瓷)的傳統教材,本書採用瞭多尺度、多功能視角的整閤編排方式,強調材料的微觀結構如何決定宏觀性能,並如何通過精確的製程控製來優化這些性能,以滿足極端工作條件下的工程需求。 全書結構嚴謹,從材料的熱力學與動力學基礎齣發,逐步深入到新型材料的設計、製備、錶徵與應用實例。重點分析瞭材料在極端溫度、高應力、腐蝕環境以及電磁場等複雜條件下的行為模式。 --- 第一部分:材料結構與性能的基礎統一視角(Multiscale Materials Structure)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先進材料行為的基礎,強調跨尺度分析的重要性。 第一章:原子結構、晶體學與缺陷工程 詳細闡述瞭從原子鍵閤(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範德華力)到宏觀晶體結構(布拉維晶格、晶係分類)的關聯性。著重探討瞭晶體缺陷(點缺陷、線缺陷、麵缺陷)在材料性能中的雙重作用:它們既是塑性變形和脆性斷裂的根源,也是設計特定功能(如擴散控製、電學特性)的關鍵調控手段。引入瞭高熵閤金(HEAs)中無序結構對性能的影響模型。 第二章:熱力學驅動與動力學控製 迴顧瞭材料相圖的構建原理(吉布斯相律、Lever Rule),並深入分析瞭熱力學穩定性在材料選擇中的決定性作用。動力學方麵,本書詳細解析瞭原子擴散機製(費剋定律的非理想行為),以及在快速凝固、熱處理過程中,如何通過動力學控製來獲得非平衡或亞穩定的微結構,這是製造奈米結構和高強度材料的基礎。 第三章:微結構錶徵與分析技術 本章聚焦於現代材料分析工具。內容涵蓋瞭電子顯微鏡技術(SEM, TEM及其高解析度成像技術HRTEM),重點分析瞭能量分散光譜(EDS)和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在化學成分分析和電子態分析中的應用。此外,X射線繞射(XRD)的定量分析、原子力顯微鏡(AFM)在錶麵形貌與力學性能測量中的角色也被詳細論述。 --- 第二部分:高性能結構材料的發展與挑戰(Advanced Structural Materials) 本部分著重於承受機械載荷、熱載荷及環境侵蝕的先進材料體係。 第四章:高熵與梯度材料設計 探討瞭高熵閤金(HEAs)的設計理念,區別於傳統閤金的“主元+微量添加”模式,重點分析瞭高熵效應、等比例效應對材料機械性能(尤其是在低溫脆性抑製和高溫蠕變抗性)的提升。同時,深入介紹瞭梯度功能材料(GFM),如何通過材料成分或微結構的連續變化,實現單一材料難以達到的複閤性能(例如,錶層高硬度、核心高韌性)。 第五章:先進陶瓷與複閤材料的力學行為 內容涵蓋結構陶瓷(如SiC, Al2O3)的斷裂韌性機製,包括裂紋偏轉、橋接和纖維增強效應。重點分析瞭纖維增強複閤材料(FRC)的界麵控製技術,包括纖維/基體界麵脫粘、載荷轉移效率的理論模型。對於陶瓷基複閤材料(CMC),深入探討瞭其在高溫氣體環境下的氧化行為與熱穩定性。 第六章:輕質化與增材製造(AM)專用材料 聚焦於航空航太與汽車工業對輕量化的需求。對鎂閤金、鈦閤金(如Ti-6Al-4V)的近淨成形技術進行瞭專門討論。在增材製造領域,本書分析瞭選擇性雷射熔化(SLM)和電子束熔化(EBM)過程中,材料的快速凝固與熱循環導緻的殘餘應力與微觀組織演化,以及如何通過優化製程參數來控製晶粒生長與孔隙率。 --- 第三部分:功能性與智能材料的前沿應用(Functional and Smart Materials) 本部分著眼於材料的非結構性功能,如電、磁、光、熱響應,以及自適應能力。 第七章:半導體與電子材料的能帶工程 詳細闡述瞭半導體材料(如SiC, GaN)的能帶結構、載流子傳輸機製及摻雜對導電性的影響。著重分析瞭功率電子器件中寬禁帶半導體所展現齣的優勢,包括其在高頻、高功率密度下的熱管理挑戰。內容延伸至先進的儲能材料,如鋰離子電池和固態電解質的界麵阻抗問題。 第八章:壓電、介電與磁性材料 探討瞭鐵電體(Ferroelectrics)的電疇翻轉機製及其在感測器和記憶體中的應用。對於磁性材料,本書區分瞭軟磁與硬磁材料的區別,並深入探討瞭磁阻效應(GMR, TMR)在自鏇電子學中的潛力。重點分析瞭如何通過應力耦閤效應(如壓電性)設計高靈敏度的振動能量收集器。 第九章:自適應與響應式材料係統 本章是本書的前沿亮點。內容涵蓋形狀記憶閤金(SMA)的馬氏體相變與熱彈滯後現象,以及如何利用其進行主動結構控製。對於自修復材料,分析瞭微膠囊封裝型與本徵(Intrinsic)修復機製的差異,以及其在長期服役結構中的壽命預測模型。討論瞭如何設計響應外部刺激(光、pH值、溫度)的智能水凝膠和分子開關。 --- 總結與讀者對象 《先進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不僅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更融入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實際工程問題解決方案。書末附有詳細的術語錶和擴展閱讀推薦,特別適閤需要將材料科學知識應用於解決複雜工程難題的專業人士。本書的深度和廣度,使其成為材料領域研究與開發人員案頭必備的參考工具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管、管件與法蘭
1.1管
1.2管件
1.3法蘭
 
第二章閥
2.1選擇正確的閥
2.2閥的構造
2.3閥的種類
2.4閥的應用
2.5在管路製圖上,閥的錶示法(節錄CNS管路製圖)
 
第三章管路製圖
3.1草圖
3.2製程流程圖
3.3機械流程圖
3.4公用流程圖
3.5符號&縮寫
3.6管路圖
 
第四章管路製作
4.1管路製作的方法
4.2熔接符號
4.3管子加工的工具和設備
4.4管段製作的程序
4.5實習
 
第五章管路支撐係統
5.1管支架分類
5.2結構鋼形狀
5.3 管支架群
5.4基本考慮因素
5.5管支架製圖
5.6模型和管支架
5.7參考圖
5.8阻礙之檢查
5.9管支架計算
5.10配管支架規範
5.11選擇管路支架方法
 
第六章 容器配管
6.1分餾塔配管
6.2水平容器配管
6.3設備位置
6.4塔槽配管注意事項
6.5水平容器配管注意事項
 
第七章熱交換器配管
7.1熱交換器構造
7.2交換器種類
7.3熱交換器管路排列
 
第八章泵浦配管
8.1泵浦種類
8.2泵浦構造
8.3名詞解釋
8.4離心式泵浦配管
8.5泵浦配管應注意事項
8.6離心式泵浦之安裝,使用保養及故障處理
 
第九章管架上配管
9.1資料
9.2管架排列的型式
9.3管架上的管線種類
9.4管架上管線的排列
9.5管架的高度
9.6管架的寬度
9.7管架上管路佈置應注意事項

第十章蒸氣管路係統
10.1蒸汽的性質
10.2蒸汽管線組成的要件
10.3凝結水迴收
10.4凝結水迴收方法

第十一章 儀錶用空氣管路係統
11.1空氣的性質
11.2儀錶空氣係統
11.3儀錶管路安裝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80311
  • 叢書係列:實用機械
  • 規格:平裝 / 624頁 / 15.9 x 17.8 x 3.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第四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以颱灣本地的職訓角度來看,這本第四版在更新速度上似乎略顯保守。配管技術的進展非常快速,特別是非破壞檢測(NDT)的應用,如超音波相控陣(Phased Array Ultrasonic Testing, PAUT)已經越來越普及,用來取代傳統的射線檢測,效率高且更安全。然而,書中對於這些新一代檢測技術的介紹,停留在概念層麵,缺乏實際的探頭選擇、掃描路徑規劃以及結果判讀的實例教學。此外,在環保法規日益嚴格的今天,對於低揮發性有機物(Low-VOC)管線的特殊密封技術、或是密閉循環係統的洩漏偵測與修復技術(Leak Detection and Repair, LDAR),幾乎是空白。如果作為一本要引導產業升級的教材,這種對新興技術的追趕速度,實在是讓讀者感到有點跟不上時代脈動。

评分

老實講,這第四版的編排邏輯,讓我覺得有點像在啃一本翻譯得不夠順的教科書。排版上用瞭大量的圖錶來輔助說明,這點我給予肯定,畢竟配管的幾何關係光用文字描述太吃力瞭。但是,圖錶的清晰度和註解的精確度,有時候會讓人摸不著頭緒。舉例來說,在介紹螺栓預拉力的控製環節時,圖示中的扭力扳手校準程序描述得過於簡略,對於初次接觸精密儀器操作的技術人員而言,光看圖是抓不到訣竅的。更不用說,書中對於不同材質(如不鏽鋼與碳鋼)在異種金屬連接時的電位腐蝕預防措施,僅用瞭一小段文字帶過,這在化學廠或食品級製程中可是攸關操作壽命的大問題。我期待的是更詳細的電偶序列錶,以及針對不同介質的防護塗層建議。坦白講,現在的工程師需要的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而是能直接對應到工地實際操作的SOP指南,這本書在「如何做」的實操性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管路係統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係統整閤」這塊著墨不深。現代工業配管早已不是單純把管子接起來這麼簡單,它涉及到與儀控、電力、甚至土木結構的協調作業。書中花瞭大量篇幅在描述單一管段的應力分析與應力計算,這無疑是基礎訓練,但對於大型複閤物件(如泵浦、壓縮機)的基礎設計與減振措施,幾乎是隻字未提。例如,在處理大口徑管線的支撐設計時,如何選擇閤適的彈簧吊架來適應操作溫度下的垂直位移,這是一個非常專業且關鍵的環節,但書裡僅僅是列齣瞭幾種支架的樣式圖。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當係統發生異常(如水錘效應),控製室的應變措施應如何透過管線的設計預先防範,而不是齣事後纔去修補。感覺這本書的視角比較聚焦在「靜態結構」的穩定性,而忽略瞭「動態操作」下的係統韌性。

评分

這本號稱「工業配管原理與實務」的第四版,說實在的,拿到書的時候還滿期待的,畢竟現在業界對於製程設備的管線佈設要求越來越精細,從流體力學的基礎到實際的焊接、法蘭連接規範,樣樣都得摸透。然而,實際翻閱下來,我得說,對於一個在現場摸爬滾打瞭好幾年的老手來說,內容的深度似乎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層麵。例如,關於高壓蒸汽係統的熱膨脹計算,書中提到的公式雖然標準,但對於不同材質在極端溫度下的應力鬆弛現象探討就顯得有些蜻蜓點水。尤其是在規範引用方麵,雖然提到瞭 ASME 和相關的國際標準,但對於颱灣本地特定法規的對應說明著墨不多,這在實際工程報驗時,常常會遇到需要花時間額外查閱地方標準的睏擾。如果這本書能多加入一些實際案例的失敗分析,例如管線共振引起的疲勞破裂、或是墊片選用錯誤導緻的洩漏點分析,那對於提升現場人員的風險意識會更有幫助。總體來說,作為入門教材或許還行,但要作為一本「實務」的工具書,可能還需要再增補許多業界的「眉角」纔夠味。

评分

這本書的學理部分無庸置疑是紮實的,對於流體特性與管件選型之間關係的闡述,邏輯清晰,適閤初學者建立穩固的理論框架。然而,實際應用層麵,尤其是軟體工具的整閤應用上,顯得有些落後。現今許多大型專案都依賴如CAESAR II這類的專業應力分析軟體來進行輔助設計與校核,但書中對於如何將書本上的理論參數有效地輸入到這些商業軟體中進行模擬,並沒有提供足夠的橋樑。比如說,如何針對不同溫度的熱脹係數設定正確的邊界條件,或者如何定義特殊的支座約束,這些「人機介麵」上的知識,纔是決定一個工程師能否高效完成設計的關鍵。如果能附帶一些主流軟體的操作介麵截圖與參數對應說明,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絕對能翻倍,現在看起來,它更像是一本優秀的理論參考書,而非一本能直接上戰場的實戰手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