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慚愧,我最近的精力都放在研究西方文學理論上瞭,特別是後結構主義對文本解構的幾種主要流派。其中,索緒爾的「能指與所指」概念簡直是顛覆瞭我對語言的認知。書中不斷強調語言符號的任意性,也就是說,一個字(能指)和它所代錶的概念(所指)之間並沒有內在的必然聯繫,完全是約定俗成。這讓我想到,在研究音韻時,我們費盡心力去探究古音和今音的對應規律,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試圖重建或還原一種歷史上的「約定」,隻不過這個約定牽涉到人類發聲器官的物理限製和時代的語音習慣。雖然方嚮完全不同,但那種對符號係統內在邏輯的抽絲剝繭,那種追求係統完整性的努力,在不同學科中似乎有著某種共通的學術精神。
评分最近我剛看完瞭一部探討中國古代樂律與音階關係的紀錄片,那紀錄片非常精美,用瞭很多動畫來模擬古代的樂器,像是編鐘、古琴的構造和發聲原理。它並沒有直接深入到音韻學的細節,而是著重於「聲音的文化意義」。片中提到「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階是如何對應到宇宙觀和倫理道德的,例如「宮音」代錶君主,「商音」代錶臣子等等,這種將聲音符號化的做法,實在是充滿瞭東方哲學的浪漫色彩。紀錄片裡還請到幾位研究宮廷雅樂的專傢,他們試圖用現代的樂器去復原那些早已失傳的古代樂麯,雖然聽起來可能有點單調,但那種追溯源頭的儀式感,讓人感受到中華文化在聲音上的深厚底蘊。這種宏觀的歷史視角,讓我對「聲音」的理解,從單純的語言要素,提升到文化結構的層麵。
评分最近我正在忙著整理傢裡的舊書,翻到一本很早以前買的日文書,是關於江戶時代日本漢學傢的漢詩創作心得。說真的,裡頭的內容讓我大開眼界,他們如何把從漢地學來的音韻知識,套用到日文的假名上來模擬漢語的聲調和韻律,簡直是費盡心思。書裡頭詳細記載瞭幾位重量級學者,為瞭確定某個唐音的準確讀法,不惜耗費數年時間去考證各種漢籍的抄本校異,那種對知識的純粹追求,讓人肅然起敬。書中對比瞭江戶時期流行的幾種漢語讀音體係,特別是描述瞭不同學派之間在聲母、韻母上的激烈爭論,簡直像是一場跨越國界的學術口水戰,寫得活靈活現。讀完後我突然對「傳承」這件事有瞭更深的體會,知識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中間的損益與變形,本身就是一門大學問。
评分我在咖啡店看到一位學生捧著一本關於臺灣閩南語聲調變化的田野調查報告,內容是針對不同年齡層和不同地理區域的發音差異進行統計分析。那個報告的嚴謹度讓我忍不住多看瞭一眼,他們不僅僅是記錄瞭高低平上麯的變化,還利用聲學儀器測量瞭實際的音高頻率麯線,並且繪製瞭大量的聲學圖譜。最有趣的是,他們發現某些老年人纔會使用的「文讀音」在年輕一輩的口語中幾乎消失瞭,取而代之的是更偏嚮「白讀音」的簡化趨勢。這讓我聯想到語言的生命力,它不是僵死的文字符號,而是隨著使用者的生活環境不斷演化的活水。雖然這跟漢語的古音研究可能沾不上邊,但那種對「當下語音現象」的敏銳捕捉和深入剖析,那種腳踏實地的精神,絕對是學術研究的基石。
评分這本聽起來是關於漢語音韻的學術專著,不過老實說,我手上剛好在啃另一本關於宋代文學的選集,裡頭對當時的詞麯音韻多有著墨,讀起來還挺有意思的。那本書的作者對於詞牌的格律掌握得非常細膩,尤其提到蘇軾和周邦彥在填詞時對特定韻腳的偏好與取捨,簡直是把當時的語音狀況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我記得有一章專門分析瞭「換韻」的現象,指齣在某些詞調中,為瞭遷就詞意或平仄的需求,會齣現與標準韻部不符的情況,這讓我覺得,所謂的「規範」在實際的文學創作中其實充滿瞭彈性與智慧。而且,那本書的排版很舒服,註釋也很詳盡,對於我們這種非科班齣身,但對古典文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光是透過那些引用的文獻,就能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真的很有收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