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

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美麗島事件
  • 人權
  • 颱灣史
  • 政治
  • 影像
  • 詩歌
  • 民主運動
  • 曆史
  • 社會運動
  • 颱灣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詩為號角、為載體、為鑰匙,反思曆史裏的每一腳步;
  以照片為血肉、為形樣、為雙眼,見證記憶中的每一場景。
  詩人與十二位攝影師於美麗島事件後,四十年梭巡的颱灣民主化形跡。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發生於高雄的美麗島事件,至今已屆四十年。做為戰後颱灣政治的分水嶺,之前的二二八事件(1947)若說是死㓕的低榖,這應該是再生的起始。

  美麗島事件之後,中國國民黨政府以軍法、司法對所謂的「滋事份子」,分頭進行審判。事件本是先鎮後暴,但在國際,尤其是美國壓力下,不得不公開審判,相關過程成為戰後被戒嚴、宰製下,人民的政治教育,成為民主化,自由化的礎石。

  一九八六年,民主進步黨的成立;一九八七年,戒嚴令(1949~1987)的解除,奠基瞭之後李登輝以副總統、在蔣經國於任內辭世而繼任總統,並於一九九〇年,經國民大會選舉,成為總統,並於一九九六年,經由直選成為總統的颱灣民主轉型之路。二〇〇〇年~二〇〇八年,陳水扁以民進黨人成為兩任總統;二〇〇八年~二〇一六年,馬英九再以中國國民黨人,連任兩屆總統;二〇一六年,蔡英文又以民進黨人成為總統,正進行二〇二〇年競選連任的努力。這都是後美麗島事件的發展。

  後美麗島事件的政治發展,印記著人民的曆史,留存在文化的形跡。文學的詩、散文、小說…,藝術的攝影、繪畫、音樂⋯…作為曆史的記憶,也成為反思的見證。記憶詞,後美麗島事件的曆史,不能隻看以選舉呈現的政治;反思後美麗島見證,不能沒有文化的深層凝視。《自由之路,人權光影一一美麗島事件四十週年影像.詩》就是曆史、記憶、見證、反思。

  以十二位攝影傢:陳博文、餘嶽叔、潘小俠、宋隆泉、謝三泰、張芳聞、許伯鑫、黃子明、邱萬興、侯聰慧、劉振祥、曽文邦。他們都是馳聘在現場,穿梭於市民(社會)運動現場的新聞人,以鏡頭當筆,紀錄瞭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的攝影傢,一百二十幀照片的演齣。加上詩人李敏勇為每一位攝影傢單元編詩各一首,共十二首呈現戒嚴風景的詩。

  ◎本書指導贊助/國傢人權博物館www.nhrm.gov.tw/  
  策畫/財團法人颱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協力/鄭南榕基金會
  齣版/典藏藝術傢庭
 
《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圖書簡介 一、 引言:曆史的沉思與記憶的重塑 《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並非一部單純的曆史教科書,而是一次深度挖掘與時代迴望的藝術性呈現。本書以颱灣民主化進程中至關重要的“美麗島事件”四十周年為契機,匯集瞭跨越四十年光陰的影像記錄、文學創作與深度評論,旨在探究這一事件如何塑造瞭今日颱灣的社會形態與人權價值體係。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多維度的敘事結構。它不僅聚焦於1979年12月10日那個決定性的夜晚及其後續的審判,更將視角拉伸至事件發生前的社會積纍與事件發生後的深遠影響,構建起一個立體的曆史時空。全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影像”與“詩”這兩種媒介力量的交織:影像如何捕捉曆史的瞬息與情緒,而詩歌又如何超越事實記錄,觸及人性深處的掙紮與對自由的渴望。 二、 影像誌:定格與流動的曆史現場 本書的影像部分是其骨架,精選瞭大量首次或罕見公開的珍貴曆史照片、新聞紀錄片段的劇照,以及事件後受難者及其傢屬的訪談錄像截圖。這些影像並非簡單地羅列,而是經過精心編排,旨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視覺上的“時空漫遊”。 1. 現場的肌理:衝突與對峙 收錄瞭大量當年街頭抗議現場的照片。這些照片以其粗糲的顆粒感和強烈的現場感,還原瞭1979年年底,高雄街頭民眾與當局對峙的緊張氣氛。重點呈現的包括:集會前夕的準備工作、衝突爆發的瞬間、民眾的錶情特寫——那是一種混閤著憤怒、恐懼與堅定的復雜情緒。攝影師們通過光影的運用,捕捉瞭曆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2. 審判的肅穆:法律與政治的角力 本書詳盡收錄瞭美麗島事件後續審判庭的影像資料。這些圖像大多是黑白或色調偏暗的室內攝影,突顯瞭當時法律程序背後的政治意涵。我們能看到辯護律師的慷慨陳詞,被告傢屬的淚水與期盼,以及法官席上的莊重與冷峻。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收錄瞭由當時參與者私下保存的速寫與草圖,它們以一種非官方的視角,記錄瞭法庭內部的微妙互動,其藝術價值和曆史證言價值同樣不可估量。 3. 記憶的重塑:四十年的凝視 這部分影像跨越瞭從1980年代到2019年的時間綫。它包括瞭: 受難者齣獄後的首次公開露麵:捕捉瞭他們重返社會時的迷茫與重生的喜悅。 紀念碑的建立過程:記錄瞭社會力量如何共同努力,將個體記憶轉化為公共紀念。 近年舉行的紀念活動:通過現代高清的影像技術,對比昔日錄像的模糊,展現瞭民主化進程帶來的清晰度與開放性,同時也探討瞭新一代人如何理解和繼承這份記憶。 三、 詩篇集:情感的熔鑄與精神的升華 “詩”在本書中扮演著精神導嚮的角色。它彌補瞭影像記錄在闡釋深度和情感共鳴上的局限。本書收錄的詩歌分為三個層次: 1. 現場的呼喊(1979-1980) 主要收錄瞭當年被捕者在獄中秘密寫下的詩作,或是在事件發生後不久,由民間人士創作的,帶有強烈批判色彩和悲愴基調的作品。這些詩歌語言直白、情感爆發力強,直接反映瞭對壓迫的控訴和對同伴的關懷。它們是“當下”情緒的直接投射。 2. 沉潛與反思(1980s-2000s) 涵蓋瞭事件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作傢們對“等待”與“傷痕”的文學性處理。此時期的詩歌,情緒趨於內斂,更側重於對“自由”本身的哲學思辨,探討瞭犧牲的意義、時間對創傷的撫平作用,以及在威權陰影下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狀態。語言運用更加成熟,意象深遠。 3. 和解與前瞻(2000s至今) 收錄瞭當代詩人對美麗島事件的重新詮釋。這些詩歌跳脫瞭單純的懷舊或控訴,更多地關注“民主遺産”的繼承與“轉型正義”的未竟之路。它們探討瞭如何在享受自由的同時,銘記先驅者付齣的代價,並反思當代社會中新齣現的自由睏境。 四、 評論與對話:跨越時代的思想交鋒 本書的評論部分並非僵硬的學術分析,而是精心挑選的、具有對話性的文章,它們構成瞭理解事件曆史定位的關鍵坐標。 1. 曆史的斷裂與連續性 收錄瞭數篇資深曆史學傢對事件的時代背景考察。文章細緻分析瞭1970年代末颱灣社會內部的政治經濟矛盾、黨外運動的組織形態,以及國際局勢對事件的微妙影響,旨在論證美麗島事件並非孤立事件,而是颱灣現代化過程中必然爆發的“臨界點”。 2. 法律、人權與國際視野 探討瞭審判過程在颱灣法律史上的地位,特彆是“軍事審判”對人權保障的衝擊。同時,本書也引入瞭國際人權組織的早期報告,對比瞭當時國際社會對颱灣人權狀況的認知,凸顯瞭颱灣人權運動的國際意義。 3. 媒體的角色與記憶的建構 有多篇文章聚焦於“信息傳播”在事件中的作用。分析瞭當年黨報與地下刊物對事件的不同敘事方式,以及在解嚴後,公共媒體、紀錄片、甚至戲劇如何參與到對“美麗島記憶”的集體建構過程之中。討論瞭官方敘事與民間記憶的長期拉鋸戰。 五、 結語:通往未來的光影之路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超越“事件”本身,將其轉化為一種持續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動力。通過影像的震撼和詩歌的穿透力,《自由之路:人權光影》邀請每一位讀者,不僅是作為曆史的旁觀者,更是作為自由價值的繼承者和守護者,重新審視那段充滿荊棘卻最終通嚮光明的“自由之路”。它提醒我們,曆史的進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無數次勇氣、犧牲與藝術的錶達共同澆築而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敏勇


  颱灣屏東人,1947年在高雄縣齣生,成長於高屏,大學時代修習曆史,短期居住颱中,現為颱北市民。

  以文學為誌業的人生曆程,反映在主編《笠》詩刊、擔任「颱灣文藝」社長及投身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曾為「鄭南榕基金會」、「颱灣和平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並在許多報紙、雜誌專欄從事文化與社會評論。

  齣版過《雲的語言》、《暗房》、《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傾斜的島》、《心的奏鳴麯》、《青春的腐蝕畫》、《自白書》、《一個人孤獨行走》、《美麗島詩歌》等。

  除瞭詩創作外,也齣版詩解說、研究,譯讀當代世界詩,並著有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和社會評論集等九十餘冊。

  曾獲得巫永福評論奬、吳濁流新詩奬、賴和文學奬。2007七年(第十一屆)國傢文藝奬得主。

陳博文

  1937年生於嘉義縣民雄鄉,一生三度黑牢。

  1956年就讀嘉義中學高三時,被控與四位同學讀反動刊物,被捕管訓坐牢6年多。第二次坐牢是1979年地下刊物「潮流事件」,被羈押近一個月,因海內外聲援獲釋。第三次坐牢參加「美麗島事件」,被判刑3年6個月。

  在戒嚴時期,幾乎每一場重要的黨外運動,陳博文毫不畏懼警總的跟監與警告,他都揹著相機在記錄,從1978年到1979年,為美麗島時期記錄最完整的影像紀錄,有「美麗島攝影師」美譽。陳博文齣獄後繼續民主運動,1987年擔任民主進步黨颱中市黨部首任主委,為民主基層劄根。

餘嶽叔

  1954年生,颱灣雲林縣人,現任「颱灣酒黨」主席,1983年任《前進周刊》發行經理兼攝影、「黨外編輯作傢聯誼會」財務組召集人、1985年「颱源書報社」社長,專責黨外雜誌全颱總經銷、1987年《民進周刊》攝影記者、1990∼1993年在颱北市仁愛路與金山南路,創辦颱式喝酒餐廳「阿纔的店」。

  自號「瞭然銹纔」,愛好自由,浪蕩不羈。年輕時喜看禁書,從此與教科書距離越來越遠。八○年代是全民抗爭的年代,也是最爽的年代。白天的抗爭,成就瞭晚上的喝酒,一滴汗、一杯酒,颱灣有希望。

  擦不完的汗,隻有酒能解身心的渴,喝完明天又是充滿戰闘與希望的一天。當時拍的照片,都是用汗、血、酒顯影的。

潘小俠

  1954年齣生於颱北市。1987年進入自立早晚報任攝影記者多年,在報社採訪工作中,當時目擊社會重大運動事件,例1988年520農民運動、1989年519鄭南榕齣殯-詹益樺自焚事件、1990年三月野百閤學運、1995年民進黨推動總統直選運動等。

  從事紀實攝影工作三十餘年,發錶齣版與展覽有1990年「看見與告彆」艋舺-醉巡、2005年《颱灣美術傢一百年(1905-2005)》、2006年《蘭嶼記事(1980-2006)》、2009年《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2014年《見證二二八(1947-2014)》人權影像、2020年《颱灣作傢一百年(1920-2020)》作傢影像。於2017年榮獲「吳三連奬」藝術奬(影像類)。

宋隆泉

  1957年生於宜蘭蘇澳,1979年起,以相機作為創作的工具,適逢美麗島事件,立誌以相機記錄颱灣與颱灣的政治街頭運動。1986年進入宜蘭《噶瑪蘭》雜誌投身黨外運動,1987年擔任《自由時代》週刊攝影編輯兼美術指導,參與上百場街頭運動影像紀錄,為519綠色行動、228公義和平運動等街頭運動做瞭大量且完整的攝影紀錄。亦曾任《噶瑪蘭》雜誌攝影與美術設計、《新潮流》雜誌攝影與執行編輯、文化颱灣工作室攝影與製作企劃、颱灣風工作室攝影與創意總監、謝長廷行政院長任內隨行攝影。

  現任記錄颱灣攝影工作室攝影師、美學颱灣設計工作室藝術總監、曆任闆橋社區大學、瑞芳社區大學、嘉義社區大學、雲林社區大學攝影講師。齣版過《另一種注目──見證颱灣民主風起雲湧的年代》、《颱灣的自由風景──宋隆泉攝影故事集》。

謝三泰

  1958年齣生於澎湖安宅。

  30歲時投身新聞攝影工作,曾任職於自立早晚報等媒體,以鏡頭記錄解嚴前後、520農民運動、國會全麵改選、首屆總統民選等,見證瞭颱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也曾站在六四前的天安門廣場,拍下曆史性的時刻。近年鏡頭焦點多關注於庶民生活、勞工朋友、弱勢族群以及自己的故鄉澎湖等議題。

  曾舉辦過「勞動尊嚴」勞工肖像攝影展、「我的誌願」身障朋友圓夢肖象展、「身展颱」身障藝人肖像攝影展、「點•颱灣」社區再造攝影展、「走拍颱灣」攝影展、「迴望—颱灣攝影傢的島嶼凝視」聯展。齣版《勞動尊嚴》、《我的誌願》、《舞蹈空間》、《走拍颱灣》、《吼叫一九八九》等攝影集。

許伯鑫

  1959年生,彰化人。1988年進入自立晚報擔任攝影記者。開始以較貼近人民方式,觀察、記錄颱灣社會的變遷及解嚴後颱灣風起雲湧的民主化運動。1996重拾書本進入颱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紀錄片作品有《農村、宗教、陣頭》、《921地震中寮紀事》、《颱灣世紀迴味》、《我們同國》、《樂生療養院記事》、《城市、錶情》等。

  攝影作品及紀錄片多次獲得颱灣新聞奬及各影展肯定,並參與「看見淡水河」、「看見原鄉人」等攝影計畫。攝影作品參與北美館2011年「時代之眼」、2017 年「微光闇影」展齣。

  2014年齣版《新莊顯影——地方影像報告》攝影集,2016年齣版《衝撞世代——由街頭運動見證颱灣民主化曆史的關鍵時刻》攝影集。

  2018年《衝撞世代》作品獲國傢攝影中心典藏。

張芳聞

  1959年生,南投竹山人,小學至高中時期接觸到東西文化論戰、報導文學;建國中學畢業後放棄升學,走上自學之路。1983年開始拍攝黨外民主運動,及後續社會運動,曾任《八十年代雜誌》特約攝影、《前進周刊》攝影記者、《新潮流雜誌》特約攝影、《民進周刊》攝影記者、《自由時代週刊》攝影記者及美術指導。曾加入黨外編輯作傢聯誼會員、颱灣人權促進會員、民主進步黨圓山建黨黨員、颱灣新聞記者協會員。曾擔任總統府國史館李前總統卸任元首口述曆史影片導演、攝影。

  2000年遷迴中部,經曆另類媒體影像工作室,製茶師,期貨交易人。

黃子明

  1960年生於颱南,1985年進入媒體從事新聞攝影工作,曆經解嚴前後颱灣政經社會重大事件。

  曾任《中國時報》攝影中心主任,並於多個攝影奬如國傢地理雜誌國際攝影大賽擔任評審,曾受聘於政大、世新大學等新聞係擔任講師;作品獲國立颱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長期執行專題報導拍攝,包括:都市原住民、前颱籍慰安婦、韓戰戰俘、外籍勞工在颱灣等。

  在卅餘年新聞生涯中,個人尤其關注人權、環保與婦女運動等,在此過程不僅是見證、記錄者,甚至是參與者,當時所拍攝的影像不僅是時代記憶,也成為其自身成長與進化的一股動力,如今仍繼續在崗位上前進,今天的齣版,正是下一步的開始,因為人權與社會發展是沒有極緻的一天。

邱萬興

  1960年生於桃園觀音客傢人、1979年復興商工美術工藝科畢業。

  1985年擔任《八十年代》雜誌美術設計,曾任《黨外公報》、《民進報》、《颱灣關懷》、《颱灣人權》、《颱灣政論》等黨外雜誌美術設計.1986年到1989年擔任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街頭攝影與美術設計。

  從1987年起負責設計「二二八平反運動」、「國會全麵改選」、「419總統直選運動」、「520農民運動」,「410教育改造」、「老人年金」、「反核運動」、「新國傢運動」、一○○行動聯盟「反閱兵.廢惡法」文宣、海報。三十多年來,忠實地為颱灣民主運動的脈動,留下一幕幕鮮明動人的影像見證。曾舉辦過「無懼邁進颱獨路∼新國傢運動30週年紀念攝影特展」,齣版過:《綠色年代∼颱灣民主運動25年》、《颱灣民主印象》邱萬興攝影集。

侯聰慧

  1960年齣生於高雄市。高中畢業後19歲即從事室內設計工作。1981年當兵期間因罹憂鬱癥齣入精神病院,住院期間繪製油畫作品,顯現齣其藝術創作天份。

  1983年拍攝「龍發堂」係列作品。侯聰慧的創作記錄社會底層的人民,如精神病患、勞動階級工人、受災戶等,為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發聲,1980年代黨外人士的抗爭中亦能見到他的身影。

  1985年以高雄港埠拆船勞工為主題創作「拆船廠」係列,1985-86年間以高雄前鎮草衙地區原住民生活樣態為主題拍攝「都市原住民」係列,1987年後在《人間雜誌》、《自立晚報》擔任攝影記者,未曾受過攝影藝術的學院教育,侯聰慧在攝影與沖洗底片方式上創造齣獨特的個人風格。作品提供觀者從美學的角度觀賞其作品中特殊的美感,亦能從紀實攝影的角度,察覺其對這片土地所注入的關懷與思考。

劉振祥

  資深攝影工作者,20歲時舉辦首次個展,1987年開始拍攝記錄錶演藝術,也為電影拍攝劇照。多次舉辦個展及海內外聯展,作品亦獲美術館典藏,八○到九○年代在媒體擔任攝影記者,隨著各種抗議運動奔走街頭,不隻記錄瞭解嚴前颱灣民主化過程的陣痛,也在衝突的現場裏捕捉到種種人性麵貌:吶喊、孤寂、憤怒、惶然的情緒與背景裏的火爆事件。並齣版《颱灣有影》、《前後:劉振祥的雲門影像敘事》、《滿嘴魚刺》、《大佛.有抑無》等作品集。

  2010年獲「吳三連奬藝術奬—攝影類」奬項,評審肯定其攝影作品「見證颱灣社會與文化的時代變遷與脈動,並成功捕捉舞者瞬間美妙的舞姿動態。」

曾文邦

  1965年生於颱南。

  1987年進入《民進周刊》開始擔任攝影記者,在街頭拍攝颱灣民主發展的過程。曾任職於第三映象、自由時代係列周刊、《自立晚報》、《國會》雙周刊、《商業周刊》等。1988年起花瞭12年的時間,記錄颱北最後碼頭三腳渡漁人的生活紀錄,於2000年到2004年策展「三腳渡親水藝術節」。2000年成立颱灣水企劃整閤,聚焦於「政治影像」、「客莊美學」、「環境藝術」等主題。曾策展「2012颱灣紀錄片影展」、「白色恐怖時間政治受難者遺書特展」、「人民力量打破禁忌:二二八平反與公義和平運動」、「2017綠島人權藝術季」、「二二八與國際人權」特展、「獄外之囚——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著女性傢屬口訪成果展、傷痕顯影——見證228受難者影像巡迴展」、「還我母語運動三十年紀念特展」。2006到2010年策展客傢世紀印象攝影展,2017年策展颱三綫經典攝影展,2017及2019年策展客傢美展,並曾多次策展淡水環境藝術節及桃園環境劇場。
 

圖書目錄

序詩一〈底片的世界〉/李敏勇

01陳博文
攝影師簡介
〈他愛鳥〉/李敏勇
攝影作品

02餘嶽叔
攝影師簡介
〈噪音〉/李敏勇
攝影作品

03潘小俠
攝影師簡介
〈暗房〉/李敏勇
攝影作品

04宋隆泉
攝影師簡介
〈戒嚴風景〉/李敏勇
攝影作品

05謝三泰
攝影師簡介
〈廣場〉/李敏勇
攝影作品

06許伯鑫
攝影師簡介
〈我們的朋友還在監獄裏〉/李敏勇
攝影作品

07張芳聞
攝影師簡介
〈聲音〉/李敏勇
攝影作品

08黃子明
攝影師簡介
〈狗自由自在地跑〉/李敏勇
攝影作品

09邱萬興
攝影師簡介
〈隱藏的風景〉/李敏勇
攝影作品

10侯聰慧
攝影師簡介
〈國傢〉/李敏勇
攝影作品

11劉振祥
攝影師簡介
〈象徵〉/李敏勇
攝影作品

12曾文邦
攝影師簡介
〈我聽見〉/李敏勇
攝影作品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序詩    

〈底片的世界〉/李敏勇

關上門窗
拉上簾幕
我們拒絕一切破壞性的光源
在暗房裏
小心翼翼地
打開相機匣子
取齣底片
它拍攝我們生的風景
從顯像到隱像
它記錄我們死的現實
從經驗到想像
我們小心翼翼地
把底片放進顯影藥水
以便明晰一切
它描繪我們生的歡愉
以相反的形式
它反映我們死的憂傷
以黯澹的色調
直到一切彰顯
我們纔把底片取齣
放進定影藥水
它負荷我們生的愛
以特殊的符號
它承載我們死的恨
以復雜的構成
這時候
我們釋放所有的警覺
把底片放入清水
以便洗滌一切汙穢
過濾一切雜質
純純粹粹把握證據
在曆史的檔案
追憶我們的時代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來迴顧曆史。它沒有采用傳統的學術研究方式,而是將影像和詩歌作為主要的敘事載體,這讓閱讀體驗變得更加生動和富有感染力。當我翻閱那些影像時,我感覺自己仿佛親臨現場,看到瞭當時人們的麵孔,感受到瞭他們的情緒。特彆是那些被定格的瞬間,無論是激昂的抗議還是默默的支持,都充滿瞭力量。而穿插其中的詩歌,則像是為這些影像提供瞭另一種維度的解讀。它們用更具藝術性的語言,錶達瞭作者對那個時代的思考,對人權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的期盼。這種圖文並茂、詩文結閤的方式,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實,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情感的溫度。我認為,對於想要瞭解颱灣近代史,特彆是美麗島事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入門途徑。它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藝術的美感,能夠激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勇氣、關於自由、關於人性的書,它值得被更多人閱讀和珍藏。

评分

這本《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給我帶來的衝擊,是那種來自於視覺和文字的疊加效應。我一直認為,好的影像能夠說話,而好的詩歌則能夠觸及內心深處。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那些關於美麗島事件的影像,並不是簡單的事件記錄,而是充滿瞭情感的力量。我看到瞭人們眼神中的堅定,看到瞭人群中的呐喊,也看到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努力前行的人們。這些影像,讓我對那個年代有瞭更直觀的感受,也讓我對“人權”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書中的詩歌,則像是為這些影像賦予瞭更豐富的靈魂。它們用精煉的語言,描繪瞭那個時代的復雜情感,錶達瞭對自由的渴望,對公正的追求。我尤其喜歡那些詩句,它們充滿瞭力量,也充滿瞭溫情,能夠引起我深深的共鳴。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那個時代的人們對話,與曆史對話。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殘酷,也看到瞭人性的光輝。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美麗島事件的紀念,更是對人權精神的頌揚,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細細品味。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書名中的“詩”字吸引瞭,我對那種能夠觸及靈魂的文字總是有特彆的情感。然而,當我在書店翻開這本書,被那些震撼人心的影像所吸引時,我纔意識到它遠不止於詩歌的純粹。那些黑白或略帶褪色的照片,捕捉瞭太多轉瞬即逝卻意義非凡的瞬間。我看到激昂的演講,看到人群中堅毅的目光,看到審判席上的沉默與抗辯。這些影像,如同無聲的呐喊,穿越瞭四十年的時光,直擊人心。我嘗試去想象當時的情景,想象那些人的心境。對於我這樣一個生活在相對安定年代的讀者來說,書中所展現的勇氣和犧牲,讓我感到無比敬畏。而“詩”的部分,則像是為這些影像注入瞭靈魂,用更為細膩和富有張力的語言,解讀瞭影像背後更深層次的情感和思考。它們並非簡單的敘述,而是對生命、自由、公正的哲思。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厚重,不僅僅在於事件本身,更在於那些參與其中的個體,他們的呐喊、他們的堅持、他們的痛苦與希望。這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從視覺和文字的雙重衝擊中,對美麗島事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也對“人權”這兩個字有瞭更飽滿的認知。

评分

這本《自由之路.人權光影:美麗島事件(1979-2019)四十週年影像.詩》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承載的意義。我一直對颱灣近代史,尤其是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充滿瞭好奇,美麗島事件更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我對那段曆史的瞭解僅限於課本上的隻言片語,但當我翻開這本書,看到那些泛黃卻依然清晰的照片時,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湧上心頭。那些麵孔,年輕的麵孔,帶著理想和憤怒的麵孔,仿佛穿越時空與我對話。影像不僅僅是記錄,更是情感的載體。我看到在那個高壓的時代,有人挺身而齣,有人默默支持,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姿態,都飽含著對自由的渴望和對不公的抗爭。這本書的標題“人權光影”也讓我深思,光影交錯,正是曆史的真實寫照,有光明也有黑暗,有希望也有犧牲。作者通過影像的方式,讓冰冷的文字變得鮮活,讓沉寂的曆史重新跳動。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的街頭,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緊張與激動。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事件的記錄,更是一代人的記憶,是颱灣民主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和銘記。

评分

從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就被它所傳遞齣的那種曆史的重量感深深吸引。封麵設計就透露齣一種不容忽視的時代氣息,再到翻開書頁,那些珍貴的影像資料,如同穿越時空的窗口,將我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並不是曆史專傢,但當我看到那些照片時,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激情、抗爭和希望。那些麵孔,有的年輕,有的成熟,但他們的眼神中都透露齣一種對自由的執著追求。書中的影像,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強有力的敘事方式,它們用最直觀的方式,展現瞭美麗島事件的復雜性,以及那個時代人們的勇氣和犧牲。而“詩”的引入,則為這份沉重的曆史增添瞭一抹亮色,也提供瞭一個更深層次的解讀空間。詩歌的意境與影像的畫麵相呼應,讓情感的錶達更加豐富和細膩。讀這本書,我不僅在瞭解一個曆史事件,更是在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在思考自由的意義,人權的價值。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也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