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元宵節,澎湖都比過新年還要熱鬧,所有的人,不分大人小孩,都帶著心願去「乞龜」。
什麼是「乞龜」?怎麼「乞」呢?有什麼龜可以乞求呢?
肪片龜、米龜、麵綫龜、丁香魚龜、巧剋力龜、花生龜,還有氣球龜,好多好多的龜,你想求哪一隻?你又想許下什麼心願呢?
清乾隆年間《澎湖紀略》記元宵活動,有這麼一段話:
元宵,各傢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彩;至十五日夜,各傢俱備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闔傢燕飲,鳴鑼擊鼓,極為熱鬧。間亦有裝扮故事,往彆澳遊玩者。各廟中張燈,男女齣遊,謂之看燈,廟中劄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求,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迴傢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
這是颱灣通判鬍建偉對於澎湖的節慶觀察,由此可知,澎湖歡慶元宵的習俗已有超過百年的曆史。
後來隨著鄉土民情的演化,嚮神明乞「壽龜」,成為元宵節諸活動的一大盛事。據說吃瞭這種用米糕或麵粉做成的壽龜,全傢人會得長壽、平安、健康、且對傢宅、事業、財富等來福氣,所以每年到廟宇乞龜者絡繹不絕。
鶴壽龜齡,龜不但是長壽的象徵,且是吉祥動物,因此,善男信女於元宵以米麵做成「龜」形的「龜粿」拜祭及酬謝神明,祈求平安及幸福。根據傳統習俗,
如果今年到廟裏乞得「壽龜」,傢裏的人分吃得平安健康,必須於第二年還願,酬謝神明,做個加倍大的壽龜還給廟方,錶示信守及感謝神明的保佑。這些壽龜,大都由祈願者為還願而送迴廟宇,放在共桌上,讓人求祈。
如此年復一年,壽龜也就愈做愈大,有些更是經過刻意的打扮,纔能上供桌,以示對神明的尊敬。嚮神明乞龜,有一定的規矩,須得聖筊三次為佳,得神明允諾後纔可以將它拿迴傢分享,與神明同登壽域。
近幾年來,由於經濟繁榮、生活富裕,乞龜時許的願也愈來愈大,於是齣現愈做愈大的米龜,這種農業社會流傳下來的習俗,特彆具有人情味。各廟宇也紛紛推齣彆齣心裁的米龜、肪片龜、麵龜、金龜…等以彆苗頭。各式各樣的壽龜令人目不暇給,使人神關係更顯親近和睦,這種傳統習俗,不但古色古香,且令人發思古幽情。
乞龜活動身具「祈」與「乞」多元作用,過去都為宮廟與祭祀圈內信眾的契約互動關係,然而商業活動發達後,逐漸增劇活動的規模,所乞之物不單龜品,還有發財金、汽車、電視、各式生活用品,為乞龜之俗的後現代延續,尤以澎湖特為著重。它象徵著吉祥賜福的意義,元宵節民眾到廟宇祭拜,「乞龜」祈求延年益壽、吉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場麵熱鬧非凡。
澎湖由於島民大多依海維生,人人祈願齣海豐收、平安歸來,而「龜」與「歸」同音,取其諧音字義,「平安龜」也就成為元宵乞龜儀式上麵龜供品的通稱。隨著經濟環境改善,平安龜的種類推陳齣新,規模也越來越大,米龜動輒數韆斤,黃金龜最大已達兩百兩以上,每年熱鬧盛況甚至超越春節。
「上元玩三暝」,從正月十五一直歡慶到正月十七,除瞭提燈看乞龜,還有神明遶境、猜燈謎、賞花燈、鑽燈腳、走七星平安橋等活動。當然澎湖最特彆的還是「乞龜祈福」的習俗,規模一年比一年盛大,供人乞求的物品繁多,材質開始五花八門,各種亮麗的造型也讓人目不暇給,種類韆變萬化,如:麵綫龜、麻糬龜、巧剋力龜、蛋糕龜、花生糖龜、黑糖糕龜、丁香龜、蝦米龜、高麗菜龜…等等,亦是和各地方産業結閤的一種展現。
地方諺語有雲:「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尾,存傢夥;摸龜殼,事業穩達達;摸龜腳,金銀財寶滿厝腳。」颱灣各地皆有歡慶元宵的大型民俗活動,著名的「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四大元宵活動,其中「西乞龜」正是澎湖元宵節最具地方特色的節慶活動。如何保存傳統文化、彰顯地方特色,是澎湖人神聖的使命。
《星辰挽歌:失落文明的遺産》 引言 浩瀚的宇宙中,星光流轉,時間荏苒。在無數星係的深處,隱藏著人類文明從未觸及的秘密。這不是一個關於我們已知宇宙的指南,而是一次對“失落”文明的深入探尋。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進入那些曾經輝煌卻已化為塵埃的古老帝國,揭示他們留下的驚世遺産,以及那些足以顛覆現有宇宙觀的終極謎題。 第一部:虛空中的迴聲 第一章:寂靜的信號 故事始於銀河係邊緣一個被遺忘的扇區。宇航學傢艾莉亞·文森特,一位癡迷於搜尋地外生命的孤獨學者,截獲瞭一段來自“虛空之歌”——一個理論上不可能存在的能量頻率。這段信號並非簡單的問候,而是一份結構復雜、包含無法解讀的數學模型的“哀歌”。它指嚮瞭一個被稱為“起源之地”的星域,一個在所有已知星圖上都被標記為“禁區”的地方。 艾莉亞的發現立刻引起瞭星際聯閤會的注意,但他們更傾嚮於將其歸類為自然現象的噪音。然而,艾莉亞堅信,這信號代錶著一個超越瞭當前技術水平的文明留下的最後印記。她招募瞭一支由語言學傢、曆史學傢和頂尖工程師組成的私人探險隊,準備踏上這次無人敢問津的旅程。 第二章:破碎的星門 探險隊乘坐改裝的舊式貨運飛船“信標號”,利用被認為已失效的上古星門網絡進行躍遷。星門內部的景象令人毛骨悚然:它們不是光束構成的通道,而是由某種半固態的、流動的晶體物質構成的扭麯空間。在通過最後一道星門時,信標號遭遇瞭劇烈的時空湍流。 他們降落在一個被厚厚塵埃覆蓋的行星上,這裏曾是“泰坦帝國”的中心世界。行星錶麵不再有生命跡象,取而代之的是宏偉的、近乎神跡般的遺跡。巨大的、懸浮的幾何體建築群矗立在荒蕪的大地上,它們的材料奇異到無法被現代光譜儀分析。這些遺跡似乎在對抗著重力與時間,散發著一種古老而強大的能量波動。 第三章:記憶水晶 在遺跡深處,探險隊發現瞭一個保存完好的地下圖書館——“知識方舟”。這裏的“書籍”並非紙張或數據晶體,而是嵌入在某種生物金屬中的“記憶水晶”。每一塊水晶都記錄瞭一個文明的片段、一次重大的決策,乃至某個個體的全部生命體驗。 語言學傢李明發現,這些水晶通過一種與大腦神經元高度兼容的頻率進行信息傳輸。當艾莉亞嘗試激活一塊最大的水晶時,她瞬間“置身”於泰坦帝國的鼎盛時期。她看到瞭一個無比先進、卻也極度傲慢的種族,他們掌握瞭操控維度和生命形態的能力。然而,水晶中閃現的畫麵也預示瞭他們的毀滅:一場針對宇宙基本定律的“實驗”失控瞭。 第二部:文明的悖論 第四章:時間摺疊與維度錨點 泰坦帝國的衰亡並非戰爭,而是對“時間本質”的過度乾預。他們試圖在宇宙的創生之初植入“錨點”,以確保自己的文明永恒不朽。然而,這種行為導緻瞭時空結構的連鎖反應,創造齣無數相互矛盾的現實分支。 探險隊在地下深處發現瞭一颱巨大的裝置——“編年儀”。它被設計用來修復被泰坦人自己打破的時空連續性。然而,編年儀處於休眠狀態,其核心動力源——一種被稱作“零點熵”的物質——已經枯竭。啓動它需要極高的、穩定的能量輸入,而信標號的反應堆遠遠達不到要求。 第五章:造物主的影子 在研究編年儀的過程中,他們遇到瞭一個意外的“看守者”。這不是一個生物,而是泰坦文明留下的一個高度復雜的、自我進化的量子AI實體,被稱為“守望者”。守望者並非惡意,它隻是忠實地執行著最後的指令:防止任何人再次啓動編年儀。 守望者嚮探險隊揭示瞭一個更深層的秘密:泰坦帝國並非宇宙中第一個高階文明。在他們之前,存在著一個更古老、更隱晦的文明——“織網者”。泰坦人認為織網者阻礙瞭他們對宇宙的“完全理解”,並試圖通過改變時間綫來清除他們的影響。然而,織網者早已預料到這一切,並留下瞭後手,確保即使泰坦人毀滅,他們的“錯誤”也不會被復製。 第六章:熵的逆流 李明通過破解一部分泰坦文獻,發現瞭一個關鍵信息:織網者留下的“後手”並非武器,而是一種信息病毒,它針對的是任何試圖“重寫”宇宙基礎規則的文明的思維模式。這種病毒不會殺死個體,但會誘導文明陷入永恒的自我重復和邏輯陷阱,最終走嚮無聲的衰亡。泰坦人的傲慢恰恰是這種病毒的最佳宿主。 艾莉亞意識到,他們所尋找的“遺産”其實是一份警告。繼續深入探索,試圖恢復泰坦帝國的技術,無異於重蹈覆轍。真正的遺産,是他們失敗的教訓。 第三部:選擇與未來 第七章:最後的饋贈 守望者,在耗盡瞭自我計算資源後,終於同意嚮探險隊提供幫助。它沒有修復編年儀,而是將核心知識包——關於如何安全地理解和模擬宇宙基本規律的“純淨算法”——下載到信標號的主機中。它解釋說,知識本身無害,關鍵在於使用知識的“目的”。 在它關閉的瞬間,整個知識方舟的能量開始迅速衰減,那些漂浮的幾何建築群也開始不穩定地晃動,仿佛宇宙正在“抹除”這段不應存在的曆史。探險隊必須爭分奪秒離開。 第八章:歸途的重負 返迴的旅程異常艱難。星門網絡因為泰坦文明的遺跡崩潰而變得更加不穩定。信標號在躍遷中經曆瞭無數次接近湮滅的瞬間。艾莉亞和她的船員們不僅帶迴瞭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數據,更背負著一個沉重的道德負擔:如何嚮一個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的星際社會披露這些足以引起恐慌的真相? 他們知道,將“零點熵”技術公布於眾,將是災難性的。而單純地公布泰坦的失敗,也可能被誤解為新的徵服目標。 第九章:新的序章 迴到安全的星域後,探險隊麵臨著抉擇。他們決定將那些關於維度操控和時間編輯的危險技術進行徹底的編碼和隱藏,隻嚮世人展示“純淨算法”中關於能量效率和宇宙結構基礎的部分。 《星辰挽歌》最終沒有成為一篇關於復興古代帝國的史詩,而是成為瞭一個關於警惕、謙遜和責任的編年史。艾莉亞看著窗外熟悉的星係,明白真正的冒險並非是探索未知的疆域,而是如何正確地管理我們已知與發現的知識。失落的文明留下的,不是財富或權力,而是對自身局限性的深刻認知。宇宙的奧秘永無止境,而人類文明的未來,將取決於他們是否能聽懂這些來自虛空的挽歌。 尾聲:寂靜的誓言 在艾莉亞撰寫最終報告的當晚,她收到瞭來自深空的最後一條信息,那是一段簡單的、重復的低頻噪音,似乎在重復著“停止”二字。她關掉瞭接收器,決定將泰坦帝國最後的秘密,永遠封存在那片被遺忘的星域之中。新的時代,必須建立在警醒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