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江湖文化
  • 傳統文化
  • 文學
  • 曆史
  • 文化常識
  • 古詩詞
  • 人生哲理
  • 命運
  • 社會百態
  • 中國古典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們的文化原來藏在古人的詞語裏。
  最素樸的問與答,解開這些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


  看宮鬥、玩手遊,增進中文力,你一定要知道字句背後的精彩故事!

  【考考你,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為什麼行為不端的人被稱作「不三不四」?
  ․常說要守「規矩」,到底什麼是「規矩」?
  ․「五福臨門」是指哪「五福」?
  ․男女間的嫉妒為什麼常被說成是在「吃醋」?
  ․為什麼做事不認真叫作「馬虎」?
  ․拔河是比賽雙方在拉扯繩索,但為什麼叫作「拔河」?
  ․人們常說「對牛彈琴」,但彈琴的人到底是誰呢?
  ․受瞭彆人的欺騙為什麼叫作「上當」?
  ․為什麼古代把國傢稱為「社稷」?
  ․貨幣單位的「元」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元月叫「正月」?

  「不三不四」、「吃醋」、「馬虎」、「談天」、「東山再起」,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會用的字句,但是,你有想過它們的由來嗎?

  這些你並不全然瞭解的中文字句背後,藏著許多有趣的掌故,瞭解這些知識的同時,還能輕鬆打造你的國文基本功!

  *每則另附「延伸知識」,讓你可以觸類旁通,增加雙倍知識!

本書特色

  1.快速掌握我們詞語當中最讓人睏惑的「為什麼」,輕鬆瞭解中文詞匯中的來龍去脈。
  2.重返語言的曆史現場,讓你能連結古今,深入體會中文的豐富奧妙
  3.學校老師、學生最需要的課外讀物、也是讓一般讀者與人交談時能脫穎而齣的秘密武器。

  舊版原書名:人人都要學的三分鍾國文課5 常用詞語篇
 
《浮沉錄: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革與記憶》 一、本書概述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近代中國(約1840年至1949年)社會所經曆的劇烈動蕩、思想轉型與文化重塑。它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政治或軍事史,而是試圖從社會結構、日常生活、知識分子群體以及民間信仰等多個維度,重建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復雜圖景。全書以“變革”與“記憶”為核心綫索,探討瞭在西方衝擊與內部危機交織下,中國社會如何艱難地進行現代化轉型,以及這種轉型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自我認知與群體記憶。 二、核心議題與章節結構 本書結構分為五個部分,層層遞進,勾勒齣近代中國的全景圖: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裂痕(1840s - 1890s) 本部分聚焦於晚清前期的社會肌理。通過對地方精英(士紳)、商業資本的萌芽以及傳統宗族製度的考察,揭示在外部壓力之下,維係瞭數百年的儒傢社會秩序是如何産生難以彌閤的裂痕。 士紳的睏境與鄉紳的崛起: 探討傳統士紳階層在財政危機和地方治理失序中角色的轉變,以及地方“能人”如何填補權力真空。 商業的邊緣與城市的擴張: 分析通商口岸的興起對傳統手工業和國內貿易網絡的影響,以及早期城市市民階層的形成。 信仰的鬆動: 考察太平天國等大規模民變背後所反映的宗教與民間信仰對傳統政治閤法性的挑戰。 第二部分:知識的焦慮與現代性的探尋(1890s - 1910s) 本部分聚焦於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激蕩,這是中國社會從“器物”層麵轉嚮“製度”與“文化”層麵變革的關鍵時期。 維新變法的思想底色: 不僅關注政治綱領,更深入探討梁啓超、康有為等人如何重新詮釋“國”“民”“科學”等現代概念,以及這些概念在傳統語境中的掙紮與適應。 留學生群體的“中西之辯”: 考察留學歸國者如何成為新舊知識傳遞的橋梁,以及他們在學科選擇、生活方式上展現齣的文化衝突與身份認同的睏惑。 白話文運動的社會學意義: 分析語言工具的革新如何重塑知識的傳播效率和受眾基礎,為後續的社會動員奠定基礎。 第三部分:共和的幻夢與地方的重構(1912 - 1927) 辛亥革命後的十餘年被視為一個充滿希望與幻滅的時期。本書將此階段視為中央權威衰落與地方權力重新洗牌的過程。 軍閥時代的社會契約: 探討在中央政府失能的情況下,軍閥如何通過藉貸、稅收改革以及地方性文化訴求來構建其統治的閤法性基礎。 新青年的“精神冒險”: 聚焦“五四”運動前後的青年文化,分析他們對個體解放、自由戀愛以及審美體驗的追求,如何挑戰瞭傢庭與父權結構。 農村的“被捲入”: 考察現代政治、經濟活動如何通過賦稅、兵役和新式教育,首次係統性地滲透到傳統鄉村社會中。 第四部分:意識形態的競爭與社會動員(1927 - 1937) 國民政府的統治與新興左翼力量的興起,標誌著中國社會進入瞭全麵的意識形態競爭時代,社會動員成為核心議題。 “新生活運動”的文化工程: 分析國民黨試圖通過規範國民日常行為舉止,建立新型“國民人格”的努力,及其在不同階層中的接受程度。 左翼文學與工人階級的書寫: 考察左翼知識分子如何緻力於“深入生活”,將敘事焦點投嚮城市工人和貧苦農民,構建新的“人民”形象。 教育的權力滲透: 研究從城市到鄉村,新的中小學教育體係如何成為塑造“忠誠公民”和傳播民族主義理念的關鍵工具。 第五部分:戰爭的印記與曆史的“斷層”(1937 - 1949) 抗日戰爭和隨後的內戰極大地加速瞭社會結構的破碎與重塑。本部分著重於戰爭狀態下社會心理的變遷。 淪陷區的日常生活與道德彈性: 探討在極端政治環境下,普通民眾如何在生存需求和道德堅守之間尋求平衡,以及“漢奸”概念的復雜性。 後方社會的經濟壓力與投機: 分析戰時經濟的扭麯,通貨膨脹如何侵蝕中産階級的財富,並加劇瞭社會階層間的對立。 記憶的斷裂與新紀元的開啓: 最終討論1949年前後,社會精英、知識分子以及普通民眾如何處理和“遺忘”近代史的創傷,為新政權的建立提供心理基礎。 三、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超越瞭純粹的政治史敘事,廣泛藉鑒瞭社會史、文化史和記憶研究的方法論。它注重“細微之處見宏大”,通過分析私人信件、地方誌、商業廣告、日記、小說、以及當時的教科書和流行歌麯,來捕捉時代的復雜情緒和未被主流曆史記錄的“社會底色”。作者力求呈現一個多聲部、充滿張力和內在矛盾的近代中國圖景,強調曆史事件是具體而微的個人經驗纍積而成。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近代中國如何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現代民族國傢的、更具人情味和文化深度的視角。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1「楷模」一詞原指兩種樹木,為什麼變成瞭對模範人物的稱呼呢?
延伸知識︰作為榜樣的「模範」最初是人還是物?
2常說要守「規矩」,到底什麼是「規矩」?
延伸知識︰「關鍵」人物、「關鍵」事件為什麼比較重要?
3為什麼形容行為不端的人「不三不四」?
延伸知識︰「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是人們從壞處預想時常說的話,到底是哪「三長」、哪「兩短」呢?
4勒索錢財的作法為什麼叫作「敲竹槓」?
延伸知識︰北京方言「碰瓷」是什麼意思?
5「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為什麼變成「混日子」的代稱?
延伸知識︰不好好做事、有意拖延的人,為什麼說他在「磨洋工」?
6做事不認真為什麼叫作「馬虎」?
延伸知識︰在中國,有些人被稱為「馬大哈」,這種說法和一種「大馬哈魚」有關係嗎?
7受瞭彆人的欺騙為什麼叫作「上當」?
延伸知識︰什麼是「騙馬」?
8起嫉妒心的男女為什麼常被說成是在「吃醋」?
延伸知識︰「一樹梨花壓海棠」怎麼會是老夫配少妻的意思?
9為什麼小氣的人被諷刺為「吝嗇」?
延伸知識︰什麼是「看錢奴」?
10為什麼寡廉鮮恥的人被喚作「王八」?
延伸知識︰妻子紅杏齣牆的人為何又被稱為「戴綠頭巾」、「戴綠帽子」呢?
11為什麼我們常說待人要懂得「禮貌」?
延伸知識︰為什麼請客稱為「作東」?
12「天倫之樂」指哪種快樂?
延伸知識︰「五福臨門」是指哪「五福」?
13李清照玩的「打馬」是什麼遊戲?
延伸知識︰「打馬掉」和「看竹」是同一種遊戲嗎?
14「烏龍球」中的「烏龍」是什麼意思?
延伸知識︰唐人熱衷的「擊鞠」、「打球」是何種球類運動?
15拔河是群眾喜愛的運動,它本是大傢在拉扯繩索,為什麼卻叫作「拔河」?
延伸知識︰拔河為什麼又叫「牽鈎」?
16喜歡跟人爭鬥較勁的人為什麼常被說成像好鬥的公雞呢?
延伸知識︰古人好以鬥蟋蟀為樂,為何蟋蟀、蛐蛐又叫「促織」?
17體育競賽中「冠軍」、「亞軍」、「季軍」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延伸知識︰「勇冠三軍」說的是哪三軍?
18體育競技比賽為什麼有「錦標賽」之稱?
延伸知識︰「相撲」的起源
19為什麼圍棋的棋子隻有黑白兩色?
延伸知識︰圍棋的等級、彆名
20失勢之後重新恢復地位,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西山」、「南山」、「北山」再起?
延伸知識︰「加油」一詞的來曆
21「文房四寶」指哪四寶?
延伸知識︰為什麼臂擱又叫「竹夫人」?
224一個人纔華枯竭為什麼常被說成是「江郎纔盡」?
延伸知識︰「夢筆生花」生齣的是什麼花?
23為什麼請人刪改文章要客氣地說請「斧正」?
延伸知識︰「徒災梨棗」、「壽之梨棗」是什麼?
24請人代筆寫文章為什麼叫作「捉刀代筆」?
延伸知識①:刀筆吏
延伸知識②:「紹興師爺」為什麼成為師爺的泛稱?
25知識分子過去被戲稱為「老九」,為什麼他的排行不是「老大」、「小三」,而偏偏放在八下十上的位置上呢?
延伸知識︰中國的「士」
26為什麼以諷刺滑稽方式錶達的詩被人們叫作「打油詩」?
延伸知識︰「打詩鍾」是一種什麼遊戲?
27鬍編亂造為什麼被稱作「杜撰」?
延伸知識︰「小說」是道聽途說、不登大雅之堂的虛構之詞嗎?
28為什麼要在信封的下款處寫上「××緘」的字樣?
延伸知識︰過去書信為什麼又叫「尺牘」?
29文章荒謬不通暢常被批為「狗屁不通」,為什麼是狗屁而不是豬屁、馬屁、牛屁呢?
延伸知識︰為什麼人們喜歡在彆人麵前說自傢的孩子是「犬子」、「豚兒」?
30我們現在聽的各種樂麯,為什麼統稱為「音樂」呢?
延伸知識︰「歌」與「麯」有何不同?
31「四麵楚歌」中的「楚歌」指的是哪裏的歌?
延伸知識︰象棋棋盤上的「楚河漢界」是怎麼産生的?
32人們常說「對牛彈琴」,但彈琴的人到底是誰呢?
延伸知識︰「鄭衛之聲」、「靡靡之音」是形容什麼樣的音樂?
33為什麼稱知心朋友為「知音」?
延伸知識︰「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的地點在哪裏?
34中國的肖像畫為什麼又叫作「寫真」?
延伸知識︰「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指的是什麼?
35古人最早使用的計算工具是什麼?
延伸知識︰孔門六藝裏有沒有數學?
36「菱花」是什麼花?
延伸知識︰古人為什麼用銅做鏡子?
37形容金錢的魔力時常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為什麼是推磨而不是去推車呢?
延伸知識①:銅錢與金、銀等錢幣之間是怎麼進行兌換的?
延伸知識②:古代的一兩銀子值現在多少錢?
38正月十五大傢吃的湯圓為什麼叫「元宵」呢?
延伸知識︰為什麼元宵節要張燈結綵?
39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
延伸知識︰餃子的近親「餛飩」、「肉燕」
40人們為什麼把一些喜歡吃的小零食叫作「點心」?
延伸知識︰天津著名包子為什麼取「狗不理」這樣的名字?
41為什麼說「香菇」是從「香姑」變來的?
延伸知識︰「香港」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42為什麼人們把杭州菜館做的紅燒肉叫作「東坡肉」?
延伸知識︰「西施舌」是一道什麼菜餚?
43人們喜食的饅頭又叫饅首,跟「頭」、「首」有關係嗎?
延伸知識︰《水滸傳》說武大郎每日做炊餅賣,他賣的是餅還是饅頭?
44過年時長輩為什麼要給晚輩「壓歲錢」?
延伸知識︰為什麼元月叫「正月」?
45新年登門的乞丐為什麼和財神有關呢?
延伸知識︰丐幫
46為什麼底本叫作「藍本」?
延伸知識︰「黃頁」是什麼書?
47中藥治病為什麼要「如法炮製」?
延伸知識︰中藥的取名之法
48醫生所開藥方中的「藥」與「方」有無區彆?
延伸知識︰方劑是怎麼組成的?「七方」、「十劑」是什麼方,什麼劑呢?
49中國古代有醫療機構嗎?
延伸知識︰從〈清明上河圖〉看到的宋朝醫學情況
50古代為産婦接生的「産婆」為什麼又叫「穩婆」?
延伸知識︰海外華人居住的地方為什麼習慣稱為「唐人街」?
51「愛屋及烏」是什麼意思?
延伸知識︰為何說「問世間情為何物」這句名言源於兩隻大雁的生死情?
52心裏高興、愉快,可以稱為「歡喜」,「歡喜」的本義是什麼呢?
延伸知識︰「囍」字的由來
53現在企業界有成就的人士,常被大傢稱贊為「強人」,若是女性,則奉送一個「女強人」之稱,那麼過去強人指的是什麼人呢?
延伸知識︰「綠林好漢」一詞的來曆
54為什麼「閑雲野鶴」可用來形容人的無拘無束?
延伸知識︰宋元畫傢為什麼喜歡自稱「道人」?
55過去普通人為什麼被稱為「匹夫」?
延伸知識︰大丈夫
56《紅樓夢》裏有沒有用過「她」字?
延伸知識︰你、我、他等人稱、或稱物的代名詞,在古文中是怎麼錶示的?
57「三十而立」到底立什麼?
延伸知識︰為什麼二十歲的男子古時候被稱為「弱冠之年」?
58為什麼說「韆裏姻緣一綫牽」?
延伸知識︰夫妻為何又稱「冤傢」?
59為什麼隨便閑聊叫「談天」?
延伸知識︰為什麼北京方言把「神聊」叫作「侃大山」?
60傢裏有女就是「安」字,為什麼呢?
延伸知識︰為什麼「男主外,女主內」?
61過去為什麼要用斑鳩來體現敬老之意?
延伸知識︰康熙、乾隆與韆叟宴
62「老頭子」一詞最初是對老年人不敬的稱呼嗎?
延伸知識︰關於老人不同年齡的說法
63為什麼會有「麒麟送子」之說?
延伸知識︰偷瓜送子
64送人財物為什麼稱「布施」?
延伸知識︰寺廟裏常見人們燒香拜佛,為何要燒香拜佛呢?
65宇宙為什麼被佛教徒稱為「大韆世界」?
延伸知識︰佛教徒嚮往的「極樂世界」
66韆手觀音真有韆手嗎?
延伸知識︰開光
67為什麼佛祖釋迦牟尼被稱為「如來」?
延伸知識︰為什麼說「跳不齣如來佛的手掌心」?
68「三生有幸」、「緣定三生」等說法中的「三生」指什麼?
延伸知識︰為什麼要跳齣三界外呢?
69為什麼慣用語被稱為口頭禪?
延伸知識︰野狐禪
70人們為什麼把以親身經曆為例說理稱為「現身說法」?
延伸知識︰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71貨幣單位的「元」是怎麼來的?
延伸知識︰錢為什麼有「阿堵物」的彆名?
72為什麼古代商品交換的場所被稱為「市井」?
延伸知識︰「羅漢錢」是羅漢(僧人)使用的特殊錢幣嗎?
73清代的行業組織為什麼叫「會館」、「公所」?
延伸知識︰清代的商幫
74為什麼說當鋪起源於寺院的僧庫?
延伸知識︰清代發行的公債
75為什麼俗稱經商貿易的學問為「生意經」?
延伸知識︰明清時期晉商為什麼能在中國商界執牛耳?
76古代的商店招牌叫什麼?
延伸知識︰古代的商店招牌大約有幾種?
77木蘭不姓花,為何叫「花木蘭」?
延伸知識︰「關山度若飛」中的「關山」在何方?
78「壓軸戲」為什麼是一場演齣中最為精彩的一齣戲?
延伸知識︰參軍戲為什麼跟相聲有淵源?
79過去官員齣行為什麼要鳴鑼開道?
延伸知識︰「八抬大轎」是什麼規格的待遇?
80為什麼工資又被稱為「薪水」?
延伸知識︰私塾先生的束脩
81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法律,「法律」一詞原是什麼意思?
延伸知識︰獨角獸為什麼象徵法律與公正?
82「鞦後算帳」這句讓人聽瞭害怕的話,暗指什麼?
延伸知識︰古代的刑與法有沒有區彆?
83探聽消息的人為何叫「耳目」?
延伸知識︰中國古代是否有從事特務職業的人員?
84為什麼「一畝三分地」指的是跟個人相關的利益?
延伸知識︰古人認為人有「七情六欲」,何謂七情、六欲?
85古代科舉考試中有沒有槍替?
延伸知識︰古代用什麼防範槍替作弊?
86過去進學的生員為什麼被稱為「秀纔」?
延伸知識︰秀纔的第一名叫什麼?
87為什麼老師教授的弟子又被稱為「門生」?
延伸知識︰為什麼稱進士為「天子門生」?
88為什麼考中進士被戲稱為「登龍門」?
延伸知識︰「連中三元」是什麼?
89為什麼古代的一些朝代前要加上「東」、「西」、「南」、「北」,例如「東漢」、「西漢」、「南朝」、「北朝」呢?
延伸知識︰為什麼皇帝的墳墓稱為「陵」?
90東漢有「清議」,魏晉尚「清談」,二者有什麼不同?
延伸知識︰《世說新語》,魏晉人的沙龍文學
91為什麼古代把國傢稱為「社稷」?
延伸知識︰社稷壇為什麼敷設五色土?
92楚莊王「問鼎中原」,這裏的「鼎」是器物嗎?
延伸知識︰「一言九鼎」是什麼?
93大傢常說「錦綉河山」,為什麼要用「錦綉」形容河山呢?
延伸知識︰「赤縣神州」為什麼是指中國?
94為什麼故鄉、傢鄉又被稱作「桑梓」?
延伸知識︰《儒林外史》的作者為什麼取名叫「敬梓」?
95為什麼山川形勝被古人統一命名為「地理」呢?
延伸知識①:「中國」為什麼是華夏神州的代稱?
延伸知識②:《西遊記》提到的佛教四大部洲,其中對應中國的是哪一塊地方?
96煉石補天的女媧是炎黃子孫的母親神嗎?
延伸知識︰中國有沒有像西方傳說中上帝造人的男性始祖神?
97三國赤壁之戰是在哪裏展開的?赤壁之戰的地點為什麼叫作「赤壁」呢?
延伸知識︰為什麼又有「東坡赤壁」的說法呢?
98有句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什麼是「江湖」?
延伸知識︰「九州」指哪九州?
99「光餅」為什麼跟平定倭寇侵擾有關?
延伸知識︰武夷岩茶為什麼叫作「大紅袍」?
100為什麼有種荔枝叫「妃子笑」?
延伸知識︰「老佛爺」是對慈禧太後的專稱嗎?
101明清時期的最高行政機關為什麼稱為「內閣」?
延伸知識︰官府為什麼又叫「衙門」?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10為什麼寡廉鮮恥的人被喚作「王八」?
 
過去,社會上一些寡廉鮮恥的人,往往獲得「王八」、「王八蛋」、「王八羔子」之類的罵名。其實,「王八」原來是實有其人的。據《新五代史.前蜀世傢》的記載,「王八」是五代十國時的前蜀主王建的大名。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也。「隆眉廣顙,狀貌偉然」。因為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專門從事偷驢、宰牛、販賣私鹽的勾當,又加上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與他同鄉的人都叫他「賊王八」。金人元好問〈雜著〉詩:「泗水龍歸海縣空,硃三王八竟言功!」
 
再者,「王八」還可被視為「忘八」的諧音。《通俗編.品目》說:「《七修類稿》:『今詈人曰王八,或雲忘八之訛。言忘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忘八」便是八項德行中缺最後一項,即無「恥」。
 
而在民間,「王八」更經常指一種動物,烏龜,尤其是丟臉的人。如明代郭勛編的《雍熙樂府》中有一首〈叨叨令兼摺桂令〉,就將「龜兒」和「王八」連在一塊,用來指同一種人:「蝦兒腰,龜兒輩,玉連環係不起香羅帶;脊兒高,絞兒細,綠茸毛生就的王八蓋。」
 
為何以「王八」代稱「烏龜」呢?據《史記.龜策列傳》載:「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傢必大富至韆萬。一曰北鬥龜,二曰南辰龜,三曰五星龜,四曰八鳳龜,五曰二十八宿龜,六曰日月龜,七曰九洲龜,八曰王龜。」這篇由西漢史學傢褚少孫增補的〈龜策列傳〉中,作者根據遠古時代三皇、五帝以「神龜」和蓍草蔔筮的傳說,將「神龜」分為八種,第八種名為「王龜」。於是,後人便將這列在第八位的「王龜」簡稱為「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成瞭烏龜的彆名。
 
烏龜、王八、無恥一旦連在一起,於是「烏龜」最後就與妓院扯上關係。指揮妓女應召陪客的假母習稱老鴇,她的丈夫就被稱為「烏龜」、「龜奴」。妓女日常和嫖客們打情罵俏,摟摟抱抱,而這個時候,老鴇的丈夫隻能躲到一邊去。後來推而廣之,大傢就把那些妻子紅杏齣牆的丈夫,都稱為「烏龜」或「王八」瞭。
 
∣延伸知識∣妻子紅杏齣牆的人為何又被稱為「戴綠頭巾」、「戴綠帽子」呢?
 
「綠」在中國古代的顔色等級上最低。在唐代,官吏有袍,品級最低者即是「綠」色。

用户评价

评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這個書名,簡直就是一道懸念迭起的人生謎題,讓我立刻被吸引住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幾乎是中國人的一種普遍體驗,但“江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又為何會讓人“身不由己”?這本書,顯然是要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這個角度,給我們一個全麵的解答。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像一個技藝精湛的考古學傢,通過挖掘古老的詞語,層層剝開“江湖”的神秘麵紗。它會不會涉及到古代的官場規則,文人交往的潛規則,還是市井小民的生存智慧?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江湖”形象,它不再是刻闆印象中的樣子,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復雜、社會的變遷,以及個體在其中努力求存的身影。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在研究詞語,更是在解讀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穿越時空的文化基因。我渴望從中獲得一種更深刻的理解,去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去理解那些讓我們“身不由己”的力量,並從中汲取智慧,更好地麵對人生。

评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這個書名,像一個古老的引子,瞬間點燃瞭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好奇心。我總覺得,中國古人的智慧,都藏在那些看似尋常的詞語和俗語裏,而“江湖”這個概念,更是其中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符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聽起來就飽含著一種宿命感和無力感。這本書,顯然就是要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這個獨特的視角,來破解“江湖”的秘密。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會從哪些具體的詞語入手?是通過對“江湖”一詞的詞源學分析,還是通過解讀那些與“江湖”相關的古詩、古文、甚至是民間諺語?我期待著,在作者的帶領下,能夠穿越時空的界限,去感受古人對於“江湖”的理解。是那種俠肝義膽的快意恩仇,還是在權力漩渦中的爾虞我詐?亦或是世俗生活中的人情冷暖?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梳理語言的演變,更是在描繪一幅幅生動的社會圖景,幫助我們理解古人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網絡中生存,又是如何應對那些“身不由己”的境遇。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江湖”這個概念有更清晰、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瞭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世界,但又感覺它有著更廣闊的維度。《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這個題目非常精準地抓住瞭我的興趣點。“江湖”二字,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它既是具體的地域,又是抽象的社會,更是人生的一種狀態。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是道齣瞭無數人在復雜社會環境中的真實寫照。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概念,必須從它的源頭追溯,而這本書的副標題“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恰恰指明瞭一條通往真相的路徑。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對古人詞語的細緻考證和文化解讀,為我們描繪齣一幅清晰的“江湖”圖景。是那些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情,還是市井小民口中的“雞毛蒜皮,傢長裏短”的瑣碎?它會不會涉及到古代的官場,古代的商界,古代的市井生活?這本書,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一本語言學或者文化常識的書,它更像是一把鑰匙,能夠解鎖我們對自身所處社會的一種更深刻的認知。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擺脫對“江湖”的刻闆印象,真正理解它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以及它對我們當下生活所産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评分

當我看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這個書名時,腦子裏瞬間湧現齣瞭無數的畫麵和思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幾乎是中國人的一種集體記憶,但“江湖”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從未深入思考過。而這本書,顯然是要帶著我們去探尋這個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詞匯背後的深刻含義。副標題“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更是直接點明瞭其研究方法和視角。我一直覺得,古人的語言,往往比我們現在的語言更加凝練、更有深度,每一個詞語都可能蘊含著一段曆史,一個故事,一種智慧。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分析一些具體的古人詞語,比如“江湖”本身是如何演變的,它在不同的時代有著怎樣的含義,又或者是一些與“江湖”相關的成語、詩句,來層層剝繭,揭示齣“江湖”的真實麵貌。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語言的解讀,更是關於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生存法則的一次係統梳理。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古人會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以及這種“身不由己”究竟包含瞭哪些層麵的含義。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每個人,無論身處何種時代,都可能在某種意義上,活在屬於自己的“江湖”之中。

评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都被這個名字吸引住瞭。聽起來就很有故事感,很有那種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俗語,每個人都能脫口而齣,但真正去追究它的起源,它的深層含義,又有多少人能說清楚呢?而這本書的副標題,“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更是點齣瞭它探討的重點。我一直覺得,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個詞語,每一個俗語,背後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觀念。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大門。我期待著,通過對這些詞語的深入解讀,能更清晰地理解“江湖”這個概念,不僅僅是武俠小說裏刀光劍影的打鬥,更是古代社會復雜的人際關係,生存的智慧,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種種無奈與掙紮。我想,這本書一定不會僅僅停留在詞語的解釋上,它會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示齣隱藏在詞語背後的文化肌理,讓我感受到古人生活的溫度和智慧。也許,讀完這本書,我再聽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時,會有全然不同的感受,會更加理解那些身處其中的人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進退維榖。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詞語的書,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度巡禮,一次與古人靈魂的對話。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就是一記響亮的號角,直接把我拉入那個充滿神秘與無奈的“江湖”世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哲思,一種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的詞語和俗語充滿瞭好奇,總覺得它們不像我們現在造齣來的詞那麼直白,而是經過歲月的沉澱,蘊含著更豐富的含義。特彆是“江湖”這兩個字,它在我的腦海裏,一直是一個模糊而又充滿吸引力的概念。是刀劍相嚮的恩怨情仇?是綠林好漢的俠肝義膽?還是世俗社會裏人情世故的復雜糾葛?這本書,看名字就知道,是要把我帶進一個用詞語和文化常識來解析“江湖”的世界。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些古人的詞語切入?是通過分析某個具體的成語,某個詩詞中的意象,還是某個曆史典故?我期待著,在作者的引導下,能一步步揭開“江湖”的麵紗,理解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某個區域,更是一種生存狀態,一種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網,一種在社會規則和個人意誌之間搖擺不定的人生哲學。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夠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隻是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無奈、妥協、以及在睏境中尋找齣路的那種堅韌。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簡直就是對我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興趣的讀者的“量身定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耳熟能詳的話,總讓我思考,到底是什麼構成瞭這個“江湖”,又是什麼讓人們“身不由己”?而這本書,赫然打齣瞭“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的旗號,這簡直太對我的胃口瞭。我一直堅信,語言是文化的根基,而古人的詞語,更是飽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智慧。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從哪些古老的詞匯中挖掘齣“江湖”的真諦?是某個詩篇中的意境,某個曆史典故的暗示,還是某個民間傳說中的隱喻?我期待著,通過對這些詞語的解讀,能夠看到一個更加豐富、更加多元的“江湖”圖景,它可能不僅僅是武俠小說裏的那個概念,更包含瞭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人際關係等方方麵麵。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語言學的書,更是一次深入瞭解中國古代社會運作方式和生存哲學的絕佳機會。我想,讀完這本書,我再聽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時,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洞察,甚至多一份對人生境遇的坦然。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那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嚮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句對人生百態的概括,一個引人入勝的謎題。我對“江湖”這個詞,一直有著復雜的情感,它既意味著自由與俠義,又常常伴隨著規則與束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是道齣瞭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無奈。而這本書,顯然是要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的角度,來為我們解讀這個核心概念。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溯源古代詞語的演變,來展現“江湖”這個概念的豐富內涵。它會不會涉及到古代的官場傾軋,商場博弈,甚至是文人之間的清談與交往?亦或是市井之人的生存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生動的詞語分析,輔以豐富的文化常識,帶領我一步步走進古人的世界,理解他們是如何看待“江湖”的,又是如何在這種“江湖”中生存的。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是對一個詞語的探究,更是一次對中國社會形態和個體命運的深刻洞察。我渴望從中獲得一種更宏大的視野,去理解“身不由己”的根源,以及在“江湖”中,我們應有的智慧和態度。

评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這個書名,就像一個引人入勝的懸念,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前半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幾乎是中國人心照不宣的共同體驗,但“江湖”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很多人都曾模糊地思考過。而這本書,則劍指“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這一獨特的角度,試圖為我們揭示“江湖”的真諦。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語言考古學傢,從古老的詞匯中挖掘齣“江湖”的多重含義。它是否會涉及到古代的社會階層、權力結構,還是人際關係的微妙運作?它又將如何解釋“身不由己”這一充滿無奈的感受?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看到一個更加豐富、更加 nuanced 的“江湖”圖景,不再是單一的武俠概念,而是包含瞭政治、經濟、文化、倫理等方方麵麵的復雜交織。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一次對人生哲學的一次深刻反思。我渴望從中獲得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以及那些讓我們“身不由己”的社會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扇通往古老中國的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什麼是江湖?:從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3》,這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和哲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幾乎是中國人的一種集體潛意識,但“江湖”究竟是什麼,卻是一個很少有人能說清楚的概念。而這本書,以“古人詞語學文化常識”為切入點,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新穎且有深度的研究視角。我一直覺得,古人的智慧,往往體現在他們對語言的運用上,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典故,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對“江湖”相關詞語的考證和解讀,為我們呈現齣一個真實而立體的“江湖”世界。它會涉及到古代的官場 politics,士林風氣,還是市井百態?它是否會揭示齣“身不由己”的深層原因,是製度的壓迫,還是人性的弱點?這本書,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詞匯的書,它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一次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人生哲學的一次係統梳理。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為什麼古人會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以及這種“身不由己”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曆史和文化根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