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案的蟲:昆蟲的證詞與綫報,警察靠我纔聽懂。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的法醫昆蟲學權威的神祕日常

破案的蟲:昆蟲的證詞與綫報,警察靠我纔聽懂。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的法醫昆蟲學權威的神祕日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法醫昆蟲學
  • 昆蟲
  • 破案
  • 推理
  • 科普
  • 懸疑
  • 犯罪
  • 科學
  • 法醫學
  • 動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你的工作是?」每當初相識的朋友這樣問我。
  「我研究法醫昆蟲學。」我總是這樣迴答。
    
  「啊,昆蟲?所以你一定很懂蝴蝶、獨角仙和鍬形蟲吧?」
  「不,我專門研究群聚在腐爛屍體上的蛆蟲和蠅類……。」

  此時,現場就會變成一片靜默,對方還會下意識的往後退……。
  這就是本書作者,日本法醫昆蟲學權威三枝聖的日常,因為他,
  全日本的警察再也不會帶著殺蟲劑噴霧罐去現場瞭……。

  什麼是法醫昆蟲學?
  就是將蠶食人類屍體的昆蟲視為證據,藉此推測被害者的死亡時間,
  協助警方進行犯罪過程的推斷。本書一一剖析犯罪現場的真實案例,
  告訴你該怎麼「聆聽」,纔能解讀這些破案的蟲所透露的訊息。

  .蛆的種類、位置、數量,會透露死時的狀態!
  屍體的第一發現者幾乎都是蒼蠅,從蛆蟲種類、數量,可以推測死亡多久,
  準確度高於單純觀察屍體腐爛程度。
  怎麼分辨死者是仰躺或趴躺死亡?要看卵塊齣現在哪裏!為什麼?
 
  .是否曾長期陳屍室內?這種蟲會透露。
  如果死者被藏在室內,沒有雌蠅産卵,怎麼推斷死亡間隔時間?沒有蒼蠅,
  室內屍體上若看見大量的褐色縴維狀物質,就錶示曾長期陳屍在室內。
  但其實這是鰹節蟲的排泄物,質地非常輕,隻要有水分就會輕易崩塌。
        
  .比目擊者的迴憶還正確,法醫昆蟲學的推測有一定的精準度。
  目擊者說好像「半個月前」還見過死者,法醫解剖卻認為早已超過「兩週」,
  所以死亡時間到底是?此時就讓法醫昆蟲學透過昆蟲來判斷。

  ‧是被燒死還是死後焚屍。怎麼得知?
  火災滅火完畢後,現場發現燒損的屍體,解剖時其中竟然有10隻左右蛆蟲,
  這到底是意外還是毀屍滅跡縱火案?關鍵在肉蠅的種類和習性!
 
  ‧我的工具不是刀,而是一把尺!
  法醫解剖屍體用手術刀,法醫昆蟲學者卻用一支15公分的直尺!
  隻要測量屍體上蛆蟲體長,就能推算死亡時間,對瞭,還要外加一個熱水杯。

  此外,作者還自建一個「屍體菜園」,隻是這個菜園沒有菜,隻有「豬老屍」,
  利用死亡的豬隻進行各種昆蟲實驗,像是春天的蟲和鼕天的蟲,哪裏不一樣?
  這些蟲如果齣現在屍體上,又該如何解讀?
    
  還記得多年前轟動一時的《CSI犯罪現場》影集裏的男主角葛瑞森嗎?
  他就是一位法醫昆蟲學傢,你幻想成為跟他一樣鐵口直斷、睿智推理的專傢嗎?
  本書就是描述,這些天天看屍體、也看蟲的專傢的神祕日常。
  至少,以後看小說追劇時,你知道編劇導演是不是在瞎掰。

各界推薦

  國立颱灣大學昆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蕭旭峰
  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係教授兼科學實驗室主任/白崇彥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係副教授/賴擁連
  知名專欄作傢/王大師
 
《蟲跡追蹤:法醫昆蟲學的微觀偵查藝術》 (圖書簡介) 在塵封的犯罪現場,人類的感官往往會忽略那些最微小、最關鍵的綫索。而對於那些身披外衣、悄無聲息地在時間洪流中扮演著忠實記錄者的生命體而言,每一個腐爛的組織、每一片凋零的葉子,都承載著等待被解讀的秘密。本書並非一部驚悚小說,而是一部深入法醫昆蟲學這一冷門而關鍵學科的專業解析與案例集錦。它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由微小生命構築的、與死亡和時間緊密相連的偵查世界。 本書的主角,是一位在科學界享有盛譽,但在大眾視野中略顯神秘的法醫昆蟲學傢。他並非手持利刃的刑警,而是手持放大鏡、手捧咖啡、習慣以冷靜的科學視角審視死亡現場的學者。他的“武器”是精密的鑷子、培養皿和無處不在的科學知識,他的“綫索”則是昆蟲的種類、它們的生命周期階段,以及它們在特定環境下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生物學印記。 時間的沉默證人:昆蟲的生命史與死亡時間推定 犯罪現場的時間綫重建,往往是案件偵破的基石。而昆蟲,特彆是以屍體為食的蠅類和甲蟲,是判斷死亡時間的“生物鍾”。本書將詳細闡述法醫昆蟲學如何利用這些微小的生物來提供精準的時間估算。我們將看到,從卵、幼蟲、蛹到成蟲的各個階段,每一步的代謝速率都受到環境溫度的深刻影響。 讀者將瞭解到“積溫模型”(Accumulated Degree-Day Model)在實際案件中的應用。這不僅涉及基礎的生物學知識,更關乎如何在復雜的野外環境中,排除溫度波動、濕度變化等乾擾因素,精確鎖定案發時間範圍。書中會穿插關於不同地域、不同季節昆蟲活動模式的對比分析,揭示昆蟲行為與地理環境的微妙聯係。 物種的地理足跡:揭示案發地點的真相 昆蟲的分布具有極強的地域性。某種甲蟲可能隻在特定海拔或植被覆蓋的區域齣現。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對現場采集到的昆蟲物種進行鑒定,來確定死者是否被移動過,或者嫌疑人是否攜帶瞭特定區域的生物證據。 書中會描繪一個場景:一具屍體在郊外被發現,但現場采集到的優勢蠅種卻屬於城市熱島效應下的物種。這種“不協調”立刻指嚮瞭屍體轉移的可能性。作者將以清晰的圖示和詳盡的案例分析,解釋如何利用昆蟲的生態學知識,構建起從“此地”到“彼地”的生物學橋梁,反駁或證實辯方的陳述。 超越腐敗:昆蟲在毒物分析與DNA提取中的角色 法醫昆蟲學的應用遠不止於確定死亡時間。隨著科技的發展,昆蟲幼蟲的消化道內容物和它們的組織本身,正成為重要的輔助證據來源。 本書會介紹如何從蛆蟲體內提取受害者的殘留物。例如,如果受害者服用瞭特定藥物或毒物,這些物質可能會在蛆蟲體內積纍。通過對蛆蟲組織進行毒理學分析,可以間接證實死者生前的健康狀況或中毒情況,尤其是在屍體高度腐敗、傳統毒物檢測方法失效時,這種“活體樣本”的價值無可替代。 此外,昆蟲在現場的活動軌跡,有時還能攜帶上嫌疑人留下的DNA痕跡,或是受害者在掙紮中脫落的微量體液。這些微觀痕跡,如何在昆蟲的體錶或消化道中被成功提取並進行有效比對,將在書中得到細緻的論述。 現場工作的藝術:從“拿尺”到“捧杯”的日常 本書的敘事風格將力求還原一位頂尖法醫昆蟲學傢的真實工作狀態。他們不是在冷冰冰的實驗室裏進行機械操作,而是在多變的氣候、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與時間賽跑。 “拿尺不拿刀”,強調瞭其工作性質的科學性和非暴力性。他們的“丈量”是基於生物學規律的精確計算,而非武力的威懾。而“捧熱水杯齣勤”,則描繪瞭其工作環境的真實寫照——無論嚴寒酷暑,勘察工作隨時待命,而一杯熱水,或許是維持穩定工作狀態的簡單慰藉,也象徵著在極端環境下對科學冷靜的堅守。 作者將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分享處理那些令人不適、挑戰生理極限的現場經驗,以及如何在這種壓力下保持思維的敏銳和操作的精準。書中不乏對昆蟲學愛好者可能感到新奇的細節描述,例如如何搭建臨時的溫控培養箱以確保證據鏈的完整,或是在沒有電力支持的情況下,如何利用自然環境的微氣候進行初步的現場觀察。 案件的深度剖析:科學的邏輯與人性的復雜 書中精選瞭數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案件,它們不僅展示瞭法醫昆蟲學如何“力挽狂瀾”,幫助警方鎖定真凶,同時也深刻揭示瞭人性在極端情境下的復雜麵貌。這些案例的分析將側重於科學證據是如何與傳統的物證、口供等證據相互印證,最終構建起無可辯駁的邏輯鏈條。 我們會看到,當所有人為犯罪的“完美”設計所迷惑時,那些微不足道的蟲子,卻以其純粹的生物學規律,揭示瞭隱藏在陰影下的真相。這本書旨在普及法醫學知識,揭示科學在維護社會正義中的強大力量,並嚮那些默默耕耘在科學前沿的觀察者緻敬。 本書內容翔實,論述嚴謹,適閤所有對犯罪偵查、生物科學、法醫學感興趣的讀者。它將改變你對“微小生物”的看法,讓你明白,在生命的每一個角落,都可能隱藏著破解謎團的關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三枝聖


  1971年生於日本埼玉縣。從就學前到高中畢業為止一直在北海道生活。1996年弘前大學研究所理學研究科生物學主修結業,碩士(理學)。1997年擔任岩手醫科大學醫學院法醫學講座技術員。2005年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岩手醫科大學),同年擔任岩手醫科大學文理學院生物學科講師。隨後伴隨改組,曾擔任岩手醫科大學共通教育中心生物學科講師,目前於同所大學擔任通識教育中心生物學科講師。

  21世紀初期因迫於需要,開始從事岩手縣的法醫昆蟲學研究。目前的研究課題是關於在春季發現的屍體於法醫昆蟲學上的死亡時間鑑定,以及提升法醫昆蟲學在寒暖交界期推測死後間隔時間的精準度。因為有ALDH2*2/ALDH2*2基因,所以無法喝酒。

譯者簡介

林信帆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中日組修業完畢,為專職專業的自由譯者。

  譯有《破解四季報,年年找到漲10倍飆股》、《手把手!勝率之王教你買股票》、《Amazon的人為什麼這麼厲害?》(皆為大是文化齣版)等書。
 

圖書目錄

特此說明
推薦序一 一本講法醫昆蟲學者日常工作的書/蕭旭峰
推薦序二 用昆蟲破案,古人早就懂,法醫昆蟲學淵源久遠/白崇彥

第一章 法醫昆蟲學是看屍體、還是看昆蟲?
1. 打開門,「聞」,否則待會就習慣瞭
2. 「您的工作主要是……」「研究蛆」    
3. 法醫解剖室裏「你追我跑」
4. 聆聽屍體的第一發現者──雌蟲的證詞
5. 昆蟲能告訴我當事人死亡時間嗎?
6. 會指認凶器的蒼蠅
7. 也是科學辦案,卻不受警方重視
8. 韓國航運老董命案,蛆蟲幫忙破的
9.《CSI犯罪現場》不全是虛構
10. 既提供蒐證、又破壞現場
11. 誤打誤撞成為法醫昆蟲學先驅
12. 冷血或冷靜?

第二章 破案的蟲,這樣透露綫索
1. 什麼蟲會把屍體當食物?
2. 蛆的種類、位置、數量,透露死時狀態
3. 食屍者生命史
4. 不同腐敗期,見到不同蒼蠅
5. 蛆蟲不隻會爬,有的還會跳
6. 屍體不見蛆?因為埋葬蟲來瞭
7. 是否曾長期陳屍室內?這種蟲會透露
8. 偵查人員的法醫昆蟲學手冊—─採集    
9. 腐敗狀態不易判斷死亡時間,得靠昆蟲
10. 氣溫,加上蒼蠅
11. 我的工具不是刀,而是一把尺
12. 比目擊者的迴憶還正確
13. 死活都能給你綫報的蟲
14. 死後被焚屍。怎麼得知?

第三章  我的屍體菜園,不種菜
1. 為瞭研究,自製屍體菜園
2. 豬老屍傳授我雄厚功力

第四章  讓警方閤作
1. 帶著殺蟲劑的警察?老天!
2. 養成採集昆蟲習慣的警察(熱水)杯杯

後記  在沒有競爭者的領域,成瞭他們說的權威、先驅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您的工作主要是……」「研究蛆」

  在社會上,當有人問你從事什麼工作時,大傢多半會迴答隸屬的組織名稱和頭銜。至於我,則會迴答「我是岩手醫科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生物學科講師」,名片上也是印著這個頭銜。簡單來說,就是岩手醫大的生物老師。但在研究人員之間,工作一詞在大多數場閤,指的是研究領域,會介紹自己的研究對象(材料)和研究課題。我的工作則是法醫昆蟲學。接著,又會齣現另一個問題。

  法醫昆蟲學(特彆是在日本)因為是平常人很難注意到的領域、認知度很低,所以對方肯定會反問我:「法醫昆蟲學?」不齣所料……對方很明顯擺齣睏惑的錶情。周圍的人看不下去,便會幫我介紹「 這個人是研究昆蟲……」,但對方話還沒聽完,就會說:「啊,昆蟲嗎?那您是因為喜歡蝴蝶、獨角仙或鍬形蟲之類的,所以在研究那些昆蟲吧。」於是狀況從睏惑變成瞭誤解。我想,對雙方來說,保持誤解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樣聊下去會沒有交集。

  「不是,我的研究對象是群聚在腐爛屍體上的蛆蟲之類的……。」我下定決心說齣口後,對方的錶情又變迴瞭憐憫,或是睏惑中帶有恐懼。

  這不意外。

  畢竟不喜歡(甚至是討厭)昆蟲的人本來就很多,而且偏偏又是蛆蟲這種「惡心生物」和「不想看見的東西」──腐爛屍體的搭配。對方頓時啞口無言,似乎無意間還後退瞭幾步。我們之間不論在物理上或心理上的距離,似乎都拉開瞭。這種微妙的氛圍,也在我的預料之中。於是我慢慢消失蹤影,離開談話的場閤。

  法醫昆蟲學是譯自英文的「forensic entomology」,或許可以做以下的定義:「將昆蟲視為證據之一,調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發生、且與昆蟲有關的各種問題,並加以解決的領域。或是為瞭活用在調查、偵察中,而研究昆蟲的領域。」

  歐美曾齣版法醫昆蟲學的相關書籍,但對法醫昆蟲學的定義還是很模糊,所以適用範圍橫跨多方麵。

  所謂「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發生、且與昆蟲有關的各種問題」,是指在食衣住行、衛生或騷擾人們生活的害蟲。例如餐飲店提供的菜餚和加工食品中混有昆蟲(的殘骸)時,要鑑定是在烹煮(製造)過程中混入的,還是之後故意混入等情況。

  其他還包含木造建築的白蟻蝕害、經濟動物(肉牛、乳牛、飼養的豬與雞等)或玩賞動物(寵物)的衛生管理,也就是飼料的保管和排泄物等的適當處置問題,此外,也包含調查導緻傳染病發生之細菌及病毒的媒介──昆蟲。

  其中也包含符閤一般的翻譯名稱「法醫昆蟲學」的項目(或許是因為這門學問在法醫上的運用比較有名),理由是因為這個領域和搜索調查機構(警方)有很深的關聯。

  具體來說,是因為「將蠶食人類屍體的昆蟲視為證據並分析,藉此推測死後間隔時間」,是法醫昆蟲學的主要目的之一(這種超窄領域的主要目的,到底要分析到什麼程度,這部分暫且先忽略)。我主要的工作也是這個。

  這裏分享一些他國在法醫昆蟲學上的案例。有份報告指齣,為瞭分辨在紐西蘭查扣的大量大麻是國産品還是走私品,專傢分析瞭附著在大麻上的節肢動物(昆蟲和蜱等),再對照其地理分布後,發現其産地是在泰國西北部,因此得知該批大麻是走私品。此外,美國還曾經分析瞭附著在汽車上的昆蟲學證據,推測齣汽車的行駛路徑,而推翻瞭嫌疑人的證詞。

  僅看這類搜索調查機構利用的案例,也可以瞭解這門昆蟲學未必限定在法醫學領域(不是隻和屍體有關),所以其實我認為翻譯成「法律昆蟲學」會比較適當。就目前的結論來說,用「標榜是法醫昆蟲學者的人在研究的領域,也是由旁人的眼中來看,不太懂得在做什麼的三厭(臭味、厭惡、惡心)領域」來形容法醫昆蟲學,或許可說是較貼切的說法吧(按:為配閤颱灣讀者的閱讀,本書中所使用的名詞,還是以「法醫昆蟲學」為主)。

推薦序

一本講法醫昆蟲學者日常工作的書

國立颱灣大學昆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蕭旭峰


  有時會有人問我,法醫昆蟲學者平常都在做些什麼事?其實一時也很難說得清楚,直到我讀瞭三枝聖博士所寫的這本《破案的蟲》之後,我發現可以推薦他們去讀這本書。

  日本和颱灣一樣,像這一類涉及死亡案件的相關研究工作,一般都比較乏人問津。雖然大傢對於推理小說興趣盎然,但真正需要實際從事相關工作時,卻又常常裹足不前。我想這也許是東方國傢較少人研究或從事這類工作,而使得法醫昆蟲學傢成為瞭「稀有動物」的原因吧。

  在本書中,作者以平淡輕鬆的描述,說明瞭平日與蛆蟲為伍、翻動腐敗屍體、忍受臭味、處理蛆蟲標本、以蛆蟲推論死亡時間,同時又得忍受執法界的不重視,我隻能說,真的還滿寫實的。

  在颱灣,目前這類工作還不能算是正式的職務,但在實務上確實有其需求,且已經進行瞭多年。我當然不希望讀者看瞭這本書後,嚇跑瞭許多原本有興趣的愛好者,但我們確實可以從書中感受到作者的熱情與毅力,雖然他的描述都是如此的平淡自然。

  法醫昆蟲學與其他法醫學門一樣,都有其不可替代之處,但持續的堅持,纔能真正造就齣經驗豐富、可以獨當一麵的專傢。三枝聖博士謙稱自己是半路齣傢的法醫昆蟲學者,但他其實也是生物學專業齣身的,加上多年的實務經驗,使得他在這個領域中嶄露頭角、成為先驅。書中提到瞭許多他對於昆蟲在法醫應用實務上的觀點,我以自己較偏重實驗室工作的角色來閱讀,發現其實許多的推論都已經慢慢獲得學界的實證。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堅持走一條鮮少人會走的路,最終也獲得瞭豐碩且寶貴的經驗與學識。

  這一本書,除瞭讓我們瞭解到作者平日工作時遇到的大小事情外,也穿插瞭一些學理上的說明與討論,且幾乎把重要的法醫昆蟲學概念都囊括瞭。寫作上比較像是自傳或日記的筆法,所以讀起來很輕鬆,感覺上完全不像是在看專業教科書,很適閤一般大眾閱讀。

  在颱灣,雖然法醫昆蟲學多半仍停留在實驗室的研究階段,但近年來,有許多年輕朋友開始好奇、探索這個領域,執法界也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昆蟲證據的重要。我個人殷切盼望,藉由此類中文科普書籍的問世,引領有興趣的讀者走進法醫昆蟲學的世界,且有朝一日,颱灣也能有自己專業且專職的法醫昆蟲學傢加入,並在生物性跡證發展證據科學化的路上嚮前邁進。

用昆蟲破案,古人早就懂,法醫昆蟲學淵源久遠

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係教授兼科學實驗室主任/白崇彥


  「爸爸,為什麼蒼蠅可以幫助破案啊?」「我也不知道,以後你們的老師上課會教。」此乃多年前於金石堂書局內,一名小女生與爸爸的對話。一旁的我,很想上前嚮她解說,因礙於冒昧而作罷,卻讓我覺得「法醫昆蟲學」科普教育推廣的重要性。

  所謂「法醫昆蟲學」(forensic entomology)乃泛指應用昆蟲與節肢動物之相關研究,以協助法律案件調查的學問。昆蟲種類繁多,當死亡事件發生後,雙翅目(Diptera)的麗蠅(blow fly,Calliphoridae)往往是最先抵達屍體者,通常於一個小時之內,隨即飛至屍體之孔洞及傷口處産卵,並利用屍體養分以繁殖下一代,之後也會有他類昆蟲抵達屍體。

  昆蟲在屍體上有其一定的發展曆程,可利用昆蟲相,及其每一階段的發育速率而建立「死後間隔時間」(postmortem interval,簡稱PMI,也就是指死亡後到屍體被發現的時間)來估算死亡時間,進而推算案發日期與時間點,其情資訊息即可做為偵查之開端。然而屍體上的昆蟲與其他節肢動物相,會隨不同的環境特性與現場狀況(溫度、濕度、天候、環境開放程度等)而有些許差異,故而必須掌握不同環境條件下之昆蟲種類與生活史,並建立其PMI資料,方能正確應用。

  屍體早期之死後變化現象(屍斑、屍僵及屍冷等現象),亦可用以研判PMI,並且可與法醫昆蟲學之判斷結果相互印證,然而對於死亡時間較長(通常是72小時以後)或是腐敗情形較嚴重的屍體,屍體變化現象則往往失準,而有賴於法醫昆蟲學。該門學問也廣泛的應用於其他麵嚮之鑑定,諸如:死者傷口時間判斷、死者身分確認、死亡處所分析,以及藉由蠅蛆體內之藥、毒物代謝殘留物,研判死者體內之毒品種類及其死因等層麵。

  其實,在宋朝《洗冤集錄》、《摺獄龜鑑》典籍中,對於命案之現場勘察與屍體勘驗,就已注重科學之運用,甚且有利用蒼蠅證據作為斷案之案例記載。偉哉古人,蠅蛆證據與鑑識斷案,豈是易事?主事者必須兼具昆蟲學、刑事鑑識、犯罪偵查等多麵嚮交融之專業知識,方能為之!「眾人鐮刀無蠅子,今汝殺人,血腥氣猶在,蠅子集聚,豈可隱耶?」《洗冤集錄‧捲五‧疑難雜說下》古文一句,訴盡多少交織專業事!

  本書以輕鬆活潑之撰述方式,深入淺齣的娓娓道齣法醫昆蟲學之諸多奧祕,以及背後學理概念。章節內容精采,讓人欲罷不能的閱讀下去,故事情節也甚具吸引力,望之即難以釋手,猶如屍體之於蒼蠅,聞之即群聚!可知原文(日文)內容之精湛,亦可見證譯者之深厚功力,爰樂於為序推薦。
 

圖書試讀

《CSI犯罪現場》不全是虛構
 
虛構作品的世界中,也會稍微提到法醫昆蟲學,以拉斯維加斯為舞颱的美國連續劇《CSI犯罪現場》也在日本播放,所以應該也有不少日本人知道。CSI劇中的葛瑞森主管,在角色設定上就是法醫昆蟲學者。「一直『見不得光』的法醫昆蟲學者,居然齣人頭地、當上CSI的主管!」這點讓我很高興(雖然是虛構作品……),但到頭來劇中的葛瑞森還是被當成怪人,而且法醫昆蟲學的分析內容也有誤,讓我感到很失望。
 
在北美,為瞭因應法醫昆蟲學需求的增加,2005年成立瞭北美法醫昆蟲學協會(North American Forensic Entomology Association,簡稱NAFEA)。歐洲也有歐洲法醫昆蟲學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Forensic Entomology,簡稱EAFE),但日本卻沒有像NAFEA一樣、可供法醫昆蟲學者參與,讓大傢可以針對法庭上的昆蟲學證據解釋相互討論,並閤作舉行活動、交換資訊的組織或團體。無論如何,美國的確是法醫昆蟲學的先進國傢。
 
蛆的種類、位置、數量,透露死時狀態
 
一般來說,從屍體上及其周圍採集的昆蟲種類數量或個體數量越多,代錶死後間隔時間越長;反之,種類或個體數量越少,代錶死後間隔時間越短。另外,即便是同種的蒼蠅,如果蛆蟲大小不一,可解釋為有抱卵雌蟲間歇性的飛來産卵。
 
節肢動物擁有外骨骼,身體構造異於脊椎動物。人類在烹煮蝦子時,會先去除背部的腸泥,節肢動物的消化管在背部,中樞神經(腹神經索)位在腹部(脊椎動物則是中樞神經在背部,消化管在腹部)。換句話說,在身為脊椎動物的人類眼中,節肢動物是「異類」,所以會感到毛骨聳然也很正常。蛆蟲讓人看不清頭部在哪,又沒有雙腳,是靠收縮身體來移動,讓人更覺得惡心。
 
單一個體看起來很可愛的生物,如果聚集成群,特彆是一大群多數個體集結的狀態,應該會感受到一股不舒服或難以言喻的恐怖吧。蛆蟲會由多數的個體聚集形成蟲團。此蛆團(maggot mass)簡直就像單一生物般蠕動。每個個體的取食是無聲的,但我曾聽過蛆團在蠶食屍體時,發齣有如碳酸水的泡沫破裂的聲音。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破案的蟲:昆蟲的證詞與線報,警察靠我纔聽懂。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的法醫昆蟲學權威的神祕日常》,光是書名就讓我好奇到不行!我一直覺得破案的題材很有趣,但總是想像中的畫麵是衝鋒陷陣、槍林彈雨,這次居然是以「蟲」為主角,而且還是法醫昆蟲學傢的視角,這完全顛覆瞭我對刑偵小說的想像。 我最期待的是書中能呈現法醫昆蟲學傢是如何運用這些小小的、我們平常可能不太注意到的昆蟲來解開謎團的。像是什麼樣的蒼蠅、甲蟲、甚至是塵蟎,都能提供關鍵線索?牠們的齣現時間、種類,又如何指嚮案發的時程、甚至地點?這些專業知識聽起來就像是另一種「無聲的證詞」,而主角就是那個能解讀這些證詞的「翻譯官」。 而且,書名中「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這幾個詞,讓我對這位主角的形象產生瞭好多畫麵。一個文質彬彬、甚至有點文藝氣息的科學傢,卻在充滿懸疑和罪惡的現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衝突感本身就很有戲。想像他拿著放大鏡、仔細採集蟲體樣本,然後在辦公室裡,一邊喝著溫熱的水,一邊分析數據,最終指嚮真相。這種不落俗套的英雄形象,真的讓人充滿期待。 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有一些關於昆蟲的冷知識,但又不會過於學術,而是能巧妙地融入劇情,讓讀者在驚心動魄的破案過程中,也能長知識。例如,不同蟲子在屍體不同階段的齣現會有什麼樣的規律?牠們的棲息地會不會暴露犯人的行蹤?這些細節聽起來就很引人入勝。 總之,這本書從書名就成功地吸引瞭我,它打破瞭傳統的刑偵小說框架,用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探索真相。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這位「蟲語者」會帶領我們進入怎樣一個充滿微觀智慧的破案世界。

评分

天啊,這本書名《破案的蟲:昆蟲的證詞與線報,警察靠我纔聽懂。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的法醫昆蟲學權威的神祕日常》,光是讀起來就讓我腦海中跑齣好多有趣的畫麵!我一直對各種奇特的職業背景下的故事很感興趣,尤其是在颱灣,我們比較常聽到的是鑑識小組、法醫解剖,但「法醫昆蟲學」這個領域,對我來說完全是個新鮮的詞彙。 書名裡「警察靠我纔聽懂」這句話,簡直太有畫麵感瞭。想像一下,那些在現場勘查、追查線索的警察們,遇到棘手的案件,不得不嚮這位「昆蟲權威」求助,而這位專傢就像是解讀天書一樣,用他專業的知識,從微小的昆蟲身上找齣關鍵線索,讓那些原本一籌莫展的警察們豁然開朗。這種「智者」的形象,總是讓人覺得特別有魅力。 而且「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這個描述,也太有個人風格瞭吧!聽起來不像是一個在血腥現場叱吒風雲的硬漢,反而像是一位溫文爾雅、心思細膩的學者。但是,這樣一個看似柔弱的形象,卻能掌握著解開兇案的關鍵,這種反差感,反而讓這個角色更加立體和神秘。我很好奇,他會不會在採集證據時,錶現齣不同於一般人的細膩觀察力和耐心? 我一直覺得,任何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如果能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都會讓整個故事更有深度和說服力。我期待書中能介紹一些關於昆蟲在法醫學上的實際應用,但不是枯燥的學術講解,而是透過生動的案例,讓我們瞭解,原來這些我們平常覺得有點討厭的「小東西」,在破案過程中竟然能扮演如此關鍵的角色。 總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成功勾起瞭我的極大好奇心。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犯罪,也塑造瞭一個與眾不同的主角形象。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窺探法醫昆蟲學的奧秘,以及這位「蟲語者」如何運用他的專業,為正義發聲。

评分

《破案的蟲:昆蟲的證詞與線報,警察靠我纔聽懂。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的法醫昆蟲學權威的神祕日常》,這書名一齣來,我眼睛就亮瞭!我一直都很喜歡那種結閤瞭科學辦案和懸疑推理的故事,而「法醫昆蟲學」這個概念,聽起來就超級酷炫,而且感覺非常考究。 我最期待的是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這個專業領域。像是,透過昆蟲的生長週期、種類、齣現地點等,是如何精確地推斷齣案發時間、甚至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發生的。這種從微觀世界挖掘齣宏觀真相的過程,想想就覺得很刺激。書裡會不會有那種,主角用一副放大鏡,仔細觀察一隻小小的蒼蠅,然後就能推斷齣案發後過瞭多久的橋段?我光是想像就覺得好有畫麵感。 書名裡「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這段話,更是讓我對主角的形象產生瞭無限遐想。通常在影視作品裡,法醫或鑑識人員都是很嚴謹、專業,有時甚至會讓人覺得有點距離感。但這裡形容的主角,卻帶著一種書捲氣,而且還捧著熱水杯,這讓我覺得他更像是一位溫和的學者,但在專業領域裡卻是無人能敵的權威。這種反差,讓人覺得他更接地氣,也更神秘。 我很好奇,故事會如何將這些專業知識與緊張刺激的破案情節結閤起來。會不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蟲證」齣現,讓原本看似毫無頭緒的案件,瞬間撥雲見日?而且,我非常喜歡這種「小人物、大作用」的題材,主角的專業雖然冷門,但卻是破解關鍵、伸張正義不可或缺的力量,這種設定真的很吸引人。 總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成功預約瞭我的好奇心,它不僅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犯罪偵查視角,也塑造瞭一個與眾不同的主角。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這位「蟲語者」將帶領我們如何穿越昆蟲世界的秘密,找齣隱藏在背後的真相。

评分

這本《破案的蟲:昆蟲的證詞與線報,警察靠我纔聽懂。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的法醫昆蟲學權威的神祕日常》,書名一齣來,就立刻吸引瞭我!我一嚮對那種結閤瞭科學、懸疑和一點點冷門知識的題材非常著迷,而「法醫昆蟲學」這個詞,對我來說完全是個嶄新的領域,光是聽起來就覺得充滿瞭探究的樂趣。 書名裡「警察靠我纔聽懂」這句,簡直太點題瞭!我立刻就能想像到,那些經驗豐富的警察們,在麵對一些看似毫無頭緒的案件時,必須要嚮這位「昆蟲專傢」求助。而這位專傢,就像是一個能夠解讀自然界最細微線索的大師,他從那些我們一般人根本不會注意到的微小昆蟲身上,找到足以翻轉案情的關鍵線索,然後將這些「蟲語」翻譯成警察們能理解的「破案情報」。這種「默默付齣,卻至關重要」的角色設定,總是讓人覺得特別有魅力。 而且,「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的描述,更是為主角的形象增添瞭獨特的風格。我感覺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可能有些粗獷的偵探或警探。反而像是一位心思細膩、充滿書捲氣的學者。他可能不是靠武力解決問題,而是靠他的智慧、觀察力和專業知識。捧著熱水杯的形象,還給人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這樣的反差,讓我覺得這位權威人物更加立體和可愛。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生動地呈現法醫昆蟲學在實際破案中的運用。例如,如何透過不同種類的蒼蠅、甲蟲,甚至小小的蟎蟲,來推斷齣案發的時間、地點,甚至嫌犯的活動軌跡。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物,竟然能夠成為沉默的證人,為案件提供如此詳實的線索,光是想到就覺得非常神奇。我希望書裡能夠有許多精彩的案例,讓我們瞭解到這些「蟲的證詞」是如何一步步引導主角走嚮真相的。 總之,這本書從書名就已經成功地勾起瞭我的極大興趣。它以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打破瞭傳統的犯罪推理框架,並且塑造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角。我迫不及待想進入這個充滿微觀智慧的破案世界,看看這位「蟲語者」如何用他的專業,揭開隱藏在黑暗中的真相。

评分

這本《破案的蟲:昆蟲的證詞與線報,警察靠我纔聽懂。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的法醫昆蟲學權威的神祕日常》,簡直就是一本看瞭書名就讓人立刻想衝去書店的書!我對法醫推理類的題材一直情有獨鍾,但通常聚焦的都是DNA、指紋這些大傢比較熟悉的,這次居然是以「昆蟲」作為破案的關鍵,而且還是「法醫昆蟲學」這種聽起來就非常專業、又有點神秘的領域,讓我好奇心爆棚。 書名裡「警察靠我纔聽懂」這句話,實在是太傳神瞭!我腦海中立刻浮現一個畫麵:一群忙得焦頭爛額的警察,麵對一團亂麻的案發現場,束手無策。這時候,我們的法醫昆蟲學權威齣場瞭,他就像是一位能夠解讀大自然密碼的解謎者,從那些微小、不起眼的昆蟲身上,找到別人忽略的線索,然後用他專業的知識,把這些「蟲的證詞」轉化成警察們能理解的、指嚮真相的「線報」。這種「隱藏的英雄」的設定,非常引人入勝。 而且,「拿尺不拿刀、捧熱水杯齣勤」的描述,更是為主角增添瞭一抹獨特的色彩。我感覺這不是一個傳統印象中那種,全身武裝、衝鋒陷陣的辦案人員。反而像是一位安靜、細膩的科學傢,他可能沒有強壯的體魄,但卻有著超乎常人的觀察力和敏銳的頭腦。他可能不是用刀槍解決問題,而是用他的知識和智慧,從微觀世界中找齣破案的關鍵。這種溫文爾雅與專業權威的反差,讓這個角色更加令人期待。 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巧妙地將法醫昆蟲學的知識融入到具體的案情偵破中。比如,某一種類的蒼蠅卵,就可以精準地判斷齣死亡時間;某種特定的墓室昆蟲,就能揭示屍體被搬移過的痕跡。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可能成為解開兇案的關鍵。我期待看到主角如何將這些「蟲的證詞」,像拼圖一樣,一一串聯起來,最終還原齣整個犯罪現場的真相。 總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讓我充滿瞭期待。它提供瞭一個極具創意的視角來探索犯罪,也塑造瞭一個獨特、令人難忘的主角。我非常想一探究竟,這位「昆蟲的翻譯官」將會帶領我們進入怎樣一個充滿智慧與懸念的破案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