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後的禁書

美麗島後的禁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美麗島事件
  • 政治禁書
  • 解嚴
  • 民主運動
  • 人權
  • 曆史
  • 政治
  • 文化
  • 社會運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張查禁公文,一段颱灣史
從禁書看颱灣的民主化進程

  〈颱灣地區戒嚴時期齣版物管製辦法〉陰影下
  前僕後繼以文字戰鬥的黨外青春


  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發生在高雄的美麗島事件(又稱為高雄事件),對颱灣往後政局發展有重要影響,媒體關注大審使颱灣民眾於此事件後開始關心政治。與此同時,政府當局亦開始加強管控,將原先由新聞局掌管的權限移交至警備總部。

  此後,颱灣禁書開始一段從印刷廠到銷售,都與警總鬥智鬥勇的曆程。

  作者選齣的禁書大多被警備總部以違反〈颱灣地區戒嚴時期齣版物管製辦法〉第三條(齣版物不得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的第五款(違背反共國策者)、第六款(淆亂視聽,足以影響民心士氣或危害社會治安者)、第七款(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者)予以查禁查扣處分。

  本書介紹當時被查禁的數百種禁書中較為重要、由1980年9月24日,以隆徹字第4100號一口氣查禁林義雄、姚嘉文的《虎落平陽》及張俊宏的《我的沉思與奮鬥》等五本書談起,到1983年1月12日查禁曹聚仁的《魯迅評傳》為止,一共27本。

  藉由本書,莫忘如今作為亞洲自由度最高的颱灣社會,是由民主先輩的生命與鮮血、在狹小牢獄間的歲月,與這些曾被禁錮的文字、曾被視為猛獸的紙本鋪墊而成。

本書特色

  |齣版品的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如今號稱最自由的華文齣版中心、各種書籍類型百花齊放的颱灣,很難想像曾經齣版是一件被視為「搞政治」、可能「被消失」的職業。

  透過本書,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作者名字多半與政治相關,但也包括意想不到的金庸《射鵰英雄傳》都在政府查禁之列。(郭靖與黃蓉本人錶示震驚)

  閱讀本書,如同走瞭一趟颱灣戰後民主運動史,那些名姓、那些事件,無一不影響著解嚴後如今的颱灣。從林義雄到陳文成,民主前輩的身影以不同形式成為民主之路的磚瓦。

  我們記憶著,以曾經會被查禁、銷毀、逮捕的形式-書籍。

名人推薦

  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陳翠蓮X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楊翠-專文推薦
  此時此刻.來自香港的message -Cup媒體執行總編輯/陶培康

  歲月消逝時時,《美麗島後的禁書》為「黨外拚氣魄,筆墨爭自由」的那些日子,留下他親身的見證。-獨立研究者/藍士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為民


  雲林縣西螺人,現居新北市三峽。逢甲大學閤作經濟係畢業。

  曾任颱中書報社發行經理,遠流齣版公司行銷企劃,人間雜誌及人間齣版社發行副理,流通書報行銷公司總經理,剋寜齣版社發行人,一橋齣版社社長,從事相關文化工作三十多年。

  現在擔任「座傢」。喜愛讀書,逛書店,聊天,小酌,沉思。目前仍就相關查禁書籍與人物撰述中。

  著有《我的黨外青春》與《颱灣禁書的故事》,本書《美麗島後的禁書》為其第三部作品。
 

圖書目錄

獻詞
緬懷

|推薦序|
此時此刻.來自香港的message-Cup媒體執行總編輯/陶培康
從禁書看戰後颱灣民主運動-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陳翠蓮
速寫時代的飛翔者-國立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楊翠

自序
黨外奮戰的年代(1969—1982)

Chapter 1《虎落平陽》
Chapter 2《我的沉思與奮鬥》、《景涵選集》
Chapter 3《護法與變法》
Chapter 4《從蘭陽到霧峰》
Chapter 5《勇者不懼》
Chapter 6《到民主之路》
Chapter 7《颱灣省議會之變局》
Chapter 8《風雨之聲》、《當仁不讓》
Chapter 9《選舉立法始末記》
Chapter 10《一個小市民與老長官的政治對話》
Chapter 11《康寜祥與民主政治》
Chapter 12《磺溪一老人》
Chapter 13《民主的國土》
Chapter 14《射鵰英雄傳》
Chapter 15《叛徒的告白》
Chapter 16《政治笑話集》
Chapter 17《等》
Chapter 18《韆鞦•冤獄•黨》
Chapter 19《望春風—颱灣民主運動人物奮鬥史》
Chapter 20《談景美軍事看守所》
Chapter 21《寜為黨外》
Chapter 22《捨我其誰》
Chapter 23《陳文成教授紀念專集》
Chapter 24《七十年代論戰柏楊》
Chapter 25《魯迅評傳》

尾聲—鎮壓與反抗
參考書目

附錄一、訪談錄-我所看見的「颱灣政黨政治的發展過程」
附錄二、本書介紹之「查禁圖書」相關資料
附錄三、(颱灣地區戒嚴時期齣版物管製辦法〉條文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此時此刻.來自香港的message


  在香港做媒體齣版,都曾經為寫的東西、編的東西而自我審查過。原因是這裏的自由空間愈來愈收緊,上星期可以刊齣的東西,今天不可以瞭,你強行齣版 /刊齣,可以說是「後果自負」。

  颱港兩地不止文化文字相似,正因為極權政府關係,我們都有「自我審查」的經驗,到底刪到多少纔可以?還是整本書不齣版算瞭?這些兩難常常在內心交戰。有颱灣朋友曾經說,香港現在很像颱灣戒嚴時期,惟《美麗島後的禁書》告訴我,香港與颱灣戒嚴時期的距離,無論在時間、涉及範疇和影響之廣,香港還差很遠。

  這數個月以來,香港人已極速成長,除瞭是抗爭手法、協調溝通的方式,或心理調整,因為我們在對抗世上最邪惡的政權(還要有錢),被打被捕坐牢離我們不遠,近在咫尺,我們必須快速迴應和應變,包括可能麵對以年計算的抗爭,《美麗島後的禁書》可以給我們一點啓示。
 
Cup媒體執行總編輯/陶培康

推薦序

從禁書看戰後颱灣民主運動


  颱灣戰後史簡單而言,就是一部民主運動史。戰後第一波民主運動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被鎮壓、死傷慘烈;曆經十數年休養後醞釀復甦,1960年第二度集結組成反對黨,又遭逮捕而瓦解。1970年代戰後新生代已然成長,更加無畏無懼地展開黨外民主運動,這次遭受黨國第二代領導人蔣經國的無情重擊,1979年底發動大逮捕企圖扼殺民主生機。所幸美麗島事件中的犧牲,終能喚醒民眾,第三波民主運動愈挫愈勇,1986年戰後颱灣第一個反對黨成立,而能成功推開民主大門。

  黨外民主運動之所以能成功,主要的兩大武器,一是選舉,一是宣傳。戰後為爭取恢復美援,國民黨政府在美國壓力下允諾讓二二八事件以來強烈不滿的颱灣人獲得參政機會,1950年開始舉辦地方自治選舉。四年一次的地方選舉雖然弊端不斷,卻是威權體製下反對運動得以纍積實力、衝破藩籬的重要缺口,1972年開始增額中央民意代錶選舉,更讓運動熱度上升。但在無選舉活動的平時如何教育民眾、維係熱情?黨外人士尋得瞭持續宣傳的方法,1975年第一本黨外雜誌《颱灣政論》齣刊,或是將選舉政論、問政成果編輯成專書,例如1973年張俊宏齣版《放眼看選舉》、1975年康寜祥的《問政三年》、1977許信良的《風雨之聲-省議會四年的迴顧》、《當仁不讓》、張俊宏的《我的沉思與奮鬥-兩韆個煎熬的日子》等等。但是,在威權統治當局眼中,這些黨外雜誌書籍顯然是「思想毒素」,是警備總部積極查禁的目標。在此情況下,這些記載著颱灣民主化過程的重要文字,經常無法被完整保存。

  事實上,戒嚴時期警備總部查禁書刊的範圍極廣,僅僅依據〈颱灣地區戒嚴時期齣版物管製辦法〉第三條,在「為匪宣傳」、「詆毀國傢元首」、「違背反共國策」、「混淆視聽」、「影響民心士氣」、「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等罪名之下,思想文化相關的書籍幾乎無所不禁,黨外書刊是其中之一。所幸,黨國統治的凜冽時代,仍然無法密不透風地進行全麵控製,民眾還是可以透過熟識的書報社老闆偷偷購得雜誌與禁書,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廖為民先生從小就在雲林鄉下父母開設書店長大,見識過警察查禁書刊。成人後任職颱中書報社,也曾創辦剋寜齣版社、一橋齣版社,長期投入文化齣版事業。尤其在1980年代擔任「颱中書報社」業務經理期間,他與颱中、彰化、南投等縣市四百多個書店與書報攤閤作販賣黨外雜誌,可說是大颱中地區民眾接觸黨外雜誌、書籍的最主要通路。他深知警備總部文化小組的查禁作業,擔心日後颱灣人再也看不到被查禁的黨外書刊,於是很有心地巧妙應對,甚至以一己之力盡可能購買,長期下來,竟然奇蹟似地保存瞭1975到1989年15年間絕大部分的黨外書刊,成為蒐集黨外雜誌和禁書最齊全的人。

  近年來廖為民先生陸續齣版《我的黨外青春》、《颱灣禁書的故事》,前者迴憶颱灣的桎梏年代,後者介紹瞭1966年到1979年的25本禁書。這本《美麗島後的禁書》是他的第三部作品,主要在介紹1980至1983年的27本禁書。作為一位民間作傢,廖先生持續吐哺、努力不懈,無疑是極為難能可貴的事。

  黨外雜誌與書刊是颱灣民主運動的重要史料,戒嚴時期的禁書是研究黨國體製下文化思想控製的珍貴素材。廖為民先生以一己之力,為颱灣人保存瞭重要史料,並將之介紹於大眾,令人衷心敬佩。是為序。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陳翠蓮

推薦序

速寫時代的飛翔者


  廖為民先生以一名親曆者、觀察者、見證者的視角,這些年,透過嚴謹的考證、生動的筆墨,描繪颱灣民主化運動的曆史紋理,刻畫那個時代颱灣人躍動的靈魂舞姿。

  2015年的《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2017年的《颱灣禁書的故事》,以及作為續篇的本書,剛好是時代的兩個不同側麵;一麵是激昂的青春進行麯,一麵是持續壓製的黑暗魔手。唯有結閤這兩個側麵,纔能呈現時代光影交織的立體圖像,纔能真正閱讀到,那些行動者是如何從黑暗中點燃光亮,自主飛翔。

  1970、80年代,是颱灣從威權體製中奮力掙脫的關鍵二十年,而廖為民先生的兩本禁書故事,時間橫跨1966年到1983年,與這關鍵的二十年高度疊閤。錶麵上,這兩本書是寫國傢如何查禁齣版品、查禁哪些齣版品,實際上,更重要的是,他寫齣這些作者做為自主言論的行動者,在關鍵時刻,如何記錄、參與,甚至推動颱灣邁嚮民主化的青春時刻。從這個角度來看,廖為民筆下,其實是一部部青春進行麯。

  1970年代的颱灣,在曆經漫長的禁錮之後,逐漸進入騷動的青春期,鼕蟄過後,爆破的聲音到處迸發。1970年代終瞭,那年所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更是猛力敲擊颱灣住民長期被馴化的靈魂。

  人民猛醒,時序進入1980年代,破冰前夕,四方鳴動,這是一個行動主義高昂的時刻,人們相信,隻要願意挺身而齣,思考、言說、行動,就可能創造一個陽光清朗的未來。

  然而,從統治者的視角來看,這種暢旺的民氣卻猶如百鬼夜行,萬蟲亂竄,長期習於控製的威權統治者,不許一絲光亮綻透,強化控製。那個時代,光影反差,一麵是微光爆破,一麵是黑暗擴大打擊麵,這本書就是速寫這樣的時代圖景。

  一般人所習知的白色恐怖,以1950年代為核心,確實,這是政治案件密度最高、槍斃人數最多的時代,然而,1970、80年代的「恐怖」,並不是彰顯在案件數量上,而是體現在國傢操控體製的強化。從當時大學校園監控體製來看,就可以觀察到,統治者已然嗅聞到時代風雲激湧的生猛氣味,因此布建更綿密的情報網絡,加強控製。

  1970年代初期,統籌校園政治偵防的「春風會報」成立,結閤教育行政部門、情治單位、國民黨係統,下轄各校的「校園安定小組」,負責第一綫情搜與動員,定期在「春風會報」中匯報。監控策略是「層層布建,室室有人」,重點院係的師生、社團乾部、宿捨、職員,都有布建人員,全國八十餘所大專院校的動態,都在「春風會報」中被掌握,標舉以「沒有匪諜、颱獨、陰謀活動,沒有政治暗流,沒有學潮醞釀」為目標。

  也就是說,隻有黨國意識形態,隻能有黨國意識形態,除瞭黨國意識形態蓋章認證之外,其餘都是必須掃除的「陰謀」與「暗流」。校園偵防的布建人數驚人,如1975年至少3,900人,1983年,更擴充到5,041人。

  1983年,已經是解嚴前四年,黨國體製感知到民氣翻湧,不是順應民意鬆綁,而是加緊束縛,勒緊喉嚨。正如廖為民先生所掌握的,1980年9月24日到1983年1月12日,短短兩年半不到,幾百種書報雜誌被查禁。事實上,從1949年5月28日,〈颱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製定之後,對齣版品的管製,從未鬆綁,而且,查禁齣版品的相關規定不僅止於此,齣版法、社會教育法、刑法二三五條……等等,都有相關規定,疊床架屋,相互為用,密織成網。

  1970年,修訂的新辦法〈颱灣地區戒嚴時期齣版物管製辦法〉頒布,由警備總部執行,絕大多數的查禁作業是依據這個辦法的第三條第五、六、七、八款,理由是「違背反共國策」、「淆亂視聽,足以影響民心士氣或危害社會治安」、「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內容猥褻有悖公序良俗或煽動他人犯罪」。

  觀察廖為民先生書中所記錄的查禁書籍,內容多樣,有當時活躍的政治人物所寫的政論書籍,如林義雄、姚嘉文等人以郭雨新為主角的《虎落平陽》、許信良的《風雨之聲》、林正傑的《寜為黨外》、康寜祥的《一個小市民與老長官的政治對話》等,有長期關切颱灣民主發展的政治、曆史、文化評論傢的作品,如筍孫 (何光明)的《民主的國土》、李筱峰的《叛徒的告白》、李敖的《韆鞦.冤獄.黨》等等。查禁理由大多依據前述條款,「內容偏激、顛倒是非、淆亂視聽、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等,寫得都十分空洞。作者的思想精粹,就如此被幾句固定的製式評論,宣判為有錯、有害、有毒,被嚴密囚禁,不能傳播,即使已經開始發行,當局也會貫徹意誌,在全國各處執行查扣行動。

  書中所列舉的,也有前政治受害者的著作,如謝聰敏的《談景美軍事看守所》,又如王燈岸的傳記文學《磺溪一老人》。《磺溪一老人》的傳主石錫勛,日治時期是彰化地區文化協會的主力戰將,戰後積極挺身而齣,亟欲以「參與」來改革政治,終而被羅織罪名,指他涉及「劉佳欽、顔尹謨等彰化事件」,判刑7年,成瞭政治犯。這些涉及政治受害者的作品,也都被以「內容淆亂視聽、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為由查禁。

  政治受難者,雖然已經齣獄瞭,卻仍然被關閉嘴巴,斬斷羽翼,禁止飛翔,甚至連他的存在,都再度被抹消。

  有一些幾乎無關現實政治的齣版品,也成為查禁國策下的犧牲品。如金庸1950年代在香港齣版的《射鵰英雄傳》,1957年9月在颱灣首次齣版,不到三個月就被颱灣省保安司令部 (警備總部前身) 以「為共匪宣傳之圖畫文字」為由查禁。1959年12月31日,更啓動「暴雨專案」,查禁武俠小說四百多種,金庸作品中,包含《射鵰英雄傳》在內的六部小說都被查禁,1980年5月,《射鵰英雄傳》在颱灣由遠景齣版社重新齣版,一齣版就又遭查禁。

  《射鵰英雄傳》這部以宋元時期為背景的武俠小說,究竟為何是「為共匪宣傳之圖畫文字」呢?當局這種「超譯」的文本解讀法,令人費解。

  更有甚者,廖為民先生寫到1982年齣版的《陳文成教授紀念專集》被查禁一事。1981年7月2日,返颱探親的陳文成被警總以「約談」為由,從羅斯福路住處帶走,隔天上午,陳屍在颱大研究生圖書館後方的草坪。

  淡藍色襯衫、淺灰色西褲、白色皮鞋,成為陳文成此生的最後身影。他何時死亡?死因為何?是否有從警總離開?即使曆經四度刑事司法體係偵辦及兩次監察院調查,這些問題,至今仍然懸置在曆史迷霧中。

  1982年7月2日,陳文成事件週年,《陳文成教授紀念專集》齣版,內容是傢人的懷念、故人的追憶、陳文成的著作、美國國會聽證的證詞、命案相關報導與評論等等。然而,陳文成命案未破,紀念專集卻被查扣,依據也是第三條第六、七款,說是「淆亂視聽,足以影響民心士氣或危害社會治安,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

  國傢該負責任的調查,懸置成為疑案,卻汲汲營營查扣紀念陳文成的齣版品。即使已經死亡,仍然禁止飛翔。

  然而,在那個年代,眾多的陳文成們,即使失去生命,即使被斬斷翅膀,也仍然堅持飛翔。因此,廖為民先生所描繪的,既是一則則關於「禁止飛翔」的黑暗故事,更是一幅幅時代飛翔者振翅飛翔的陽光敘事。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楊翠

自序

  我們迴顧颱灣的民主化進程時,不能認為解除報禁和黨禁是蔣經國晚年大發慈悲的結果,而必須看到幾代颱灣黨外運動先驅的流血犧牲。-餘  傑《卑賤的中國人》

  本書敘述的黨外禁書由1980年9月24日,以隆徹字第4100號一口氣查禁林義雄、姚嘉文的《虎落平陽》及張俊宏的《我的沉思與奮鬥》等五本書談起,到1983年1月12日查禁曹聚仁的《魯迅評傳》為止,一共二十七本禁書。當然,這隻是擇其重要者而已,當時查禁的書報雜誌至少有數百種。比較有趣的是,林、姚、張三人的五本,再加上陳婉真的《勇者不懼》和許信良的《風雨之聲》、《當仁不讓》共八本,都是1977及1978年的舊作,筆者手上擁有《虎落平陽》初版、二版及三版(齣版日期分彆是1977年的8月、9月及10月),所以其查禁目的隻是嚮人民展示它的威權和自爽而已。

  李敖在《李敖風流自傳》中有〈葉聖康〉一節(613至614頁)中說:

  五十生日前後,為支持鄭南榕發起的抗議國民黨運動,我捐瞭十萬元。我給的是鬱慕明付的一張支票,我還開玩笑說:「就算是國民黨鬱慕明老弟捐的吧!」

  這張支票是鬱慕明說我吃瞭四季齣版公司葉聖康而被我告誹謗後「和解」的産品之一,……葉聖康是令人懷念的齣版工作者,可惜時運不濟,公司垮瞭。……

  葉聖康是四季齣版公司發行人,李敖復齣後曾齣版《李敖文存》一•二集及《李敖全集》(精裝六大冊,後增至八大冊),再以「四季文存」專門齣版「政論性書籍」,而被查禁的有《叛徒的告白》(李筱峰)、《政治笑話集》(鄭牧心編)及《等》(曾心儀)三種,再加上李敖的「韆鞦評論叢書」第一期《韆鞦•冤獄•黨》和《七十年代論戰柏楊》等,短短一年半即被查禁五本書。筆者當時任職颱中書報社,和葉先生認識的三年間,濛受他的指導,受益良多,祝福遠在異國的他及傢人平安喜樂。

  金庸除瞭《射鵰英雄傳》查禁之外,筆者在取締武俠小說的「暴雨專案」中,又找到《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書劍恩仇錄》及《碧血劍》等五種亦遭查禁。

  陳文成教授是旅美數學專傢,因為幫忙《美麗島》雜誌社募款,返國探親而為警備總部約談,不料人未送迴,其後卻陳屍颱大校園,身體傷痕纍纍,因而在美國引爆國民黨暗派「職業學生」(即爪耙子)在颱灣留學生團體中製造是非與黑名單等問題,美國國會為此兩度召開聽證會,蔣傢政權頗受國際指責。《陳文成教授紀念專集》是在美同鄉於他冤死一週年祭時推齣的紀念專書;國內則同步由深耕雜誌社助編輯推齣《陳文成博士紀念專集》,兩書除瞭「傢人的懷念」篇稍有重覆外,美國版以美國方麵的反應為主要內容,國內版則以颱灣方麵的新聞與迴應為主,閤在一起閱讀更見全貌;然而蔣傢政權不止殺人,還查禁並查扣美國版的《陳文成教授紀念專集》,更可惡的是縱容各地文化工作執行小組連閤法齣版的《陳文成博士紀念專集》也照樣大搖大擺的查禁及查扣,實在是無法無天!

  小英總統執政二年半,在年金改革與轉型正義等議題上的努力,引發一群在國民黨體製內的既得利益者的不滿,而在2018年11月24日的地方選舉與公投中慘敗;其外部原因是中共指揮紅色媒體僞造訊息與以民粹主義掀起「韓流」的造神運動;而內部原因則是疏忽宣傳政績與體察民意走嚮。小英辭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辭行政院長來錶示為敗選負責。民進黨主席經黨員選舉由卓榮泰當選,行政院長由老將蘇貞昌擔綱,鏇即展開改革工作。

  進入2019年,國民黨內有意角逐2020總統大位的人選王金平、硃立倫紛紛投入,而甫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在「韓粉」簇擁下亦躍躍欲試,連全颱首富郭颱銘也在媽祖託夢下加入戰局。最後由韓國瑜勝齣,代錶國民黨參選總統。柯萊爾欲拒還迎卻因民調始終殿後,而不斷口齣酸言酸語,令人頗為不齒。

  香港人在六月發起「反送中條例」,自甘為兒皇帝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麵對二百多萬港人身著黑衣走上街頭抗議的壓力,隻宣告「送中條例」壽終正寢,卻死不宣告「撤迴」,引起香港人權陣綫發動「週日」遊行,7月21日的遊行包圍港府的太上皇「中聯辦」,港人丟擲雞蛋及油漆汙損中國國徽。中共及港府當晚唆使黑道在元朗地鐵站內,對身著白衣的民眾實施無差彆攻擊,港人報警,警署雖近,卻姍姍來遲。這隻顯示,專擅獨裁暴力的中共已經圖窮匕見,不能如六四天安門事件般地關門打人,遂隻能丟人現眼式在世人眼前以黑道來恐嚇港人。鄧小平在「一國兩製」答應「香港五十年不變」的諾言,已經破滅。

  寫作期間受友人的鼓舞,承濛陳翠蓮及楊翠教授的賜序與指教,及國傢人權博物館贊助齣版經費。更感謝廖誌峰、郭永芳、陳彥斌、餘嶽叔、邱振瑞、林傢成、林憲正、李明峻、曹欽榮、康文雄、邱萬興、鄭清華、曾文邦、黃裕順、蘇宏甫、何郡、魏文進、廖學誌、趙元纔、曾明財、麥可兄嫂等先進的愛護。同時感謝前衛齣版社林文欽社長及君亭、清鴻、佩穎、張笠、婉清、武煌、君翰等同仁的相助。

  2020年的總統大選,將是颱灣人在中國蠻橫欺淩及國民黨賣颱壓力下,自我決定颱灣未來是法治或人治的關鍵。颱灣往何處去?是繼續今日的民主與自由?還是淪落成香港人時時活在恐懼之中?

  醒醒吧!我敬愛的颱灣同胞!
 
廖為民於三角湧2019年7月大暑之日

圖書試讀

黨外奮戰的年代(1969—1982)

1969年1月20日,尼剋森就任美國第37任總統,正是美國陷入越戰泥淖、美蘇主宰的兩極對抗之國際格局,同時亦因西歐、日本等實力增強而衰退。尼剋森在就職演說中正式提齣「以談判代替對抗」的和解政策,更選擇亨利•季辛吉擔任總統助理,協助他推動和解政策。

尼剋森決心打破與中國的僵局,拉攏中共協助解決越戰,同時建立一個維持均勢的美中蘇三角關係,用來取代原有美蘇兩強的對抗關係。這一演化,非但沒有給颱灣帶來蔣介石希望的前景,反而是背棄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走嚮承認中共政權代錶全中國,不再承認蔣介石政府的開始。

尼剋森政府透過美中雙方友好的羅馬尼亞與巴基斯坦進行溝通,先恢復在波蘭首都華沙的大使級談判,繼而放寬美國人與中國的貿易及旅遊、「乒乓外交」等措施。1971年7月,季辛吉由巴基斯坦秘密轉赴中國,商談「尼剋森訪中」的破冰之旅,一波又一波地撼動蔣介石的政權。

當時颱灣國內的情勢是:

在野人士康寜祥於1969年11月當選颱北市議員;12月,黃信介當選終身職立委;康寜祥在三年後也當選增額立委。他們倆人承繼過去「無黨無派」傳統,在幾年內開啓「黨外」的大門,使民主運動再創下一波新的高潮。1970年元旦,分散在世界各國的主張「颱灣是一個國傢」的颱灣留學生終於結閤起來,在美國紐約成立「颱灣獨立聯盟」。遭到蔣政權監視多年的彭明敏教授於1月3日在友人協助下,由鬆山機場潛赴瑞典,尋求政治庇護。2月8日,關押在颱東泰源監獄的部分主張颱獨的政治犯,聯閤幾位颱籍士官兵、原住民青年發動監獄革命,蔣政權派齣軍隊鎮壓;結果,鄭金河、陳良、詹天增、謝東榮、江炳興等五人被判處死刑,鄭正成被判處15年6個月徒刑。

4月23日,國防部公佈〈颱灣地區戒嚴時期齣版物管製辦法〉,其特殊之處是:一、此辦法是尼剋森上任後1970年纔修改。二、其第二條之「匪酋、匪乾之作品或譯著及匪僞之齣版物一律查禁」之規定,將中國齣版品之審查權交由軍方的警備總部來辦理。三、增加第三條第八款:齣版物不得有「內容猥褻有悖公序良俗」之記載,將1958年修訂〈齣版法〉主要理由的「黃色書刊」也列入由警備總部管轄。

用户评价

评分

《美麗島後的禁書》是一本讓我反復推敲,欲罷不能的書。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戲劇性的反轉,但它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悄地觸動瞭我的靈魂。我沉浸在作者構建的那個充滿象徵意義的世界裏,試圖去理解那些被封存的真相,那些被壓抑的情感。書中的人物,他們的對話,他們的沉默,都充滿瞭深意。我感受到瞭他們內心的掙紮,他們的孤獨,以及他們對自由的渴望。我發現,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它隻是拋齣瞭一係列的問題,讓我們去思考,去探索。而“禁書”的存在,則成為瞭連接“美麗島”與那個未知彼岸的橋梁。它代錶著一種被壓抑的知識,一種被禁止的思想,一種對現有秩序的挑戰。我不知道作者是否希望讀者找到答案,但我確定,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瞭許多關於我自己的答案。這種內省式的體驗,是我在其他書中很少感受到的。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犧牲”這一主題的深刻描繪。為瞭觸及那些“禁書”,為瞭揭示“美麗島”的真相,書中人物付齣瞭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我讀到的是,他們為瞭心中的信念,為瞭對自由的渴望,甘願承受孤獨、痛苦,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犧牲,並非是無謂的,而是為瞭點燃希望,為瞭喚醒沉睡的靈魂。而“禁書”,則成為瞭這種犧牲的見證,也成為瞭通往彼岸的指引。我看到瞭,即使在最黑暗的環境中,依然有人在堅守著人性的光輝,在追尋著存在的意義。這種勇氣和執著,讓我肅然起敬。我開始反思,在我的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的“犧牲”?我是否也願意為瞭追求真理,而付齣必要的代價?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對人性的拷問,一種對價值的追尋。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是它對“過去”與“現在”之間關係的微妙處理。那個被冠以“美麗島”之名的過去,並非是與“禁書”的世界完全割裂的,反而,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深刻的、無法擺脫的聯係。我讀到的是,曾經的“美麗島”是如何一步步走嚮“禁書”的境地,而那些“禁書”的內容,又如何成為“美麗島”陰影的投射。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通過大量的閃迴和穿插,將兩個時空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感覺自己仿佛身處在一個巨大的時間漩渦中,不斷地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穿梭。這種敘事手法,雖然增加瞭閱讀的難度,但也帶來瞭更加深刻的體驗。它讓我認識到,我們無法輕易地拋棄過去,那些被壓抑的、被否認的,終將以某種形式迴歸。而“禁書”,則可能是對那個過去最直接,也最痛苦的迴響。我開始反思,我自己的“美麗島”是什麼?我又有多少“禁書”被埋藏在心底?

评分

閱讀《美麗島後的禁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與“禁忌”的對話。書中充斥著大量模糊不清的暗示和隱喻,作者似乎在有意地迴避直接的敘述,而是通過意象和象徵來傳遞信息。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在迷霧中摸索的探險者,努力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光影,去理解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我發現,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個明確的道德評判,它隻是客觀地呈現瞭人物的睏境和選擇,以及他們所處的那個充滿矛盾的世界。那些被視為“禁書”的內容,也並非是全然的黑暗,其中也蘊含著對自由的渴望,對真理的追尋,以及對人性光輝的閃耀。我看到瞭在壓抑的環境中,依然有人在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在探索著存在的意義。這種不屈的精神,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開始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否也存在著某些被默許的“禁忌”?我們又是否擁有敢於挑戰它們的勇氣?這本書讓我更加審視自己的內心,也更加警惕那些看似平靜的錶象下,可能隱藏的暗流。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采用一種強硬說教的方式來傳遞信息,而是通過一種更加含蓄,也更加引人入勝的方式,將讀者引入一個充滿思考的空間。我感覺自己仿佛在參加一場無聲的辯論,而“禁書”就是這場辯論的核心。我看到瞭不同的人物,對“禁忌”有著不同的理解,對“真相”有著不同的追求。他們之間的碰撞,他們的選擇,都讓我陷入瞭深深的思考。我開始懷疑,我們是否被某些“禁書”所束縛,而我們又是否意識到這種束縛?“美麗島”的褪色,以及“禁書”的齣現,都象徵著一種警醒,一種反思。我需要不斷地去解讀作者的意圖,去揣摩人物的內心,纔能逐漸撥開迷霧,看到隱藏在錶麵之下的真實。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感到既疲憊又興奮,仿佛每一次的理解,都是一次小小的突破。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道深邃的海峽,將讀者從熟悉的美麗島嶼送往一個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彼岸。“美麗島”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浪漫和寜靜的想象,讀者在翻開書頁之前,或許已經勾勒齣瞭一幅幅陽光明媚、海風輕拂的畫麵。然而,書名中的“禁書”二字,又如同黑夜中的燈塔,預示著前方並非坦途。這是一種巧妙的懸念設置,它激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也讓我隱隱感到一絲不安。我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美麗島”會孕育齣“禁書”?是曾經的美麗島本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還是從美麗島逃離齣來的人們,帶著他們的禁忌故事,踏上瞭新的旅程?這種對比和張力,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最先感受到的,也是最吸引我繼續探索下去的動力。我腦海中閃過無數的可能性:或許是政治的禁錮,或許是道德的藩籬,又或許是情感的禁忌。而“禁書”本身,又意味著什麼?它被禁止的原因是什麼?它又承載著怎樣的力量,以至於需要被“禁”?這些疑問如同一顆顆種子,在我心中悄然埋下,期待著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找到答案。這種未知的吸引力,遠勝於任何直接的劇透,它讓閱讀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探險的樂趣。我甚至開始想象,這本書的封麵會是什麼樣子?是海浪拍打礁石的堅毅,還是被摺疊起來、難以示人的泛黃紙張?這些細微的聯想,都增加瞭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

评分

翻開《美麗島後的禁書》,我首先被作者那種近乎殘酷的現實主義筆觸所震撼。故事並未如我最初所預想的那樣,描繪一個逃離世外桃源的輕鬆敘事,反而是一連串接踵而至的睏境和掙紮。書中人物的命運,仿佛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所操縱,無論他們如何努力,都難以掙脫宿命的枷鎖。那些曾經被“美麗島”的光環所遮蔽的陰影,如今以更加猙獰的麵目顯現齣來。我讀到的是關於生存的艱難,關於尊嚴的踐踏,以及在絕境中人性最赤裸的展現。作者毫不避諱地剖析瞭社會結構中的不公,以及個體在權力洪流中的渺小。我仿佛看到瞭那個“美麗島”並非天堂,而是充滿瞭壓抑與剝削的牢籠,而“禁書”則是在這牢籠中,那些被壓抑的聲音,那些不被允許的思想,那些試圖反抗的火種。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感到一種沉重的壓抑感,仿佛呼吸都變得睏難。我開始思考,作者為什麼要以如此極端的方式來描繪這個“禁書”的世界?是想警醒世人,還是想揭露被掩蓋的真相?書中對於細節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每一個場景,每一次對話,都充滿瞭力量,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人物內心的痛苦和絕望。我甚至能夠聞到空氣中彌漫的苦澀,聽到遠處傳來的無助的哀嚎。

评分

這本書最令人心悸之處,在於它對“禁忌”本身的探討,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法律或道德的界限,深入到更為根源性的心靈層麵。當“美麗島”的光輝褪去,顯露齣其背後的陰暗麵時,那些被視為“禁書”的內容,並非是低俗或煽情的,而是觸及瞭人類最深層的恐懼和欲望。我看到瞭那些被壓抑的情感,那些被社會規則所扼殺的真理,那些在暗夜裏滋生的,卻又被極力掩蓋的真實。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明確的答案,關於什麼是“禁忌”,什麼是“自由”,而是將這些問題拋給瞭讀者,讓我們在字裏行間自行尋找答案。這種開放式的處理方式,讓我感到既睏惑又不解。我試圖去理解,為什麼這些內容會被視為禁忌?它又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衝擊?書中的人物,為瞭接觸到這些“禁書”,付齣瞭巨大的代價,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犧牲,都讓我陷入瞭深深的思考。我開始反思,我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某些被我默許或主動迴避的“禁忌”?這些“禁忌”又在多大程度上限製瞭我?這種內省式的追問,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寶貴,也是最令人不安的收獲。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禁忌,往往存在於我們內心深處。

评分

《美麗島後的禁書》是一本讓我感到“不安”的書,但這種不安卻充滿瞭吸引力。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認知,讓我開始質疑那些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規則。我看到瞭“美麗島”的光鮮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代價,而“禁書”的齣現,則成為瞭對這種代價的控訴。我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所牽動,他們所經曆的痛苦和掙紮,讓我感同身受。我試圖去理解,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將一個原本美好的地方,變成滋生“禁書”的土壤。而這些“禁書”,又承載著怎樣的信息,以至於需要被嚴加看管?我並沒有在書中找到明確的答案,但這種追尋的過程,本身就極具意義。它讓我更加警醒,更加審慎地對待那些被認為是“絕對真理”的東西,也更加珍視那些微弱的、卻又充滿力量的“禁忌之聲”。

评分

“美麗島”這個象徵性的詞語,在《美麗島後的禁書》中被賦予瞭多重解讀的可能,它既可以代錶一個美好的起點,也可以成為一個被遺棄的過去。而“禁書”,則成為瞭連接這兩個世界的關鍵。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的,並非是一條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一種更加碎片化,也更加意象化的錶達。作者似乎在用一種朦朧而又充滿暗示的方式,勾勒齣那些被禁止的、被抹去的記憶和真相。我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去拼湊這些零碎的綫索,去理解人物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以及他們所處的那個扭麯的社會環境。這種閱讀體驗,就像是在解讀一幅充滿象徵意義的畫作,每一個筆觸都飽含深意,需要讀者去細細品味和揣摩。我並不確定我是否能夠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圖,但這種挑戰自我的過程,讓我感到無比興奮。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本身,就可能是一本“禁書”,因為它所揭示的,是那個“美麗島”不願示人的,也是我們不願去麵對的真相。這種“被禁止”的特質,反而讓這本書擁有瞭獨特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