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需要願景,需要夢想,需要夢魘,或是揉雜這三者的東西,才能夠驅策他們一往無前。一九一四年的德軍,每天能步行廿哩南進,就是因為心中有個願景——在六週裡獲得完全勝利,擊潰法軍,進入光輝之城(la ville lumière,巴黎),傲然踏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西方軍隊在這兩百多年正式開辦軍事教育以來一向頗有斬獲的這項目標,就是要將戰爭行為化約為一套規則、一套程序體系。士兵穿著的制服就算再怎麼斑斕華麗,還是抹消了每個人的個體性,而個體性卻恰恰正是中世紀的盔甲所強調的主要作用之一。
約翰・基根是皇家文學學會會員之一,在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任教多年,著有許多戰爭史著作,包括《指揮的面具》(The Mask of Command)、《海軍的代價》(The Price of Admiralty)、《第二次世界大戰》(The Second World War)、《戰爭史》(A History of Warfare)。
《戰鬥的面目》和《戰爭史》是基根的經典代表著作。《戰鬥的面目》出版於一九七六年,使他一舉成名,成為桑赫斯特學院最引人關注的天才作家。《戰爭史》耗費了基根長年的心血,這部集大成之作出版當年便獲得歷史類四大獎之一的達夫•庫珀獎(Duff Cooper Prize),被評為《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圖書,至今仍然雄踞在英美等國暢銷榜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