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1989年12月日本的股價,日經DOW平均約達到39,000日圓(時價約530兆日圓),正值泡沫經濟的頂點。之後泡沫崩壞,有一陣子股價跌到大約12,000圓的價位(時價約230兆日圓)。此後有稍微恢復,但複合不景氣(通貨壓縮不景氣)的傷痕甚深,總體經濟來說,金融不景氣(不動產不景氣)持續低迷,設備投資、個人消費、GDP未見成長。另外,在個體經濟方面,由於加班時間減少,可支配所得減少,甚至出現裁員。如今重組(Restructure)這句話甚至變成平常茶餘飯後的用語。此事說明一向被終身僱用制、年功系列制所支持的公司本位主義也面臨檢討的階段。亦即,暗示著與其提及好的「公司人」,不如提及好的「社會人」,要從「量」的發想轉換成「質」的發想,以及要把眼光朝向生活大國(消費者主體)。
從以上的話題,我們可以說從中學到了很大的教訓。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直篤信著成長的直線(相信經濟的管道會擴大,股票或土地會持續上升,特別是土地神話近乎信仰),稱此為「迴歸分析症候群」(Regression Syndrome)。另一者則是,沉迷金融遊戲的虛浮無定。此種資金被認為應該向廣義的社會資本(也包含IT相關者)去充實投資才是。
因此,如今需要做的事情是,將自1990年所失去的10年總括起來,向新的典範(Paradism)去轉移。而且此典範轉移的關鍵語是從「戰術」轉向「戰略」。如今戰略(資源分配的優先順位、重點設置方式的架構,亦即決定未來的方向)的想法最為重要。以觀念的改變來說,從「高明的行駛在所選擇的道路上」到「選擇正確道路」,的確決策是不可欠缺的。以時代的背景來說,從「什麼都要的時代」(泡沫期預算的安排方式),朝向「只要這些的時代」(此後的預算安排方式)去改變。換言之,此後新的典範轉移的重點,可以認為與其「重視結果」,不如重視「決策過程」。
可以回答此種典範轉移的決策模式,有本書要介紹的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階層分析法)。此模式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的沙第(T.L. Saaty)教授所提倡的手法,在問題的分析方面,係為適切組合主觀判斷與系統研究後的一種問題解決型(提案型)的決策手法。
亦即,AHP是設法解決以往決策手法中無法應對的問題所開發之方法。因此,在使用AHP解決問題方面,首先要以如下的關係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