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

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明代史
  • 邊防史
  • 財政史
  • 糧餉製度
  • 國傢財政
  • 社會經濟史
  • 軍事史
  • 明朝
  • 曆史學
  • 邊鎮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邊鎮糧餉是明代國傢財政的一大負擔,邊防與財政危機可以?是一體的兩麵。有人說「明代亡於邊防」,本書的結論基本上支持這個說法。本書所研究的時段,是嘉靖10年(1531)到萬曆30年(1602)這段期間。為什麼選1531-1602年間來研究?因為正好有5項係統性的邊鎮糧餉史料,可用來呈現九邊13鎮的軍馬錢糧數額,說明這70多年間,邊鎮糧餉的結構與變動趨勢。

  (1)潘潢〈查核邊鎮主兵錢糧實數疏〉(嘉靖29年,1550),內有嘉靖10年與28年的九邊軍馬錢糧數。(2)魏煥《皇明九邊考》(嘉靖21年,1542),捲2-10有嘉靖18年前後的九邊軍馬糧餉數。(3)《萬曆會計錄》(萬曆10年,1582),捲17-29記載萬曆10年前後13邊鎮的軍馬錢糧。(4)〈楊司農奏疏〉(萬曆22年,1594),記載萬曆21年13邊鎮的軍馬錢糧。(5)茅元儀《武備誌》(天啓元年,1621),捲204-8記載萬曆30年前後的13邊鎮軍馬糧餉。這5項史料提供6個時點的數據:嘉靖10、18、28年、萬曆10、21、30年。雖然是單年的數據,但已能呈現結構性的特徵與變動的趨勢。

  以《萬曆會計錄》(1582)捲17-29為例,13邊鎮官軍與糧餉的編製,在萬曆初期(1570年代)有官軍人數近70萬,軍費高達8百多萬兩。這8百多萬兩,是萬曆6年太倉(國庫)撥給各邊鎮年例銀總額的2.57倍左右,是同年太倉銀庫收入的2.25倍。邊鎮糧餉對國傢財政的耗竭,並不亞於錢穆所指齣的3大項:內府、宗藩、冗官。

  就1531-1602年間的軍事局勢來說,大約可分成2個階段。(1)明代中後葉北方俺答之大患,始於嘉靖10年(1531),息於萬曆10年(1582,俺答死,張居正逝)。(2) 1582之後的20年間,漢濛雙方大緻維持著均衡的局麵。萬曆30年(1602)之後,北患就逐漸轉嚮遼東地區。

  全書14章分3篇。首篇2章,綜述全書的主旨與結構、歲入歲齣與邊防經費的比例。次篇10章,解說與邊糧相關的9項議題、綜閤比較1531-1602年間的各項統計數據。第三篇2章,析述朝廷如何應付經費的限製、省思邊糧問題對明朝的關鍵性。書末的10項附錄,呈現4項統計資料、6項與邊鎮相關的背景解說。

  這項研究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在審查嘉靖初期至萬曆後期的邊鎮糧餉情事,係統地陳列13邊鎮糧餉的諸項相關數字、解說曆年間的變化趨勢、分析各項影響因素、報告糧餉的限製與對策,最後提齣總結與省思。
 
好的,這是一份基於您提供的書名,但內容完全虛構、旨在展示該書範圍之外的曆史研究方嚮的圖書簡介。 --- 《天朝的重負:帝國晚期財政的結構性睏境與社會動員,1550-1644》 作者:[此處留空,或填寫一個虛構的學者姓名] 齣版社:[此處留空,或填寫一個虛構的齣版社名稱]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明朝中後期,一個與邊防開支緊密相關,但核心議題聚焦於整體國傢財政結構轉型、稅製改革的失敗及其對社會動員能力的深遠影響的復雜曆史進程。研究時間段橫跨1550年至1644年,旨在揭示在麵對長期戰爭壓力、氣候變化引發的社會動蕩以及財政體製的內在僵化時,晚明王朝如何試圖通過一係列改革來維持其龐大的官僚體係和帝國運行所需的資源供給,並最終在結構性睏境中走嚮崩潰。 本書將“邊防開支”視為一個重要的變量,但著眼點在於考察這些開支如何滲透並重塑瞭中央與地方的賦稅關係、土地所有權的變化以及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而非僅僅關注邊鎮的糧餉具體額度或發放過程本身。我們的核心論點是:晚明財政的危機並非單純的“缺錢”問題,而是一個由稅基萎縮、貨幣體係脆弱性、以及國傢權力在資源徵收鏈條上的失靈共同構成的係統性危機。 第一部分:稅製改革的脈絡與睏境(1550-1580)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自嘉靖中葉以來,朝廷對“均田攤派”的初步嘗試與在既有賦稅體係中尋求增益的努力。我們詳細考察瞭“一條鞭法”的早期實施階段,著重分析瞭該政策在不同地域的復雜執行情況。重點關注瞭土地清丈工作的停滯與阻力——它如何受到地方士紳階層的強大抵製,使得國傢無法全麵掌握實際的土地資源,從而限製瞭財政收入的潛在增長。 我們深入比較瞭“正賦”(田賦)與“雜賦”(徭役、火耗等變相稅收)在不同省份的比例變化。研究錶明,隨著國傢財政支齣的剛性增加,地方政府越來越依賴於對民間財富的非製度化徵收(如臨時性的“議徵”),這極大地加劇瞭農民的實際負擔,並在民間積纍瞭巨大的不滿。這部分內容將與邊鎮的直接軍費撥款情況形成對比,指齣:即便邊軍的糧餉得到瞭相對及時的撥付,這種及時性也往往建立在對地方百姓的過度壓榨之上,破壞瞭國傢與社會之間的基本契約。 第二部分:財政的內部重構與外部壓力(1580-1620) 萬曆年間的“三大徵”及其後對財政的巨大消耗,構成瞭本階段的核心背景。本書摒棄將財政危機簡單歸咎於萬曆怠政的傳統敘事,轉而探討帝國應對高強度軍事消耗的“製度性反應”。我們詳細分析瞭朝廷在“籌餉”過程中所采取的各種非常規手段,包括漕糧的漕運截留、食鹽專賣製度的擴張、以及礦稅的激進徵收。 特彆是對礦稅的考察,將展現中央政府如何試圖繞開傳統賦稅係統,直接對民間財富進行掠奪式動員。通過對徽州、江南等地商幫與礦稅使的史料進行對比研究,我們揭示瞭這種政策如何惡化瞭商業階層與官僚體係的關係,加速瞭商業資本嚮非生産領域的逃逸,並削弱瞭長期以來支撐國傢財政的商業稅基。 同時,本部分將探討國傢信用體係的崩潰。當臨時性的財政手段被固化為製度依賴時,中央政府的藉貸能力下降,信譽掃地,進一步壓縮瞭其在危機時期調動資源的能力。 第三部分:國傢權力下沉與社會資源的重分配(1620-1644) 本章是全書的高潮,聚焦於天啓、崇禎年間,麵對內憂(流寇)與外患(後金)的雙重夾擊,國傢財政動員的最終形態。我們分析瞭“練餉”與“剿餉”的體係化,以及這種體係如何徹底改變瞭明代社會資源的流嚮。 本書重點研究地方士紳在新的財政動員中的角色轉變。隨著中央財政的枯竭,地方團練的興起和地方精英對稅源的實際控製力增強,國傢財政權威呈現齣明顯的“碎片化”趨勢。我們通過對陝西、河南、山陝等核心戰區的個案分析,展示瞭地方紳士如何利用“輸餉有功”換取對地方稅收的實際豁免權或控製權,從而加速瞭中央財政基礎的塌陷。 最後,本書將分析貨幣與白銀的流動性危機。在長期的財政失衡下,白銀的輸入波動和國內的鑄造政策失當,導緻瞭不同地區之間的購買力差異劇烈拉大,這對依賴固定貨幣繳納的底層農民構成瞭緻命打擊,成為引發大規模民變(如李自成、張獻忠起義)的直接經濟誘因。 結語:財政的結構性宿命 《天朝的重負》認為,明代中後期的財政危機並非簡單的收入不足,而是一個結構性衰退的過程:一個建立在土地永恒製和有限國傢權力基礎上的財政體係,無法適應其所麵對的長期戰爭需求、人口增長帶來的稅基壓力以及全球白銀貿易的變動。本書試圖描繪齣一幅晚明國傢權力如何被其自身的財政需求所反噬的曆史圖景。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建誠


  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2-3)。清華大學經濟係教授,專攻經濟史、經濟思想史。

  學術著作:《近代中國的閤作經濟運動:1912-1949》(1990, 2008)、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2000, Oxford UP,主編)、《亞當史密斯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2002)、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啓超的經濟麵嚮》(2006)。

  半學術性的文集:《年鑑學派管窺》(譯著,1996, 2003)、《重商主義的窘境》(1992)、《綠野仙蹤與中國》(1998)、《西洋經濟史的趣味》(2009)。翻譯:雷濛.阿宏(Raymond Aron)《入戲的觀眾》(1987, 1992, 2000, 2006)、西濛.波娃《波娃的告彆:與沙特的對話》(2002, 2006)和《波娃的告彆:再見,沙特!》(2002, 2006)。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正如書名所揭示的,是一部對明代中後期一個至關重要的曆史側麵的深度挖掘。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對“邊鎮糧餉”這一看似具體卻又承載著巨大國傢命運的議題所展現齣的宏大視野。它不僅僅是陳列數字和政策,而是試圖去還原一個更為復雜的圖景: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維持邊疆的穩定需要付齣何等沉重的代價?糧餉的籌集、運輸、發放,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國傢的神經。作者顯然花瞭大量的心思去梳理這些看似瑣碎但影響深遠的細節。從1531年到1602年,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正是明朝從相對穩定走嚮內憂外患的關鍵時期。邊患的頻仍,如濛古的侵擾、後來的倭寇問題,都對國傢的財政提齣瞭嚴峻的考驗。而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僅看到瞭邊患,更深入地剖析瞭與之相伴的財政睏境。那些被史書一筆帶過的數字,在作者的筆下,仿佛有瞭鮮活的生命,它們背後是無數的民力被抽調,是地方官員的奔波勞碌,是普通士兵的艱辛與犧牲。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將“糧餉”這個具體的經濟概念,與“國傢財政危機”這一宏觀的政治經濟睏境聯係起來。這其中必然涉及復雜的稅收體係、漕運的壓力、地方財政的自主性乃至官員的腐敗等等。本書二版的齣現,更讓我期待它在學術研究上的深化和完善,或許在史料的解讀、觀點的闡釋上,會有新的突破,讓我能更清晰地理解明朝走嚮衰落的深層原因。

评分

這本書《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從題目來看,就給我一種直擊要害的感覺。它沒有迴避明朝後期那個時期最為棘手的財政難題,而是將目光鎖定在“邊鎮糧餉”這一具體而又至關重要的環節上。我一直認為,很多曆史的演變,往往就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卻關乎國計民生的具體事務之中。1531年至1602年,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正是明朝從相對穩定的時期走嚮一係列危機的前奏。邊疆的威脅,無論是來自北方的騎兵,還是海上的海盜,都需要大量的軍費開支來應對。而這些開支,是如何被計算、籌集、管理和使用的?它們又對整個國傢的財政體係造成瞭怎樣的影響?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地解析糧餉籌措的機製,包括稅賦的徵收、漕運的壓力、國庫的儲備,以及在財政睏難時期,朝廷可能會采取的一些非常規手段。同時,我也想瞭解,在糧餉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邊鎮的駐軍會麵臨怎樣的睏境,以及這種睏境又會對邊防的安全穩定産生怎樣的連鎖反應。本書的“二版”,更是讓我對它在史料運用和學術觀點上的深化和完善充滿瞭期待,相信它能為我帶來更深刻的洞見。

评分

《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這本書,從書名來看,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賞它聚焦於“邊鎮糧餉”這個具體而微的議題,並將其置於“國傢財政危機”這一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錶明作者並非泛泛而談,而是試圖通過對具體經濟運作的分析,來揭示國傢製度層麵的深層問題。1531年至1602年,這幾乎是一個世紀的跨度,期間明朝經曆瞭從相對繁榮到危機四伏的轉變。邊防,作為國傢安全的第一道防綫,其所需的龐大經費,無疑是壓垮明朝財政的“稻草”之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糧餉的籌集機製,包括稅收政策的演變、漕運的負擔、以及地方官府在其中的角色。同時,我也想知道,在麵對財政危機時,明朝政府是如何應對的?是否采取過一些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又是否有效?本書的“二版”字樣,更讓我確信它是一部經過反復打磨、內容更為充實的學術力作。它很可能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引入瞭新的史料、修正瞭舊的觀點,或是對研究方法進行瞭創新。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明朝後期財政運作的邏輯,以及邊防開支是如何一步步將這個龐大的帝國推嚮財政的深淵。

评分

我一直對明朝曆史,特彆是其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抱有濃厚的興趣。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時,我的目光便被深深吸引。書名中的“邊鎮糧餉”四個字,仿佛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挑戰與艱辛的畫麵——在廣袤的邊疆,軍士們為瞭國傢的安寜,需要穩定的糧餉供應,而這背後,則是對國傢財政的巨大考驗。作者將這一具體議題與“國傢財政危機”這一宏觀命題緊密相連,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切入點。1531年至1602年,這段時期正是明朝內部矛盾加劇,外部壓力增大的關鍵時期。邊患的頻仍,如北方濛古的襲擾,東南沿海的倭寇問題,都直接催生瞭對龐大邊防開支的需求。我十分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梳理這些具體的糧餉支齣,來揭示國傢財政運作的睏境的。這其中必然涉及復雜的稅製、漕運體係的效率、地方財政的狀況,甚至包括官員的貪腐問題。本書的“二版”,更是讓我對其內容的深度和嚴謹性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為我呈現一個更為詳實、更為 nuanced 的明朝後期財政圖景,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邊防經費的壓力是如何一步步蠶食著明朝的國力,最終導緻國傢陷入財政危機。

评分

我一直對明朝中後期的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個時代充滿瞭復雜性和矛盾性。當我在書店看到《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時,立刻被它的題目吸引瞭。邊防經費,這是一個非常具體但又極其重要的概念,它直接關係到一個王朝的存亡。而“國傢財政危機”,更是直指明朝後期衰落的核心問題之一。這本書似乎試圖將這兩者緊密地聯係起來,從財政的角度來審視邊防的重要性以及它給國傢帶來的壓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的。例如,在應對邊患時,朝廷是如何籌集資金的?是增加稅負,還是動用國庫儲備,抑或是通過其他非常規手段?這些手段又會對社會經濟産生怎樣的影響?而地方上的邊鎮,它們在糧餉的籌集和使用上又有多大的自主權?是否存在截覦地方財政和國傢財政的矛盾?1531年到1602年,這個時間段涵蓋瞭明朝中後期一係列重要的事件,包括嘉靖時期的邊患、萬曆三大徵等等,這些都無疑極大地消耗瞭國傢的財政。本書的二版,意味著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和修正,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和思想深度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清晰解答,瞭解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財政枯竭,而邊防又是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评分

我始終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興衰,離不開對其經濟命脈的深入剖析。《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這本書,恰恰抓住瞭明朝後期財政危機的核心環節之一——邊鎮糧餉。書名所呈現的“邊鎮糧餉”與“國傢財政危機”的緊密聯係,讓我看到瞭作者試圖從一個極為具體的經濟運作層麵,去解釋一個宏觀的政治經濟睏境。1531年至1602年,這是明朝中後期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北方邊患的持續,東南倭患的猖獗,都意味著對邊防軍費的巨大需求。而這些軍費的籌集,無疑給本已不甚寬裕的國傢財政帶來瞭沉重壓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龐雜的史料梳理成清晰的邏輯綫索的?書中會詳細介紹糧餉的來源、構成、運輸以及發放過程嗎?在糧餉不足的情況下,地方邊鎮是如何應對的?朝廷又會采取哪些措施來彌補財政缺口?這些措施又是否有效地緩解瞭危機,還是加劇瞭問題的復雜性?本書的“二版”齣版,讓我看到瞭作者在學術上的持續投入和研究的深化。我期待它能提供更精準的數據、更精闢的分析,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明朝後期為何會陷入財政的泥潭,而邊防開支又是其中扮演瞭何等關鍵的角色。

评分

《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這本書,其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警示意義。我之所以對它産生強烈的興趣,是因為它精準地抓住瞭明朝後期國傢衰落的一個關鍵癥結——邊防經費與財政危機之間的相互作用。1531年至1602年,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正是明朝從嘉靖年間的相對穩定,逐漸走嚮萬曆年間動蕩不安,最終埋下崇禎時期滅亡伏筆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過程中,邊疆的壓力從未減輕,無論是北方來自濛古的威脅,還是東南沿海的海盜問題,都要求朝廷持續投入大量的軍費。而這些軍費的籌集,往往又成為壓垮國傢財政的最後一根稻草。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地解答一些我長久以來的疑問:明朝是如何計算和籌措邊鎮糧餉的?其主要的財政來源有哪些?當財政收入無法滿足邊防需求時,朝廷會采取哪些應急措施?這些措施又會對社會經濟産生怎樣的影響?本書的“二版”字樣,更讓我對其學術價值和研究深度有瞭更高的信心。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復雜問題的深入分析和詳盡論證,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明朝後期國傢財政危機的形成原因及其深遠影響。

评分

當我看《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的題目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時期邊疆烽火連天、朝廷為軍餉焦頭爛額的畫麵。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次深入肌理的診斷,試圖找齣明朝後期國傢財政走嚮崩潰的病因。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邊鎮糧餉”這一具體而又極具操作性的概念,與“國傢財政危機”這樣宏觀而又復雜的係統性問題聯係起來的。糧餉的數額是如何確定的?如何從國傢層麵籌集?在漫長的運輸過程中又會産生多少損耗?地方官吏如何管理?以及,這一切是如何最終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財政危機?1531年至1602年,這段時間正值明朝從嘉靖到萬曆年間,經曆瞭海禁的鬆動、對外戰爭的頻仍以及內部的經濟矛盾激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邊防的壓力是如何疊加,並最終耗盡國傢財力的?我尤其關注的是,本書的“二版”是否意味著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對某些關鍵史料有瞭新的解讀,或者對某些曆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期待它能為我提供一個更為清晰、更為全麵的視角,去理解明朝後期邊防體係的運作機製,以及它對國傢整體財政的衝擊有多麼巨大。

评分

在我看來,曆史研究的價值在於能夠從看似尋常的現象中挖掘齣深刻的規律。《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將目光聚焦於“邊鎮糧餉”,這樣一個具體而又牽動全局的議題,並將其置於“國傢財政危機”這一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1531年至1602年,這段時間,正是明朝從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逐漸走嚮內部矛盾加劇、外部壓力增大的關鍵階段。邊防的壓力,如北方濛古的襲擾、東南沿海的倭寇問題,都需要海量的軍費支持。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詳細地揭示,這些糧餉的籌集和發放機製是怎樣的?是否存在嚴重的效率低下或貪腐問題?這些問題又如何一步步侵蝕瞭國傢的財政根基?同時,我也想知道,在麵對財政危機時,明朝政府是如何應對的?是否采取瞭有效的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又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本書的“二版”齣版,更讓我對其學術嚴謹性和內容深度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對這些復雜問題進行的深入分析和獨到見解,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明朝後期財政危機的形成過程及其深遠的曆史意義。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明朝後期國傢衰落的原因充滿瞭好奇,而《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傢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這個書名,就像一把鑰匙,似乎能為我打開理解這一復雜曆史進程的重要入口。它沒有籠統地談論財政危機,而是精準地聚焦於“邊鎮糧餉”這一具體的議題。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將這看似微小的“糧餉”問題,與“國傢財政危機”這一宏大的曆史現象聯係起來。1531年至1602年,這段時期,邊患頻發,如俺答汗的崛起、後來的寜夏和播州之亂,無一不意味著巨大的軍費支齣。我非常好奇,書中會詳細闡述這些邊患是如何直接轉化為對國傢財政的巨大壓力的?糧餉的籌集渠道有哪些?例如,是否過度依賴於漕運,以及漕運本身存在的弊端?在財政收入不足的情況下,朝廷是如何做齣艱難抉擇的?是否會犧牲其他方麵的開支來保證邊防?本書的“二版”,更讓我期待它在研究上的精進。它可能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對某些史料進行瞭更深入的挖掘,或者對某些曆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有瞭更清晰的闡釋。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具體地理解明朝後期財政運作的邏輯,以及邊防的開支是如何一步步將這個帝國拖入財政的泥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