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民法:江平、王澤鑑對話中國民法法典化

問道民法:江平、王澤鑑對話中國民法法典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民法典
  • 民法
  • 法典化
  • 江平
  • 王澤鑑
  • 法律
  • 學術
  • 對話
  • 中國法
  • 理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大陸《民法總則》剛剛通過之際,兩岸民法學界兩位泰鬥人物江平教授、王澤鑑教授就中國民法法典化展開深度學術對話,全麵、多點、雙綫「問道」民法。全書對話由硃慶育教授主持。

  本書對中國民法典的時代背景、功能定位、本土轉型、習慣法源、「提取公因式」的編纂技術、通俗或專業的語言風格以及人格權編和債編的存廢全麵觀摩,對總則編中胎兒權利能力、法人類型與責任、法定之債、法律行為及其效力瑕疵、英烈保護條款等多點審視,高瞻中國民法典的立法進程,遠矚中國民法學的研究走嚮,雙綫探尋法典和法學的彼此型塑之路,成就一部不可多得的「口述民法編年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平


  現 職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民商法學博士生導師

  學經曆
  1948—194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新聞係
  1951年入莫斯科大學法律係
  1956年畢業迴國進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
  1983—1990年曆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是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七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8—1992年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
  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江平教授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並被收入中國多種版本的著名學者、著名法學傢名錄。

王澤鑑

  現 職
  颱灣大學名譽教授(專攻民法)

  主要學經曆
  畢業於颱灣大學法律係,獲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曾擔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訪問教授,並在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政經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8冊)、《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係》、《民法概要》、《民法總則》、《債法原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民法物權》、《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損害賠償》等

圖書目錄

作者簡曆
壹、開 場/1
貳、民法典的時代背景/2
參、民法典的功能定位/7
肆、民法典的本土轉型/11
伍、民法典的習慣法源/18
陸、總則編的編纂技術/33
柒、人格編與債編存廢/45
捌、民法典的語言風格/56
玖、民法總則規範擷要/64
拾、餘 音/110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理論分析方式,而是通過對話的形式,將兩位學者的觀點呈現齣來。這種形式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兩位學者在觀點碰撞中不斷深入,既有相互的理解與尊重,也有毫不妥協的堅持。我尤其欣賞作者們對於“中國特色”的討論,他們並沒有簡單地將“中國特色”作為一種政治口號,而是深入探討瞭其在民法典編纂中的具體體現,例如對傢庭觀念、倫理道德的考量。這種務實的態度讓我感到耳目一新。在颱灣,我們常常被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潮所影響,對於“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往往持有批判的態度。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民法典編纂中,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並不一定適用,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的社會文化背景,找到一條適閤自己的道路。當然,作者們的觀點並非沒有爭議,例如對於所有權製度的討論,就存在著不同的聲音。但正是這些爭議,纔使得這本書更具價值,它引發瞭我們對於民法典編纂的更廣泛的討論,促使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它涉及大量的曆史文獻、法律條文、以及復雜的理論概念,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但正是這種“艱澀”,纔體現瞭作者們的學術嚴謹性。他們沒有試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簡化問題,而是選擇直麵問題的復雜性,深入挖掘其背後的邏輯與原因。我尤其受益於作者們對於德國民法典影響的分析,他們指齣,德國民法典並非完美無缺,在引入的過程中也需要進行本土化的改造。這一點對於我們颱灣來說,同樣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我們長期以來受到日本民法的影響,但日本民法本身也並非完美無缺,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的社會發展,對其進行不斷的修正與完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法律的編纂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反思、以及創新。它並非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是需要我們根據社會的變化,不斷地進行調整與完善。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民法典化的書,我腦海裏浮現的不是一個個具體的條文,而是一幅巨大的、動態的社會圖景。它讓我意識到,民法典的編纂絕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堆砌,更是一場關於社會秩序、價值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刻討論。作者們巧妙地將曆史的脈絡與現實的睏境交織在一起,從清末民法草案的萌芽,到民國時期各種思潮的碰撞,再到改革開放後民法典編纂的漫長過程,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挑戰與妥協。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們對於“權利”與“義務”之間關係的探討,這不僅僅是法律層麵的問題,更關乎我們如何理解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在颱灣,我們長期以來受到中華民國民法的規範,但同時又麵臨著社會轉型帶來的新問題,例如同性婚姻、人工智能等。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應該如何藉鑒大陸民法典編纂的經驗,在保留自身法律體係特色的同時,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它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激發瞭我們對於法律與社會關係的更深層次思考,這對於一個法律人,或者僅僅是一個關心社會議題的公民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民法典的編纂是一項係統工程,它需要法律、曆史、社會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閤。作者們恰恰具備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民法典編纂的問題,提齣獨到的見解。在颱灣,我們常常習慣於將法律視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忽略瞭其與社會其他領域之間的聯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法律並非孤立存在,它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從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法律,纔能更好地理解其本質與價值。這本書對於颱灣的法律界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大陸民法典編纂的經驗,也能夠激發我們對於自身法律體係的反思與創新。它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方式,一種更加全麵、更加深入、更加人文的思考方式。

评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民法典編纂背後的人文關懷。作者們不僅僅關注法律條文的邏輯一緻性,更關注法律對於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他們探討瞭民法典如何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如何平衡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關係,如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種人文關懷在颱灣的法律討論中,常常被忽視。我們常常過於關注法律的效率與規範性,而忽略瞭法律背後的人性與情感。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應該如何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法律的編纂與實施中,讓法律真正成為服務於人民的工具。例如,作者們對於“善意”原則的討論,就讓我深受啓發。他們指齣,在民法典中,應該充分考慮當事人的主觀狀態,對於善意行為給予保護。這種善意原則不僅體現瞭法律的人性化,也能夠促進社會和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