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年齣生於紐約的柯尼斯柏格,在美國賓州一個小鎮長大,雖然自小喜愛閱讀,大學和研究所卻選擇主修化學,畢業後也順利當上化學老師,但慢慢的,她察覺她感興趣的是學生腦中在想些什麼,而不是試管中的變化。同時也發現自己對繪畫有強烈的喜好。所以在生下第三個孩子後,她進入藝術學校就讀,等最小的孩子上幼稚園後,她便開始寫作,並且嘗試自己插圖。她的第一本處女作《小巫婆求仙記》(Jennifer, Hecate, Macbeth, William Mokinley, and Me, Ellzabetn)得到一九六八年紐伯瑞銀牌奬,第二本作品《天使雕像》更摘下當年度這個奬項的金牌奬,一齣手聲勢就不同凡響。一九九六年,她又以《The View from Saturday》奪下紐伯瑞金牌奬,同時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證明她這棵文壇長青樹寶刀未老。她的作品布局細密、精準、充滿邏輯和幽默感,這或許歸功於她的科學訓練。另有《史庫樂街19號》、《微笑吧!濛娜麗莎》等作品。
我首次聽聞美國兒童小說作傢柯尼斯柏格(E. L. Konigsburg, 1930-2013 ),是數年前從她那本幾乎可謂初試身手便一舉拿下紐伯瑞奬金牌的作品《天使雕像》開始的。該書敘述一對離傢姊弟設法成功潛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留宿,並意外揭開一樁隱藏在雕像之後的祕密。初讀該書,讓我對作者的書寫風格與角色刻畫留下深刻印象,因為該書的情節安排就如一疊散置的檔案,讀者必須在閱讀中重新整編組織訊息,方能理齣頭緒;再者,書中的姊弟雖年約十來歲,但思緒縝密、行動獨立、對話內容與觀點看法老成世故,此二點全然迥異於我之前所接觸的兒童小說。於是我想:當我於該書齣版近三十年後首次閱讀,尚且感到震撼,無怪該書於一九六七年首次擲地便驚震四方、備受矚目。
本書除帶領青少年認識現實世界外,也藉康諾和瑪格列特姊弟的對話,介紹孩子區辨人類幽微的情緒反應,並探索情緒背後繁復的心理成因:例如,撒謊的原因可能齣於恐懼,也可能齣於需要;而臉上泛紅,有可能是基於尷尬所緻,卻也可能因為心生羞恥;此外,不同形式的等待,也會引發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等待紅綠燈或許需要一點兒耐心,但是等待昏迷病人清醒的過程,則是身心無盡的煎熬。為瞭正確描述並精準區辨這些幽微的情緒差異,我們需要詞匯的協助,而這也正是作者柯尼斯柏格擅長處:她除瞭描寫精準,也喜歡在文字上琢磨:時而使用重復或排比的句型,例如描寫布藍威的個性:「布藍威騎單車的時候,總是一不小心就把褲管捲到車鍊裏。當他坐在球場的看颱時,總是一不小心就靠你太近。當他聽瞭你的笑話,哈哈大笑時,總是一不小心就笑得太大聲……」時而運用雙關語如spell out;時而進行字詞溯源,例如解釋 sandwich或havelock的由來;……不過,但憑作者本人喜愛文字似乎仍嫌不足,柯尼斯柏格甚且仿效她最喜愛的美國作傢E. B. White在《夏綠蒂的網》書中所示,將筆下主角也塑造成文字愛好者:布藍威不僅自幼便熱愛文字、喜歡命名,在他不能言語的那段期間,他和康諾的溝通也是透過「文字卡」的文字遊戲進行互動。作傢之於文字的密切關係,包括文字的趣味、魅力、正名/證明以及救命能力,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