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人生

一次性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緯婷
圖書標籤:
  • 成長
  • 人生
  • 勵誌
  • 思考
  • 感悟
  • 命運
  • 選擇
  • 自我
  • 現實
  • 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愛是太成熟的腐果 愛是整個熱帶的中心 是無論談過多少次戀愛都不會變老的女孩之愛 │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 │但隻有一次性的人生│ 宜蘭女子吳緯婷的詩集《一次性人生》,展現瞭她對文字的柔軟與堅毅並重,古典情懷與傲嬌新世代同行,她深情書寫宜蘭,喚醒對傢鄉土壤的愁思,也帶點小刺寫愛過而離開的那些情人。 她在每一天都不可能復製昨日的當下,以詩記時,詩是她愛與存在的證明。《一次性人生》收入吳緯婷寫詩十年間精選的七十首作品,這些飄忽的軌跡,是她時間的琥珀,凍結某一個切麵,是砂礫,也是一次性人生細細、苦苦、包裹的珍珠。讀她的詩,彷若聆聽一位年輕女子唱歌,原先預想會聽見清脆新麗,而當歌聲滑齣,卻帶有淡淡菸嗓似的老靈魂,若即若離── ● 輯一「神魂」,放任意識奔流、意象紛繁的作品,或觸及時代議題。 輯二「忘遠近」,寫給宜蘭的情詩,透過宜蘭的文史,素描生於斯長於斯、熱愛的土地。 輯三「曇花」,情詩獻給愛/錯過的人,她有時大膽殘忍,有時柔軟卻倔強。 輯四「浮生」,她跳躍的靈動的哲思,短小卻慧黠,波光點點掀起漣漪。 中間穿插的節氣之詩、中/終場,則象徵瞭時間的流動性, 捕捉著每一個人都是「一次性的人生」,有起承與轉閤,有休止與散場。 ● 如果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 當你從天降臨 我會像蜂鳥,拍翅橫跨大海 從死亡的鹹味中 銜來花蜜 成為短暫交會的彗星 ──〈一次性人生〉 【裝幀設計】 初看到詩集的名稱「一次性人生」,心中充滿震動,什麼是人生,為什麼是一次性,詩是一種追尋,帶著速度。裝幀設計師吳佳璘將詩由抽象轉成具體的視覺語言,書名刻意擺放於對角,並用箭頭引到視覺,製造齣一種一口氣無法看完、時間的流動的感受。而主視覺則利用像山的紋理 、像浪的波紋又有點像蕾絲綫條的圖案特性,呈現吳緯婷詩作中,細緻而敏感的內心狀態。 名傢推薦 李進文、林達陽、吳懷晨、陳芳明、許悔之、楊佳嫻、楊書軒、劉曉頤──溫暖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吳緯婷的詩有情趣,她保有某些傳統含蓄韻味,又練就新世代語感意象的流速,在這兩種統閤情調之中,她拔起一道聲綫,縴細而有香……」──李進文(詩人) 「緯婷寫母土宜蘭,寫異國行旅,寫浮生……;但無論文字如何變奏,她的詩情讀來都是愛。」──吳懷晨(詩人、颱北藝術大學教授) 「吳緯婷正要齣發去探索詩的神祕,跟著她一起前行之際,往往可以感受她的靈光一閃。所謂靈光,有時是狡黠,有時是安頓;有時是發現,有時是發明。」──陳芳明(政治大學颱文所講座教授) 「她的詩,充滿靈氣,用字考究,非常非常的溫柔,讀著讀著,恍惚之間,可以已憂。」──許悔之(詩人) 「在詩集中逐漸看見雪『融化』,雪雕塑齣空間及其敘事,雪在經曆一百種飄落、融化與洗淨的循環之後。」──楊書軒(詩人) 「以土地與人文雙重關懷為肌理,曆經雨水傾斜和黑夜憂忡,卻開齣柯立芝夢中的藍花,安慰著現實。」──劉曉頤(詩人)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名為《時間沙漏的秘密》,內容與“一次性人生”無關。 --- 圖書名稱:《時間沙漏的秘密》 作者: 艾略特·凡斯 齣版社: 黎明之光文化 類型: 科幻/哲學思辨/懸疑 頁數: 約 580 頁 內容提要: 《時間沙漏的秘密》並非一部講述個人奮鬥或生命價值的通俗讀物,而是一部深邃、復雜的科幻史詩,它探討的是時間本身結構的不穩定性,以及宇宙中是否存在一個超越綫性因果律的“時間監管者”。本書以其嚴謹的科學設定和扣人心弦的敘事節奏,在硬科幻領域獨樹一幟。 第一部:阿卡迪亞的倒影 故事始於一個被稱為“阿卡迪亞”的星際聯邦,這是一個建立在基於量子糾纏信息傳輸技術上的高度發達文明。在阿卡迪亞的中心,坐落著“時間觀測站”,一個由最頂尖的物理學傢、曆史學傢和密碼學傢組成的精英團隊。他們的任務是監測宇宙中的“時間熵”——即時間流逝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主人公,伊蓮娜·維斯,一位天賦異稟的結構物理學傢,在一次例行的觀測中,發現瞭一個令人不安的異常:在距我們星係數韆光年外的一片空域,時間流速齣現瞭周期性的、無法用已知物理定律解釋的微小波動。這些波動並非引力或能量場引起的,它們更像是某種刻意操作的痕跡,仿佛宇宙的時間綫被某種無形之手輕輕撥動瞭一下。 伊蓮娜的發現立即引起瞭高層的警惕。阿卡迪亞的最高執政官,冷峻而神秘的賽拉斯,要求伊蓮娜以最高權限進行秘密調查。調查初期,伊蓮娜的團隊利用先進的“因果追蹤器”試圖定位波動的源頭,卻發現每一次波動都伴隨著一個微弱的、跨越億萬年的“迴音”,這個迴音似乎在預示著未來某個特定的、尚未發生的事件。 本書的開篇詳盡地描繪瞭阿卡迪亞的社會結構、其對時間悖論的理論研究,以及他們如何利用“時間摺疊場”進行超光速通訊。它著重於描繪一個高度依賴精確因果鏈條的社會,一旦時間結構被動搖,整個文明將麵臨的係統性崩潰風險。 第二部:悖論之網與“編纂者” 隨著調查的深入,伊蓮娜發現這些時間波動並非隨機事件,它們精確地指嚮瞭宇宙曆史上幾次關鍵的“文明轉摺點”——一些本應導緻滅亡的事件,卻在最後一刻被某種難以理解的力量“修正”瞭。 伊蓮娜和她的搭檔,擅長古代密碼學的曆史學傢卡西安,追蹤到瞭一個古老的、在星際傳說中被視為神話的組織——“編纂者”。傳說中,“編纂者”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存在,他們不乾涉生命演化,但他們確保宇宙的基本物理法則,尤其是時間流的連續性,不會被任何強大的力量(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高階文明的技術濫用)所破壞。 本書在這裏引入瞭一個核心的哲學辯論:如果存在一個力量來“修正”過去以保障未來,那麼自由意誌的定義是什麼? 伊蓮娜通過破譯一個埋藏在廢棄星係中的古代時間信標,找到瞭“編纂者”留下的一份警告。這份警告揭示瞭一個更令人恐懼的事實:時間流的穩定性並非永恒,它正在被某種新興的、更強大的力量——“熵增的終結者”——所侵蝕。這些“終結者”試圖通過加速局部時間流的崩塌,來獲取一種他們稱之為“絕對靜止”的狀態。 為瞭對抗這種威脅,“編纂者”不得不進行“微調”,即對過去的關鍵節點進行極其精細的乾預,以確保宇宙不會在時間流的混亂中瓦解。伊蓮娜必須決定,她是否應該揭露這一真相,以及她是否有權質疑“編纂者”的乾預行為是否正義。 第三部:零點紀元與抉擇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零點紀元”的預言實現之際。零點紀元,是時間結構理論中,所有因果關係可能同時存在和消失的瞬間。伊蓮娜發現,“終結者”的目標是將整個銀河係推入這個零點,從而“凍結”時間,阻止他們認為的宇宙的“無謂擴張”。 為瞭阻止這一災難,伊蓮娜不再依賴觀測站的傳統方法,而是冒險進入瞭一個理論上隻能存在於數學模型中的區域——“時間褶皺”。她必須利用自己的結構物理學知識,與“編纂者”留下的殘餘力量進行溝通,學習如何“承載”時間流的重壓,而不是試圖去控製它。 最後的高潮不是一場星際戰爭,而是一場關於信息對稱性和存在本質的博弈。伊蓮娜不是去“修復”時間,而是去“接受”時間固有的不完美和波動性。她發現,“時間沙漏”並非一個完美的計時工具,它本身的流動就包含著細微的、不可避免的“泄露”。正是這些泄露,為生命和意識留下瞭可乾預的微小餘地。 結局是開放性的,但充滿希望。伊蓮娜成功地穩定瞭關鍵的時間節點,但她也因此被“時間場”永久地標記。她迴到瞭阿卡迪亞,但她對宇宙的理解已徹底改變。她不再是一個觀測者,而是成為瞭一個活著的錨點,永遠感知著宇宙時間結構中那些細微的、永不停止的“呼吸”。 核心主題: 本書深刻探討瞭時間作為一種基本維度的復雜性,挑戰瞭我們對因果律的絕對信仰。它考察瞭在宏大宇宙尺度上,穩定與自由意誌之間的張力,以及知識的邊界與責任。它是一部關於宇宙結構、信息論和存在主義的硬科幻傑作,旨在讓讀者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時間框架的本質。書中對量子引力和時間拓撲學的描述極為詳盡和富有想象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緯婷


  宜蘭人,師大國文係,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現職藝術行政。
  曾獲金車現代詩奬、颱灣文學館愛詩網創作奬、漂母杯文學奬、蘭陽青年文學奬等。
  寫詩、寫文、展覽、音樂、舞蹈、旅行。處處好奇,容易受歧路吸引,喜愛迷途風景。歪仔歪詩社社員,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著有散文集《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本書收錄之得奬詩作:
  ‧2018第六屆金車現代詩奬特優/〈一次性人生〉

  ‧2018第四屆礁溪詩詞徵選佳作/〈溫泉女子〉

  ‧2018第九屆金音奬最佳風格類型專輯入圍(跨界聲音詩閤作)/〈龜山〉〈涉水──歪仔歪橋〉〈雪山隧道──緻5月11日淩晨〉〈Baisin之歌〉

  ‧2016第十一屆葉紅女性詩奬決選入圍/〈雨夜〉〈蘇丹的宴會〉

  ‧2015颱灣文學館愛詩網新詩創作奬首奬/〈夏至〉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詩的發現──序吳緯婷詩集《一次性人生》


  從來沒有與年輕作傢吳緯婷見麵過,她讓我看見是因為她的散文與詩。這是我長久以來的一個信念,文學總是帶著我們去看見這輩子看不見的世界。縱然未曾謀麵,卻可以察覺這位女性詩人懷抱一個敏銳的心。她看世界的方法,顯然與我這個世代截然不同。身為一位讀者,而且是慢慢接近時間峰頂的讀者,她的文字書寫不時帶給我一些驚喜。喜悅感正是她在詩行之間穿梭時所釀造齣來,但她並不單獨占有,而是訴諸文字與讀者一起分享。這位宜蘭女子,縱然充滿瞭夢想與幻想,卻並不耽溺在虛幻的想像。她麵對這個瑰麗的世界,總是能夠尋找恰當的文字傳達給讀者。她的風格淺顯易懂,卻並不是全然透明。在某些時刻她會使用一些障眼法,逗引讀者的好奇心。

  她從每一首詩齣發,總是製造一次短程的旅行。終點到底在哪裏,就必須要跟著她起伏不定的文字繼續走下去。當她在描景時,其實是在自我觀照內心的感覺。那種跳躍的情緒,總是在不經意之間觸動瞭讀者的心。不經意,正是她營造美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她旅行到日本奈良時,在那裏她獲得一首詩〈林霧〉。這是非常輕巧地嚮遠方傳達內心的思念,而且相當具體地把思念定義齣來:

  我一思念你
  大雨就落下來瞭
  神域中燃起一盆火

  我再思念你
  銅鈴叮當一響
  前生的記憶現形
  如遊魂飄盪

  短短數行,就帶齣非常豐富的感覺。思念是什麼,那是一場大雨,也是一盆炭火。思念的力量有多大,正是銅鈴叮當一響的時刻。但是思念並不因此而停止下來,那不僅僅是呼風喚雨,而且也震動瞭廟宇的盆火。甚至前生的記憶也跟著浮現,在異鄉互相看見,甚至也看見瞭前生。其中沒有說齣的,其實就在定義兩人之間的緣分。每一個文字讀來都是那麼玲瓏剔透,卻包藏瞭那樣綿密的感情。必須到達陌生的領域,距離自己的熟悉故鄉特彆遙遠之際,她纔終於明白那份感情的重量。停留在那裏的孤獨,她是那樣仔細辨識自己的情感。最後兩行她是這樣結束:「古老的鍾聲一響/震落整座山頭的鼕季」。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辯證思維,必須旅行到他方之後,纔終於明白原有感情的內容是什麼。

  吳緯婷的詩作大約都是以輕盈的形式錶現齣來,為的是彰顯不可承受之重。這是非常瞭不起的寫法,完全迥異於現代主義運動時期的詩人。她完全放棄各種復雜的隱喻、象徵、投射、鑑照,而選擇非常輕盈的文字來呈現內心復雜的感覺。當她以「一次性人生」為詩集命名,似乎在暗示生命中充滿瞭太多短暫的時刻。恰恰是那樣稍縱即逝,她纔選擇詩行存留下來。整冊詩集處處留下神來之筆,有時是智慧的閃光,有時是感情的燃燒。必須使用那樣簡單的形式,纔能保留她內心感覺的深刻。在詩集裏,她夾帶著「一次性季節」的作品,把各種節氣的不同感覺記錄下來。當她寫到立春,最後羅列著輕巧的六行:

  誰在溪水邊揚灰?
  誰在為明日蒐集樹枝?
  誰在黑暗裏瞪大雙眼?
  誰舉著火把尋找火。

  春已經來臨
  曖曖不明

  揚灰、火把,在風中飄揚,正好描述瞭難以確定的季節。最後一行以「曖曖不明」來定義春天的到來,又是一種神來之筆。女性對於節氣似乎特彆敏感,她的前輩作傢如施叔青、周芬伶在運筆之間,總是會對季節變化流露齣敏銳的感應,吳緯婷似乎也不例外。定義不明,正好透露內在情緒的上下起伏。那種乾淨的文字,讓人特彆喜愛。又如〈驚蟄〉那首詩,看來那麼無所謂,而且漫不經心。詩的開頭卻又寫的那麼正經:

  你眼神像降雪前的
  那時候
  在我們的世界裏
  草還沒有紅
  河流還沒漫起成沙漠

  用紅色形容草,用沙漠預測河流,這是相當動人的修辭技巧,總是讓讀者感到詫異。那種感情,似乎隻屬於兩人之間。緊接著下一行詩中的我,驟然冒齣這兩行:「我們是盡頭與盡頭兩座山的相望/平穩而緩慢地相忘」。原來她是在描述兩座山頭,同時把相望與相忘並置一起,立刻造成讀者的錯愕。年輕詩人的作品總是充滿過重的感情,如何稀釋、如何淡化,就必須經過縝密的思考。她已經懂得如何處理過濃或過重的修辭,因此詩行讀來齣現很多轉摺,卻又那樣不著痕跡。每一個世代的創作者,往往都是從感情的描述齣發。畢竟那是成長歲月無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如何恰當處理這份感情,就是藝術技巧的關鍵。

  以星座入詩,也是女性創作者的特質。例如〈土星〉,便是以迂迴的方式傳達內心的感情:

  我的喃喃自語
  可以橫跨多遠的分離
  我喜歡你的光
  紊亂而和平

  兩人的距離似乎可以用光年來計算,雖然彼此非常遙遠,卻可以看到另外一端的光。當她用紊亂而和平來形容時,似乎在定義自己的情緒。這首詩的最後一節,卻又夾帶著某種喜悅:

  我們將用很長的時間
  討論一顆種子
  如何落地
  而我的心如何轉移
  到你這裏

  從那裏到這裏,暗示著一種完成。那樣的完成,首先是一顆種子,然後是我的心。一切看來是如此平靜無波,其實是穿越瞭多少動盪,最後纔平安降落。她把感情寫得特彆淡,似乎隻是生命裏的一種襯托。以麯摺迂迴的手法,這樣那樣錶達自己的感情,不免帶給讀者許多喜悅。這樣的技巧雲淡風輕,簡直沒有任何重量可言,讀來卻又具備一定的分量。這是一種詩的錶現,也是一種詩的發現。

  在〈燈之詩〉那首組詩,第一首是〈坦白〉。她使用瞭矛盾語法,讀來頗為可喜。當她用三行來錶現時,讀者也分享瞭她的喜悅:「以你撚燈的手,輕輕/將我的心/點燃」。明明是要點燃一份感情,卻以「撚燈的手」齣現,使整首詩豐富起來。撚燈應該是熄滅,在感情裏卻是點燃。非常簡單的句法,非常復雜的思考,詩的藝術就暗藏在其中。這位詩人不容小覷,令人充滿期待。

  另外一首〈一半〉,也在傳達詩人內心的神祕感覺:

  火焰之下
  我們凝視彼此
  一半發光,一半背光
  成為完整的人

  如果詩題改為擁抱,其實也可成立。但詩人卻刻意以「一半」來命名,反而更加彰顯詩背後的用心良苦。尤其當她寫齣「一半發光,一半背光」,讓讀者鮮明地看到火光中的剪影。這是象徵的手法,也是具象的描寫。這位詩人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為讀者創造無可名狀的喜悅。

  吳緯婷正要齣發去探索詩的神祕,跟著她一起前行之際,往往可以感受她的靈光一閃。所謂靈光,有時是狡黠,有時是安頓;有時是發現,有時是發明。一位詩人應該具備的技巧,她似乎都已經擁有。這位詩人對我而言,是非常遙遠的創作者。但不一定需要熟識,纔能進入她的世界。總是在寜靜的時刻,閱讀她的詩行。不免在內心會發齣喧囂,卻又不時讓人沉澱下來。這是她的第一本詩集,卻讓我産生一種錯覺,好像她已經投入創作許久瞭。她願意讓自己最早的一本作品供我閱讀,常常為我帶來無法預知的情緒。在起伏震盪之際,我更加確認那就是詩。總覺得已經捕捉瞭,詩又溜走瞭,這正是她詩行的動人之處。

◎陳芳明(政治大學颱文所講座教授)

推薦序

李進文(詩人)


  前行代某些在傳統抒情裏對炫技的較真、新世代在網路流域裏角逐和競速的語匯──這些,似乎都無法歸類吳緯婷。她循著自己的聲音走,走齣一種態度。

  什麼樣的態度呢?我想,就是「真」與「趣」。

  從她對詩的探索過程,會發現她安頓字音字義和節拍時,透露對文字敬謹的「真」。其「真」,或許來自生活和品性的養成。她用文字定錨生活,又以生活放遠文字。一靜一動之間,於是你讀到她生活的同時,也讀到她投映於生命的真摰。不自覺地順服(或舒服)於她詩中的音聲情意。

  什麼是「趣」呢?趣味,或者情趣。華茲華斯(Wordsworth)說:「詩起於經過在沉靜中迴味來的情緒。」詩必須有「情趣(feeling)」,如此方能感受人生的境界其實「有意思」比「有意義」來得更重要。

  吳緯婷的詩有情趣,她保有某些傳統含蓄韻味,又練就新世代語感意象的流速,在這兩種統閤情調之中,她拔起一道聲綫,縴細而有香,在喧囂的資訊世界中,她彷彿是網路邊陲一道有著野薑花香的小溪流。

  她詩中的聲音親切又彷彿陌生。好比聆聽一位年輕女子唱歌,原先預想會聽見清脆新麗,而當歌聲滑齣,卻帶有淡淡煙嗓似的老靈魂,若即若離,比美更令人驚喜。

  許多寫詩的套路如奇穎、變異、厭世、憤青,或濃烈的憂思及愁悒,都不是吳緯婷的方式,她在眾聲之中清淺而去,她以剛剛好的意象涉世、她以恰恰該如此的節奏傾訴索尋。

  正因為這樣,讀她的詩,讓你再次找迴某種簡單、純粹的讀詩樂趣。

推薦序

吳懷晨(詩人、颱北藝術大學教授)

  若喻詩人是巫覡,緯婷更似身披一襲紅舞衣的女史,美麗的她踢踏著意象,揮灑著詞語,召喚文字如雨下,點點滴落吟唱齣又老又新的詩(莫相信她僅是「用字的人」這般自謙詞)。緯婷寫母土宜蘭,寫異國行旅,寫浮生……;但無論文字如何變奏,她的詩情讀來都是愛。緯婷知道愛有毒,愛是太成熟的腐果,但《一次性人生》中的愛,是無論談過多少次戀愛都不會變老的女孩的愛。尤其讀到「一次性季節」這組精采的情詩,就好似「火焰之下 / 凝視瞭彼此 / 一半發光,一半背光 / 成為完整的人」。

  愛,確是緯婷「整個熱帶的中心」。

推薦序

許悔之(詩人)

  在諸事忙碌的時候,讀吳緯婷的《一次性人生》,讀著讀著,心慢慢靜瞭,像被攝魂:
  沒有明日
  也沒有歸途
  古老的鍾聲一響
  震落整座山頭的鼕季
  我想起幾年前,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談起詩,她那發光的眼神,像一個精靈、一個女巫。
  你眼神像降雪前的
  那時候
  在我們的世界裏
  草還沒有紅
  河流還沒漫起成沙漠
  她的詩,充滿靈氣,用字考究,非常非常的溫柔,讀著讀著,恍惚之間,可以已憂。
  這個世界,因為有像她這般詩的手藝人,一次性的人生,纔存有奧義;心的聖壇,纔得到守護⋯⋯⋯

推薦序

楊書軒(詩人)

  據說雪融化後,氣味紛陳、雜亂,種種赤裸的畫麵會逐一呈現,與雪的純粹對映。

  身為緯婷長期的閱讀者,我著迷的不再隻是她澄澈、輕盈的言語,而是在詩集中逐漸看見雪「融化」,雪雕塑齣空間及其敘事,雪在經曆一百種飄落、融化與洗淨的循環之後。

  原有的抒情被展現更多,可以安撫傷者,說故事、置換種種聲調。

  我想起電影中令人屏息的一幕,一場初雪,讓眼前慢下來,靜止,那是她帶來的初始之晨,亦是對讀者的邀約,在語言的飄行中。

推薦序

劉曉頤(詩人)

  緯婷寫詩,演繹瞭裏爾剋的精神:把脆弱、短暫的大地深情地銘記於心,使其本質不可見地再生。屬於緯婷詩的清婉秀緻,是萃取自豐饒大地和雨水的豐年佳釀,撒著細緻的金箔──以土地與人文雙重關懷為肌理,曆經雨水傾斜和黑夜憂忡,卻開齣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夢中的藍花,安慰著現實。

  屬於她的深情孤意,是小女孩般滾著碎鈴鐺,純真秉性令人動容,卻又母性堅韌,救贖瞭飄搖動盪的風景。讀她詩的體驗,可比淡藍色清晨,半裹金銀針刺綉的織毯,嘗清甜中帶酸的新鮮優格──待從那樣的齣塵美好中迴神,驀然驚覺,一百種可能的現實已經擦身而過,你卻沒有傷憾。

圖書試讀

【內文節選一】
 
一次性人生


如果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
當你從天降臨
我會像蜂鳥,拍翅橫跨大海
從死亡的鹹味中
銜來花蜜
成為短暫交會的彗星
 
如果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
請在心裏荒凍的、烏鴉盤據的冰雪地
為我保留一席之地
摟住百閤般的腰身起舞吧,偶然地──
如同獻祭,為你賭上瞭
所有醉後的時光
 
如果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相約在
午夜歌劇院
在高處、陰影裏的壁虎將代替我
像雛鳥輕輕啼叫
在不該甦醒的時候,喚醒你
唯一懼怕的怪物
 
如果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我們丟骰子
決定以桑塔格、塔可夫斯基、鮑許或德布西
像流動的漆,滲透我們的房捨
一起在白色大床上,翻開目錄
建立所有傢具的邏輯
規定什麼時候適閤裸體
 
但是扣緊安全帶的我們活著
一次性人生
從一個起點,抵達一個終點,誰都不能例外優惠
俐落撕去日曆,以熟練的錶情告彆
讓疼痛結成腹裏可喜的核
密實、輕巧、善於被人遺忘
 
當分離夠遠的時候
纔允許它小小震盪,重新跳躍
恰如一個
未及言說的字
 
【內文節選二】
 
雪山隧道--緻5月11日淩晨

 
橋埋入山裏,就是隧道。
 
我們小心翼翼
鑽洞不取火
緩緩地切割,如同處理一條
昨日牙痛的神經
 
我們竊取速度
與時間同夥
以蛀蟲的毅力,一口一口
啃食幽暗深遠的山脈,前方有蜜
 
雪山,雪山
我沉默而黝黑的美人
四稜砂岩、六處斷層
不過是她欲拒還迎的試探
 
終於,她用全身力氣
將水吐盡
石壁之中,湧現銀白的浪濤
她為我揚起
一整片燈光的海洋
 
我彷彿看見你
數年之後
吞下另一口冷氣孔前
徐徐涼去的咖啡
收聽廣播電颱音樂,以打盹為節拍
像雪山裏不斷震動的
風中葉片
 
在漫長而接連不已的
燈之海中
你打著嗬欠,忽略窗外隧道仍隱約迴響的
我最後一句留言:
 
快走──,快走。
 
注:貫通坪林、頭城的雪山隧道,工期長達十五年。二○○一年五月十一日淩晨突遇抽坍,開挖麵上方湧齣大量土石流,工地主任林子益疏散工人,所有人順利脫睏,林子益殉職。 
 
【內文節選三】
 
荔枝

 
純銀的耳環
掛在耳上,吊著、晃著
像鞦日的鞦韆架
 
那人的眼睛
會被太陽的閃光所惑
先是抬頭
然後看到我
 
他會給我愛,對我灑下
像夏天的荔枝
一串串
 
我必須非常小心,處理那些荔枝
如同處理其他女人的名字
畢竟愛是
微量毒性的水晶丸
 
剔透、味甘、清甜
火山的顔色
離枝便枯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輕易被一本書徵服的讀者,但《一次性人生》做到瞭。它不僅僅是一本紙質的書,更是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精神坐標。我喜歡作者對“時間”的理解,他沒有把它看作是單調的流逝,而是把它看作是充滿瞭無數可能性的容器。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去感受微風拂過臉頰的輕柔,去傾聽雨滴敲打窗戶的鏇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一次性人生》的引導下,變得熠熠生輝。

评分

我對《一次性人生》這本書的感受,與其說是在閱讀文字,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作者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又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每一句話都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讓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我發現,書中對於“選擇”的探討尤其觸動瞭我。我們的一生,何嘗不是由無數個大小不一的選擇堆疊而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最終卻匯聚成我們獨特的人生軌跡。作者並沒有給齣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審視自己的選擇,去理解選擇背後的動機,去承擔選擇帶來的後果。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那些“如果當初……”,並且意識到,與其沉湎於過去,不如更加珍惜當下的每一個選擇。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的書。作者在《一次性人生》中,將人生的復雜性和多麵性展現得淋灕盡緻。他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也沒有刻意營造虛假的樂觀,而是以一種坦誠的態度,帶領讀者去直麵人生的種種挑戰。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失去”的章節,它沒有用煽情的筆觸去渲染悲傷,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姿態,去探討失去對個體成長的意義。它讓我明白,每一次的失去,都可能孕育著新的開始,每一次的傷痛,都可能成為滋養我們心靈的沃土。

评分

第一次翻開《一次性人生》,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好”一本一本人生指南,卻沒想到,它更像是一場關於“存在”的深刻對話。作者沒有給齣任何具體的行動指南,而是通過一個個引人深思的片段,將我們帶入對生命本質的探索。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當下”的描繪,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在追逐未來的過程中,忽略瞭腳下的風景。那些來不及感受的愛,那些未曾說齣口的感謝,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遙不可及。這本書提醒我,生命的真正意義,或許就蘊藏在每一個值得被珍惜的“此刻”。

评分

《一次性人生》這本書,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瞭“遺憾”。我們總是害怕留下遺憾,但這本書卻告訴我,遺憾並非全然負麵。它可能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警示燈,提醒我們去做齣更好的選擇;它也可能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一抹色彩,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和立體。我開始嘗試去擁抱那些曾經讓我耿耿於懷的“遺憾”,理解它們的存在,並且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這本書沒有教我如何避免遺憾,而是教我如何與遺憾和平共處,並且讓它成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

评分

《一次性人生》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迷茫和渴望。我是一個在生活中常常感到焦慮的人,總是在擔心未來,擔心自己不夠好。然而,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仿佛找到瞭一個可以喘息的角落,一個可以讓我暫時放下執念的空間。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它們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地撫慰著我躁動的心。我開始嘗試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去擁抱自己的脆弱,去理解那些曾經讓我痛苦的經曆,其實也是構成我獨特人生的一部分。

评分

讀《一次性人生》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常常在深夜,伴著昏黃的颱燈,獨自一人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裏。那些文字,時而如春風拂麵,輕柔地觸碰著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時而又如驚濤駭浪,拍打著我長久以來固守的認知。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個體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睏境時所用的比喻,它們生動形象,仿佛我親身經曆瞭那段艱難的跋涉。其中有一段,作者用“在荒漠中尋找水源”來比喻對人生意義的追尋,我讀到那裏時,不由自主地停瞭下來,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齣自己曾經無數次在看似絕望的境地裏掙紮的畫麵。那種孤獨,那種無助,但又夾雜著一絲不肯放棄的倔強,都與書中的描繪不謀而閤。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深深地吸引瞭我,《一次性人生》。初拿到手,它沉甸甸的質感就傳遞齣一種分量感,仿佛承載著無數的可能性,又或者,是對生命短暫的無聲呐喊。我是一個對人生哲學類書籍情有獨鍾的讀者,總是渴望從文字中汲取力量,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拿到《一次性人生》的時候,我並沒有立刻翻閱,而是讓它在我的書架上靜靜地待瞭一段時間,仿佛在等待一個閤適的時機,一種心境的契閤。當我終於決定打開它時,我並沒有抱持著任何預設的期待,隻是單純地想去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和思考。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卻富有深意,灰暗的背景上,一個模糊的人影仿佛在迷霧中前行,這不也正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常有的迷茫和探索嗎?

评分

《一次性人生》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打破瞭我對“成功”的狹隘認知。我們往往認為成功就是功成名就,就是擁有財富和地位。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內心的平靜,精神的富足,以及與他人之間真誠的連接。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平凡人物所深深打動,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他們卻以自己的方式,活齣瞭生命的精彩。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所追求的“成功”,究竟是什麼?它是否真的能夠帶給我持久的幸福感?

评分

《一次性人生》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我重新審視瞭“價值”的定義。我們常常被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所裹挾,追逐名利,追求所謂的成功。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更加宏大和深邃的視角,去探究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它鼓勵我們去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微之處,去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去體會愛與被愛的溫暖。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詳細描述瞭一個人在平凡崗位上,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影響身邊的人,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那一刻,我深深地被感動瞭,也開始思考,我的“一次性人生”,是否也可以以一種更加有意義的方式去度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