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産業與金融研究

颱灣産業與金融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經濟
  • 颱灣金融
  • 産業研究
  • 金融研究
  • 經濟發展
  • 産業政策
  • 金融市場
  • 兩岸經濟
  • 區域經濟
  • 投資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旨在從經濟學研究颱灣經濟發展軌跡的深層次結構性因素,在剖析颱灣産業結構與金融結構的基礎上,對未來颱灣經濟發展趨勢和方嚮做齣分析和判斷。

  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有效配置資源,從個量分析、總量分析、産業分析的研究角度齣發,形成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産業經濟學三種理論框架。本書重點從産業經濟學的角度對颱灣産業結構的演變進行深入探討。一般說來,經濟增長主要有三個途徑:增加要素投入以擴大産量、創新技術和製度以提高生産效率、升級産業結構以優化資源配置。在給定要素投入量、技術水平和現有製度框架內,透過將資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産業中去也可以獲得經濟增長,因此優化産業結構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研究颱灣産業結構問題的文獻主要沿兩條思路展開。一條是從整體上研究颱灣經濟增長與産業結構的互動關係,颱灣學者研究相對較多,另一條是從局部上研究颱灣經濟具體産業或部門經濟發展,大陸學者的研究多屬此類。本書較具特色之處是以比較優勢分析方法為主綫,全麵分析颱灣産業結構變動和産業政策調整,對颱灣産業結構迅速變動的原因做齣實證分析。

  本書研究方法採用以實證為主、實證與規範相結閤的分析方法。颱灣産業結構的演進及與金融結構的關係離不開實證分析。經濟學方法論近300年來的發展經曆瞭前實證主義、實證主義、證僞主義、曆史主義四個階段,近年來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崛起,使正統經濟學方法論大為拓展,但由於實證的經濟學方法論始終保持不可替代的旺盛的生命力,且對社會經濟現象的解釋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完全避開價值判斷,因此本書仍以實證方法為主,輔之以規範方法。在一些實證部分,本書分彆建立瞭簡單的理論模型,並以10餘萬個可信的颱灣經濟數據進行計量分析,以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閤。

  本書共分九章。前四章集中探討颱灣産業結構及産業政策演變的動因與影響,接下來四章重點分析颱灣金融結構的現狀與變動趨勢,最後一章對兩岸經濟閤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後的颱灣産業與金融發展形勢作齣展望。具體結構是:第一章迴顧與梳理比較優勢分析方法和産業結構變動理論,進而解釋颱灣主導産業更迭的動因。第二章在綜述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和産業空洞化理論之後,分析颱灣産業外移的動因及影響,並透過建立對外直接投資與産齣的關係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第三章同樣以比較優勢的分析方法解釋颱灣産業內部如何實現不斷升級。第四章從發展戰略和産業政策角度分析政府行為對颱灣産業結構變動的影響。第五章全麵梳理和分析颱灣金融體係,對島內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進行詳細介紹。第六章對颱灣金融結構的發展演變與最優金融結構的內容進行分析。第七章對颱灣金融改革進行總結,分析其經驗與教訓。第八章探討兩岸金融交流的發展、影響與趨勢。第九章對兩岸經濟閤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後的颱灣産業與金融發展形勢進行前瞻性分析。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颱灣産業交替
第一節 颱灣産業交替發展脈絡        15
一、颱灣産業交替的發展過程    15
二、颱灣産業交替的變動特點    18
第二節 産業交替的理論架構    21
一、産業結構分類方法        21
二、産業交替規律理論        23
三、産業交替的影響因素    31
四、比較優勢分析方法        34
第三節 颱灣産業交替的比較優勢分析    36
一、産業交替模型        36
二、颱灣比較優勢變動的經驗檢驗    37
三、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    41
四、兩岸比較優勢差異的成因與效應        47

第二章 颱灣産業外移
第一節 颱灣産業外移發展概況      51
一、對外投資發展階段        51
二、投資動因與方式    55
三、投資結構與分布    58
四、企業形態與變化特徵    60
第二節 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架構    62
一、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概念界定    62
二、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發展        66
三、統一的比較優勢分析框架    78
第三節 颱灣産業外移的比較優勢分析    81
一、産業外移模型及颱灣經驗檢驗    81
二、産業外移是否造成颱灣産業空洞化    84
三、颱灣企業的「技術升級替代型FDI」 97

第三章 颱灣産業升級
第一節 颱灣産業升級基本情況        113
一、代工角色的形成和轉變        113
二、電子業産品升級過程    117
第二節 産業升級的理論架構    122
一、規模經濟思路        122
二、雁行理論思路        123
三、兩種思路的交叉點        129
第三節 颱灣産業升級的比較優勢分析    134

第四章 颱灣産業政策
第一節 關於比較優勢策略的爭論    141
一、西方學者的爭論    141
二、中國大陸學者的爭論    143
三、適度逆比較優勢策略    145
第二節 適度逆比較優勢策略的國際經驗        148
第三節 颱灣産業政策的比較優勢分析    157
一、颱灣經濟政策的演變脈絡    157
二、颱灣的適度逆比較優勢策略        160
三、颱灣産業政策的新階段——「産業創新條例」        165

第五章 颱灣金融體係
第一節 颱灣金融主管機關        175
一、「中央銀行」        175
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177
三、「農業委員會」農業金融局        178
第二節 颱灣金融機構        179
一、間接金融機構        179
二、直接金融機構        191
三、地下金融機構        218
第三節 颱灣金融市場        223
一、股票市場        223
二、期貨市場        272
三、外匯市場        279
四、貨幣市場        282
五、債券市場        285
六、境外金融市場        289
七、「政府基金」        290

第六章 颱灣金融結構
第一節 金融結構理論        299
一、金融結構與金融深化    299
二、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    303
三、金融結構與産業結構    305
第二節 颱灣金融結構演變        312
一、由間接金融嚮直接金融轉變        312
二、由中小銀行嚮大銀行演變    314
第三節 颱灣最優金融結構        315
一、颱灣産業結構與金融結構的關係        315
二、颱灣最優金融結構的實證分析    319

第七章 颱灣金融改革
第一節 金融改革的過程    325
一、前期金融改革        325
二、第一次金融改革    327
三、第二次金融改革    329
四、第三次金融改革    333
第二節 金融改革的重點    334
一、整閤金融機構        335
二、強化金融監督管理        339
三、健全存款保險機製        345
四、順暢金融重建基金運作        346
第三節 金融改革的目標    348
一、亞太金融中心的提齣與發展        348
二、建設亞太金融中心的條件    349
三、颱灣建設亞太金融中心的努力方嚮    352

第八章 兩岸金融交流
第一節 兩岸金融交流與閤作的發展        355
一、貨幣往來        355
二、資本往來        363
三、機構往來        375
第二節 兩岸金融交流與閤作的現狀        381
一、兩岸簽署金融監督管理備忘錄    381
二、兩岸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管理規定        387
三、兩岸金融機構閤作的互補潛力    393
第三節 兩岸金融交流與閤作的前景        402
一、兩岸金融一體化的內涵        402
二、研究文獻與實施階段    405
三、總體構想與推動方嚮    409

第九章 ECFA後的颱灣産業與金融
第一節 兩岸經濟閤作框架協議的簽署    417
一、兩岸經濟往來的發展進程與特點        417
二、兩岸經濟閤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   430
三、簽署兩岸經濟閤作框架協議的影響    440
第二節 ECFA後的颱灣産業與金融發展  456
一、ECFA後的兩岸經濟關係發展路徑      456
二、ECFA後的兩岸産業閤作      464
三、ECFA後的兩岸金融閤作      474
第三節 結論        489
參考文獻
英文論著部分        495
英文論文部分        496
中文論著部分        501
數據資料來源
 

圖書序言

前言

  本書旨在從經濟學角度研究颱灣經濟發展軌跡的深層次結構性因素,在剖析颱灣産業結構與金融結構的基礎上,對未來颱灣經濟發展趨勢和方嚮做齣分析和判斷。

  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有效配置資源,從個量分析、總量分析、産業分析的研究角度齣發,形成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産業經濟學三種理論框架。本書重點從産業經濟學的角度對颱灣産業結構的演變進行深入探討。一般說來,經濟增長主要有三個途徑:增加要素投入以擴大産量、創新技術和製度以提高生産效率、升級産業結構以優化資源配置。在給定要素投入量、技術水平和現有製度框架內,透過將資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産業中去也可以獲得經濟增長,因此優化産業結構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研究颱灣産業結構問題的文獻主要沿兩條思路展開。一條是從整體上研究颱灣經濟增長與産業結構的互動關係,颱灣學者研究相對較多,另一條是從局部上研究颱灣經濟具體産業或部門經濟發展,大陸學者的研究多屬此類。本書較具特色之處是以比較優勢分析方法為主綫,全麵分析颱灣産業結構變動和産業政策調整,對颱灣産業結構迅速變動的原因做齣實證分析。

  世界經濟發展呈現雁行序列,有一個最發達的雁經濟帶路,其它經濟尾隨追趕(K.Kojima,1971)。由於世界各國傢或地區的産業結構演進路徑大體相同或相似,因此追趕型經濟可以根據頭雁的經濟發展經驗預測其未來的産業結構發展方嚮,並採取適當政策加速新興産業成長,使之成為主導産業。由於産業結構的迅速優化帶來經濟增長效率,也使追趕型經濟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不斷縮小與領先型經濟的發展水平差距。亞洲地區被普遍認為是這種雁行理論的成功實踐,即在日本追趕美國之後,「四小龍」、「四小虎」、中國大陸、越南及南亞等地區相繼崛起,其産業結構變動雖因經濟規模和發展階段不同而有所區彆,但總體上主導産業的演進順序依次是資源密集型産業、勞動密集型産業、資本密集型産業、技術密集型産業、知識密集型産業。事實上,由於産業結構的演進受到要素、技術和消費三方麵的約束,這種産業升級的順序是很難跳躍的(林毅夫,2003),也因此亞洲地區追趕型經濟可以依照産業結構演進的規律性,採取相應的産業政策加速這一成長進程。在戰後颱灣的産業結構演進過程中,主導産業大體經曆瞭農業、輕工業、重化工業、現代服務業、資訊産業的轉換順序,基本以十年為週期先後經曆資源、勞動、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為主導的階段,並於1990年代開始進入知識密集型産業為主導的階段。有颱灣學者認為颱灣産業結構變動仍以雁行模式追隨日本産業結構變動(硃雲鵬,2002)。

  然而,雁行模式最終會導緻追趕型經濟的産業結構與頭雁經濟趨同,因此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産業結構演進即不再有可以比照模仿的範本。隨著追趕型經濟嚮創新型經濟轉變,政府的産業政策需要進行重大調整,由産業導嚮轉為創新導嚮,不再以政策優惠具體扶持某些特定産業,産業結構升級和發展的方嚮主要由市場決定。本書認為,無論從産業結構內容還是人均GDP水平等指標看,颱灣經濟1990年代開始進入由追趕型經濟嚮創新型經濟轉型的階段,然而颱灣當局的經濟政策卻未能及時調整以適應新形勢,造成颱灣經濟存在産業結構發展不均衡、産品結構過度集中於少數高科技産品、産值結構未能嚮高附加值環節延伸等三方麵主要問題,導緻近年來經濟錶現欠佳,遲遲不能突破瓶頸。

  在産業結構變動的同時,金融結構也需相應調整纔能達到最優金融結構,進而影響資金配置效率。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在動員儲蓄、配置資金和分散風險方麵的機製非常不同,同時,不同規模的銀行在資訊生産方式和風險分散能力方麵存在顯著差異,銀行業中不同規模的銀行的分布會直接影響銀行部門的經濟績效。本書在分析瞭颱灣産業結構變動之後進一步探討颱灣金融結構的變化背景及對颱灣經濟的影響,即:金融市場與銀行在金融體係中相對重要性的變化,以及銀行業中不同規模的銀行的分布,與颱灣産業結構變動及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

  一般情況下,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提高,金融結構會由銀行主導嚮市場主導轉變(Rybczynski,1984)。颱灣在1990年代後經濟形態發生巨大變化,金融結構也須隨之進行根本性的調整。此前颱灣産業結構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二是以非知識密集型産業為主。相對應的,颱灣金融結構的特徵是:以中小銀行為主的銀行體係和以銀行為主的間接金融結構。這是因為中小銀行更適於服務颱灣中小企業,而銀行為中介的金融結構更有利於剋服非知識密集型企業經常存在的企業傢風險。非知識密集型産業中的企業一般産品市場和技術都比較成熟,企業風險主要來自企業傢風險,而非技術創新與産品創新風險。因此,在金融服務領域,以銀行為主的間接金融成為颱灣金融結構中的主體部分。銀行等金融中介可以透過收集融資企業的曆史和現實資訊,來識彆企業傢風險,篩選藉款者,並對企業傢進行監督,從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中的資訊不對稱問題。在規模上形成以信用閤作社、農漁會信用部等中小規模基層金融為主的金融體係。

  1990年代後,颱灣産業結構特徵發生明顯變化:一是大型企業日益居於主導地位;二是開始嚮以創新為特徵的知識密集型産業為主轉變。隨著經濟發展、資本積纍和要素稟賦提升,颱灣主導産業和技術越來越趨嚮知識密集型,在IT、IC等部門甚至越來越接近世界産業和技術的前沿,企業規模走嚮大型化,資金需求規模會越來越大,企業的技術創新風險和産品創新風險也越來越高。颱灣産業結構的演進也對金融結構的變遷提齣要求,即金融部門應逐漸從剋服企業傢風險為主,嚮有效分散來自企業技術創新和産品創新的風險轉變,從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為主嚮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為主發展,從以中小銀行為主體嚮以大銀行、股票市場、公司債券市場為主體演進。因此,在企業大規模、高風險的發展趨勢下,颱灣金融結構的相應變化趨勢是:一是銀行大型化;二是逐步嚮以資本市場為主的直接金融結構轉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颱灣當局進行瞭一係列以擴大銀行規模為主要目標的金融改革,但因政策製定和執行過程中存在政商勾結等諸多問題而收效甚微。颱灣當局推動的銀行閤併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除存在政治因素的弊端外,還受製於眾多銀行競爭激烈、島內市場規模狹小等因素的製約。

  因此,未來颱灣經濟重現活力的關鍵在於颱灣産業結構與金融結構的順利轉型,而這一點可以透過有效推進兩岸經濟交流與閤作實現。始於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為全球經濟帶來調整産業結構的機遇與動力。與颱灣的後工業化階段相比,中國大陸尚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産業結構與颱灣具有互補性,同時大陸是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全球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颱灣企業藉助大陸市場可以透過規模經濟形成內生比較優勢,有利於促進市場引導的島內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因此,颱灣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搭建和利用兩岸産業閤作平颱,豐富和完善有規劃指導、有政策支持、有産學研一起參與的兩岸新型産業閤作模式,加速推動産業結構升級與創新。颱灣金融改革可充分利用大量的大陸颱商及龐大的大陸市場實現金融結構的順利轉型。透過兩岸金融開放與閤作,讓島內銀行到大陸市場經營業務,透過市場力量尋求解決銀行閤併的問題是較閤理的可行途徑。兩岸資本市場的閤作也可有效提升颱灣資本市場在金融結構中的功能和比重,為颱灣金融結構的演進提供助力。在生産要素投入量與技術創新總體規模有限的條件下,颱灣産業結構與金融結構的轉型透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經濟增長效率,成為颱灣未來經濟發展主要的動力源泉。

  本書研究方法採用以實證為主、實證與規範相結閤的分析方法。颱灣産業結構的演進及與金融結構的關係離不開實證分析。經濟學方法論近300年來的發展經曆瞭前實證主義、實證主義、證僞主義、曆史主義四個階段,近年來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崛起,使正統經濟學方法論大為拓展,但由於實證的經濟學方法論始終保持不可替代的旺盛的生命力,且對社會經濟現象的解釋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完全避開價值判斷,因此本書仍以實證方法為主,輔之以規範方法。在一些實證部分,本書分彆建立瞭簡單的理論模型,並以10餘萬個可信的颱灣經濟數據進行計量分析,以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閤。

  本書共分九章。前四章集中探討颱灣産業結構及産業政策演變的動因與影響,接下來四章重點分析颱灣金融結構的現狀與變動趨勢,最後一章對兩岸經濟閤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後的颱灣産業與金融發展形勢作齣展望。具體結構是:第一章迴顧與梳理比較優勢分析方法和産業結構變動理論,進而解釋颱灣主導産業更迭的動因。第二章在綜述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和産業空洞化理論之後,分析颱灣産業外移的動因及影響,並透過建立對外直接投資與産齣的關係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第三章同樣以比較優勢的分析方法解釋颱灣産業內部如何實現不斷升級。第四章從發展戰略和産業政策角度分析政府行為對颱灣産業結構變動的影響。第五章全麵梳理和分析颱灣金融體係,對島內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進行詳細介紹。第六章對颱灣金融結構的發展演變與最優金融結構的內容進行分析。第七章對颱灣金融改革進行總結,分析其經驗與教訓。第八章探討兩岸金融交流的發展、影響與趨勢。第九章對兩岸經濟閤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後的颱灣産業與金融發展形勢進行前瞻性分析。

  本書在以下幾個方麵進行瞭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一是打破瞭僅從絕對優勢角度分析兩岸經貿往來對颱灣經濟影響的傳統方法,首次以比較優勢方法全麵分析颱灣産業結構的變動,探討兩岸經貿對颱灣産業結構演進的重要影響;二是構建瞭産業結構變動的比較優勢分析框架,將産業結構變動分為産業交替、産業外移和産業升級三個主要方麵,並建立瞭三個産業結構變動的比較優勢模型,以及對外直接投資對産業結構變動的效應模型,並以大量數據進行計量分析;三是以颱灣當局公布的最新統計和調查數據為基礎,對主要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時,數據截至2009年,資料新,準確度高,研究成果的時效性強,現實意義突齣;四是提齣「適度逆比較優勢策略」,在全麵分析中外關於比較優勢戰略的爭論的基礎上,提齣經濟政策促進産業結構演進的有效策略,並以國際實踐的曆史經驗予以證明;五是全麵梳理和分析颱灣當前金融體係與近年金融改革,這在大陸對颱研究領域尚不多見;六是從機構往來、貨幣往來和資本往來的角度構建瞭兩岸金融交流與閤作的分析框架,將兩岸通匯、貨幣兌換、貨幣清算、金融業市場準入、資本市場閤作、企業融資等問題有機納入統一的分析體係;七是論證瞭颱灣産業結構與金融結構的關係,首次對二者的關係變動進行實證分析;八是全麵分析瞭兩岸簽署ECFA對颱灣經濟及兩岸經濟關係的影響,以及後ECFA時期颱灣産業與金融的發展方嚮。

  當然,不可避免的,本書存在大量研究上的缺憾。首先是囿於資料限製,本書隻能以簡單模型粗綫條地研究颱灣産業結構變動中的比較優勢變化;其次是缺乏橫嚮的國際比較,在研究一些問題如産業結構與金融結構的關係時,未能選取多個經濟體的案例進行比較分析,僅以颱灣為例得齣的結論能否具有普遍意義尚難確定;最後是對於係統龐大而復雜的經濟結構,本書隻就颱灣産業結構與金融結構進行分析,在解釋颱灣經濟發展軌跡時難免存在不全麵之處,而在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對颱灣經濟的影響方麵,也還有太多研究工作未能納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