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的後眷村時代:離散經驗與社會想像的重構

颱灣的後眷村時代:離散經驗與社會想像的重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眷村文化
  • 颱灣社會
  • 離散經驗
  • 社會想像
  • 集體記憶
  • 文化認同
  • 世代研究
  • 遷徙研究
  • 轉型期社會
  • 口述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府1949年撤退颱灣,超過60萬的國軍部隊及其眷屬被集中居住,眷村遂在颱灣社會裏形成很獨特的文化。時代遞變,今日的颱灣,許多眷村麵臨拆遷與改建的命運,以往人際關係緊密的眷村人從此風流雲散,眷村文化更是因此雲淡風輕。

  然而,眷村在凋零之際仍興起瞭重生希望。國防部選定瞭極少數具有保存價值的眷村建築群,努力將其轉型為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區;同時,少數眷村則以民眾發起的彩繪眷村行動而引起社會注意,進而得以暫時保存眷村的餘韻,使得颱灣的眷村發展因此進入瞭「後眷村時代」。

  本書從「人」與「物」兩個麵嚮,探討颱灣後眷村時代的文化現象。以「人」的麵嚮來看,採用語藝觀點下的敘事理論,輔以後現代及文化地理學中對於「空間」的理論探討,探索「眷村人」—這個離散共同體—在後眷村時代中的敘事想像性、自我認同的建構,以及離散與混雜的概念。以「物」的麵嚮來看,則以各類眷村展示場所呈現的視覺語藝文本為齣發點,探討其文本中所欲建構的眷村論述及其與社會想像間的重構關係。著者藉由社群離散經驗、集體社會想像,與眷村文化再現之間的重疊與落差深入探討,期待對於眷村及眷村人—這個正在消逝、卻又被國傢權力賦予新意涵的聚落及社群—能夠留存曆史足跡和文化情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佩霖


  現職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係專任副教授

  學曆
  美國俄亥俄州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傳播學博士

  研究及教學專長
  語藝學
  傳播批判研究
  文化研究
  宣傳策略研究
  演講與口語錶達
 

圖書目錄

第一章‧緒論
一、颱灣的眷村及其相關研究
二、從語藝觀點齣發的眷村文化研究

第二章‧人的敘事與物的再現
一、人的敘事:語藝觀點下的敘事文本
‧敘事理論迴顧
‧敘事的空間性
‧敘事中的想像:離散記憶與混雜認同
二、物的再現:語藝觀點下的視覺文本
‧視覺文本的語藝性
‧論述與權力的概念:Foucault的影響
‧社會想像、文化再現與文化創意
三、研究方法
‧敘事批判法
‧視覺論述分析

第三章‧人─眷村的過去與現在
一、老眷村的生命敘事
‧那些眷村裏外的人們
‧我是眷村人
‧眷村大小事
二、空間敘事:從老眷村到眷改國宅
‧雞犬相聞的老眷村
‧嶄新的居住經驗:眷改國宅
三、社群意識與自我認同建構
社群意識的建構
‧混雜的自我認同
四、綜閤討論

第四章‧物─眷村的現在與未來
一、眷村博物館
‧地方∕軍種特色
‧戰爭記憶與離散經驗
‧眷村生活的集體記憶再現
‧政治意識形態
二、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區
‧眷村文化的保存及延續
‧活化再利用
三、彩繪眷村
四、綜閤討論

第五章‧結論
一、人與物的重疊及落差
二、後眷村時代的眷村文化意象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自序

  眷村,在我的生命經驗中有著不可抹滅的地位及迴憶。我齣生於颱灣屏東市,祖、父兩輩皆是軍人,我父親的傢在屏東空軍基地附近,而先祖父李根培醫師的住傢兼診所則位於屏東市大武營區附近的陸軍眷村。從小我就在這兩個傢之間來來往往,直至北上唸書之前,我認識的成年男性幾乎全是榮民或現役軍人。這樣的成長過程,使得我這個在颱灣完成大學教育後纔赴美深造的南部人,無論於文化或國族認同上,在好長一段時間裏都顯得不那麼「颱灣」。畢竟比起颱灣南部常使用的閩南語,我更習慣聽大陸各省的鄉音;在當時聽到「老傢」這個詞的時候,我更常連結到中國大陸的各省,而非颱灣的各縣市。

  赴美之後,由於修讀博士班時主修傳播與文化,博士論文以後殖民主義及批判語藝的跨領域觀點研究颱灣政治歌麯中所顯示之颱灣主體意識的建構曆程。欲從事這個研究主題,必然得先從探索自我的認同建構開始,而這便不得不思索我的眷村生活經曆對「我之所以為我」起瞭什麼樣的影響。這個探究「我是誰」的研究方嚮,主導並支配瞭我30歲後的人生:我因此決定拿到博士學位後迴颱灣從事本土文化研究,也決定把「眷村」當作我第一個長期研究的主題,而這就是此本學術專書之所以誕生的緣由。

  我對眷村的文化研究始於對眷村人進行生命敘事的訪談,到後來進展到對眷村文物展示等視覺文本的關注。在從事此主題研究的前期,我曾將階段性的研究結果於學術社群中發錶;而此書的撰寫,乃是在大量加入新的研究素材之後,全麵重新進行編碼、歸納及分類,以便將我過去數年間對眷村社群的離散經驗、眷村人的混雜認同、眷村文化再現,以及對眷村的社會想像等議題的研究心得,進行更深入且更具統閤性的探討。對於一個從事傳播批判及文化研究的人來說,我從來不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客觀中立、獨立於研究主題之外的研究者;相反的,我認為隻有從生活經驗中齣發的研究,纔能協助我們真正理解文化的重要性及意義。因此在這個研究曆程中,我隨著眷村人的生命敘事,體會這一群深具離散經驗的人們如何從暫居他鄉、思念故鄉,最終到把他鄉當故鄉。此外,我也隨著靜態的眷村文物展示,試圖理解政府與民間在欲保存眷村文化的初衷下,於文化創意化、商品化,甚至於零散化之間的擺盪與掙紮。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許多人及單位的幫忙及支持。感謝科技部給予我研究計畫及專書寫作的經費補助。感謝匿名審查學者們所給予的意見,以及翰蘆圖書齣版公司發行人洪詩棠先生與編輯小組的協助及督促,使我能加快實踐此書的齣版。感謝我所任教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係的所有老師及同仁們給予我的支持,世新口傳是我的母校、母係,我何其有幸能夠在這個溫暖的大傢庭中學習及成長。感謝曾接受過我訪談的所有受訪者,謝謝你們願意與我分享生命故事中的悲歡離閤。而我最感謝的是我的父母,他們永遠給予我無限的包容,並且成為我最堅強的後盾。

  我童年時生活的眷村,現今跟全颱灣絕大多數的眷村一般已經夷為平地,但先祖父所居住的那棟日式眷捨卻永遠留存在我的記憶中。這是我的第一本學術專書,謹以此書獻給陪伴我成長的眷村—屏東市大同新村。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