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來華十記

西醫來華十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西醫
  • 醫學史
  • 中國近代史
  • 文化交流
  • 醫療
  • 曆史
  • 傳記
  • 西方醫學
  • 近代中國
  • 社會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近代西方醫學來華已有兩百多年,本書以第一個百年內相關的人與事為撰述對象,並利用第一手的史料如來華西醫的書信、檔案和報告做為討論的主要基礎,特彆著重於西醫和華人之間的互動,以及華人對西醫的接受反應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精


  學經曆
  英國倫敦大學圖書館係哲學博士
  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退休教授

  研究專長
  研究領域為以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心的中西文化交流

  專書著作
  著有《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澳門新聞紙》的原文與譯文》、《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馬禮遜與中文印刷齣版》、《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近代藏書三十傢》等書。  
 

圖書目錄

自序                
1 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西醫來華
2 傳教與醫學:伯駕與新加坡華人
3 上海仁濟醫院的創辦人雒頡
4 閤信《全體新論》的生産與初期傳播
5 黃寬的醫學生涯與中西文化夾縫
6 上海第一位中國人西醫黃春甫
7 梅威令與颱灣最早的西醫教育
8 廣州女傳教醫生賴馬西與明心書院
9 笪達文與仁濟醫院
10 學習西醫的中國學徒
 縮寫錶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序言

  近年每有朋友聽到我在寫一些西醫來華曆史的文章,幾乎都會難以置信地問:「你懂醫學嗎?」我承認的確不懂醫學,那麼又如何寫起醫學史的雜文呢?原來,二十多年來我關注以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心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尤其是他們在印刷齣版、翻譯和學校教育方麵的各種活動,我因此抄錄瞭頗多傳教士的相關檔案作為基本的史料,也旁及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檔案。由於醫療工作和印刷齣版、學校教育都是傳教士輔助傳教的重要工具,所以我在抄錄的過程中,經常會見到有關他們醫學活動的記載,覺得很有意思,尤其遇到以往的論者不知或可以糾正前說錯誤的史料,實在捨不得棄而不顧,而且傳教士檔案數量龐大,汗牛充棟都不足以形容,一旦放過這些有意思而珍貴的史料,迴頭再找極不容易,於是就順便抄錄下來,日積月纍的結果數量不少,隻因自己另有更為關注的印刷齣版等課題而擱置未用。

  到2009年時,我從這些檔案中選擇一部份內容,撰寫「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西醫來華」一文發錶,成為我關於醫學史的第一篇雜記。此後偶爾有機會參加相關的研討會,我陸續又寫成兩三篇報名與會。但直到2016年纔起心動念,覺得篋存史料還有不少,似乎可以多寫幾篇,原因是上海的仁濟醫院預定於2017年舉辦第一屆院史論壇,由於復旦大學高晞教授的推薦而邀我參加,榮幸之餘,又因自己並未耕耘醫學史,也沒有這個領域的作品,徒然濫竽充數而感到汗顔,於是近兩年來便以較多的精神與時間在此,寫成瞭這本《西醫來華十記》。

  本書的十篇文章,都是十九至二十世紀初年西醫來華過程中相關的人與事。由於基督教的傳教醫生(即醫藥傳教士)是在華傳播西醫人數最多、作用也最大的群體,同時我抄錄的史料本來就以他們的檔案為主,所以十記中多的是傳教醫生的活動,但本書也涉及東印度公司的醫生和海關醫生。除瞭這些傳教、公司與海關等三種外國醫生的活動以外,我深深感到興趣的是中國人的反應如何,對此我嘗試兩種寫法:一是記載十九世紀學習西醫的中國人,包含到愛丁堡求學的黃寬、在上海擔任學徒的黃春甫,以及一些學徒齣身的中國西醫,希望能瞭解他們習醫經過、學成後的生涯,和麵臨的各種難題;另一種寫法是在記載外國西醫的活動中,盡量留意當時的中國人對西醫的態度與行為,盡管這些態度與行為大多隻能從外國西醫的記載中得知,但多少應該還能反映齣中國人對西醫的觀感。隻是,雖然我希望能同時從施與受雙方的視角,觀照西醫來華過程中人與事交織而成的各種現象與意涵,但自己是醫學史外行,沒有能力進行比較全麵而深入的論述,也沒有預先係統性規劃各篇的主題,隻能就我經眼和抄錄的檔案中,隨機而籠統雜記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人與事,但求這十記近於實記,則於願已足。

  在撰寫這些雜記的過程中,復旦大學曆史係高晞教授不以我為醫學史門外漢而見棄,經常指點我高見,又邀我到復旦演講和參加研討會,盛情高誼著實可感。中原大學皮國立教授兩度接受我報名參加他主辦的醫學史研討會,廣州暨南大學吳青教授也兩次邀我演講相關的題目,上海仁濟醫院袁蕙蕓老師約我在第一、二屆院史論壇報告,都讓我有難得的機會和醫學史學界師生和醫學界切磋請益。中興大學遊博清教授利用暑假前往倫敦研究期間,撥冗代我蒐集當地所藏珍貴醫學史料,以及中研院賴芊卉小姐不厭其煩幫忙解決電腦工具的各種問題,都是我能完成本書各文寫作的可貴助力,謹在此敬緻謝忱。

  從2009年我撰寫第一篇醫學史雜文,至今已經十年,其間由於自己另有研究麵嚮,又非醫學史專業背景,以緻所得鮮少,加以各篇並非連接寫成,章法筆調有彆,實在難登大雅之堂,如今竟敢以本書十記齣版,無非敝帚自珍、野人獻曝之類,還請專傢學者指教為幸。

2018年12月於颱北斯福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西醫來華十記》給我的閱讀體驗是充滿瞭“發現感”。我之前對中國近代史瞭解不多,更彆提對西方醫學如何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細節。這本書就像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讓我窺見瞭那個時代醫療領域發生的巨大變革。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注重故事性,她(他)並沒有將這些西醫塑造成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堅持與動搖。在書中,我看到瞭不同背景的西醫,他們有些人是為瞭傳播福音而來,有些人是齣於科學探索的精神,還有些人則是被中國的社會變革所吸引。他們在中國落地生根,用自己的知識和醫術,在這個古老的國度播撒下瞭現代醫學的種子。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花瞭大量篇幅描寫這些西醫如何適應中國的環境,包括飲食、氣候、文化習俗等方麵,這讓我看到瞭他們的堅韌與智慧。同時,書中也涉及瞭當時中國社會對西醫的接受程度,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些社會討論和矛盾,這讓整個敘事更加立體和真實。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那位緻力於麻風病治療的醫生,他的無私奉獻和麵對社會偏見的勇氣,至今仍能觸動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醫學史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跨文化理解和人文關懷的生動寫照,它讓我對“進步”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反思在曆史的長河中,個體是如何憑藉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發展的。

评分

初拿到《西醫來華十記》,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史學著作,但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大錯特錯。這本書的書寫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的學術論文那種嚴謹但有時略顯生硬的筆調,而是以一種更具文學性和敘事性的方式展開。作者在選取這十位西醫的案例時,顯然經過瞭深思熟慮,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傢,有著不同的專業領域,但都對中國的醫療事業發展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我最欣賞的一點是,書中沒有簡單地歌頌這些西醫,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在中國行醫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睏境。比如,如何與當時盛行的中醫體係進行閤作與融閤?如何應對西方醫學在中國本土傳播過程中可能齣現的誤解與排斥?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書中對細節的描繪也相當到位,例如,對早期西醫診所的陳設、醫療器械的介紹,以及當時人們對西醫的態度變化,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穿著西裝革履的醫生,在昏暗的燈光下,用著當時看來十分尖端的器械,為病人診治。而病人一方,既有充滿好奇與期待的,也有充滿疑慮與抵觸的,這種復雜的人心博弈,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對“文化交流”有瞭更深的認識,它並非單嚮的灌輸,而是一個充滿互動、磨閤甚至衝突的復雜過程。特彆是其中關於那位在戰場上救死扶傷的醫生,他的勇氣和犧牲精神,讓我深受感動,也看到瞭醫學本身所蘊含的崇高價值。

评分

對於《西醫來華十記》這本書,我隻能說,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曆史類書籍的刻闆印象。與其說這是一本曆史讀物,不如說它是一係列精彩絕倫的傳記故事集,而這些故事的匯聚,則共同勾勒齣瞭中國近代醫學史的一角。作者的文筆相當老練,他(她)沒有選擇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將曆史人物的情感、思想、睏境和成就,通過生動細膩的筆觸展現齣來。我讀到那些西醫醫生們,他們不是冰冷的科學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個體。他們有的在中國經曆瞭從初來乍到的迷茫,到逐漸適應並融入當地社會的麯摺過程;有的則麵臨著嚴峻的醫療條件和技術瓶頸,但依然堅持不懈地探索和創新。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那位在戰爭年代擔任戰地醫生的描述所打動,他(她)在槍林彈雨中穿梭,用有限的資源救治著無數傷兵,那種忘我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西醫來華的復雜性,它不僅僅是技術的引進,更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的交流與碰撞。書中也提到瞭當時一些中國學者和官員對西醫的態度,有支持,有疑慮,有抵觸,這種多維度的視角,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可信。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讀起來引人入勝、迴味無窮的書,它讓我看到瞭曆史背後的人性光輝,也讓我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更加深入。

评分

《西醫來華十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覺就像是在讀一部引人入勝的紀錄片。作者以一種非常客觀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選取瞭十位在近現代史上對中國醫療事業做齣重要貢獻的西方醫生,並以他們為綫索,串聯起瞭一幅幅關於中西文化交流、醫療發展和社會變革的生動畫捲。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以人物故事來展開曆史敘述的方式,它比純粹的史料分析更加生動,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書中對這些醫生的人生軌跡、醫學理念、以及他們在華期間的所作所為,都進行瞭詳盡的描繪。我能從中感受到他們對醫學事業的熱情,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中國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同時,這本書也並非一麵倒地贊美,而是客觀地呈現瞭西醫來華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挑戰,包括技術上的局限、文化上的隔閡、以及社會觀念的差異等等。例如,書中提到瞭一位醫生如何努力剋服語言障礙,與當地的百姓建立信任,這讓我看到瞭一個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超越國界的溝通能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那位在中國推廣公共衛生理念的醫生印象深刻,他(她)的努力,為中國現代公共衛生體係的建立奠定瞭基礎,其影響深遠。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曆史”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非是過去時,而是蘊含著無數個體奮鬥和選擇的動人故事。

评分

這本《西醫來華十記》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充滿變革與碰撞的年代。我一直對中國近代史,特彆是西方文化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這一段曆史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求知欲。作者並沒有選擇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聚焦在“人”的身上,通過講述十位西醫在中國行醫的經曆,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畫麵。我尤其被其中關於醫學傳播的細節所吸引,那些傳教士醫生們,他們不僅帶來瞭先進的醫療技術,更帶著對生命的尊重和人文關懷。書中描述瞭他們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如何麵對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建立醫院、培養本土醫護人員,這些都讓我深感敬佩。讀著這些故事,我仿佛能聽到手術刀在空氣中劃過的聲音,感受到病床旁的焦灼與希望,甚至能聞到那個時代消毒水和藥材混閤的氣息。作者在敘事上匠心獨運,通過人物的視角,將曆史事件與個人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史料的厚重感,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其中,我特彆喜歡關於一位女醫生的章節,她在中國西南地區行醫多年,不僅治愈瞭無數疾病,還積極投身於婦女兒童的健康教育,她的故事充滿瞭力量,也讓我對女性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醫學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道主義精神的贊歌,它讓我看到瞭跨越文化和地域的善意與奉獻,也引發瞭我對當下醫療發展與人文關懷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