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作為留學生,我從中國昆明到瞭加拿大的魁北剋,攻讀近代歐洲史博士學位,沒想到一待就三十年瞭。這麼長的時間,與其說是新環境改變瞭我的生活,倒不如說人生經曆瞭脫胎換骨的洗禮,我看到瞭很多從未見到的事,一些事是留學齣國第一次見到的,後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瞭。而更多的事隻有自己經曆和感受過,變成瞭刻骨銘心的記憶,這是跨國的、跨文化和跨社會意識的感受,像驚喜那樣感動。這本書寫的就是那些感人的經曆,有悲傷的、奇妙的和很值得思考的,像是召喚我們去認識那個人們共同的世界。
書中記錄瞭我齣國後到二零零九年(二十年間),經曆的一些生活片斷,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隻能說是在某些生活碰撞中留下的「縮影」,讓我們觸摸到一段人生成長的過程。其中值得「紀念」的兩件事,都是關於「死亡」的故事,我把它寫成瞭非虛構紀實文學作品。
〈在另外一個世界死去〉,講述瞭一段我親眼看到的「死亡」故事。雖然這是關於一個百姓的死亡,發生的那樣平淡,但摺射齣瞭世界最貧窮國傢古巴的社會和貧民生活的現狀,在這樣一個國傢裏,人的基本權利和人性本質是怎麼樣的。按照這樣的思考,同樣摺射著,怎樣看待一個國傢的發展和存在的意義,在貧窮與發達中到底要摒棄和保留什麼,今天發達的加拿大和正在迅速發展的中國,如何從貧窮的古巴看到自己,作為人本身的存在,有著什麼樣最共同的東西。
〈病房日記〉記錄瞭自己經曆猝死的一段過程,我沒有離開這個世界,最終走瞭迴來。二零零九年一天的早上四點,在上廁所時發生瞭那件不幸的事情,在後來長達半年的時間中,第一次感受瞭加拿大國傢和醫療部門,是如何對待一個移民病人的,同樣讓我看到另一個發達國傢的社會和人道主義。記錄這段經曆,從某個側麵,比較齣瞭世界的東方和西方,文明與落後,甚至對生命價值觀的意義和思考。在〈病房日記〉中,還客觀記錄瞭齣國二十年那些瑣碎的生活經曆,用展示「畫麵」的錶達形式,粗略概述瞭我的一段不尋常的人生軌跡。那些經曆,是二零零零年代的事情,落下瞭那個時期的腳印而成為思考的「曆史」。應該說,這是兩篇身邊朋友不曾經曆或見過的故事,是寫給我那個年代生活的紀念。
除此以外,書中還選發瞭散文〈讓‧剋裏夫先生的六封信〉,用非虛構的文學紀事,講述瞭我的一段真實經曆,這是一段「荒唐」而奇妙的故事,也是第一次在作品集中公開披露。
這本書,以非虛構方式記錄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與真實事件,並以紀實或「報告文學」的方式展示齣來,這是我的第一次嘗試。這本書記錄的事實,畢竟是關於「我」的生活,可以說絕大部分內容都來自個人「私事」,從這一點上來說,需要付齣極大的勇氣。我想說,這是一本站在自己心靈高度上的寫作,是在自我剖析中直立起筆桿的寫作,錶達瞭作為一個作傢,發自內心情感世界真實的呼喚和嘆息,是對人性精神與生活本質的態度,用自己真正的生活說話。這些作品內容,沒有選擇紀實文學中報告文學意義上的大主題和大事件,而是小人物與「小故事」,講述一些「接地氣」的貧民生活,這正是我想做的。事實上,這樣的寫作讓我的心更加投入,更貼近讀者具體生活的「個體化」、社會性和貧民價值,是對現實意義很好的思考,會給予人們最真實的藉鑒。
從寫作的齣發點和形式看,圍繞著《在另外一個世界死去》這本書的非虛構主綫,延伸的事實並非以故事性為主題,而是通過所見所聞和切身體驗,既是介紹,又是反思,加上以「我」說話的形式,把對事實思考的真實理念和想法,告訴讀者。非虛構錶達,並非「全部」對號入座,事實的真實性是寫作的基本點,思考與精神上情緒的抒發,無法避免形式上的超越。
我相信,這本集子,無論從知識角度,生活體驗和人生價值觀的理解上,都會給你帶來某些積極的啓示。
鄭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