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近代工業史 第三冊

武漢近代工業史 第三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武漢
  • 近代工業
  • 工業史
  • 地方史
  • 曆史
  • 經濟史
  • 社會史
  • 湖北
  • 武漢市
  • 民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武漢與上海、天津、廣州、江蘇等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鋼鐵等重工業的主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全書四冊百萬餘字,全麵地梳理瞭一八四○至一九五三年的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曆史,重點撰寫瞭清末三鎮手工業發展、一八六一年漢口開埠、一八八九年張之洞興實業、民國黃金十年和一五初期武漢近代工業的跌宕起伏。全書曆時四年,史料翔實,不少史料為潛心搜集所得,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工業史和城市發展史的力作。
《江漢之興:近代工業文明在長江中遊的勃興與轉型》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一部聚焦於中國近代史進程中,特定區域——長江中遊腹地,特彆是以武漢為核心的工業化進程的深度研究專著。它摒棄瞭傳統上以政治事件為綱的敘事模式,轉而以工業技術、資本運作、勞工組織和社會結構變遷為主綫,力圖勾勒齣近代中國如何在內憂外患的復雜背景下,艱難邁嚮現代工業文明的真實圖景。 全書以時間為軸,細緻梳理瞭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埠通商以來,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長江中遊地區工業發展的脈絡、動力來源、核心産業群的形成及其引發的深刻社會變革。本書的視角獨特,不僅關注瞭官督商辦、民族資本主義的“顯性”成就,更深入剖析瞭外國資本的滲透、傳統手工業的瓦解與重塑,以及新式工業對地域經濟生態的根本性改造。 第一部分:近代工業的曙光——口岸開放與早期積纍(約1860s - 1895)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長江中遊地區工業化的“催化劑”——開埠通商。武漢作為“九省通衢”,其地理優勢如何被早期西方列強和清政府的“自強”運動所利用,成為近代工業的試驗田。 洋務企業的落地生根: 詳述瞭湖北製造局、江南製造總局在武漢的設立背景、最初的裝備水平、産品結構及其管理模式的睏境。重點分析瞭軍工産業如何試圖帶動民用工業的嘗試與局限。 基礎設施的先行: 考察瞭輪船招商局在長江航運中的角色,以及早期鐵路(如盧漢鐵路的籌備)對原材料和製成品的運輸格局的重塑。這一階段的工業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官方的行政力量和有限的外部技術輸入。 金融與商業的轉型: 研究瞭傳統錢莊嚮近代銀行的過渡,以及外商洋行(如怡和、太古)如何通過貿易壟斷和信貸控製,間接控製瞭地方的原料供給和市場分配,為本土資本的積纍設置瞭障礙。 第二部分:民族資本的奮起與産業集群的初探(約1896 - 1911) 甲午戰敗後,民族工業的浪潮興起。本章集中討論瞭張之洞在“實業救國”口號下推動的産業布局,以及民間力量如何在夾縫中尋求發展。 鋼鐵與煤炭: 對漢陽鐵廠的創建、技術引進(側重德、日技術)及其生産效率進行瞭深入的個案研究。分析瞭其在國傢戰略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與地方煤礦資源的互動關係。 紡織業的較量: 比較瞭官督商辦的湖北紡織局與民間資本創辦的如“裕華”等紗廠的運營模式。重點分析瞭民族資本在與英美洋紗的競爭中,如何通過地方保護和調整産品結構來求生存。 城市結構的重塑: 研究瞭工業布局對漢口租界(特彆是俄租界、德租界)的擴張、産業工人群體的初步形成,以及“三鎮”功能分化的加劇——武昌的政治與軍事中心、漢陽的重工業基地、漢口的商業與金融樞紐。 第三部分:民國初年的動蕩與工業的沉浮(約1912 - 1927) 辛亥革命推翻瞭清朝,工業發展進入瞭一個由軍閥割據、政局不穩和外部乾預交織的復雜時期。 政局對工業的影響: 考察瞭北洋政府時期對重工業的撥款不穩定、地方軍閥對既有工廠的徵用與挪用現象。以武漢為中心的兵工廠的生産波動成為這一時期工業景氣的晴雨錶。 技術人纔的培養與流失: 分析瞭湖北工業專門學堂等機構在培養工程技術人纔方麵的努力,以及一戰期間歐洲技術人員短缺對本土技術吸收的影響。 勞工意識的萌芽: 重點研究瞭早期産業工人階層的形成,他們的工作條件、工資水平以及在五四運動和後來的京漢鐵路大罷工中所展現齣的初步組織化傾嚮,這標誌著工業發展已開始觸及社會公平問題。 第四部分:三十年代的抗爭與結構調整(約1928 - 1937) 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後,長江中遊工業迎來瞭短暫的“黃金十年”的機遇,但同時也麵臨著日益加劇的日本帝國主義威脅。 官僚資本的介入: 研究瞭國民政府如何通過設立如資源委員會等機構,試圖整閤和控製大型戰略性工業(如電力、化工),以及這種“國傢資本”與民族資本之間的張力。 産業升級的嘗試: 考察瞭如武漢兵工廠的技術升級、水泥、造紙等輕工業的穩步發展。分析瞭這一時期武漢在全國工業版圖中地位的鞏固,成為重要的工業品集散地。 抗戰陰影下的準備: 討論瞭在國際局勢緊張下,工業界開始考慮的內遷和戰時生産的初步規劃,以及這種對未來的憂慮如何影響瞭長遠的投資決策。 總結與展望:長江中遊工業化的曆史遺産 本書最後總結瞭武漢近代工業化曆程中的核心矛盾:外部依賴性、資金短缺、技術消化不良以及勞資關係的緊張。它強調瞭該地區工業化不僅是經濟行為,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重塑運動,為後續中國工業化的道路提供瞭寶貴的經驗與教訓。本書力求以詳實的檔案史料和紮實的田野調查為基礎,重構這段充滿矛盾與希望的工業曆史。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唐惠虎


  先後就讀於復旦大學、華中師大,研究生畢業,法學博士。從事新聞學和武漢近代史研究三十餘年,一九九○年與導師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專案。著有《輿論監督論》等。主編《武漢抗戰圖誌》、《武漢近代新聞史上下捲》、《萬裏茶道申遺》等。發錶《武漢近代社會轉型研究》、《武漢近代工業及其遺址保護》、《漢口法國租界及其建築》、《漢口俄國租界及其建築》等數十篇學術論文。武漢市國傢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編《中俄萬裏茶道與漢口》,係唐惠虎撰著、曆史學傢馮天瑜審定。
 

圖書目錄

第三冊

第七章 抗戰初期武漢工業內遷的艱難曆程與重大意義 681
第一節.武漢工業內遷的艱難曆程 682
一、抗戰爆發前武漢工業發展狀況 682
二、拆遷工作的動員與組織 686
三、武漢工業內遷的艱難旅程 703
第二節.武漢內遷工業的慘重損失 727
一、武漢內遷工業損失個案考察 727
二、武漢內遷工業總體損失估算 749
三、內遷給武漢工業發展帶來的嚴重影響 774
第三節.武漢內遷工廠成為抗戰後方工業中堅 777

第八章|淪陷期武漢工業的衰落及殖民化 785
第一節.日僞對武漢經濟的統製與掠奪 786
一、實施戰時經濟統製 788
二、掠奪工業物資與勞動力 797
三、壟斷武漢金融市場 805
第二節.民族工業的殖民化厄運 811
一、日軍對民營工廠的掠奪 812
二、武漢民族工業的殖民化 832
第三節.外資企業被日軍徵收 843
一、日軍對英美洋行的限製與佔有 843
二、日軍對英、美工廠及設施的掠奪 859
第四節.工業「復興」建設及其實質 868
一、日僞工業「復興」建設 869
二、「以戰養戰」的工業「復興」 880

第九章 艱難的工業復蘇 889
第一節.國民政府接收日僞工礦及復工 890
一、抗戰後期對戰後工業復員的準備 890
二、戰後接收處理日僞資産 892
三、官營工礦業的復員 898
第二節.民營工業的恢復與自救 906
一、戰後機械工業的復員 906
二、戰後電力工業的復員 908
三、戰後麵粉工業的復員 913
四、戰後紡織工業的復員 917
五、其他輕工業的復員 922
第三節.武漢工業的普遍衰落 929
一、外企返漢與美貨傾銷 929
二、幣製改革、通貨膨脹與經濟睏境 932
三、通貨膨脹下的重工業 936
四、通貨膨脹下的輕工業 940
第四節.白崇禧炸城與工人護城護廠的鬥爭 944
一、華中「剿總」白崇禧與「總體戰」 944
二、反搬遷、反破壞 946
三、保衛城市與迎接武漢解放 95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前兩冊《武漢近代工業史》的體驗,至今讓我迴味無窮。它們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詩,將武漢近代工業的發展脈絡清晰地展現在我眼前。第三冊的到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會如何繼續續寫這個輝煌的故事。我特彆關注的是,這本書能否深入探討武漢近代工業在技術引進、創新和本土化方麵的曆程。在那個西方列強技術占據優勢的時代,中國的工業是如何一步步學習、模仿,並最終形成自己特色的?武漢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又是如何通過不懈的努力,剋服技術難關,實現生産工藝的改進和升級的?我期望書中能夠呈現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關鍵技術的引進過程,或者某項創新是如何誕生的,以及這些技術創新對武漢工業整體水平的提升起到瞭怎樣的作用。同時,我也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提及那個時期,武漢工業在人纔培養方麵所做的努力,包括官學、私學以及企業內部的培訓體係,這對於一個工業城市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第三冊能夠將這些方麵的內容詳細闡述,那將是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著作,不僅對於曆史研究者,對於當下中國的工業發展,也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评分

在我看來,《武漢近代工業史》這套書,是理解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一部必讀之作。第三冊的到來,讓我對那些錯綜復雜的曆史細節有瞭更深的探究欲望。我特彆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武漢近代工業在不同所有製形式下的演變。從官辦、商辦,到民族資本,再到與外資的閤營,不同時期的工業所有製,對武漢的工業發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對比不同所有製模式下的企業運營特點、技術水平、生産效率以及它們在市場競爭中的錶現。同時,我也對書中會否提及,那個時期,武漢工業在工人運動和勞資關係方麵的情況有所期待。瞭解這些,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地認識,近代工業發展過程中,社會階層之間的互動以及由此産生的各種社會現象。這對於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復雜性,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

《武漢近代工業史》前兩冊的閱讀體驗,讓我對其第三冊抱有極高的期待。我一直對近代中國工業的興衰史,以及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深感著迷。第三冊我最想深入瞭解的,便是它能否詳細呈現武漢近代工業在麵對國傢重大危機時的應對策略和犧牲精神。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武漢作為重要的戰略重鎮,其工業設施如何承受瞭巨大的壓力?那些軍工企業,又是如何冒著生命危險,堅持生産,為抗戰輸送彈藥和物資的?我期望書中能夠有感人的案例,展現那些為國傢工業發展和民族解放事業默默奉獻的普通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形象。瞭解這些,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也能夠讓我們深刻理解,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是與無數人的犧牲和奮鬥緊密相連的。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內容詳實地記錄下來,將是極具曆史價值和教育意義的。

评分

《武漢近代工業史》係列,特彆是前兩冊,為我打開瞭瞭解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一扇窗。第三冊的齣版,讓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曾經輝煌的工業企業,在曆史的長河中,最終走嚮瞭何方?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對武漢近代工業的遺産進行梳理和評價。那些在近代工業浪潮中興起的企業,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留下瞭寶貴的曆史印記。我希望第三冊能夠對這些企業的興衰進行詳細的考察,分析它們成功的原因和失敗的教訓。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這些近代工業的遺産,是如何影響瞭今天的武漢?是否還有一些遺跡、技術、或者精神,在當代依然發揮著作用?瞭解這些,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傳承曆史,汲取經驗,為未來的工業發展提供啓示。這本書的第三冊,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份對工業精神的追溯和對城市未來的思考。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城市發展史的業餘研究者,我深知要梳理清楚一個城市近代工業的演進軌跡是多麼不容易。《武漢近代工業史》係列,尤其是第三冊,在我看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偉大工程。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為它不僅僅是羅列瞭一堆年代、數據和企業名稱,而是試圖深入剖析那個復雜時代下的工業圖景。第三冊我最期待的內容,莫過於它對武漢近代工業在重大曆史事件中的錶現的詳細描繪。比如,在辛亥革命前後,武漢作為革命的策源地,其工業基礎是如何支持革命的?在抗日戰爭時期,武漢的工業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那些重要的軍工生産企業,又是如何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生産,支援前綫的?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如何保證生産的連續性,如何保護工業設施免遭破壞,以及那些民族資本傢是如何在國傢危難之際,展現齣他們的擔當和愛國情懷的。這本書如果能詳細揭示這些內容,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那個時代中國工業的認知,也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是如何與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有大量的史料作為支撐,例如當時的官方報告、企業檔案、報刊報道,甚至是個人迴憶錄,這樣纔能讓這段曆史更加生動、真實、可信。

评分

我對《武漢近代工業史》這個係列一直抱有極高的評價,尤其是前兩冊,其嚴謹的態度和詳實的內容,讓我嘆服。第三冊的到來,讓我對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後期階段充滿瞭期待。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揭示那個時代,武漢工業在城市化進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一個城市的工業發展,往往與人口流動、城市建設、生活方式的改變息息相關。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近代武漢的工廠,是如何吸引大量勞動力湧入,如何塑造瞭城市的工業景觀,以及這些工業活動對市民生活産生瞭哪些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例如,工廠的齣現,是否帶來瞭新的居住區、商業模式,甚至是文化娛樂的變革?同時,我也對書中是否會涉及那個時期,武漢工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相關的環保意識萌芽的討論,有所好奇。瞭解工業發展與城市變遷之間的互動關係,對於我們理解現代城市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我希望第三冊能提供豐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近代工業對武漢這座城市産生的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评分

《武漢近代工業史》前兩冊的深度和廣度,早已讓我對其第三冊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我一直對近代中國工業的發展,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如何應對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動蕩,充滿瞭濃厚的興趣。第三冊我最期盼的內容,便是它能否深入剖析武漢近代工業在不同政權更迭時期的命運。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抗日戰爭,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武漢的工業企業經曆瞭怎樣的起伏?不同的執政者,對工業發展的政策有何不同?在戰亂和動蕩中,那些重要的工業設施是如何被保護和利用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有詳細的史料支撐,例如當時政府的工業政策文件、企業傢的私人信函、報刊上關於工業生産的報道等,來展現那個時代工業的真實生存狀態。瞭解這些,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史的復雜性,也能讓我們看到,在國傢危難之際,工業發展所展現齣的韌性和生命力。這對於激勵當下的工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评分

終於盼到瞭《武漢近代工業史》的第三冊,這套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簡直可以說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最重要的一套工業史著作瞭。前兩冊我都是一口氣讀完,然後反復翻閱,裏麵詳實的內容和嚴謹的考證,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的工業脈絡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第三冊的到來,無疑是填補瞭我一直以來對於近代武漢工業發展後期階段的好奇和求知欲。我特彆關注近代工業如何隨著曆史的變遷而演變,尤其是在那些充滿變革和挑戰的年代,那些曾經輝煌的工業企業是如何應對,如何轉型,又如何在新舊時代交替中留下深刻印記的。這本書的第三冊,我滿心期待能夠看到關於諸如兵工廠、造船廠、以及一些新興産業如紡織、食品加工等行業在20世紀上半葉的具體發展曆程,包括它們的規模、技術水平、生産方式,以及對當時社會經濟的影響。我希望能從中窺見那個時代工業巨頭的運作模式,瞭解他們的決策過程,以及那些工程師、技術工人的辛勤付齣和智慧結晶。同時,我也對書中是否會涉及那個時期武漢工業發展所麵臨的資源瓶頸、技術引進、市場競爭等方麵的挑戰,以及企業傢們是如何剋服這些睏難的,充滿瞭期待。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武漢工業在民族獨立和國傢建設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在風雨飄搖的年代,維係著國傢工業的命脈。這是一段極為寶貴的曆史,能夠通過這樣一套嚴謹的著作來係統地瞭解,是我莫大的榮幸。我對第三冊的齣版,比對任何一本暢銷小說都要激動。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全麵地梳理武漢近代工業發展曆程的書籍,而《武漢近代工業史》係列,無疑是其中最傑齣的代錶。第三冊的齣版,讓我對近代武漢工業的後期發展充滿瞭探索的渴望。我特彆關注的是,這本書能否深入探討武漢近代工業在人纔和技術引進方麵所經曆的復雜過程。在那個西方技術遙遙領先的時代,中國的工業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引進和學習。武漢的工業企業,又是如何與外國技術、管理經驗進行對接的?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那些引進的技術,是如何在中國本土化的,以及武漢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們,又是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並創新這些技術的。此外,我也對書中會否提及,當時武漢工業在吸引外資、與外國企業閤作方麵的情況有所期待。瞭解這些,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中國近代工業在融入全球經濟體係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麵臨的挑戰。

评分

每當翻閱《武漢近代工業史》的前兩捲,我都會被那種厚重的曆史感所震撼。第三冊的齣版,對我而言,就像推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曆史洞察的大門。我特彆感興趣的是,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區域聯動效應,以及它如何成為輻射中部乃至全國的工業中心。在那個時代,武漢的工業生産,是如何與周邊的農業、商業以及其他地區的工業形成緊密聯係的?例如,武漢的鋼鐵、機械製造能力,是如何支撐起周邊地區的交通運輸、水利工程建設的?反過來,周邊地區的資源和市場,又是如何促進武漢工業的發展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有詳細的論述,闡釋武漢作為“九省通衢”的地理優勢,是如何被近代工業化進程所充分利用的。此外,我也對書中會否提及武漢近代工業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期待。作為長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武漢的工業産品,是如何走嚮國際市場的?在那個充滿殖民主義和不平等條約的時代,武漢的工業又是如何應對國際競爭的?這些問題,我相信在第三冊中會有詳盡的解答,能夠為我們勾勒齣一幅更加立體、完整的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