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古典情3:詩與人的邂逅

漫漫古典情3:詩與人的邂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典詩詞
  • 詩歌鑒賞
  • 文學
  • 文化
  • 情感
  • 人生
  • 閱讀
  • 中國古典文學
  • 傳統文化
  • 審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漫漫古典情2:詩詞那一刻》係列作品──
  詩文名傢樸月精選「唐至民國」44首經典詩詞,娓娓道來背後精彩故事
 
  【一場與最美古詩詞的相遇】

  詩詞就是一幕幕的故事,一起在時間流轉中,領略詩詞的動人風情。

  【超越時代的「詩詞魅力」】
  不為改變飛逝的現代社會所局限,詩詞已經超越瞭流行,成為曆久彌新的智慧,具有反覆吟詠流傳的魅力。

  【詩詞意境清晰、筆下人物栩栩如生】
  什麼樣的故事讓詩人寫下流傳韆古的詩詞,詩人又為何要歌詠筆下人物?讓人讀來彷彿進入詩中世界,身曆其境,迴味無窮。

  【詩與人的邂逅,迴顧無數曆史精彩場景】
  「問人間情是何物」、「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此恨綿綿無絕期」、「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此心安處是吾鄉」、「三十功名塵與土,八韆裏路雲和月」、「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天地有正氣」
 
本書特色

  ●作者樸月過往作品為屢獲選好書大傢讀、優良讀物的書籍,品質保證。
  ●用字遣詞優美,閱讀起來輕鬆自在。
  ●既能品讀詩詞,又能閱讀故事。
  ●作者詩詞學養深厚、選材寬廣,除熟悉的詩詞外,更有許多少見但優秀的古文詩詞。

名人推薦

  曆史作傢/謝金魚  熱情再推薦!
捲首語:時間的河流與心靈的孤舟 我們常常在喧囂的塵世中感到一種深刻的疏離,仿佛被捲入一場永無止境的奔忙,卻忘記瞭最初的棲居之地。古典文學,便是那條安靜流淌的河流,它不急不躁地承載著古人的喜怒哀樂,也為我們這些現代的“孤舟”提供瞭一處可以停泊的港灣。本書並非對既有經典進行僵硬的梳理或學術性的考據,而是試圖營造一個可以與古人對視的場域。我們希望,那些被時間磨平棱角的文字,能夠在當下的語境中重新閃爍齣鮮活的光芒。 我們所探討的,是文學的“體溫”。詩詞歌賦,從來不隻是供人吟誦的音符組閤,它們是活生生的人在特定時空下的呼吸、心跳與掙紮。我們試圖剝開曆史的厚重塵埃,觸摸到詩人筆端顫抖的溫度,理解他們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捕捉無限的宇宙。 --- 第一章:山水之間——自然哲學的隱秘迴響 古典文學對自然的描摹,絕非簡單的風景寫生,而是一種深刻的“在世”哲學。 1. 廬山瀑布的“飛流直下”:動靜辯證中的個體認知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何以韆古流傳?那“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在那個時代,人們對宇宙和自我的認知尚未被科學完全切割。瀑布的“動”,是對宇宙永恒力量的敬畏;而觀瀑者自身的“靜”,則是心神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體驗。 我們將在本章深入探討,古人如何通過對山川河流的命名和描繪,建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精神地圖。從王維“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禪意,到杜甫“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的沉鬱,自然成為瞭衡量人事得失的最高標尺。它不是背景闆,而是行動的參與者,甚至是審判者。 2. 田園的重構:烏托邦的碎片與歸隱的代價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構建瞭後世知識分子對“理想生活”的集體想象。然而,歸隱真的如此簡單嗎?我們必須審視“歸去來兮辭”背後的無奈與掙紮。歸隱並非逃避責任,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責任——對個體精神純潔性的堅守。 本章會梳理從《詩經》中對農耕生活的樸素描繪,到魏晉玄學的“乘自然”,再到唐宋文人對“田園牧歌”的理論化構建。這種對自然與人間的張力,構成瞭中國古典精神世界中最核心的矛盾之一。它揭示瞭,人類對“本真”的渴望,往往與現實的結構性壓力並存。 --- 第二章:廟堂之遠與江湖之近——政治波瀾中的文人鏡像 士大夫階層是中國古典文學最主要的書寫群體。他們的命運,總是與國傢的興衰緊密相連。 1. 盛唐氣象的“失語”:從宮廷應製到邊塞的呐喊 初唐的應製詩,華麗辭藻下掩蓋著創作的束縛。而盛唐的偉大,恰恰在於其內容的突破。我們不應將邊塞詩簡單視為“愛國主義”的提前,而應將其視為一種對宏大敘事(即“治世”)的個人體驗式修正。 岑參、高適的詩歌,展現瞭一種與中原截然不同的生存邏輯。在那裏,個人的英勇、生命的短暫、以及對異域文化的復雜情愫,被粗糲的筆觸刻畫齣來。這種“江湖”式的生命力,是對僵化體製的一種反嚮書寫。 2. 貶謫文學的“煉金術”:苦難如何轉化為藝術 “烏颱詩案”後的蘇軾,其文學創作達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貶謫,在儒傢傳統中是“君子之禍”,但在文學史上,它卻是一種“洗禮”。 本章將分析,那些身處逆境的文人,如何將政治上的失敗,轉化為對人性、對宇宙更深層次的洞察。貶謫的經驗,迫使他們從“為君效力”的公共敘事,轉嚮對“個體存在”的深入挖掘。這種痛苦的提煉,使得他們的作品擁有瞭超越時空的穿透力。 --- 第三章:情義的邊界——愛、彆離與倫理的重量 古典文學中“情”的錶達,往往被置於嚴苛的倫理框架之內,但這並不意味著情感的貧瘠,而是情感錶達的“剋製之美”。 1. 閨怨與相思:被缺席的對話 李清照的詞,常常被簡單歸類為“婉約派”。但她的“瘦損”與“尋尋覓覓”,是對傳統“婦德”規範下,女性內心世界的高度還原。閨怨,不僅是思念丈夫,更是對自我生命價值在缺乏外部肯定時的探尋。 本章會對比《詩經》中直白的婚姻贊歌與唐宋時期更為復雜的情感錶達,探討在父權社會結構下,女性的“情”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書寫和珍藏的。 2. 贈彆:儀式化的告彆與無盡的留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齣陽關無故人。”彆離是古典詩詞中永恒的主題。贈彆詩詞的魅力在於其“儀式感”。它將一次簡單的分彆,提升為對友誼、對人生際遇的深刻哲思。 我們分析這些作品時,要看到字裏行間的“留白”——那些沒有說齣口的擔憂、未竟的承諾。正是這些未盡之語,使得每一次告彆都成為一次對生命脆弱性的集體確認。 --- 終章:語言的微塵——古典美學在當下的迴響 古典文學並非遙不可及的象牙塔。它們所探討的焦慮、對美的追求、對時間流逝的感傷,與現代人並無二緻。 1. 韻律與心流:被遺忘的聽覺體驗 在閱讀時,我們常常隻關注意義,而忽略瞭聲響。古典詩詞的平仄、對仗、押韻,是一種精密的聲學設計,它們能直接作用於讀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幫助我們進入一種專注的“心流”狀態。本書鼓勵讀者迴歸“朗讀”,重新體驗文字作為聲音的物質性。 2. 傳承而非復古:在古今的交匯點上重建自我 我們不必試圖“成為”古人,而是要學習他們處理睏境的智慧。古典文學為我們提供瞭一套成熟的“情緒工具箱”。當我們麵對現代的迷茫和加速時,重溫那些字斟句酌的篇章,能夠幫助我們慢下來,找到一個可以安放復雜心靈的坐標。 這本書,就是一次試圖穿越時空,與那些在文字中不朽的靈魂進行坦誠對話的邀請。它不提供標準答案,隻提供更深邃的提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樸月


  本名劉明儀,祖籍江蘇,1947年生。

  自幼醉心古典文學,潛心涵泳詩詞、文史,為日後從事文藝創作奠基。齣版:

  古典詩詞:《詩經欣賞選例》、《漫漫古典情》、《梅花引》、《月華清》。
  散文:《綠苔庭院》。

  少年文學:《打金枝》、《玉堂春》、《平凡中的偉大》、《一代文豪歐陽修》、《亂世孤臣父女淚》、《亙古男兒一放翁》、《西施》、《唐代美人圖》。

  曆史小說:《西風獨自涼》、《來如春夢去似雲》、《宇宙鋒》、《玉玲瓏》、《金輪劫》、《埋香恨》、《胭脂雪》。
  傳記:《喜樂之歌──「伊甸.喜樂」四重唱》、《春風化雨皆如歌──申學庸》、《鹿橋歌未央》。
  宗教:《玫瑰經詩劇》。
  歌劇:《西施》。
  曆史小說《西風獨自涼》獲「中國文藝協會」小說創作奬。

  《宇宙鋒》、《胭脂雪》獲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讀物推介。《一代文豪歐陽修》、《亙古男兒一放翁》獲國小班級讀物推薦。《西施》、《唐代美人圖》獲「好書大傢讀」推薦。《漫漫古典情》入選「一百本好書」。
 

圖書目錄

【自序】超越時代、細水長流的「漫漫古典情」

一、唐
林錶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祖詠)
為顔常山舌(顔杲卿)
為張睢陽齒(張巡、許遠)
此恨綿綿無絕期(唐明皇、楊貴妃)
一葉隨風忽報鞦,縱使君來豈堪摺(韓翃、柳氏)
三十年來塵撲麵,如今始得碧紗籠(王播)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關盼盼)
玄霜搗盡見雲英 (裴航、雲英)
人麵桃花相映紅(崔護)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崔郊)
或為擊賊笏,逆竪頭破裂(段秀實)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孟纔人)
綠葉成蔭子滿枝(杜牧)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於祐)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趙嘏)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羅隱)

二、五代
長相思兮長相憶(梁意娘)
水殿風來暗香滿(花蕊夫人)
琵琶撥盡相思調(陶榖、秦弱蘭)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南唐大周後)
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南唐小周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南唐後主李煜)
陌上花開緩緩歸(吳越王錢俶)

三、宋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宋祁)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數點梅花天地春(邵雍)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蘇軾、蘇轍)
滿城風雨近重陽(潘大臨)
此心安處是吾鄉(王鞏、柔奴)
春衫猶是,小蠻針綫,曾溼西湖雨(蘇軾、小蠻)
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聶勝瓊、李之問)
天遙地遠,萬水韆山,知他故宮何處(宋徽宗)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韆裏路雲和月(嶽飛)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唐與正、嚴蕊)
天地有正氣(文天祥)

四、元
問人間情是何物(元好問)

五、明
卿須憐我我憐卿(馮小青)

六、清
青山憔悴卿憐我,紅粉飄零我憶卿(吳偉業、卞玉京)
不亦快哉(金人瑞)
處處敲門索輓詩(袁枚)

七、民國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袁剋文)
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蔡鍔、小鳳仙)
春雨樓頭尺八簫(蘇曼殊)

圖書序言

作者序

超越時代、細水長流的「漫漫古典情」

文/樸月


  我的《漫漫古典情》第一版,是在一九九一年齣版的。

  那時,我已纍積瞭近二十年的寫作經曆,也齣過好幾本書瞭;包括以散文詮釋古詞的「詞演示」、散文、曆史小說、傳記等。這些書,都是先發錶,再結集齣版的。當時,我也還繼續在給報章雜誌寫專欄,寫單篇的散文、論文發錶,也寫「長篇曆史小說」連載。這些作品中,有一部份為兒童寫的「曆史故事」,是颱中《颱灣日報.兒童版》的專欄。因為這個緣故,我與當時《颱灣日報》的副刊主編陳篤弘先生,和負責兒童版的鬱馥馨女士,都成為相當友好親切的朋友。

  鬱馥馨長得嬌小玲瓏,個性開朗可愛。她的姓名,好像每個字都帶著香味,所以,我們都喊她「香香」而不名。

  有一次,香香打電話給我,邀我去颱中。說:有一傢齣版社的社長想跟我談一個齣版計劃。

  對當時漸入中年的我而言,感覺這位社長還真是「年輕」!很有理想,也很有創意。他知道我的寫作題材,與當代的作傢很「不一樣」:因為我從小喜歡的是古典詩詞和文史,所以寫作的路綫很不「現代」;作品大多與詩詞、文史相關。就想把他頗富創意的構想,託付我來「完成」。

  他的構想是:選三百六十五則的「詩詞名句」,附詩詞原文,再搭配我依據這些「詩詞名句」,隨興寫的思感情懷小品文字齣一本書。讀者一天讀一則,費不瞭幾分鍾。若能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時間,就能輕鬆的進入「古典詩詞」的文學天地。

  我當時有點詫異;因為當時齣版界,正轟轟烈烈的在打一場驚動瞭文壇的版權官司;有一傢齣版社,控告另一傢齣版社「抄襲」瞭他們齣版「詩詞名句」的書。當然,這些「詩詞名句」本身,都齣於古人,誰都可以選用,已沒有「版權」問題瞭。官司的重點,在於名句後麵附的「賞析」文字有雷同之處。就在這「時機敏感」的當口,這位年輕齣版傢,竟想齣一本「詩詞名句」的書,加入「戰綫」湊熱鬧?

  我提齣我的疑問。他笑瞭:

  「雖然同樣是選『詩詞名句』。但以你對詩詞、文史的修養,和你清雅的文字風格,這本書一定跟他們的都不一樣!」

  我也笑瞭;既感謝他對我的信任,也覺得:遇到這樣有主見和魄力的年輕齣版傢,跟他閤作,共同完成這一理想,應該也是一件愉快的事,當下也就「一言為定」瞭。我還開玩笑的「保證」:絕不讓他陷入「抄襲官司」的危機!

  當時,使用「電腦」,還是屬於「極小眾」。所以,這些文字,都是一字一句用原子筆寫在稿紙上,以「純手工」完成的!而且,也跟我其他的書不同;其他書,大都是文章先發錶,再結集。《漫漫古典情》則是專門為瞭齣版而寫的。

  在交稿的時候,這位年輕有為的齣版傢,誠懇的對我說:

  「像這樣『古典』的書,大概不太可能『暢銷』。但我相信,她將會是一本『長銷書』。我們就這樣給她『定位』;希望《漫漫古典情》能『細水長流』!」

  我也不認為這會是一本「暢銷書」。卻頗意外的,齣版後,被許多學校的國文老師們認同、喜愛,並推薦給他們的學生們閱讀;還曾在當時的「北一女」造成「人手一冊」的盛況。也被不知什麼學校或機構推薦,成為包括「古今中外」書籍的「好書一百本」之一。被列入「古典詞章類」的九本中;而且還是九本中唯一屬於「現代人」的作品!

  忽忽近三十年瞭!《漫漫古典情》則改由「好讀齣版社」,繼續齣版。

  而我,也在繼續我的「讀寫生涯」。二十幾年間,又齣版瞭不少書。在網路興起之後,這些書也陸續因閤約到期而絕版。隻有《漫漫古典情》的「壽命」超長,不但一直「存活」著,甚至還因為「好讀」的持續經營,蓬勃成長。

  不知道對齣版社而言,算是優點還是缺點?我這個人是既宅又被動的;若沒有什麼特彆情事,幾乎從不主動跟齣版社聯絡;避免騷擾他們的工作,或帶給他們壓力。但他們也並沒有因為作者的「不聞不問」,而冷落瞭這本書。除瞭按時給我傳齣版資訊、銷售報錶,並付「版稅」之外,每每在閤約將到期之前,就把新的閤約寄來續約瞭。也不時的主動改版「促銷」;甚至,在今年初,還又改過版;算來,是這本書的第五個版本瞭。他們不僅改瞭版麵,還請瞭名傢設計封麵,讓這本「老書」又有瞭「新風貌」。

  在月前,負責這本書編務的莊銘桓先生來信,問:不知道我是否有其他的作品,可以給「好讀」齣版?

  今年初,「好讀」為《漫漫古典情》改版之後,一位與我相交二十餘年的朋友,應邀主持「聯閤文學齣版社」。一上任就來電錶示:她希望能為我重新齣版那些早已絕版的「長篇曆史小說」。在這網路時代,這樣的「舊書」有人青睞,更何況還是由我的好友主持其事!當然二話不說的,就同意把我那些「長篇曆史小說」交給她;今年也已齣版瞭「文學傢係列」的兩本書《西風獨自涼.納蘭容若》和《來如春夢去似雲.蘇東坡與朝雲》瞭。其他的,她則預訂在明年陸續齣版。

  因彼此已有瞭承諾,「長篇曆史小說」就此有瞭歸屬。不論「人情」或「義理」,都不能也不該「三心兩意」瞭。就如這些年來,也曾有齣版社想跟我要《漫漫古典情》,我都當即婉謝拒絕;「好讀」一直對我尊重友好,善意相待,並沒有虧負我!我也非常珍惜彼此間這「不落言詮」的信任與情誼;同樣,不論「人情」或「義理」,都不能「辜負」老朋友!

  因此,我跟銘桓說:他們來遲瞭一步!我的「長篇曆史小說」,都已「名花有主」瞭。但我有些以不同體裁寫的「曆史短篇」,已貼上瞭我的「部落格」。他可以上網去找找看;如果有他們覺得閤適的,就可以給他們。

  後來,銘桓給我來信:他已經搜索、閱讀過我「部落格」裏的文章瞭。他們決定先要「詩詞故事」係列。而且覺得:可以還是用《漫漫古典情》為書名。這想法好像也頗閤情入理;實際上,不僅是「詩詞故事」,甚至連同我寫的其他曆史短篇人物或故事,沿用《漫漫古典情》這個「總題」,也都全無扞格、牽強之感;因為內容本來就都屬於「漫漫『古典』情」呀!換言之,此後,《漫漫古典情》對我來說,將不僅是「一本書」的書名,而是專屬於我的「書係」瞭。

  這些故事的篇數,雖然比《漫漫古典情》少得多!但總字數是有過之的;因為那些「名句」所附的小品文,大約都隻有一、兩百字。而這些連敘述、帶議論的作品,少則韆餘字,多則數韆字;否則無法完整的容納「故事情節」,及我對這些人與事的見解與論述。因字數較多,「好讀」站在讀者的立場考量;一本書若是字太小、太密集、太厚重,對讀者會造成傷眼,或閱讀上的不便。因此決定將「詩詞故事」分為兩冊齣版;《漫漫古典情2》由「遠古」到「隋」;《漫漫古典情3》則由「唐」到「民國」。

  其中有十二篇,齣於文天祥的〈正氣歌〉中的詩句;加上他自己,總共是十三篇。這一部份,是因為相交近三十年,我看著「誕生」的「心韻閤唱團」,去年的演唱麯目中有〈正氣歌〉。嚮例,他們在演唱相關「古典詩詞」的麯目之前,都會邀請我去為他們解說這些「古典詩詞」作品。在給他們解說〈正氣歌〉中列舉的人物和故事之前,我還真費瞭不少的時間和心力去準備!既然時間、心力都已經投入瞭,把這些故事寫齣來,也就成瞭「順理成章」的事。而其中的人物,和其他「詩詞故事」中的人物也不大相同;這些人物故事所呈現的,不是兒女柔情,也不是個人經曆、感懷,而是國傢民族大義!恐怕,這種從對「國傢民族」的「忠愛」齣發,不惜濺血捐身的「忠肝義膽」,也正是現代人最欠缺,而有「振聾發瞶」醒世意義的!而其中有些人物,像「三國」時代的嚴顔、諸葛亮,長久以來,一般人都被《三國演義》誤導,也應該還原其「真相」瞭!這些作品,也按著故事主角的朝代,列入書中。

  緊接著要做的是:為這些當初就沒有按照時代順序,隨興寫成的作品,編纂「目錄」;這件事,由我自己來做,恐怕比編輯容易得多!於是我按著「朝代」排序;由遠古「帝堯」時代單純質樸的〈擊壤歌〉開端,一直到民國初年,詩僧蘇曼殊清婉深秀的〈憶西湖〉:「春雨樓頭尺八簫」結束。

  對這些陸續寫的「舊稿」,我也一一重新校讀,整理、修訂。然後,像當年一樣:我鄭重的把這些作品,懇切的交託在「好讀」編輯手中。

  我是十分愉快的;在這不但「傢傢有電腦」,更「人人滑手機」的網路時代,齣版業所受的衝擊,是人所共知的。還能有一套兩本的「新書」齣版,是何等的幸運!自己想想:或者,竟也因為這些都是「不閤時宜」的「古典文學」吧?在「時間巨輪」的推動下,那些曾經屬於「現代」,甚至曾經在當時算是「前衛」的作品,已漸為飛逝的時光,和改變得太快的思想觀念、生活模式與電子科技「浪淘盡」之際,「古典文學」卻因為超越瞭「時代」,已進入瞭「曆史」,不為「時代」局限,反而得以繼續流傳瞭。

  愉快的同時,把這些作品,交託給已經閤作瞭近三十年,彼此信任的「老朋友」來經營、管理,我也真是「放心」的!

  我自己也不知道緣由;今年,已「高齡」七十有一的我,似乎走瞭一步「老運」;在自己早已不再「期待」的情況下,竟連續已有三本改版或重齣新版的書問世瞭!現在,整理完這兩本多年來陸續寫成,還不曾齣版,真正的「新書」,我隻能滿懷喜悅的說:

  「感謝天主。」

  一位相交數十年的老朋友則笑:

  「我覺得,那些生前就非常疼愛你的長輩們,也都在天上聯閤保佑你呢!」

  好像是真的!人生至此,除瞭感謝,夫復何憾?
 

圖書試讀

【民國】

春雨樓頭尺八簫(蘇曼殊)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鉢無人問,踏過櫻花第幾橋?
 
這是民國初年的「詩僧」蘇曼殊的作品,作詩的時候,他人在日本。詩中含蘊著無限思念故國的感傷,卻又寫得非常清麗,讓人讀來隻覺「餘香滿口」。

蘇曼殊是一個難以「定位」的人。他是個削發齣傢的和尚,他的詩裏卻有相當大比例的「情詩」。又有許多「紅顔知己」;甚至令與他兩情相悅的錶妹為他殉情自殺。他幾度剃度齣傢,也精研佛典,卻又流連歌颱舞榭。但,他雖然喜歡跟青樓的歌姬舞妓們周鏇,風流倜儻。卻又被視為「柳下惠」,坐懷不亂。他喝酒、吃肉,暴飲暴食;跟人打賭吃包子,能吃五、六十個,甚至因暴飲暴食而得瞭嚴重的胃病,最後也死於胃病!

他是個日本留學生,照說思想應該新潮吧?卻堅決反對成立女校,讓女子讀書。他非常愛國,熱血沸騰。曾在日本參加「興中會」,與革命黨中許多重要的人士都是好友。他以擅長寫詩稱「詩僧」;以一生情孽稱「情僧」;以能書擅畫稱「藝僧」;以一腔熱血參加革命,不落人後,被稱「俠僧」。他的一生雖然短暫,隻活瞭三十四歲,卻多姿多彩,近於傳奇。

蘇曼殊,一九八四年生於日本。本名子榖,號玄瑛。「曼殊」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削發為僧後的「法號」。他的身世可說悲苦離奇;他的父親是個僑居日本的茶商,在日本經商時,與日本女子同居而生下他。後來,父親帶著他們母子迴到中國。生母不容於大婦,不久就被逐,留下他迴日本去瞭。因他是個中日「混血兒」,在刻薄的中國人口中,是被視為「雜種」的。因此,從小被嫡母虐待,親友岐視的他,養成多愁善感、偏激衝動的性格。他天資非常聰穎,照佛傢的說法,也深具「慧根」。傳說十三歲就「看破紅塵」,到廣東新會的「慧龍寺」齣傢。卻因忍不住口腹之欲,偷吃肉而被逐齣,隻好迴傢。

他傢境原來因父親經商,算是相當富裕的。但後來,他的父親經商失敗,因而傢道中落。他本來就有日本血統,叔父仍在日本經商。因此,十五歲時,跟隨赴日的錶兄到日本「依親」,投奔叔叔,也找到瞭母親。他留在日本求學,成為「小留學生」。在那一段時日裏,他結識瞭許多革命黨人,毅然加入「興中會」參加革命。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手裏這本《漫漫古典情3:詩與人的邂逅》,真是越看越有味道,完全是我意料之外的驚喜。一開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硬核”的詩詞解讀,可能充斥著各種拗口的術語和復雜的曆史考證,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打開方式非常特彆,充滿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非常擅長將“詩”與“人”進行一種有機的結閤。它不會孤立地去分析一首詩的字詞句,而是會深入挖掘這首詩背後的創作背景,以及詩人當時的生活狀態、情感經曆和人際交往。它就像是在為我們“復原”那個時代的場景,讓我們看到詩人在創作某首詩時,他所處的環境是怎樣的,他身邊有哪些人,他心裏又有著怎樣的波瀾。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詩人“人”的描繪,它非常真實,也很立體。作者並沒有將詩人神化,而是呈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也會有脆弱、失落、甚至是犯錯的時候。這種真實的描繪,反而讓讀者更容易産生共鳴,覺得這些偉大的靈魂,其實也和我們一樣,在生活的洪流中掙紮、成長。 書中對詩歌的解讀方式也很有新意。它常常會運用一些非常貼近現代人生活的類比和想象,讓古老的詩句變得生動有趣,不再是晦澀難懂的文字。比如,它會用現代人的情感邏輯去解讀古代的愛情詩,或是用我們熟悉的社會現象來比喻詩歌的意境。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心一笑,也更容易理解詩歌想要傳達的情感。 我有個朋友,她一直對中國古典文化不太感冒,覺得這些東西離她太遠。我把這本《詩與人的邂逅》推薦給她,她一開始還有點勉強。但看瞭幾天之後,她主動跑來跟我說,這本書真的顛覆瞭她對詩詞的看法,覺得原來詩歌裏藏著這麼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人生道理。她特彆提到瞭書中關於某個文人在遭遇重大變故後,如何通過詩歌來抒發情感、尋求慰藉,這讓她感到非常溫暖和鼓舞。 總而言之,《詩與人的邂逅》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古典詩詞的魅力,絕不僅僅在於文字本身,更在於它們背後所承載的,豐富而真實的人生故事。這本書讓我覺得,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與古人的心靈對話,一次對生命、對情感更深層次的探索和理解。

评分

最近啊,我一口氣讀完瞭《漫漫古典情》的第三部,叫做《詩與人的邂逅》,光聽書名就覺得很有意境瞭,是吧?老早就聽說這套書講的是古典詩詞,但我總覺得詩詞離我有點遠,聽起來都是陽春白雪,好像隻有那些文人雅士纔懂。不過,看完這三本書,我纔發現,原來詩詞這麼有意思,而且跟我們現在的生活一點都不矛盾。 這本《詩與人的邂逅》跟前兩本比起來,我覺得更有溫度瞭。前兩本可能更側重於詩詞本身的解讀,像是詩句的來源、作者的生平、時代的背景等等,雖然也很紮實,但有時候會讓我覺得有點“硬”,像是上課聽講一樣。這第三本就不同瞭,它好像把那些古人從書本裏“請”瞭齣來,用一種很生活化的方式來呈現。比如,講到某個詩人,不是枯燥地列舉他的作品,而是會聊聊他當時的生活狀態,他遇到瞭什麼人,産生瞭什麼樣的情感,這些情感又是如何化為筆下的詩句。 我特彆喜歡書裏講到那些“人”的部分,感覺他們不再是曆史長河中模糊的身影,而是鮮活的個體。像是某個大文豪,我們知道他纔華橫溢,但書中可能還會描寫他某個失意的時候,或是跟朋友間的玩笑,甚至是偶爾的抱怨。這些細節就像是在我們眼前放瞭一部微型的紀錄片,讓我們看到詩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和堅持。 我有個朋友,她平時對古典文學興趣不大,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她,她一開始還有點猶豫。結果她看瞭一兩天,就跑來跟我說,“天哪,我以前怎麼不知道詩詞可以這麼好玩!”她特彆提到書裏講的一個唐朝女詩人,描述她如何在一個戰亂的年代,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這讓她覺得特彆受鼓舞。我聽瞭也很高興,感覺這本書真的是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 總的來說,《詩與人的邂逅》這本書,讓我覺得古典詩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而是融入瞭普通人的生活,與我們的情感産生瞭共鳴。它沒有那種讓人望而卻步的學術腔調,反而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告訴你那些穿越韆年的故事,讓你在字裏行間感受到詩人的心跳和時代的脈搏。讀完這本書,我真的覺得自己對詩詞的理解更深瞭,也更願意去主動接觸那些古老的篇章瞭。

评分

最近剛翻完《漫漫古典情3:詩與人的邂逅》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書名的時候,我其實有點擔心它會是那種非常嚴肅、學院派的學術著作,畢竟“古典情”和“詩與人”聽起來都像是需要一定文學功底纔能消化的內容。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給我帶來瞭非常多愉悅和深刻的啓發。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它非常巧妙地將古代的詩歌創作,與詩人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他們之間復雜的人際關係,進行瞭生動而細緻的勾勒。它不像很多傳統的詩詞解讀,隻是孤立地分析某首詩的意境和藝術手法,而是把每一首詩都放到一個更廣闊的“人”和“生活”的維度裏去講述。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人”的刻畫。它沒有把詩人塑造成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他們真實的情感、人性的弱點,甚至是生活中的窘迫。比如,書裏提到某個纔華橫溢的詩人,在麵臨仕途不順的時候,內心的失落和對未來的迷茫,這些都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覺得他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曆史人物,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個體。 書中的敘述語言也特彆有吸引力。它不像一本教科書,而是更像一位博學多纔的朋友,用一種充滿故事性的方式,娓娓道來。它善於運用一些非常生動的比喻,將抽象的詩歌意境變得具體可感。有的時候,讀著讀著,你會覺得眼前的畫麵豁然開朗,仿佛真的能夠“看見”詩人當時的情景,聽到他們內心的聲音。 我有個親戚,她一直覺得學古詩詞很枯燥,但她偶然翻到我的這本書,就愛不釋手瞭。她跟我說,這本書讓她覺得,原來那些古老的詩句,並不是束之高閣的文物,而是與我們現在的情感,有著共通之處。她特彆提到書中關於一位女詞人,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和對美好事物的細膩觀察,這給瞭她很大的觸動,讓她覺得,無論在哪個時代,女性的生命力都是如此頑強而美麗。 總的來說,《詩與人的邂逅》這本書,成功地打破瞭詩歌與讀者之間的隔閡。它不僅讓我們領略瞭古典詩詞的藝術魅力,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看到瞭詩歌背後那個鮮活的“人”,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時代之間那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讓我覺得,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與古人的精神對話,一次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最近讀完瞭《漫漫古典情3:詩與人的邂逅》,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多不一樣的心得體會,完全沒有我想象中的那種“老學究”式的枯燥。它更多的是在講“人”,以及“人”與“詩”之間那種奇妙的化學反應。 這本書最讓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於它把那些寫詩的人,從曆史的“標簽”中解放齣來,讓我們看到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比如,它會去講一個詩人生前的生活細節,他經曆瞭什麼樣的事情,遇到瞭哪些人,這些經曆又是如何一點一滴地浸潤到他的詩歌裏,最終成就瞭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篇。它不是在簡單地“解釋”詩,而是在“講述”詩是如何被“創造”齣來的。 我覺得書裏麵最打動我的,就是這種對“人”的尊重和挖掘。它會呈現詩人不完美的一麵,他們的矛盾、掙紮、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缺點”,但這反而讓他們的形象更加豐滿和真實。讀的時候,我常常會覺得,哦,原來那些偉大的詩人,他們也經曆過我們現在會遇到的煩惱,他們的情感也是如此的細膩和真實。 而且,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很有自己的風格。它不像很多學術論文,講究嚴謹的邏輯和復雜的論證。它的語言更像是在跟讀者聊天,用一種很自然、很貼近生活的方式,把那些曆史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它會運用很多生動的意象和比喻,讓那些原本可能比較抽象的詩歌意境,變得特彆容易理解和體會。 我有個朋友,她平時對古典文學可以說是“零基礎”,但當她看到我捧著這本《詩與人的邂逅》的時候,就好奇地問我。我跟她簡單介紹瞭一下,她就藉去看瞭。沒過多久,她就興衝衝地跑來跟我說,這本書讓她覺得,原來詩歌一點都不難,而且還可以這麼有趣。她特彆提到書中講的一位詩人,如何在睏境中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這讓她覺得特彆受啓發,甚至開始嘗試著自己去寫點小東西。 總而言之,《詩與人的邂逅》這本書,我覺得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在介紹詩歌,更是在引導我們去理解詩歌背後的“人”,以及“人”與“詩”之間那種深刻而又微妙的連接。這本書讓我覺得,那些古老的詩句,就像是穿越時空的信件,裏麵承載著詩人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深刻的人生感悟,而閱讀,就是一種與這些情感對話的絕佳方式。

评分

最近在讀《漫漫古典情3:詩與人的邂逅》,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古典情”這三個字有點點敬而遠之,總覺得會是那種需要很深厚功底纔能看得懂的書。但讀瞭這第三部之後,我的想法徹底改觀瞭!這本書真的太不一樣瞭,完全打破瞭我對古典詩詞的刻闆印象,給我帶來瞭很多驚喜。 它不像很多詩詞鑒賞的書,一上來就是洋洋灑灑的理論和復雜的考據。這本《詩與人的邂逅》更像是用一種很“接地氣”的方式,把古代的詩人和他們的作品,放到一個更廣闊的生活背景下去展現。我舉個例子,書裏講到某個詩人創作某首詩的時候,不會僅僅停留在分析這首詩的用詞遣句有多麼精妙,而是會深入探討他當時的生活狀況,他經曆瞭什麼,身邊有哪些人,這些外在的因素是如何影響他的心境,最終纔促成瞭那首流傳韆古的詩篇。 我特彆喜歡書裏描繪的那些“人”與“詩”之間的互動關係。比如,它會講述某個詩人跟他的知己、愛人、甚至是政敵之間的微妙關係,這些情感的糾葛和人生的際遇,是如何巧妙地融入到他的詩歌之中,讓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承載瞭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體驗。讀的時候,我常常會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跟隨著詩人一起經曆他的喜怒哀樂,體會他內心的波瀾。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很有特點,它會運用很多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有趣。比如,它可能會用現代人的情感模式來解讀古代詩人的情懷,或是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來比喻詩歌的意境,這些都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心一笑,或是産生強烈的代入感。 我有個同事,她平時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看書。但當她看到我最近在讀《詩與人的邂逅》,就主動問我藉閱。幾天後,她反饋說,這本書讓她重新認識瞭古典詩詞,覺得它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而是充滿瞭人間煙火氣,能夠觸動她內心深處的情感。她說,讀完這本書,她感覺自己好像跟那些偉大的靈魂有瞭連接,對生活也多瞭幾分感悟。 總的來說,《詩與人的邂逅》這本書,成功地將詩歌的藝術性和人生的情感體驗結閤在瞭一起。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去“讀”詩,更是引導你去“感受”詩,去理解詩背後的那個鮮活的“人”。這本書讓我覺得,古典詩詞的魅力,遠不止於文字本身,更在於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穿越時空而來的,關於愛、關於生活、關於人生的永恒情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