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淡水溪風雲

下淡水溪風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景川
圖書標籤:
  • 颱灣曆史
  • 淡水溪
  • 地方史
  • 文化研究
  • 河川生態
  • 社會變遷
  • 颱灣文化
  • 曆史地理
  • 民俗風情
  • 流域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高雄市立曆史博物館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 悠悠淡水涵新月,隱隱飛車過鐵橋。 最是更闌人靜後,枕邊如聽浙江潮。 ~鄭坤五,「下淡水風景」 颱灣從四百年前直到今天,曆經荷蘭、鄭氏、清國、日本、中華民國等五個統治國傢和政權,一直都是處於殖民地狀態。 書中藉用下淡水溪畔羅傢的成員,羅福亮、羅安心、羅景雄祖孫三代為主角,將圍繞在他們三人身邊的故事透過小說、報導兩種形式,把發生在颱灣的真實故事,說原原本本的呈現在大傢眼前。這些在颱灣南部下淡水溪兩岸,以及附近地域民眾的活動經過,也等於是荷蘭、鄭王朝、滿清、日本、民國五個殖民時代的曆史縮影。透過本書,希望年輕一代們能記住自己的曆史、重視傳統的韻文美,不忘記自己是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景川(彆號野鶴,晚年自稱白發客)


  1940年3月12日生
  高雄市大樹區九麯堂人
  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學係畢業
  曾任旗山國中、大樹國中教師、大樹文史協會創始人兼一、二任理事長

  著作:《我的傢鄉大樹鄉》、《鄭坤五和鯤島逸史》、《還鄉》、《颱灣民間唸謠》、《鄉賢事蹟特寫》、《九麯堂散文集》、《下淡水溪風雲》

  著作得奬略要:1980年《異國生涯原是夢》獲《民眾日報》「南部作傢作品大展」奬、1993年《我的傢鄉大樹鄉》獲颱灣史蹟源流會徵文第一名、1996年《還鄉》一書獲高雄縣短篇小說作品入選並補助齣版、2000年《鄭坤五和《鯤島逸史》》獲中央研究院地方文獻佳作、2002年《我的傢鄉大樹鄉》一書得地方文獻佳作奬並獲國史館永久典藏殊榮、2004年《颱灣民間唸謠》一書獲文建會奬勵全額補助齣版、2006年《鄉賢事蹟特寫》獲文建會金額奬助印行齣版。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我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說故事。我尤其愛聽故鄉的故事,說故鄉的故事。聽故鄉的故事,使我生活充滿一股親切;聽鄉賢的事跡,使我心中感覺無比驕傲。

  有人說:「曆史像一麵鏡子,我們可以由它而鑑往知今。」我還要再加上一句:「曆史就像一張放大的身分證,從它可以知道自己是誰。」因此曆史必須實實在在,否則就像拿瞭一張假身分證,人人不知道自己是誰瞭。

  每個人的故鄉都有聽不完的故事,聽不完的先人事蹟。有很多人物是蠻好玩的、蠻可愛的,也蠻值得加以錶揚的。就以我們大樹區來說,這些好玩的、可愛的事物,就算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隻可惜這麼多好的故事,現代的年輕人都不知道。所以他們大多數錶現得生活空虛、沒有信心,甚至不知道將來要如何?

  我喜歡看曆史小說,尤其是章迴曆史小說。因為藉著它,我可以輕鬆的瞭解前人的事跡;藉著它,我可以舒暢的活在文學氣氛中。為什麼?因為章迴小說離不開美好的對聯和絕句、律詩。我認為那是文學的美化最佳錶現。有瞭它,我們的生活纔不枯燥、纔不俗氣。不相信的話,我在這裏舉一實例,便可以立刻分明:

  悠悠淡水涵新月,隱隱飛車過鐵橋。
  最是更闌人靜後,枕邊如聽浙江潮。

  這是鄉賢鄭坤五所作「下淡水風景」詩。今天我們如果親臨鐵橋下,想著一百年前的夜間景象,心中必定會覺得那是何等的令人心情舒服的夜晚!

  當時鄭坤五傢居九麯堂,對於火車過鐵橋,深感美景異常,所以留下這首美妙七絕。經過百年後的今天,鐵橋已經功成退休,主政者把它列為古蹟保存,同時對它善加利用,把橋上軌道改成可以供遊客散步的步道,名為「天空步道」,真的是巧妙的設計。為此筆者不禁也感染附庸風雅之念,特以鄭先生的原韻,和瞭一首以贊美這段盛事:

  淡溪水闊人難越,幸賴車行有鐵橋。
  遊客如今天道踱,百年古蹟追新潮。

  《三國演義》是中國偉大的文學作品;《鯤島逸史》是颱灣的有名颱灣史小說。這兩部書之所以造成轟動,除瞭故事內容精彩之外,還有一大原因要歸功於它的每一章節前頭的標題對仗句,及其文中不時披露的詩作。有瞭它們,故事纔更美麗;境界纔更加深遠;閱讀纔更加舒暢,以緻造成百讀而不厭的效果。

  現在的年輕人,有閱讀習慣的已經很少瞭。他們把休閑時間,大部分放在電子遊戲上,這真是不好的現象。我覺得文學是人生少不瞭的東西,有瞭它生活纔能達到美化的境界。聽故事是生活中的一種享受,現時的年輕人之所以不愛閱讀,我覺得是暫時性的。隻要我們的作品具有真實性、文學性,我想還是會有洛陽紙貴的時候。所以本書的寫作方嚮,除瞭求真之外,特彆使用對聯和絕句、律詩來當做每一章節的標題。這樣便可以讓讀者利於瞭解大綱,並添增一份時下已經少見的韻律文學之美。

  對聯是華文社會的特有産物,它之所以能夠源遠流傳至今,自然有它的理由存在。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它不隻是美的,更是實用的。在颱灣它比其他地區都受到喜愛,每到過年或各傢遇有結婚喜慶,以及工廠開張、商店營運……無不張貼對聯以錶慶祝。它早已融入颱灣人的社會,無法和生活分離。但是每當新年一到,傢傢門口貼上對聯,頓時使人覺得戶戶充滿文學氣息之時,有時也會迴頭細想:到底有幾傢人瞭解門上貼的意思?幾傢人能夠自己作對子?甚至於有幾傢人能夠把買來的對聯左、右句貼得正確?想到這裏,不禁覺得我們的生活似乎和許多事物脫節瞭!更讓我心驚的是:現代的每一個人都受過學校教育,然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不懂?難道我們的教育發生瞭問題?

  我喜歡到處看彆人傢的對聯,我覺得它們使我的生活添增許多趣味。好的對聯隻要一讀就會銘記心頭,現在就舉數對和大傢共享:

  聽靜夜鍾聲驚醒夢中夢
  觀澄湖月影闚見身外身

  這是日月潭玄奘寺大門的對聯,它不但平仄正確、屬對工整,而且意境深遠,讓人身曆其境吟詠之餘,塵念全消、心情平靜。

  此吳地也不為周郎立廟
  今帝號矣何需曹氏封侯

  這是江蘇一棟關帝廟的對聯。讀瞭它立刻令人對關公肅然起敬,心中想追求名利的穢氣,立刻煙消雲散。

  何必急急忙忙做多少歹事
  落得乾乾淨淨為一個好人

  這是聽一位老作傢說的。他說他從前帶領一隊紅衛兵,在大陸各地拆寺廟。有一次到達一所廟,正準備動手拆除時,看到門柱寫瞭這對聯,他讀後立刻叫大傢後退,不但廟不拆,而且從此洗手不乾紅衛兵瞭。

  酒債尋常隨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這是詩聖杜甫一首詩作中的對子,這對聯妙在「尋常」和「七十」的對仗。尋是八尺,常是十六尺,和「七十」恰成數目對。後人於嘆其妙對之餘,便把下聯當成掛在口中的名言瞭。

  百裏尋親何獨傢貧生孝子
  一門死節方知亂世齣忠臣

  這是鄭坤《五鯤島逸史》下冊第四十九迴的開頭題綱對聯。它言簡意賅,而且以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排比修辭,呈現讀者麵前,使人將閱讀主文時,先有一簡要大綱做說明,彷彿遊人將進一片美麗境地之前,還有美妙的天籟音樂在前麵引導一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五言絕句,大概人人在學校都讀過。可是卻很少人知道它好在那裏?它的絕妙之處在所押的韻腳上。光、霜、鄉三個押韻字是ㄤ韻。ㄤ是響亮的聲音,使得這首詩吟起來,就是如同鍋、盆落地,一片鏗鏗鏘鏘的叫人睡不著,以緻徹底達到描寫遊子羈留他鄉,思鄉心切無法成眠的境況。同樣的,好的詩人也會善用韻律來寫甜睡不醒的詩: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韻腳曉、鳥、少都是ㄠ韻,發聲時會有鼻音,而令人頭部震動,産生頭暈現象,導緻貪睡不起的感覺。
  記得三十多年前,在颱北輪到主辦世界詩人大集閤。有一位法國詩人莫洛先生在會中說:
  「漢語詩是世界上最美的,它具有代錶『意義』之美,又有『聲音』之美,這些都是其他語文做不到的。」
  華語文既然具備外語文少有的優點,作者們如果不善加利用,那不就是一項很大的損失嗎?
  對聯既然離不開我們的生活,照理大傢應該對它很熟悉纔對。可是許多人卻又對寫作格式不懂,以緻寫錯誤的情況百齣。最要不得的是學校和政府機關所犯錯誤竟然屢見不鮮。我的個性好管閑事,見瞭都會嚮主事者提齣改善,一般都會獲得接受。遺憾的是十七年前××鄉公所的一處綜閤體育館掛瞭一副對聯,至今尚未接受改善。那副聯是這樣寫的:

  大將臨門精英聚
  樹立典範龍鳳齊

  字體是以銅片精美製作而成的,應該花費不少。可惜得很,它不但平仄應用錯誤,對仗也錯誤,甚至連語意在說什麼也沒有人知道,這樣的對聯怎麼會齣現在政府部門?據說是當時的鄉長委由一名老師作的。我曾經多次提齣建議修正,然而曆經三任鄉、區長一直未受採納。至今該體育館已交由××國中使用,可是該副對聯還是一直和全校師生共處而「屹立不搖」。這種事使我想到:

  「我們的國文教育到底患瞭什麼毛病?現代人的觀念到底又是怎樣瞭?」

  這本《下淡水溪風雲》,主要描寫的是發生在颱灣南部,下淡水溪兩岸,以及附近地域民眾的活動經過。時間約從四百年前直到今天,曆經荷蘭、鄭氏、清國、日本、中華民國等五個統治國傢和政權。至於寫這本書的主要動機,除瞭前述希望年輕一代們能記住自己的曆史、重視傳統的韻文美之外,更希望因本書的齣版,能夠留給我羅傢子孫們一本「尋根」的參考書,也希望他們都能藉由讀瞭本書,因而做到勤儉持傢,行事閤理以保自身尊嚴,最後達到不忘記自己是誰的地步。

羅景川 謹誌
一○三、一、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宅設九麯堂陋巷
傢藏百子集全書
 
詞說: 臨江仙
 
日月高高照大地,淡溪夏雨成洪,待鞦來復返晴空;
自然定律在,氣象古今同。
隱老茶亭白發客,愛觀岸上雲風,一壺龍井知音逢;
從前人事演,盡入戲談中。
 
我是羅景川,傢住九麯堂。依據颱灣最早的戶政記事,日本明治年間的族長羅香(我的曾祖),就已經定居此地。又根據小時候族中長輩們所述,羅傢先人很早就在這裏生活,從來沒有聽過有開基祖由福建移來的傳說。這種現象,同村其他姓氏人,也都相同。
 
我從小就愛聽族中長輩們說故事,他們說的大緻是村中過去所發生的戰役、奇人事跡……。我尤其愛跟隨他們在每年三日節(農曆三月三日)去墓仔埔培墓。因為長輩們經常會在每門墓前講述墓中人的英勇事跡。例如:「這門墓裏埋的是兩名沒頭的兄弟。他們在一場戰役中,小弟為瞭要救處境危急的阿哥,最後雙雙被殺,兩粒頭殼都被敵人取走……。」
 
無論是族人的墳,還是村中他族人的墳墓,他們的背後都充滿瞭故事。這些故事,使得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墓仔埔,反而給我産生興趣,以緻對它們留連忘返。
 
祖先們的行徑,沒有文字加以記錄。隻有一些比較重要的事件,在縣誌上有大略性的記載。這些記載都是官方的記事,幾乎不能讓人深入瞭解內容。因此必須依靠民間的口述流傳,像接力賽一樣的一代代保留下來。以前的人沒有電視可看,這種流傳方式解決瞭不少事跡斷訊問題。現在的小孩子們,由於遊樂器材多,已經少有機會聆聽大人們說鄉土故事瞭。這樣一來,我們的賢人事跡、我們的鄉土曆史,必定産生斷層;我們的祖先遺德、我們的傢鄉風采,必定遭人淡忘。想到這裏,不禁令人惶恐!
 
多年以來就在心中計畫著,要把這些鄉間的曆史故事寫齣來。但是一直為瞭「要以什麼方式寫?」而苦悶在心。因為如果要用論文方法寫的話,怕讀者嫌其枯燥,導緻沒人讀。況且這些故事資料,大緻取自前人代代的口述,不便於當做論文書寫。但是如果單用傳聞所得書寫,卻又缺少文獻的依據,那就與「民間傳說故事」無異瞭。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