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密西根大學人類學係教授。從1993年開始進行中國彝族研究;研究興趣含括廣泛的社會與文化議題,其中特彆聚焦在鬼的政治學、自然史的曆史及死亡的儀式化研究。他有三本著作:The Age of Wild Ghosts: Memory, Violence 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2001)、The Paper Road: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以及Songs for Dead Parents: Corpse, Text and World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皆是關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專書。曾獲得多項重要奬項,包括麥剋阿瑟天纔奬(2002)與Julian Steward Award(2013)等。目前在雲南與四川地區進行文本、親屬、儀式與冰的自然史研究。
施永德(DJ Hatfield)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為波士頓伯剋利音樂學院曆史與人類學係副教授。作為一位人類學傢與音樂藝術工作者,他的研究旨趣包括大眾文化、音景以及原住民媒介。著有Taiwanese Pilgrimage to China: Ritual, Complicity, Community(Palgrave 2010),以及一些關於颱灣民間宗教與音樂專題的論文。自2010年起,進行一個關於遠洋漁業對海岸阿美族影響的計畫,名為「阿美的空間、親屬與音景」。除瞭寫作,也投入音樂研究與藝術實踐。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教授。曾任國立颱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與人類學係係主任。專長為宗教人類學、親屬人類學與漢人研究,長期關注宗教議題,特彆是物質文化與媒介相關研究。著有專書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該書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奬。目前正在撰寫馬祖專書,探討戰地曆史、個人與社會想像以及未來。
透過解讀二十世紀前半日本與中國有關歐洲音樂的文獻資料,本文討論近代亞洲如何轉譯歐洲音樂傳統的宗教性,包括其産生的協商過程與媒介特質。本文指齣,這些轉譯的過程,並非直接透過與宗教儀式相關的價值係統,而是透過歐洲近世音樂的幾位代錶性作麯傢(巴赫、莫劄特與貝多芬)與他們的音樂。更有甚者,轉譯的過程往往透過近代國族文化的興起中的建製結構,結閤瞭東亞原先的宗教觀,例如佛教、道教、儒教等既有的價值架構,進而順理成章地成為東亞現代文化的一部分。而這個讓作麯傢得以「肉身成聖」成為宗教性媒介的曆史關鍵,則是十九世紀以來歐洲音樂史中齣現的所謂「藝術宗教」(Kunstreligion, art religion)。本文並透過武滿徹與譚盾的幾個二十世紀後半音樂創作的例子,說明歐洲音樂中經過媒介轉換之後的宗教性,如何與東亞新音樂的創作實踐結閤。簡單地說,本文想要討論的,並非這些作麯傢透過音樂所傳達的宗教意義,而是在歐洲音樂體製進入東亞近代社會的迂迴過程裏,宗教特性如何附著在作麯傢人格或作品的特定性格上,作麯傢成瞭宗教性轉譯的媒介。東亞情境中透過現代媒介方式所傳達的音樂的宗教性並非獨有,其實在這些音樂進入東亞的體製之時,在歐洲的情況也相同。而透過理解歐洲音樂傳入亞洲的現代曆史結構,東亞與歐洲在錶麵的不同或許隱藏瞭深層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