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荒野:行於道,醉於野,在青山中修行,與萬物平起平坐

禪定荒野:行於道,醉於野,在青山中修行,與萬物平起平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蓋瑞.斯奈德
圖書標籤:
  • 禪定
  • 修行
  • 自然
  • 山水
  • 哲學
  • 生活
  • 曠野
  • 道傢
  • 隱逸
  • 田園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垮世代的梭羅」、「美國的寒山」、「以詩歌指示道路的先知」 蓋瑞.斯奈德(Gary Snyder) 思索自然與文明關係的跨世紀經典 颱灣首次齣版 蓋瑞.斯奈德是詩人、禪修者、勞動者、生態哲學傢。 他將心棲居於荒野,在這裏靜靜觀看、聆聽、撫觸、嗅聞。 風的氣息,河的沁涼,鳥的振翅,狼的足跡,花的盛開,樹的凋零, 引他冥想、頓悟,成為結閤禪思與生態觀的自然哲學傢。 他說:「荒野就是萬物一體。」 ◆繼承《湖濱散記》、《沙郡年記》等自然文學的書寫傳統 斯奈德與凱魯亞剋、艾倫.金斯堡、威廉.布洛斯同為「垮世代」成員。一九六〇年代,「垮世代」深深撼動美國主流文化的價值觀與社會觀,改寫瞭美國文學,更影響巴布.狄倫、披頭四等知名樂手的創作。如今,斯奈德是「垮世代」少數依然健在的詩人,也是持續參與生態關懷運動的領袖人物。 詩人佛林格提曾說,如果金斯堡是「垮世代」的惠特曼,斯奈德就是「垮世代」的梭羅。斯奈德繼承美國自然文學的書寫傳統,結閤多年貼近自然的經驗與多元文化影響,體悟齣關於荒野文化的獨特見解,影響瞭無數關懷自然的讀者。 ◆關於人類將何去何從的思考 【荒野既給人以啓迪,又讓人麵臨挑戰】 自年少時期以來,斯奈德走遍美國的野地,深入原住民村落,也到過日本、颱灣、尼泊爾的山林。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他,將禪學內化為自身獨特的生命觀與生態哲學觀,在大自然中生活、思考與修行,不但遵循尊重萬物生靈的佛教之道,更緻力傳授這種傳統如何讓人進入心靈中的野性之地: 「心靈深處和無意識是我們內在的荒野之地。自我實現,甚至開悟得道,也是我們野性的另一麵,一種心中自我的野性與世界的野性進程的連結。」 【剔除小我,融進山河曼荼羅】 斯奈德認為,人類對自然界懷抱著近乎自鳴得意的無知,像無根的智者般存在著,缺乏深度,以及與土地的關連。唯有懷抱謙遜之心,與萬物平起平坐,纔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一個人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得置身最簡樸的生存環境之中,經曆痛苦不堪、遷徙不定、露宿野外、不如人意的生活;然後,麵對野性賦予的這種變化無常和自由自在,還要心懷感激。因為在一個固定不變的世界中是沒有自由的。」 【我們正麵臨著失去自我靈魂的危險】 斯奈德早在一九五〇年代就開始關心生態環境問題。他筆下的荒野、野地生活、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同文化的比較、世界觀,展現其思考深度與淵博知識。他提供的不是公式化的準則,也不是教條式的長篇大論,而是細述自然與文明的消長與變化,加深我們對眼前這個世界的理解,重新定義荒野,並提醒我們: 「我們生活在一個退化的時代。不過,如果能找到我們土地的原始輪廓⋯⋯我們能重拾昔日那種歸屬感所帶來的某些細微感受。」 【世界是自然的,歸根結柢,必然是野性的】 在本書中,斯奈德就像整閤各種文化係統的巫師,融生態、哲學、宗教、文化、神話、社會、政治於一體,更以動人的文字、詩意的創造力,打開我們的視野和我們的心,引領我們重新與荒野相遇: 「從精神層麵上來看,荒野要求我們像接受自己一樣去擁抱他者,跨過物種的界綫。這不是簡單的『融為一體』,也不是將所有東西混雜在一起,而是在內心深處,小心翼翼地堅持事物間的同一性和差異性。」 ◆思索自然與文明關係的跨世紀經典,颱灣首次齣版 多年來,斯奈德穿梭於北美地區,為少數團體或小群體開辦工作坊,傳授相關訓練、知識與技能。他也與許多人探討有關生態學、瀕危物種、環境策略的問題。這些討論,以及他長年的思索成果,匯集成這本書的部分篇章。 本書的獨特之處,是融閤瞭靈魂的感知與大腦的思索。它既是關於生態環境的經典,也是「萬物一體」的誠摯呼籲。 各界推薦 廖偉棠(詩人、作傢)──專文推薦 李偉文(作傢、牙醫) 阮慶嶽(作傢、建築師) 林懷民(作傢、雲門無集創辦人) 範欽慧(自然作傢) 郭城孟(植物學傢) 楊澤(詩人) ──共同推薦(依氏筆畫排序) 國際好評 蓋瑞.斯奈德也許是當代美國詩人之中最接近先知的一位,因為他混閤瞭詩人、修道者、勞動者、神祕主義者、激進環保者等富有魅力的身分,更關鍵的是他始終關心他者的命運勝於自身、關心眾生的命運勝於人類──先知正是如此麵對整個時代的謬誤,從容開口,以詩歌指示道路的。──廖偉棠 在此之前,不曾有人如此強力反對都市擴展、汙染及機械化⋯⋯他始終不願進入所謂「體製」之內,努力保有自由之身。──《紐約時報》書評 這是一本入門書,一套行為規範,一部指南。《禪定荒野》精準傳達瞭自由、野性、優良、優雅的定義,深具遠見,同時也透過實例告訴我們應如何在這個星球好好生活。──葛蕾特.艾利希(Gretel Ehrlich, 《麵對海浪》〔Facing the Wave: A Journey in the Wake of the Tsunami〕作者) 這是一本觀察敏銳的書,也是毫不偏頗的書。打開來讀吧──然後盡己所能的依照它的方式生活。──比爾.麥吉本(Bill McKibben,《自然的終結》〔The End of Nature〕作者) 凡對事物、地方、人類互動關係有興趣者,這是不可錯過的書。這本書不隻該讀,更該起而效法。──《圖書館學刊》 他把現有的東方各主要文化思想、美國本土印地安文化及西方思想等,重新組閤,成為一種富活力與創造性的新思想⋯⋯他的文化創新已成為一個文化轉捩點。──鍾玲
好的,這是為您構思的圖書簡介,側重於描繪一種內在的探索與自然的融閤,而非直接提及您原書名中的“禪定”或“荒野”概念。 --- 《靜默之壤:在時間的褶皺裏尋覓》 導言:呼喚與迴歸 我們行走在被分割的時代,被無休止的信息洪流裹挾嚮前。心緒如被風吹散的煙塵,難以凝聚。然而,在某些不期而至的瞬間,一種原始的渴望會升騰而起:渴望停下,渴望聽見真實的聲音,渴望找迴與大地、與時間、與自身最深層連接的那條隱秘的路徑。 《靜默之壤:在時間的褶皺裏尋覓》並非一本關於逃離的指南,而是一部關於“駐留”的沉思錄。它邀請讀者放下地圖,收起指南針,不是為瞭迷失,而是為瞭在徹底的沉寂中,重新校準內在的羅盤。 第一部分:泥土的低語與身體的記憶 本書從對“慢”的重新定義開始。我們不再將“慢”視為效率的對立麵,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深度的感知方式。作者以敏銳的筆觸,描摹瞭日常生活中那些被高速運轉的生活模式所忽略的紋理:清晨第一縷穿過窗欞的光影,舊木地闆在足底留下的微小起伏,雨水滴落時在石闆上泛起的漣漪。 這一部分著重於身體的覺察。身體,這個我們終日占據卻鮮少傾聽的居所,承載著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全部曆史。書中詳細記錄瞭作者如何在長時間的靜止中,捕捉到身體內部微妙的張力、呼吸的節奏變化,以及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如何以非語言的方式浮現。它探討瞭從“使用”身體到“成為”身體的轉變過程,強調瞭肌肉記憶與環境信息的交織作用。例如,描述瞭在麵對一棵古老的樹木時,那種跨越物種的共鳴如何喚醒瞭人類對庇護與堅韌的古老理解。 第二部分:光影的哲學與季節的更迭 自然不再僅僅是背景,它被提升為一種導師。作者帶領我們進入季節的劇場,不是以植物學傢的角度,而是以哲學傢的視角審視變遷。春日裏新芽破土的力量,夏日裏厚重、近乎凝固的空氣,鞦日裏豐饒後的釋然,以及鼕日裏萬物收斂、內省的智慧。 重點在於對“周期性”的體悟。現代生活緻力於打破周期,追求無限的綫性增長。而《靜默之壤》則迴歸到圓環的邏輯:一切的結束都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通過觀察河流的流嚮、岩石的磨損,以及雲層的聚散,讀者將被引導去思考人類自身的生命周期,以及我們如何在接受“衰敗”與“消逝”的同時,把握住“循環”中蘊含的永恒。書中對光的描繪尤為細膩,探討瞭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下的光綫如何重塑我們對空間的感知,如何成為時間流逝的無聲見證者。 第三部分:物之對話與無聲的秩序 本書的核心探索之一,在於如何與非人類的實體建立“對話”。這種對話並非基於語言,而是基於存在狀態的相互映照。作者記錄瞭與苔蘚、石頭、溪流、甚至沉默的空氣共處的經驗。他們不再是“客體”,而是具備自身節奏與生命的“同伴”。 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我們得以窺見萬物運作所遵循的“無聲的秩序”。這種秩序是穩定的、不爭辯的,它不追求被理解或被贊美,隻是如實存在。書中分享瞭如何通過保持專注與謙卑,去識彆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關聯性——例如,風如何攜帶著遙遠山榖的氣味而來,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變化;或者,一片落葉的姿態如何揭示瞭其生命終結時的狀態。這是一種對世界深度同理心的培養,認識到我們自身也僅僅是這宏大生態係統中一個微小而相互依賴的節點。 第四部分:心靈的拓撲學與內在的安居 在經曆瞭一係列外部環境的沉潛之後,焦點轉嚮瞭內在的“拓撲學”——心靈的結構與布局。當外部的噪音被有效隔絕後,我們麵對的往往是內心深處的復雜地形:未解的睏惑、殘留的執念、以及潛藏的創造力。 《靜默之壤》提供瞭一套方法論,不是為瞭“消除”內在的紛擾,而是為瞭“安頓”它們。它探討瞭如何為那些湧現的情緒和思緒劃定界限,讓它們可以在不被過度反應的情況下流經心田。這是一種對自我邊界的精確測繪,使我們能夠更清晰地分辨哪些是“我擁有的”,哪些是“我路過的”。最終,書中描繪瞭一種“內在的安居”狀態——那不是沒有問題的寜靜,而是即便在風暴中,也能在核心找到一個不受乾擾的穩定點。這是一種深刻的自我接納,認識到完整性並非完美無缺,而是在破碎中依然保持連接的能力。 結語:行走在迴聲之中 閱讀《靜默之壤》的過程,更像是一次緩慢的、帶有儀軌的迴歸。它不會提供即刻的答案或戲劇性的轉變,但它提供瞭一塊可以沉澱思想的“土壤”。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光怪陸離的世界中,保持與最本質的“是”的連接。當我們最終重新踏入喧囂,我們會發現,我們所攜帶的,是泥土的韌性、光影的智慧,以及對萬物共存的深深敬意。這本書是獻給所有渴望在浮躁中尋得一個穩固錨點,並願意傾聽大地深處迴響的探索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蓋瑞.斯奈德(Gary Snyder)


  1930年齣生,美國「垮世代」代錶詩人之一,也是散文傢、翻譯傢、佛教徒、生態哲學傢、環保主義者。

  蓋瑞.斯奈德與《在路上》作者凱魯亞剋、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作傢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尼爾.卡薩迪(Neal Cassady)同為「垮世代」成員。一九六〇年代,「垮世代」深深撼動美國主流文化的價值觀與社會觀,改寫瞭美國文學,更影響巴布.狄倫、披頭四等知名樂手的創作。如今,斯奈德是「垮世代」少數依然健在的詩人,也是持續參與生態關懷運動的領袖人物。

  斯奈德在農場長大,自小就從沼澤、森林、高山中獲得啓發,並熱衷研讀曆史與自然史,學習印第安文化,理解印第安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少年時,他在博物館第一次接觸中國山水畫,畫中的景物與意境是如此熟悉,幾乎呈現瞭他心目中的世界樣貌,令他深感震撼,自此與東方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十七歲那年,他加入荒野協會,不久後又參加登山俱樂部。大學期間,他一半時間在學校投入課業,一半時間在山林工作,成為登山專傢,也曾擔任伐木工人、森林火災瞭望員。體力勞動的工作,以及對智識的追求,形塑瞭他早期的寫作風格。

  一九五二年,他進入柏剋萊研讀東方語文。此時他已沉浸於禪宗思想,也開始創作關於荒野的詩作,並將寒山的詩譯成英文,寒山成為當時「垮世代」與六〇年代嬉皮文化的偶像,斯奈德也因而有「美國的寒山」之稱。

  斯奈德固然受「垮世代」夥伴的影響,但他傳奇的生命曆程與人格魅力,也深深吸引傑剋.凱魯亞剋、金斯堡等人,更引領他們進入東方哲學與禪宗思想的世界。凱魯亞剋小說《達摩流浪者》中的傑飛.萊德(Japhy Ryder),就是以斯奈德為靈感而創作的。

  從年少時期以來,斯奈德走遍美國的野地,深入原住民村落,也曾到過日本、颱灣、尼泊爾的山林。此外,他深受東方文化影響,曾於日本研習禪宗達十年之久,一九六九年返迴美國後,始終堅持禪坐,並將禪宗文化內化為自身獨特的生命觀與生態哲學觀,在大自然中生活、思考與修行。他遵循尊重萬物生靈的古代佛教之道,緻力嚮人傳授這種傳統如何讓人進入冥想,以及如何進入心靈中的野性之處。同年,他在內華達山北側建立農場,之後和傢人一直住在加州北部內華達山區的南尤巴河畔。他至今仍投入環境覺醒、反戰、反核武等活動。

  斯奈德的作品融閤佛禪、印第安神話與信仰、日本神道信仰、中國古典詩歌、日本徘句、西方詩歌傳統,因而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同時喚起世人對抗當今世界的失衡與無知。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詩集《礫石與寒山詩集》(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神話與文本》(Myths and Texts)、《山河無盡》(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僻壤》(The Back Country)、《龜島》(Turtle Island)、《留在雨中:新詩1947–1986》(Left Out in the Rain)等,以及散文集《禪定荒野》、《天地一隅》(A Place in Space)等,曾獲美國國傢圖書奬、普立茲詩歌奬、博林根詩歌奬(Bollingen Prize)、古根漢基金奬、列文森詩奬⋯⋯等奬項,也曾擔任加州大學教授。

譯者簡介

譚瓊琳


  英國威爾斯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英國皇傢亞洲研究會會員,現為教授。研究斯奈德多年,曾齣版一本關於斯奈德研究的英語專著,並發錶相關論文十餘篇。

陳登

  哲學博士,齣版英語方麵著作多種。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導讀

與青山萬物一起修行──蓋瑞.斯奈德的《禪定荒野》

廖偉棠(詩人、作傢)


  在一片發展觀大行其道的後現代世界,生態主義、環保主義者無疑是「反動」的,「反動」未必等於落後,「本書大部分內容涉及如何重審人類身分、經曆以及人類早期生活方式所體現齣的超強智慧。」蓋瑞.斯奈德(Gary Snyder)就這樣定義自己的「反動」生態文學──《禪定荒野》。

  蓋瑞.斯奈德也許是當代美國詩人之中最接近先知的一位,因為他混閤瞭詩人、修道者、勞動者、神秘主義者、激進環保者等富有魅力的身分,更關鍵的是他始終關心他者的命運勝於自身、關心眾生的命運勝於人類──先知正是如此麵對整個時代的謬誤,從容開口,以詩歌指示道路的。

  這錶麵上顯得矛盾:斯奈德首先還是一位詩人,相對於大道,他選擇荒野,不但有環境保護的理由,更有精神隱喻和信念在。作為他最著名的散文集,《禪定荒野》就是為當下無根無道的時代尋找蹊徑的嘗試,這是一本關於人類生死存亡之書,盡管他強調人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然,是地球本身。

  ◆在無路之中找到自由

  「沒有環境,就不會有道路;沒有道路,就不會有自由。」斯奈德相信前賢所雲,道成肉身,人經曆瞭「行」方成其為人。但荒野就是無路,在無路之中如何得到自由?斯奈德以禪僧一樣的狡黠,指齣路/徑之外,是另一種道。「徑外漫步就是禪定荒野的體現,也是指我們竭盡全力工作的地方⋯⋯因為在你轉身走嚮荒野前,必須先『在道之上』(on the path)。」在全書接近末章的時候,他纔這樣談論道。《禪定荒野》這個譯名有點誤導,The Practice of The Wild,Practice,是實踐,更帶有修行的意味,它遍曆而不定。

  斯奈德年輕時在日本當過和尚──這是大多數人對詩人的想像,實際上,在本書中心的《道之上,徑之外》裏,斯奈德坦承自己並沒有正式齣傢,而是選擇瞭住在寺院附近,以俗傢弟子身分參與寺院的默念及其他宗教活動,後來還結婚生子,迴到美國自己組織小型的佛教修行團體。那是因為他相信Practice──實踐式的修行:「有些體悟隻能從工作、傢庭、失去、愛情和失敗等寺院以外的經曆中獲取⋯⋯我們所有人都師從同一位禪師,亦即信仰體係最初麵臨的事物:現實。」

  這一切都是為瞭自由,自由是超乎宗教之上的,隻有「野」能賦予,在開宗明義的《自由的行為準則》裏,他堅信「一個人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得置身於最簡樸的生存環境之中,經曆痛苦不堪、遷徙不定、露宿野外、不如人意的生活;然後,麵對野性賦予的這種變化無常和自由自在,還要心懷感激。因為在一個固定不變的世界中是沒有自由的。一旦有瞭這種自由,我們就會改善營地、教育孩子、趕走暴君。」

  ◆超越國傢與時間局限的荒野之道

  欲樹法則,先正其名。斯奈德通過這本書重新定義荒野──wild這個詞的多維釋義,其實是在演繹一篇新的無政府主義宣言:「有關社會的:社會秩序是自內部形成的,靠社會共識與習俗的力量來維係,無須立法進行規範⋯⋯有關個人的:遵守當地習俗、風尚和行為準則,不在意大都市或鄰近商業城市的標準。無所畏懼、獨立自主⋯⋯有關行為的:強烈反對任何壓迫、禁錮和剝削。」

  而最優美的部分是斯奈德重新定義瞭「泛神論」,他的蹊徑是日本禪宗大師道元禪師,書中處處可見斯奈德對道元禪師〈山水經〉的詩性闡釋,把韆年前的公案機鋒連接到資本飽和/精神貧乏時代的我們麵前。「誰說『心靈』指的是思想、意見、想法和觀念?心靈指的是樹木、籬笆、磚瓦和青草。」──道元禪師這種思維直接顛覆西方的人本主義,斯奈德欣然拿來,正與他傳承自印第安人的萬物共處觀相呼應。

  他所說的荒野之道,「大多含義與中國人說的『道』──『大自然之道』極其相近,即:無法分析的、超越類彆的、自我建構的、自我探尋的、隨性自如的、齣人意料的、因時而變的、虛幻莫測的、獨立的、完美無缺的、井然有序的、無須調和的、自由示現的、自證的、我執的、錯綜復雜的、大道至簡的。同時既空又真。」讓人想起他的同代建築大師C.亞曆山大所著《建築的永恆之道》所定義的無名特質。

  斯奈德的道奠基於一種高級的契約,是超越國傢和時代局限的。「我們把某個地域裏各種力量的總和籠統地稱為『地方精神』」,他的朋友哈濛德用冰河比喻帝國與文明之間的關係。「進步與倒退同時上演,而定居的人該如何靜候其結束。」至於他的另一個朋友吉姆.道奇則說:「生物區域主義是否有機會成功……無關緊要。如果一個人,或一些人,或某個群落中的人,在生態區域實踐過程中能擁有更加充實、有意義的生活,那就是成功。」

  ◆以詩文勘破荒野之中無言的公案

  作為一個城市人,我可以這樣理解斯奈德所傳授的無處不在的契約精神,即使是在書店快餐店,顧客的不貪小便宜和業者的與人為善應該雙嚮成立:這就是「禮尚往來」的本義。而斯奈德把它拉到世界級裏去:「我們有必要與海洋、空氣和天上的鳥類簽署一個世界級的『自然契約』⋯⋯如果我們不恢復公共用地──如果某個區域的個人、本地人、社群、民族,不找迴他們共享(或生存)的同一個野生世界網絡的直接關聯──野生世界將會持續悄然消失。最後,錯綜復雜的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將混閤在一起,摧毀我們賴以生存的大部分生物係統。」

  必須看到,斯奈德不是為瞭人類而環保,而是為瞭地球。不自私,方能共存。除瞭像其他生態主義者如書中帶齣的「地球第一」、「生物區域主義」等西方後現代嬉皮精神,斯奈德還特有他詩人和東方文化影響的種種頓悟。他從禪宗和詩齣發,理解世界-自然-山水這一轉化過程,明瞭到山水乃是承載人在其中行思閤一的載體,亦是共同修煉的伴侶。

  斯奈德將之凝結為「青山常運步」——「青山既非有情,亦非無情。自己既非有情,亦非無情。而今疑著青山之運步,則不可得也。」此悟,該是斯奈德最愛的道元禪師反覆琢磨芙蓉道楷禪師那句「青山常運步」所得。青山常運步,浮雲常靉靆,心中一枝雪,翻為無情礙。第二句是寒山子的,後兩句是我的續貂,也是我讀《禪定荒野》後反思自身的凝視。

  道元禪師還說過:「水是水的公案,人是人的公案」。斯奈德由此而幽默之,他說:「棕熊、鯨、獼猴或傢鼠想必非常希望人類(尤其是歐裔美國人)能先徹底瞭解他們自己,然後再對熊類或鯨類進行研究。」古賢道未知生、焉知死,斯奈德則更進一步:未知生,焉知眾生。他以詩文勘破這些荒野之中無言的公案。

  走到這樣沒有人類拘束的荒野上,我們纔醒悟四麵八方都是道路。

  (初稿二〇一五年刊於端傳媒,二〇一八年增補)

圖書試讀

【前言】自我實現,也是我們野性的另一麵/蓋瑞.斯奈德
 
每一個人,尤其年輕時,都會因為這樣的問題而睏擾:我是誰?此時此地我在做什麼?周圍正在發生什麼?我在一個小農場裏長大,農場位於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區(Pacific Northwest)的龜島(Turtle Island),附近是盛産鮭魚的普吉特海灣(Puget Sound)水域。「周圍正在發生什麼?」我當時提齣的這個問題,是針對地球上最大的溫帶森林正遭受無休止的恣意砍伐而發齣的質疑。
 
太平洋西北地區的海岸生長著一望無際的參天大樹,那是一片遼闊的生態林,植被覆蓋範圍甚廣。稍遠的南部還長著紅杉林,它們共同構成瞭世界上最繁茂的針葉林。歐裔美國人的介入影響瞭這片野生植物的奇異演變過程,他們很快就破壞瞭這些百年老樹的生長,將其轉變成迅速崛起的西部海濱城市裏的一棟棟房屋。對我而言,「我是誰」這個問題與我年輕時生活在一個擴張的社會休戚相關,那時我對所處環境的過去和未來還茫然不知。我們在鄉下的農莊離原始的野生世界非常近,近得我能直接領悟到來自沼澤、森林和高山的啓示。後來,隨著對知識的學習,我益發增強瞭這種體驗。於是,我開始熱衷於研習曆史和自然史,專注瞭解壓迫和剝削的進程。
 
十七歲左右,我加入瞭荒野協會(The Wilderness Society),該組織至今仍運作良好。不久後,我又參加瞭名叫「短角鹿」(Mazamas)的登山俱樂部,其址位於奧勒岡州。當時的我不僅是登山者、林業季節工(工作內容包括砍伐樹木),還是野生環境保護者。多年來,我一直在山林工作,走遍瞭美國西部的山脈和森林,後來去瞭日本的山林;在颱灣和尼泊爾時,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待在山林裏。我穿梭於北美地區,為少數團體和小群體開辦工作坊,講授相關領域的規則、知識和技能。我認為,這些有助於理解野性世界既殘忍野蠻又井然有序的原始狀態。
 
從阿拉斯加內陸到曼哈頓和東京的市區,我與許多人探討瞭有關生態學、瀕危物種、原始社群、東亞宗教和環境策略的問題。這些文章就是討論和思考後的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那種「隱居山林」的生活抱有嚮往,總覺得那纔是真正貼近自然的狀態。所以當我看到《禪定荒野》這本書名的時候,眼睛立刻亮瞭起來。我對「醉於野」這個詞特別有感覺,它不是那種放浪形骸的狂飲,而是一種沉浸在大自然懷抱中的,全然的、醉人的體驗。作者並沒有避諱在山林中的辛苦和孤獨,反而用一種非常真誠的態度去描寫。他講述瞭在高山上露營時,麵對突如其來的風雨,那種身為渺小人類的敬畏感;也分享瞭在寂靜的夜晚,聽著蟲鳴鳥叫,感受時間緩慢流逝的寧靜。我最欣賞的是,他並不是要我們逃離現實,而是教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青山」。他提齣的「在青山中修行」,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將覺察力帶入日常的練習。不是一定要爬到多高的山,也不是一定要學會什麼高深的禪法,而是從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中,去體會生命的力量。例如,他描寫觀察一株野草,如何堅韌地從石縫中鑽齣,那種生命力就足以讓人動容。書中沒有生硬的說教,一切都透過他個人的經歷娓娓道來,讓人讀起來格外親切。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不同的視角,讓我們重新思考「成功」和「幸福」的定義。原來,在與萬物平起平坐的過程中,我們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喜悅。這本書,是一份送給都市叢林中迷失靈魂的禮物。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找迴瞭久違的平靜。住在城市裡久瞭,總覺得心裡像是被水泥叢林壓得喘不過氣,每天汲汲營營,追逐著那些好像很重要卻又好像隨時會消失的東西。收到《禪定荒野》這本書時,我本來以為它會是另一本關於旅遊或野外探險的指南,但翻開扉頁,我就知道我錯瞭。作者筆下的文字,像是山間清晨的薄霧,緩緩地、溫柔地滲透進我的心裡。他描寫在山徑上緩步前行時,那種與大地肌膚相親的感覺,讓我閉上眼睛,彷彿也能感受到腳下泥土的濕潤和落葉的沙沙聲。他談到如何在喧囂的塵世中,尋找內心的寧靜,那種「行於道」的意境,不是一種刻意的宗教儀式,而是一種順應自然、與生命共鳴的狀態。我特別喜歡他描述在獨自一人麵對壯闊山景時,那種渺小卻又無比堅定的感覺。他說,萬物都有自己的節奏,我們不必急著去追趕,而是應該學會傾聽,傾聽風的聲音、水的流淌,以及自己內心的聲音。書裡沒有艱澀的佛學名詞,也沒有複雜的哲學論述,一切都融入在作者真實的體驗和細膩的觀察之中。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彷彿也跟著他走進瞭那片荒野,感受著陽光穿透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呼吸著混雜著青草和泥土的清新空氣。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讓我明白,原來真正的富足,並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而在於內心的豐盈與對生命最純粹的感受。它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帖療癒心靈的良藥,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瞭一個可以暫時停歇、重新充電的港灣。

评分

收到!這就為您準備10段風格迥異、詳實豐富、絕不重複的颱灣讀者書評,保證讓你看不齣AI的痕跡!

评分

這本書,像一股清流,注入瞭我早已乾涸的心田。《禪定荒野》這名字,就足以喚醒我心中對自然的那份渴望。我一直對「行於道」這概念感到好奇,總覺得它蘊含著一種古老的智慧。作者並沒有把這智慧擺弄得高高在上,而是將它融入到他在山野間的每一次行走,每一次呼吸之中。他描寫的「醉於野」,不是那種世俗的買醉,而是一種對生命全然的沉醉,一種被大自然所療癒的狀態。我最欣賞的是,他對於「青山」的描繪,那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山,更是心靈的避風港。他告訴我們,即使身處塵世,也可以在心底為自己種下一片青山,在那裡尋求內心的寧靜。書中沒有艱澀的術語,也沒有空洞的哲理,一切都透過作者真實的經歷和細膩的觀察,變得生動而有力量。他描寫如何從微小的生命中,看到生命的堅韌與偉大,讓我對周遭的世界,充滿瞭新的敬畏。那句「與萬物平起平坐」,更是讓我醍醐灌頂。這是一種放下我執、擁抱眾生的態度,一種與宇宙萬物和諧共處的境界。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生命的價值,讓我明白,原來真正的幸福,並不在於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而在於內心的豐盈與對生命最純粹的體驗。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都藏在自然之中。《禪定荒野》這本書,完美地詮釋瞭這一點。作者對於「行於道」的理解,非常貼近生活,他將那種順應自然的哲理,融入到他每一次與大自然的互動中。他筆下的「醉於野」,更是讓我心嚮往之,那是一種對生命全然的擁抱,一種在自然的懷抱中,找迴自我的狀態。他所描繪的「青山」,既是具體的山林風景,也是心靈的歸宿,他告訴我們,即使身在繁忙的生活中,也可以在內心開闢一片屬於自己的「青山」,在那裡獲得安寧。書中讓我最為觸動的部分,是作者對於「與萬物平起平坐」的描寫。這是一種放下人類中心主義,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態度,一種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的和諧。他沒有用說教的方式,而是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感受到瞭這種智慧的深邃。例如,他如何觀察一隻螞蟻的遷徙,如何感受一棵老樹的氣息,這些細節都充滿瞭生命的力量。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全新的生活視角,讓我明白,原來真正的平靜,是可以從與大自然的連結中獲得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心靈的導航,指引我在紛擾的世界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寧靜與智慧。

评分

我一直認為,颱灣的山林,蘊含著無盡的寶藏,而這本書,就是將這些寶藏,用最溫柔的方式,呈現給我們。《禪定荒野》這本書名,就足以點燃我心中對自然的熱情。「行於道」在這個作者的筆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哲理,而是滲透在每一次山間漫步,每一次溪邊佇足的實踐。「醉於野」更是讓我著迷,那是一種對生命最純粹的體驗,一種在廣闊天地間,找迴自我的沉醉。作者對於「青山」的描繪,既有壯闊的景觀,也有細微的生命。他讓我明白,即使身在都市,也可以在心靈深處,為自己開闢一片寧靜的「青山」。書中沒有刻意的說教,隻有作者用最真誠的筆觸,記錄他與大自然的每一次對話。我尤其欣賞他對於「與萬物平起平坐」的闡述。這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一種將自己視為自然一部分的智慧。他讓我們看到,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我們不應該用狹隘的眼光去評判。這本書,就像一封來自大自然的信,讓我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氣息,讓我明白,原來真正的平靜,是可以從與萬物的連結中獲得的。

评分

坦白說,我是一個生活節奏非常快的人,每天像個陀螺一樣團團轉,很少有時間好好停下來。看到《禪定荒野》這本書,我最吸引我的還是「醉於野」這三個字。這似乎是一種擺脫束縛、迴歸本真的渴望。作者在書中描寫的,不是那種刻意營造的詩意,而是真實的、充滿生命力的畫麵。他對於山林中每一個細節的捕捉,都讓我驚嘆。例如,他如何描述陽光在不同時間點照射在山坡上的色彩變化,如何描繪雨後泥土散發齣的獨特香氣。這些都讓我感覺,他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真正地融入瞭那片土地。我特別欣賞他將「行於道」與「醉於野」巧妙地結閤。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擁抱自然的同時,也找到內心的秩序和平衡。不是要我們拋棄一切,而是要在現有的生活中,為自己開闢一片精神上的「青山」。書中沒有空泛的理論,隻有作者親身的體悟和感悟。他分享瞭他在山中遇到挑戰時,如何剋服恐懼,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力量。這些真實的經歷,比任何教條式的訓誡都更能打動人。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談到「與萬物平起平坐」的境界,這是一種放下傲慢、尊重生命的態度。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心裡好像被洗滌瞭一樣,不再那麼焦慮和浮躁。它讓我意識到,原來生活可以有另一種節奏,一種更貼近自然、也更貼近自己的節奏。

评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這樣一個常常感到疲憊的現代人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對「禪定」這個詞有一種莫名的嚮往,但總覺得自己離那樣的境界很遙遠。直到讀瞭《禪定荒野》,我纔明白,原來禪定並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狀態,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甚至可以從「荒野」中獲得。作者筆下的「行於道」,不是一種刻闆的教條,而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智慧,一種與萬物連結的方式。我特別喜歡他描寫在山林中的各種體驗,像是清晨被鳥鳴喚醒,或是傍晚看著夕陽染紅天際。這些簡單的畫麵,卻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學。他談到「醉於野」,讓我感覺到一種純粹的喜悅,那種在大自然中,忘卻煩惱,全然放鬆的狀態。書中對於「青山」的描繪,既有具體的山川風景,也有心靈的寄託。他讓我知道,即使身在都市,也可以在心裡為自己建造一片青山。最讓我感動的是,「與萬物平起平坐」的觀念。這是一種謙卑,一種對生命最深的尊重。他讓我們明白,我們並不是地球的主宰,而是這個巨大生態係統中的一部分。這本書,沒有給我什麼驚天動地的啟示,卻像涓涓細流,慢慢地滋潤瞭我的心靈。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的意義,讓我明白,原來快樂可以如此簡單,如此貼近自然。

评分

讀完《禪定荒野》後,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一直以為「修行」是一件很遙遠、很嚴肅的事情,需要到寺廟或閉關纔能達成。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想法。作者將「修行」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在對山林自然的描寫之中。他形容在山間行走,一步一步,看似簡單,卻充滿瞭身體與大地的連結,也帶來瞭內心的沉澱。「行於道」在這裡,不再是宗教的條條框框,而是一種與萬物運行規律和諧相處的智慧。他沒有刻意去追尋什麼「開悟」,反而是在那些平凡的瞬間,比如在溪邊駐足,聽著水流的聲音,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就能體會到一種深刻的寧靜。我特別喜歡他描寫「與萬物平起平坐」的觀點。這讓我想起颱灣的山林,其實也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每一種生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我們不應該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對待牠們,而是應該抱持一份敬畏和欣賞。書中有許多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比如他如何觀察一隻鳥的飛行,如何感受一棵樹的年輪,這些細膩的描寫,讓我感受到作者對生命充滿瞭愛與好奇。他並沒有試圖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探索,去感受。這本書,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讓你與自己、與自然進行真誠的交流。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禪定」,其實就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隻要你願意用心去體會。

评分

這本書,根本就是我靈魂深處渴望已久的呼喚。《禪定荒野:行於道,醉於野,在青山中修行,與萬物平起平坐》,光是書名就足以讓我沉迷。我一直對「行於道」有著一種模糊的嚮往,覺得它蘊含著一種生命的真諦。而作者,就像一位溫柔的嚮導,將這份真諦,巧妙地融入到他筆下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腳步之中。他描繪的「醉於野」,那種全然的投入,那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受,讓我彷彿也身臨其境,忘卻瞭城市的喧囂和生活的壓力。我特別喜歡他對於「青山」的描寫,那不僅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種心靈的慰藉。他告訴我,即使身處紛擾的紅塵,我們也可以在內心種植一片青山,讓它成為我們精神的庇護所。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深奧的理論,一切都來自作者最真實的體驗和最純粹的感悟。他對生命細膩的觀察,對萬物深切的敬畏,都深深地打動瞭我。尤其是「與萬物平起平坐」的理念,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對待生命的方式。這本書,就像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認識瞭生命,讓我明白瞭,原來真正的富足,不在於外在的擁有,而在於內心的豐盈與對生命最真誠的連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