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

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抗日戰爭
  • 緬北戰場
  • 迴憶錄
  • 老兵
  • 曆史
  • 戰爭
  • 中國近現代史
  • 口述曆史
  • 個人經曆
  • 紅色記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身處和平年代,我們是幸運的,不經炮火,不見硝煙,不因戰亂分離、浴血、死亡;身處新時代,我們是幸運的,有選擇權,言行可從心,不因專製而受束縛、被迫思想改造、惶惶不可終日。

  這些幸運,是1978年後一點一滴積纍而來的。而在這之前,在「七七事變」至改革開放前,成韆上萬的人經曆著一場又一場的浩劫,本書的作者鬍為仁先生便是其中一位。

  鬍為仁——本是養尊處優的富傢子弟,風華正茂,毅然選擇遠赴戰場救國,其崎嶇人生路亦由此展開:撐過瞭行軍的苦,躲過瞭敵人的子彈,卻逃不掉傢道中落、屢遭政治審查、與愛妻子女分隔韆裏,曆經飢荒、遭批鬥等苦難,身心皆創。所幸,晚年得安。

  鬍為仁先生花瞭二十年將那不安、不凡的自身經曆如講故事般細細道來。若以類彆分之,這絕非一本正統的曆史書,雖是個人故事,但曆史從來都不是單嚮、片麵的敘述,也不是隻有大人物纔值得銘記。透過這本書,你能看到曆史書上不會記錄的細節,體會那些上過戰場、經曆過戰後新中國的不凡的「小人物」的苦難與心聲,甚至能更真實地感受人性的善惡、人心的堅毅與脆弱……

本書特色
  
  ․為在世老兵所述,可從中窺見戰後新中國傢庭的遭遇。

  ․雖是個人迴憶錄,講的是一位老兵的坎坷人生路,當中夾雜作者的個人感情與觀點,但許多事件的描述都可考,具參考價值。

  ․有彆於傳統意義的曆史書,情感色彩濃烈、處處見生活細節,讀來更真實可感,使曆史敘述更加立體瞭。

  ․附有評說,對作者所言之事都有一定的解釋和論證。

聯閤推薦

  「鬍先生的迴憶錄,通過他的親身經曆,將中國一個多世紀的社會曆程和許多社會問題摺射瞭齣來,字裏行間流露齣一個普通中國人憂國憂民的心聲,能給國人以啓迪、思考、反省而推動國傢的發展進步,這正是齣版此迴憶錄的意義所在。」中國雲南前騰衝文物管理所所長、二戰中印緬戰場獨立研究學者——李正

  「鬍先生這本書內具體細微的描寫,點點滴滴揭露人的有限與渺小、可嘆與可笑。但更重要的,卻也同時見證瞭人終究還是擁有某種程度的自由與選擇。」颱灣東吳大曆史係教授——林慈淑

  「這個自傳提及的細節,值得再三玩味;閱讀這本自傳的方法,不是分析、綜閤、評鑑,而是神入與體會……如果你不是一個嚴肅的曆史人,也不妨以聽故事的平常心,與鬍伯伯一同經曆,一同呼吸。」香港教育大學客座講師——雷武鐸
好的,請看以下圖書簡介: 《烽火歲月中的中國脊梁:抗戰老兵的口述史與民族記憶》 本書是一部深度聚焦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群像的口述史著作。它以史料為基石,通過對數十位幸存老兵的深度訪談和詳盡記錄,力圖重構那段波瀾壯闊、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全書不拘泥於宏大的戰役敘事,而是深入挖掘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真實體驗、情感掙紮與精神內核。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黑暗——全麵抗戰爆發前夜的社會圖景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前,中國社會在內憂外患下的復雜麵貌。我們沒有過多渲染戰爭的殘酷,而是著眼於展現普通民眾在時代變遷中的生活狀態。 時代背景下的個人抉擇: 選取瞭來自華北、華中等地的數位青年,他們的人生軌跡在“九一八事變”後開始發生轉嚮。他們或是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或是齣身於傳統傢庭的鄉村青年,他們的選擇——從最初的迷茫到最終的投筆從戎——體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與熱血青年對國傢危亡的敏感與擔當。 民間力量的萌芽: 詳細記錄瞭抗戰初期,地方士紳、民間組織如何在正規軍力量尚顯薄弱時,自發組織起來進行抵抗的努力。這部分內容強調瞭抗戰並非僅僅是軍隊的戰爭,更是全民族的覺醒與動員。我們采訪瞭多位曾參與過淞滬會戰前夕地方武裝組織訓練的親曆者,他們的迴憶揭示瞭抗戰初期物資的匱乏與精神力量的澎湃。 第二部分:血與火的洗禮——正麵戰場與敵後鬥爭的側影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通過老兵們的親身經曆,展現瞭抗戰不同戰綫上的艱辛與卓絕。重點在於還原戰鬥的真實感和士兵的日常睏境。 喋血的陣地: 聚焦於颱兒莊、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中,普通士兵的視角。我們著重描繪瞭戰鬥間隙的場景:如何分享僅有的半塊乾糧,如何剋服對死亡的恐懼,以及戰友之間超越生死的扶持。一位在忻口會戰中幸存的炮兵講述瞭他如何頂著日軍的狂轟濫炸,艱難維護陣地的故事,這段迴憶充滿瞭技術細節與對職責的堅守。 敵後遊擊的韌性: 記錄瞭在日軍占領區堅持鬥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老兵。這部分的迴憶側重於生存的智慧與群眾基礎的建立。他們如何與當地農民打成一片,如何利用地形和夜色進行襲擾,如何進行情報傳遞。其中一位老兵詳細敘述瞭他在日軍“掃蕩”中,如何在地下交通站和老百姓的掩護下,完成瞭數次關鍵的情報遞送任務。 第三部分:看不見的戰爭——醫療救護、後勤保障與精神支撐 戰爭的勝利,不僅靠前綫衝鋒的將士,更依賴於後方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本章力圖補全這段容易被遺忘的曆史側麵。 戰地黃花瘦: 采訪瞭多位戰地女護士和醫務兵。她們的迴憶充滿瞭對生命的敬畏與對傷痛的直麵。我們記錄瞭在簡陋的條件下,她們如何用有限的藥品處理復雜的傷口,如何麵對非人的摺磨,依然堅持救治傷員的感人事跡。其中一位老護士對當時缺醫少藥的絕望與對每一個傷員的細緻照料,令人動容。 生命的補給綫: 探討瞭後勤人員的貢獻。無論是運輸物資的民工、修築戰壕的工程兵,還是負責情報破譯的參謀,他們的工作同樣九死一生。一位負責物資轉運的老兵迴憶瞭冒著日軍飛機的轟炸,將藥品和彈藥運抵前綫的驚險旅程,揭示瞭後勤保障在消耗戰中的核心作用。 第四部分:勝利後的沉寂與新生——從戰爭走嚮重建 抗戰勝利並非終點,而是另一段漫長徵程的開始。老兵們如何放下槍杆,重新融入社會,是本書深刻探討的主題之一。 勝利的復雜滋味: 許多老兵描述瞭勝利時刻的喜悅是短暫的,隨後而來的是對未來迷茫和對戰爭創傷的無聲處理。他們麵對的是一個百廢待興、社會結構劇變的中國。 重建傢園的初心: 記錄瞭幾位老兵戰後投身地方建設的故事,他們將戰爭中磨礪齣的紀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投入到新中國的初期工業、農業和教育事業中。他們不再是戰場上的戰士,而是建設者,用雙手和經驗為民族的復興奠定基石。 記憶的傳承與失落: 訪談的最後,老兵們談論瞭他們對後代的期望,以及對自身經曆如何被後世理解的關切。他們深知,曆史需要被銘記,但記憶本身也麵臨著時間的侵蝕和遺忘的風險。 結語: 《烽火歲月中的中國脊梁》旨在通過個體經驗的匯聚,構建一個更具溫度和層次的抗戰曆史圖景。它展現的,是那個時代中國人不屈的意誌、深沉的傢國情懷,以及麵對極緻苦難時所迸發齣的強大生命力。這不是一部英雄主義的頌歌,而是一部關於普通人在非凡時代中的真實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鬍為仁


  一個平凡卻又不平凡的抗日老兵,熱血、憨厚、坦誠、直率、堅毅、樂天。
  本是富傢子,戰火令他自力更生,又勇於前赴戰場救國。後來傢道中落,也沒摺損他分毫誌氣。戰後以為終於迎來和平的日子,戰爭卻讓他腰纏傷患,政權更替,也使他和傢人的磨難接踵而來。承受傷患委屈,卻支撐他在垂暮之年,動筆追憶近百載舊事。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抗日老戰士鬍為仁先生的迴憶錄 李正
推薦序二:神入和體會鬍伯伯的自傳 雷武鐸
推薦序三:鬍為仁先生自傳 序 林慈淑
編者序:寫在齣版前 袁梅芳

第一部分:從富傢子生涯,到走去抗日
(一)我的傢庭與兒時迴憶
1.1 我的父親──一個愛國儒商
1.2 父親的為人……
1.3 舊上海風俗一瞥
1.4 父親的外遇
(二)七七事變,全麵抗戰
2.1 抗戰烽火燒到傢門口
2.2 父親被綁架
(三)我的二姐,思想進步,參加蘇北遊擊抗日
(四)我的學徒生活
(五)前往大後方,未抗日,先遇上土匪
(六)職工生活
6.1毛巾廠僱員
6.2 轉任園藝場助理技術員
(七)贛南地區的迴憶
7.1 蔣經國治贛南
7.2 小憶泰和

第二部分:受訓抗戰,前赴緬甸
(八)投筆從戎
8.1 投軍前輾轉謀生
8.2 參軍
(九)行軍途中
9.1 從贛州往桂林
9.2 從桂林到貴陽
(十)陽集訓
10.1 忙裏偷閑
10.2 崎嶇行軍路
(十一)齣國殺敵
11.1 飛越駝峰
11.2 軍帽風波
11.3 行軍日記
11.4 學習無綫電通訊
11.5 戰火下的密支那
11.6 在孟拱完成通訊訓練

第三部分:從緬北戰爭到內戰
(十二)我在緬北戰場上的親身經曆
12.1 無綫電排的日常工作
12.2 軍中的給養
12.3 前駐西保,迫近最前綫
12.4 戰火中享樂與犯險
12.5 演習上火綫
12.6 美國總統羅斯福突然去世
12.7 擢升準尉
(十三)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的個人經曆
13.1 日本投降,勝利迴國
13.2 移駐廣州、九龍
(十四)不願打內戰,臨陣脫逃之經過
14.1 藉口離隊
14.2 乘船迴上海
14.3 來不及見父親最後一麵

第四部分:抗戰勝利過渡到新中國
(十五)在「天成華行」自力謀生
(十六)考上美資「上海電力公司楊樹浦電厰」
16.1 艱苦工作,賺取高薪
16.2 共産黨進駐電廠
(十七)姐弟重逢
(十八)二.六轟炸

第五部分:大曆史下個人生命的轉摺點
(十九)重建傢庭與美滿新婚生活
(二十)政治學習班
20.1 政治反思與自責
20.2 麵對審查,隻有愛人支持
20.3 學習與勞動
20.4 拉大石擰傷瞭腰,發現自己成瞭「犯人」
20.5 我看到愛人在樓外馬路上經過,卻不敢叫她
20.6 調職西安
(廿一)管製生涯下分彆要到西安及山西電厰工作
21.1 妻子來西安探望
21.2 藉調太原,組建360工程
21.3 仍然過著被管製的生活

第六部分:一連串政治運動下的遭遇
(廿二)我投票選基層人大代錶,生活刻苦
22.1 體驗選舉
22.2 三十年不變的工資
22.3 二姐照顧母親,也接濟瞭我一傢
22.4 「樹紅旗,砍白旗」
(廿三)大躍進初期,經曆「城巿人民公社」及其他種種苦況
23.1 「大躍進」初期的傢庭睏境
23.2 動員內弟,製造煤膏
23.3 城市人民公社
23.4 煉鋼、大搞水利,還得政治學習
23.5 子女在艱苦中成長
23.6 錯怪瞭女兒
(廿四)「三年飢荒」,妻女下鄉勞動,計劃經濟死路一條
24.1 吃一頓館子,花掉一大筆工資
24.2 愛人帶著幼女來和我一起勞動
24.3 熬過大飢荒,兼評共産黨
(廿五)文革時期先後上天主教學習班及進瞭牛棚
25.1 文革期間我被帶走受批鬥
25.2 迴到單位,仍然要捱批
25.3 被鬥的慘況
(廿六)第二次被監督勞動,挖防空洞
26.1 中國大陸的三種人
26.2 挖防空洞也要「革命、生産兩不誤」
(廿七)子女受株連,插隊勞動
27.1 長子、女兒相繼遠傢下鄉插隊
27.2 好不容易探望深山插隊的女兒
27.3 設法為女兒辦理轉插本村
(廿八)盡一切努力,使子女脫離農村重返城市
28.1 到處求人幫忙
28.2 傢中糧食不夠,還得送禮
28.3 爭取推薦子女上學的指標
28.4 被指有特務嫌疑
28.5 為改善居住環境而受摺磨
28.6 為女兒分配工作再次奔走請託
(廿九)「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農村階級鬥爭的親身經曆
29.1 由被教育的人轉變成教育組成員
29.2 目睹無理的批鬥
(卅)重見天日,「四人幫」被打倒
30.1 我看毛、林、周、硃
30.2 打倒「四人幫」是宮廷政變
30.3 華國鋒暗中反對鄧小平
30.4 鄧小平的功過與「六四事件」

第七部分:小平時代的生活
(卅一)否極泰來,公費旅遊
31.1 紅珠山會議,紀念品豐收
31.2 威海會議,吃瞭對蝦、螃蟹
31.3 杭州會議,住在劉莊
31.4 評定職稱,我成瞭第一批經濟師
31.5 退休返聘,我成瞭考評委員
31.6 企業自立,開展諮詢工作
(卅二)重返江南故土
32.1 迴常州小住
32.2 為免麻煩,辭任諮詢工作
(卅三)二姐半覺醒,姐弟晚年交往
33.1 雖與二姐長期爭論,對二姐仍深錶感激
33.2 二姐隻覺醒瞭一半
33.3 二姐從衰老到離世

第八部份:晚年景況
(卅四)我研究抗戰曆史
(卅五)我研究佛教
(卅六)我在南京夫子廟做義務英語導遊
(卅七)再會袍澤與我的願望

鬍為仁生平年錶簡編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抗日老戰士鬍為仁先生的迴憶錄

中國雲南前騰衝文物管理所所長、二戰中印緬戰場獨立研究學者

李正


  抗日老戰士鬍為仁先生的迴憶錄《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即將付梓,袁梅芳老師命序於我,我欣然允命。

  在香港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任教中國曆史科的袁老師和她的學生不辭辛勞,把中國抗日戰爭中鮮為人知的中國遠徵軍的曆史片斷通過口述曆史的方法記錄下來,先後問世瞭《中國遠徵軍──滇緬戰爭拼圖與老戰士口述曆史》及《中國遠徵軍II──老戰士訪談錄》兩書。今又將鬍為仁先生的迴憶錄整理齣版,實乃功德無量。袁老師義無反顧的付齣深深感動瞭我。

  我與鬍先生有著深厚的交往,2011年9月我赴南京考查南京保衛戰遺址遺跡時,特地到平江府路市政協宿捨與鬍先生晤麵。先生拄著拐杖,佝僂著身軀在傢迎接我,他麵帶微笑,一副慈祥的麵孔,談吐溫文爾雅,迴顧往事,思路清晰。

  在我和鬍先生晤麵前,曾於上海接過他的電話,後又接過他的一封長信,言及1944年3月他在江西省贛州巿自願報名參加知識青年誌願遠徵軍,後經駝峰航綫到瞭印度,編入中國駐印軍新6軍 第50師直屬通訊營的無綫電連,學習結束考試閤格後,分配到無綫電第1排擔任無綫電報務工作。

  鬍先生在信中說他希望與我晤麵,時我在上海住院,即給在深圳關愛抗戰老兵論壇的周姓誌願者通瞭電話,請他代我先去看望鬍先生。周先生立即到南京對鬍先生進行瞭訪談,並將訪談記錄在論壇網上公佈。

  我與鬍先生晤麵之後,即對他進行瞭錄像訪談。幾天之後,我相約南京的關愛抗戰老兵誌願者們去看望瞭他,他對來自誌願者的關愛十分激動,也為年輕時參加抗日的經歴而自豪。

  2015年1月,我到江蘇訪談幾位抗日老戰士,特地到南京看望瞭他,他告訴我,他從上世紀末開始動筆,寫下瞭他的生平,留給子女,他將復印本送給我一份。拜讀之下,深深被他的迴憶錄所吸引。他是位嚴肅認真麵對曆史的人,他行文流暢,對所經曆的事,娓娓道來,他的一生躍然紙上,把曆史活現在我的眼前。

  2016年12月,我到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參加一個發佈會,9日專程赴常州紅梅新村看望鬍老夫婦,他已年屆90歲,腰更佝僂瞭,行動更遲緩瞭,兩老在狹小的房間裏互相依偎著。他告訴我,香港的袁梅芳老師去年8月帶著學生到常州來對他進行訪談,其後又看到他寫的迴憶錄,承諾幫助他在香港齣版,讓更多人能讀到。

  袁老師兌現瞭自己對鬍為仁先生的承諾,令人敬佩。鬍先生因從軍抗日的經曆,在1952年之後,受盡排斥歧視,遭到打擊,但直到晚年,他始終把自己在國難當頭時投筆從戎,參加誌願遠徵軍齣國抗日之事引以自豪,終生無悔。他在晚年的時候成為瞭參與書寫曆史的一員,人生的意義獲得瞭肯定,尤為欣慰。

  鬍先生的迴憶錄,通過他的親身經曆,將中國一個多世紀的社會曆程和許多社會問題摺射瞭齣來,字裏行間流露齣一個普通中國人憂國憂民的心聲,能給國人以啓迪、思考、反省而推動國傢的發展進步,這正是齣版此迴憶錄的意義所在。

騰越布衣李正
二零一八年元月八日於劍膽琴心之室

圖書試讀

(八)投筆從戎
 
8.1 投軍前輾轉謀生
 
在贛南園藝總場逗留期間,物價上漲,我們三個同日進場工作的年輕人嚮廠長提請增加工資,但場長硬是不肯,我憤而辭職,而硃象經及高士駒二位好朋友沒有貿然辭職,仍留在總場工作。
 
辭職後,就搬到贛州城裏基督教青年會的住宿部租房暫住,那時是1944年2月,我剛過十八周歲。我又開始天天看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心想再找一份工作也不難,誰知這一次半個月,竟未找到,而手頭微薄的積蓄已經用完。我索性搬到當地政府所辦「戰區失學失業青年招待所」住宿。當時,從戰區或敵佔區逃齣的失學青年,如果在大後方找不到工作或學校上學,均可填寫申請。審查屬實,批準入住,在那兒可免費吃住,沒帶鋪蓋,可藉給鋪蓋,沒有棉衣,可藉給棉大衣。此外,還有兩間教室,供失學學生自習,以便報考學校或尋找工作。招待所裏有一定的作息時間,並有軍訓老師組織學生軍訓,是嚴格而規律的自學環境,夥食也很好,雖是一菜一湯,但每餐均有青菜、肉片、豆腐之類有營養的食品。食堂行分食製,每人一份,十分衛生。
 
一天學生們正在食堂吃午飯,突然招待所主任陪同一位膚色淺黑、身材魁偉,臉上略帶些麻點的中年人前來檢查夥食,他走到飯桌前看著我們吃飯,和善地詢問我們能否吃好、睡好、學習好,不一會兒就走瞭。事後纔知道他是蔣經國,據主任後來在大會上介紹說,蔣先生是突然光臨的,待主任知道時,蔣先生早已獨自視察過宿捨與教室,然後纔來檢查食堂,檢查完畢,他就走瞭。
 
8.2 參軍
 
住瞭半個月後,有一天,大門口貼齣一張「知識青年誌願遠徵軍招收學兵」的佈告,上麵寫著抗日救國,以及錄取後可以去印度及緬甸學習各種技術兵種,赴前綫打擊日軍等情況。這正中我意,既可學習炮兵、無綫電通訊器、駕駛汽車、坦剋車等技術,又可實現殺敵報國的初衷。我立即請假外齣,跑到園藝場,告訴硃象經及高士駒,他們聽後也很高興,三人商量後,一同前去學生招待所對麵一所小學校內的「招兵辦公室」填錶報名,經筆試並閤格後,又參加瞭體格檢查,最終都被錄取瞭。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見《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這個書名,一股曆史的厚重感便撲麵而來。“老兵”二字,自帶故事,自帶滄桑。我尤其對“緬北戰場”這個提及感到心潮澎湃,那是一段充滿挑戰與犧牲的崢嶸歲月。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關於中國遠徵軍的畫麵,他們在那片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付齣瞭巨大的代價。我非常想知道,這位老兵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裏,具體經曆瞭哪些刻骨銘心的戰鬥?他是否會講述他眼中的戰友,以及他們在嚴酷環境下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樂觀?而當戰爭的陰影散去,他如何從戰火紛飛的戰場迴歸到建設新中國的年代?這其中的過渡與適應,想必也充滿瞭不為人知的辛酸與奮鬥。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迴憶錄,更是一扇窺視曆史細節的窗口,讓我有機會去感受那段不平凡的年代,去理解那些為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付齣一切的英雄們。

评分

當我看到《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這個書名的時候,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敬意。一個“老兵”的口吻,總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沉靜與智慧。我尤其被“緬北戰場”所吸引,那是一個我們可能瞭解不多,但卻承載著無數中國軍人血與淚的戰場。我非常想知道,在那個充滿挑戰和危險的環境下,這位老兵和他的戰友們是如何堅守陣地,如何與侵略者鬥爭的?他是否會詳細描繪那些驚心動魄的戰鬥細節,以及在睏境中,他們是如何互相扶持,鼓舞士氣的?更讓我期待的是,當他從那個遙遠的戰場迴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他的生活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他如何將他在戰場上錘煉齣的意誌,應用到建設祖國的進程中?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迴憶錄,它將讓我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曆史的意義,感受那份保傢衛國的精神,並從中汲取力量。

评分

讀到《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這個書名,我便被深深吸引。一個“老兵”的自述,總帶著一種未經雕琢的真實和歲月的沉澱。尤其是“緬北戰場”這幾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那段波瀾壯闊曆史的好奇。我想象著,在那個充滿瘴氣與炮火的異域土地上,這位老兵和他的戰友們是如何英勇作戰,為國捐軀的?他是否會分享那些驚心動魄的戰鬥細節,那些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瞬間?更讓我動容的是,當他從血與火的洗禮中走齣來,迴到那個正在浴火重生的新中國,他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景象?他如何將他在戰場上磨礪齣的堅韌與信念,融入到建設祖國的時代洪流中?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它將帶領我跨越時空,去傾聽一位普通戰士的心聲,去感受那份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去理解那段不平凡的歲月是如何塑造瞭今日中國。

评分

讀完書名,我腦海裏最先浮現的不是硝煙彌漫的戰場,而是戰爭結束後,一位老人平靜而深邃的目光。這本書的吸引力在於它的“迴憶”二字,這意味著其中蘊含著真切的情感和鮮活的細節,而非枯燥的史料堆砌。《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這個名字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完整的故事弧綫:從硝煙四起,到浴血奮戰,再到浴火重生,最後迴到建設新中國的年代。緬北戰場,這個名字總是帶著一絲神秘與悲壯,它承載瞭多少不為人知的付齣與犧牲?我非常想知道,在這位老兵的視角下,那片土地上的戰鬥是怎樣的景象?他是否會描述那些艱苦的行軍,惡劣的生存條件,以及麵對敵人的英勇無畏?更重要的是,他作為一名親曆者,是如何看待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而當他迴到戰後中國,又會如何融入那個正在崛起的國傢?他的迴憶,或許會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是什麼支撐著一代人走過那段艱難歲月,又是怎樣的信念,讓他們在和平年代繼續貢獻力量。這本書,我相信定能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與深刻的啓示。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引我瞭,《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我一直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充滿敬意,尤其是那些在炮火紛飛年代浴血奮戰的普通人。書名裏“老兵”兩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歲月的厚重和故事的沉澱。想象一下,一個曆經滄桑的老兵,坐在燈火闌珊處,娓娓道來他的崢嶸歲月,那種感覺該是多麼動人。特彆是“緬北戰場”,這個地名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畫麵:叢林、瘴氣、異國他鄉的戰鬥,以及無數先烈用生命譜寫的悲壯史詩。我不禁好奇,這位老兵在那個艱苦的環境中,究竟經曆瞭怎樣的生死考驗?他的戰友們是否都平安歸來?而“戰後新中國”的銜接,又預示著他從戰場迴到瞭和平年代,他的迴憶是否會觸及到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種種景象?他作為一個親曆者,對那個偉大的時代又有著怎樣的感受和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迴憶錄,更是一段集體記憶的碎片,一頁曆史的注腳。我迫不及待想翻開書頁,去傾聽那來自過去的聲音,感受那份不朽的傢國情懷。

评分

《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僅僅書名就足以讓人心生嚮往。一個“老兵”的視角,總是帶著歲月的厚度和曆史的溫度。我被“緬北戰場”這個詞匯深深吸引,那是一段充滿悲壯與英勇的曆史,是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做的巨大貢獻。我迫切想知道,在這位老兵的筆下,那片遙遠的土地上的戰鬥是什麼樣的?他是否會描繪那些艱難的行軍,艱苦的生活,以及與戰友們在炮火連天的日子裏建立的深厚情誼?更重要的是,當硝煙散盡,他如何迴到那個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戰後新中國?他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裏,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的迴憶,我想不僅僅是個人經曆的記錄,更是那個時代精神的見證,它將帶領我走進一段鮮活的曆史,去感受那份堅韌不拔的意誌和矢誌不渝的愛國情懷。

评分

《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僅僅是這書名,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一個“老兵”的視角,總會帶著一種歲月沉澱後的深刻。特彆是“緬北戰場”,那是一個充滿艱辛和英勇的篇章。我一直在思考,在那片叢林密布、環境惡劣的土地上,我們的戰士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與敵人殊死搏鬥的?我想,這位老兵的筆下,一定有許多鮮活的戰鬥場景,有他對戰友的深切懷念,也有他對戰爭殘酷性的深刻體悟。而從“戰後新中國”的敘述,又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延續性。戰爭結束瞭,但建設新中國的徵程纔剛剛開始。這位老兵在迴到祖國後,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他的經曆,是否會讓他對新中國的未來有著更加獨特的理解和期許?這本書,我相信不僅僅是一份個人記憶的記錄,更是那個偉大時代的縮影,它將帶領我走進一段塵封的曆史,去感受那份傢國情懷,去體會那份百摺不撓的精神。

评分

乍看之下,《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這個書名,我便被其濃厚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更是一個個體生命在時代洪流中的縮影。我對“緬北戰場”尤其感興趣,那是一段在我們課本中可能提及不多,但卻至關重要的曆史篇章。我好奇這位老兵,是如何在那異國他鄉的土地上,與戰友們並肩作戰,對抗侵略者的?他是否會描繪那些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麵,那些刻骨銘心的生死瞬間?以及,在那些艱苦卓絕的日子裏,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著他們堅持下去?書名中“戰後新中國”的齣現,又給我帶來瞭另一層期待。戰爭結束瞭,但生活仍在繼續。這位老兵迴到祖國後,他的生活發生瞭怎樣的變化?他是否會分享他在建設新中國時,所經曆的種種挑戰與喜悅?他作為一個經曆過戰爭洗禮的戰士,對新中國的未來,又有著怎樣的憧憬與寄望?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充滿人性光輝的史詩,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那段曆史中,無數個鮮活的生命故事,感受那份永不磨滅的民族精神。

评分

《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僅僅是書名,就足夠引發我無限的遐想。一個“老兵”的自述,必然蘊含著最真實的情感和最生動的細節。我最先被“緬北戰場”所吸引,那是一片充滿傳奇與悲壯色彩的土地,是中國軍人對外援助、浴血奮戰的縮影。我想象著,在那個硝煙彌漫、環境惡劣的戰場上,這位老兵經曆瞭怎樣的生死考驗?他是否會描繪那些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麵,以及與戰友們在絕境中萌生的深厚情誼?更讓我好奇的是,當他從那個遙遠而殘酷的戰場迴到新中國,他的生活又發生瞭怎樣的轉變?他如何融入那個嶄新的時代,又如何看待他所經曆的一切?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迴憶,更是一段沉甸甸的曆史,它承載著一代人的青春、熱血與犧牲。我相信,通過這位老兵的視角,我將能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曆史的意義,感受那份不屈的民族精神,並從中獲得力量與啓迪。

评分

當我看到《我是抗日老兵:從緬北戰場到戰後新中國的迴憶》這個書名時,我的思緒瞬間被拉迴到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代。一個“老兵”的視角,總是自帶一種飽經風霜的沉澱感,他所講述的故事,必然是經過時間沉澱的真實過往。特彆是“緬北戰場”,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中國遠徵軍將士們英勇抗擊日寇的畫麵,他們的犧牲與付齣,為我們今天的生活奠定瞭基礎。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位老兵在那片戰火紛飛的土地上,經曆瞭怎樣驚心動魄的戰鬥?他是否會描繪那些戰友間生死相依的情誼,那些麵對死亡時的勇敢與堅韌?而當戰爭的硝煙散去,他如何迴歸那個正在浴火重生的新中國?他在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的迴憶,定然會讓我們對那段曆史有更深的理解,對那些為國捐軀的先烈們有更深的敬意。這本書,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深處,那些不為人知卻又意義非凡的生命軌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