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乘著歷史的時光機遨遊日本時代,
  從135張諷刺漫畫看奇妙的臺灣社會。

  ◎你可能不知道臺灣人現在使用的語言「臺語」,其實原本沒有這樣的稱呼。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臺語」是日本人在日治時期創造出來的說法。本書中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風靡於大正時代的諷刺漫畫,從日本來的無名畫家國島水馬,首次引進報紙的諷刺漫畫到臺灣。在大正民主風潮的全盛時期,激盪的臺灣充滿著矛盾與衝突的素材。國島近二十年的漫畫創作,反映了臺灣社會的真實樣貌。

  ◎漫畫家在「大碗」(臺灣)上描繪出矛盾與衝突:臺灣人民族意識的升高、與統治當局的衝突、關東大地震引起的騷動、原住民的武裝反抗……。

  漫畫這個流行文化的產物,是現代普羅大眾的生活享受甚至精神寄託。漫畫從繪畫演變而來,卻有著不同於繪畫的特性,以單純、輕鬆的筆調描繪出滑稽、誇張、幽默、諷刺、荒謬的圖畫,經常伴隨的故事性的台詞,呈現在世人眼前,而諷刺與幽默是其最大的特性。

  日本近代漫畫與西方世界有著相當大的連結,1920年代因為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大正時期政府控制力較為薄弱,再加上庶民的娛樂生活受到重視,因此大正時代成為文化百花齊放的時期。時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也感受到這股時代的巨流,臺灣人要求改善差別待遇,並且在時代潮流的推波助瀾下,高呼設置議會和實現地方自治制度的運動。

  大正民主風潮對臺灣的社會、政治情勢、風俗等層面帶來十分劇烈的變化,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報紙的諷刺漫畫在臺灣這塊殖民地正式登場,並形成一股風潮。颳起這陣旋風的人是一位名叫國島水馬(本名國島守)的日本畫家,他因緣際會下來到殖民地臺灣,在臺北唯一的日刊報紙《臺灣日日新報》擔任「漫畫記者」。

  國島氏以「水馬生」、「水馬」的筆名,繪製或書寫風景畫、人物肖像畫、附有諷刺畫的遊記和文章。其後約二十年間,他是臺灣最大報社《臺灣日日新報》唯一的報紙諷刺漫畫家,針對政治、經濟、風俗、社會百態與國內外各大事件等主題,以詼諧、揶揄的筆法繪製出色的諷刺漫畫,並連載於報紙上。

  本書作者坂野德隆以國島水馬的漫畫帶領我們瀏覽大正時代下臺灣的面貌:當時的臺灣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人對關東大地震的震撼與共鳴;全島面對皇太子來訪的緊張與期待;霧社事件帶來的衝擊與傳染病的橫行,張牙舞爪的臺灣映射眼前;多元的宗教習俗與季節風俗讓人應接不暇;廣播、報紙媒體與交通發達為社會帶來各種希望與夢想。……國島氏對市民生活觀察入微,他的作品成為這本書解讀日治時期臺灣的寶貴史料。

名人推薦

  吳政憲(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嘉行/焦糖(喜劇演員)
  黃震南(藏書界的竹野內豐)
  蔡錦堂(師大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鳳氣至純平(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坂野德隆


  生於1962年。曾任英語報社《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記者,1993年出版懸疑小說《器官捐贈的野獸》,以小說家的身分出道。2001年起,移居臺灣等地,經採訪後撰寫、發表紀實作品。小說作品有《世紀末的集團》(実業之日本社)、《香檳塔》(双葉社)、《峇里.夢中景色:沃爾特.史畢斯(Walter Spies)傳》(文遊社)、《殉於峇里的武士:在印尼獨立戰爭中成為英雄的日本兵記錄》(講談社)、《臺灣.消逝在日月潭的故鄉:流浪的邵族人與日本》(ウェッジ)等。

審訂者簡介    

黃天祥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博士。曾擔任東京大學工學系研究科客員研究員、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中原大學研究助理,以都市史為主題,進行臺灣近代土地及城鄉發展等課題之研究。長年從事臺灣文化資產的調查研究及保存工作,目前以桃園大溪為據點,透過大溪老街為主的老屋之保存活化,思考地方活化再生的可能性。

譯者簡介    

廖怡錚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旅居日本。著有《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譯有《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從東南亞到東協:存異求同的五百年東南亞史》等。

圖書目錄

作者序 坐進「大碗」的漫畫家
從「自立」走向「自轉」的臺灣/國島氏的旁觀者視角
 
第一章 大正民主風潮在臺灣
大稻埕的金魚與龍/「果凍化」的臺灣社會/活生生的臺灣娃娃人偶
 
第二章 富裕又苦惱的蓬萊島
蓬萊米與香蕉的榮盛衰敗/打造臺灣心臟的日本人/埋藏在福爾摩沙的寶藏
 
第三章 震撼與共鳴的關東大地震
對著捐款金計量機器為日本注入活力的臺灣島民/從大碗溢出的受災戶/共同體會震災下的心情/團結合作,走向復興之路
 
第四章 皇太子來了──走向開明之世
手忙腳亂的「恭迎」準備/「行啟」成為愛國教育上的重要佈局/山之呼喚──因皇太子命名而颳起的登山熱潮/隨著行啟而振興的運動精神與鄉土愛/皇太子與高砂族
 
第五章 張牙舞爪的臺灣
霧社事件的衝擊/霍亂、傷寒、瘧疾──擊退疫病的醫師千手觀音/人類遺產──從洪水中守護臺灣人
 
第六章 「奇妙」的臺灣
挨著暖爐吹風扇/食紙之神──讓人眼花撩亂的民間宗教/語言的隔閡/至今依舊不變的臺灣風景和季節風俗/對內地的欣羨眼光VS內地人的虛榮心
 
第七章 媒體與便利性的狂想曲
只有內地人才會收聽的廣播/交通發達所帶來的夢想/長官的早報和勇敢的晚報/臺灣懷舊廣告的變遷與高砂啤酒/筆鋒勝劍鋒
 
第八章 大正民主潮流的終結
滾向地獄谷的日本/在日、中狹縫中的試探/非常時期的臺灣社會/內臺融合與臺灣自治問題的未來/國島氏與「灣生大正民主風潮」及其後
 
後記

註釋

圖書序言

第六章 「奇妙」的臺灣(節錄)
 
暖爐配風扇
 
炎炎熱天卻是刺寒冬日,即使如此還是開著風扇,難以遏止吃冰的慾望。在服裝方面,冬季裡也有人穿著夏季服裝,或者是無論夏、冬,服裝都能混合搭配,這到底是什麼地方呢?
 
在國島水馬的漫畫中,頻繁出現描繪臺灣炙熱氣候與風俗習慣的景象。他以「只有在臺灣才看得到的服裝」為題,漫畫裡男性身上為冬季的和服長褂,外搭夏季的外衣和帽子,愈往上方愈如同置身夏季;反之,女性則是冬帽配上披肩,穿著夏季的洋裝,愈往下方愈顯現夏日風情。這就是臺北十月的風貌,秋天來訪可以說是一年裡氣候最為舒適的時節。又或者是在下一幅漫畫裡,國島氏描繪冬季裡的情侶,依偎在暖爐旁,上方卻開著風扇。
 
另外,兩位穿著冬衣的內地男子,經過販賣冷飴(清涼飲品)的攤販前方,訕笑表示:「在這麼冷的天氣賣冷飴,原來也有這麼不會做生意的傢伙。」沒想到這時有客人說道:「出來外頭好熱,請再給我一杯。」冷飲店老闆點頭表示贊同:「這就是臺灣啊!」兩名內地男子這才恍然大悟地驚嘆:「原來如此!」當時甚至還販賣冰咖啡,攤販做生意的場景,讓人覺得和現今沒什麼兩樣。
 
實際上,在筆者首次造訪臺灣之前,並沒有預料到臺北的冬天,特別是一月至二月期間,竟然會如此的寒冷。或許是因為潮濕的關係,如同京都一般,臺北的盆地地形加強了氣候寒暑的程度。即使是印象中常年夏天的臺南地區,在冬天也是十分寒冷,因此前往戶外活動時,羽絨外套是不可或缺的防寒衣物。位於臺北和臺南之間的臺中地區濕度較低,常是萬里無雲的大晴天,暑氣也大約是南北折衷的程度。
 
雖然臺灣島的面積約與日本九州大致相同,但由於南北狹長,又有北回歸線通過,加上島內有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以及季風氣候的影響,個人所能感知的冷熱溫度極為複雜,究竟是冷是熱也因人而異;所以臺灣人在服裝和飲食上呈現奇妙的寒暖差異,也是基於這個緣故。而臺灣人性格隨和大方,不像日本人總是處處在意他人眼光,因此在臺灣也很少出現同一個時期內流行同一服裝風格的傾向,自己和他人穿著何種服飾,皆為個人自由。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