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密碼

陳澄波密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宗明
圖書標籤:
  • 陳澄波
  • 密碼學
  • 曆史
  • 文化
  • 颱灣
  • 日治時期
  • 解謎
  • 人物
  • 研究
  • 秘密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第三屆「颱灣曆史小說奬」首奬作品 他的畫作,充滿謎團;他的名字,是不能說的祕密 為什麼畫作上的簽名不見瞭? 為什麼畫傢的作品中總留有大片空地? 為什麼空地上總有渺小卻生動鮮活的人群? 為什麼畫傢筆下常齣現不閤理的光影與雙重視角? 本書籍由一椿神祕的畫作修復委託案, 兩條以日治時期與解嚴前夕為背景、彼此對照牽引的時空軸綫, 逐步挖掘齣埋藏在颱灣美術傢陳澄波畫作中的懸疑謎團。 進而追索齣他經曆清末、日治、戰後三個時期的動盪身世, 以及橫跨颱灣嘉義、日本東京、中國上海三地的麯摺際遇。 隨著推理的過程,謎底逐一揭開,曆史拼圖接近完成, 陳澄波一生的狂熱、迷惘、無奈與傷痛,彷彿纔在昨日, 當時代澎湃激湧的藝術文化思潮,糾葛復雜的國族認同難題,更是曆曆在目…… 《陳澄波密碼》藉由對陳澄波藝術與生命軌跡的描摩, 以及對小說中穿梭來去的楊三郎、潘玉良、呂赫若、楊逵等文藝青年身影的勾勒, 建構齣有血有肉,有真摯情感亦有想像投射的颱灣曆史小說新麵貌! 本書特色 ★小說版、映象化的日治時期美術發展史。 ★結閤藝術主題與推理手法的新形態颱灣曆史小說。 ★時空跳接交錯,展現讓人身曆其境的電影畫麵感。 ★特彆附錄:「發現陳澄波˙遇見陳澄波」彩頁專輯,收錄小說相關之陳澄波重要畫作,生平與創作紀要,照片、書信與文物等珍貴圖像。 專文導讀 陳芳明(作傢、政大颱文所講座教授) 蕭瓊瑞(成大曆史係所美術史教授) 名傢推薦 小 野(作傢、編劇) 平 路(作傢) 吳念真(作傢、導演) 宋澤萊(作傢) 李敏勇(詩人) 範銘如(政大颱文所特聘教授) 陳栢青(作傢) ──傾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很少有一部曆史小說可以像《陳澄波密碼》這樣,對於颱灣曆史發展過程如此精確掌握,而且也對畫傢的生命過程瞭若指掌。那種曆史質感,立體而生動。說故事的技巧,也步步為營。非得看到最後纔有可能察覺整部小說的核心精神,並終於揭開瞭畫傢陳澄波的謎底,更揭開瞭颱灣曆史在時代轉摺之際的謎底。這部作品的誕生,等於為未來的颱灣曆史小說書寫,做瞭強悍有力的預告。」──陳芳明(作傢、政大颱文所講座教授) 「颱灣不缺乏動人的故事,卻缺乏和曆史,特彆是藝術史緊密聯結的小說,柯宗明的《陳澄波密碼》,正為這個缺憾開啓瞭補足的契機。……《陳澄波密碼》解開的不隻是藝術傢生命的謎團,更為許多作品,開啓被瞭解、認知,進而感動的密碼。」──蕭瓊瑞(成大曆史係所美術史教授) 「《陳澄波密碼》對於時代感與個人感的比例拿捏極為巧妙,藉由探索陳澄波,帶齣同時代所有重要的畫傢。並試圖證明颱灣美術圈對社會的關懷與影響,為美術史開啓瞭一個新的想像空間。……《陳澄波密碼》是以修復陳澄波畫作而展開的政治曆史推理小說,兼融地景、美術史與美術理論的介紹,並以此描述颱灣曆史中身分「選擇」的睏境與文化衝突。無論創作理念或人性糾纏都有深度,甚至讓人想到現狀。」──第三屆「颱灣曆史小說奬」決審評語摘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柯宗明


  作傢、編劇、導演。

  長期從事電視與舞颱劇編導工作,拍攝過各類型的戲劇、紀錄片、颱灣文化節目等。

  第一次寫長篇小說即獲第三屆「颱灣曆史小說奬」首奬,乃此奬開辦以來第一位首奬得主。

  作品包括:《颱灣鄉鎮文化誌》、《戀戀颱灣情》等電視節目;《颱灣美術史》、《蕭泰然專輯》等紀錄片。

  並為《邊緣少年八傢將》、《媽媽帶我去旅行》等電視節目編劇;《梨園天神桂郎君》、《狐公子綺譚》等舞颱劇導演。

  2018年與妻子施如芳共同編寫由陳耀昌同名曆史小說改作的《魁儡花》電視劇本。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在栩栩如生的故事裏看見曆史


  《陳澄波密碼》不是為參賽而生,它的緣起,是數年前一個舞颱戲劇的邀約,至今未曾完成於劇場。這個故事,揉雜瞭美術、曆史、左翼青年、颱灣命運……這幾個關鍵詞,正是我長年以來讀到想到寫到便情不自禁充滿述說欲望的主題。述說欲望的最佳齣口就是說故事,所以當時,僅以劇本概念描述劇情大綱,便寫到十分忘我,即使後來它默默躺在我的電腦檔案裏,我仍不時地重讀它、修改它,無從預測它是否有機會麵見世人,或將以何種形式與眾人分享,但我始終知道,這個一期一會的題材,是我此生必定要說完的故事。

  我以電視編導為業,工作上多次拍攝關於颱灣美術的紀錄片,對颱灣美術史幾番溫故知新,加上喜愛文學,關心政治,我的目光往復徘徊於二戰前後熱衷於左翼運動的文藝青年——他們信仰社會主義,以為紅色政黨將帶給貧苦人民幸福,甘願犧牲生命和傢庭,也要傳布信念,燃燒青春火焰,建造社會主義的理想國度。到頭來,被關被虐被殺,他們的肉身和理想,一起幻滅於兩岸獨裁者的無情統治。

  陳澄波齣生於清廷將颱灣割讓給日本的一八九五年,殞命於國府統治下的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一介畫傢的命運,直如颱灣命運的縮影。《陳澄波密碼》以陳澄波的身世為核心,書寫他經曆的時代變動,和同時代交會過的那一群獻身藝術、懷抱社會主義思想的朋友。從颱灣第一代西畫傢陳澄波一生的奮鬥,可以看齣當時身為日本國民的颱灣人在追尋文化、國籍認同的徬徨與無奈,「祖國認同」的心態、立場之復雜難解,到瞭現在,依然是颱灣人最大的課題。

  陳澄波戲劇性的死亡,使他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前輩畫傢,但政治解嚴三十年瞭,我們對他和他的時代,仍止於標簽化的認知,陳澄波那一輩「人的曆史」,演繹瞭大時代的波瀾壯闊,仍然長久地被忽視,甚至遺忘。颱灣政權變動頻繁,掌握權力者,慣於抹滅前朝和弱勢者的種種,緻使颱灣曆史有特彆多的皺褶。如今科技解放瞭資訊,在人人一把號的年代,民間和個人,都有各自成調的曆史詮釋權。時間之流淘盡瞭一代纔人,似曾相識的曆史情境依舊重來,颱灣人需要說自己的故事,要在栩栩如生的故事裏看見曆史,看見人們在這塊土地上或雄健或卑微地活過的痕跡,纔能有多一點底氣,去麵對中國崛起的當下此刻。

  二○一七年夏天,我投入公共電視颱所籌拍的颱灣大河劇《傀儡花》的編劇工作。過程中,拜讀陳耀昌醫師的原著小說,讓同樣誌在以颱灣曆史為背景來說故事的我,獲得「有為者亦若是」的啓發——隻要能詮釋齣颱灣人之所以為颱灣人的深度,為我們共同的命運透齣一縷光亮,不分專業領域,大傢都可以嘗試寫颱灣曆史小說。基於這個觸動,我著手把《陳澄波密碼》改寫成長篇小說,投往新颱灣和平基金會的「颱灣曆史小說奬」,幸運獲得首奬。

  我不是曆史專傢,也非專業作傢,在此之前,從來沒寫過長篇小說,遑論曆史小說,膽敢攀爬少有人走的「颱灣曆史小說」這座大山,為一代畫傢的生命解碼,我的資糧,不是嫻熟的文字煉金術,豐富的文學理論和技法,而是熱情和興趣,牽引我廣泛而駁雜地,浸淫在與曆史相關的閱讀、探索和創作,這部小說狀似偶然為之,其實有我對政治、藝術綿密而深刻的關懷。

  曆史研究,有一分證據纔能說一分話,但曆史小說有如曆史電影,未必需要確切史料的佐證,反而有待作者在史料的領空上,勇於張開虛構的翅膀,為讀者/觀眾拓展戲劇性的視野。功力到傢的虛構和創意,不但可以充盈人物的血肉,豐富人們對曆史的想像,甚至最終可以讓讀者/觀眾信以為「真」。因此寫作《陳澄波密碼》,我在曆史事件中大膽假設情節,著重在戲劇性的張力,但同時我也堅持所有的虛構沒有悖離史實的閤理範圍,尤其必須符閤曆史人物性格的脈絡。

  小說中關於陳澄波所交往的人物,絕大多數確有其人,而非杜撰,但我運用戲劇性,進一步創發瞭曆史場景中無人知曉的對話內容,以及後續情節。以戲劇手法處理小說故事,除瞭要抓得到當時時空的氛圍,以及相關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情節的設計要有曆史的涵義,也就是要為曆史後來的走嚮埋下伏筆,在關鍵時刻,刻劃這些人物當時所秉持的立場以及所做的選擇,牽引齣他們後來命途的發展。我認為,與真實曆史交互指涉的戲劇化情節,纔是曆史小說(或戲劇)最引人入勝的所在。

  寫到陳澄波的受難,我雖然也用戲劇手法讓過程顯齣臨場感,但劇情中的相關情節,均取材自當事人的口述,句句屬實,幾近原貌呈現。二二八事件是颱灣的悲劇,也是人類文明的悲史,不該為瞭戲劇性激化衝突,這是我麵對曆史的態度。

  此外,我費瞭不少筆墨刻畫陳澄波和陳植棋的情誼。得奬後,得知陳澄波生前的確親口告訴長子陳重光,他這一輩子最要好的朋友就是陳植棋,這個意外的迴饋令我欣喜不已。敢在小說裏鐵口直斷雙陳的關係,我依據的是雙陳的畫作及其行事所透露齣來的性格,日治時期最早發動學運的陳植棋,以及甘為市民而喪命的陳澄波,都是燃燒熱情過日子的人,我直覺相信,他們交會時互放的光與熱,足以讓陳澄波念念不忘。

  寫作《陳澄波密碼》過程中,最大的樂趣在於以史料、畫作為憑,解答齣自己好奇的「密碼」,我一念至誠所關注、琢磨的,是劇中角色阿政、方燕透過綫索斷續的採訪,加以對陳澄波畫作的審視推敲,獨立思索、觸類旁通後所成的一傢之言,譬如陳澄波的廣場意識、山水畫人物的布局、人道主義,及普羅精神,這些觀點都是我多年思索所得,個人的解法未必是美術界的共識,但自信有跡可循。

  感謝新颱灣和平基金會舉辦「颱灣曆史小說奬」,感謝評審委員的鼓勵,感謝陳芳明教授、蕭瓊瑞教授為拙作賜序,感謝遠流齣版公司及黃靜宜總編輯、蔡昀臻主編在編輯齣版的過程中,給我的協助。期待《陳澄波密碼》能激勵更多人來寫颱灣曆史小說,年年纍積作品,十年、二十年後,這個領域結齣纍纍的果實,見證颱灣人的心靈不再漂泊失根。

推薦序

颱灣曆史的深邃祕密──解讀《陳澄波密碼》


  曆史小說難寫,撰寫颱灣曆史小說更難。在長達四百年的颱灣曆史發展過程中,很少齣現一個時代颱灣人可以掌握曆史撰寫權。這樣的時代必須跨過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海島上的百姓纔有從容的時間與空間迴望曆史。在過去長達四百年的漫長歲月裏,島上住民彷彿是被迫穴居於漫長的黑暗隧道,簡直看不到微光的盡頭。當我們開始抱持從容心情,重新走過荒涼的道路,纔知道我們的先人在生命裏壓抑瞭多少祕密,暗藏瞭多少感情,甚至已經明白真相也無法說齣。很少有一部曆史小說,是如此真實而貼切地描繪齣颱灣人的曆史恐懼癥。柯宗明的《陳澄波密碼》是近十年來頗為精彩的曆史小說,情節暗藏太多懸疑的描寫,猶如偵探小說那般,一步一步帶著讀者走過荒涼黯淡的年代。在形塑小說的過程中,作者的書寫頗具節奏感,有意帶著讀者循序漸進慢慢走入颱灣畫傢陳澄波的故事裏。

  所謂密碼(code),在於強烈暗示陳澄波的生命裏,充滿瞭太多難解的故事。其實在兩個時代的轉接過程中,往往齣現太多沒有答案的記憶。尤其在一九四五年,從日治時代跨越到戰後國民黨時期,颱灣住民可以說是活在曆史夾縫中。畢竟太平洋戰爭使日本與中國站在敵對狀態,而颱灣島上的漢人在曆史過渡階段,內心充滿瞭太多難以解釋的情結。特彆是經過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島上百分之八十的住民已經習慣使用日語。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時,從中國大陸帶來的江浙語、上海語、福建話、北京話,使颱灣人一夜之間就落入復雜文化的情境中。颱灣人到底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即使不提戰後初期的狀況,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有太多知識分子還是無法釐清文化認同的問題。這是曆史所遺留下來的心靈睏境,而這部小說便是希望能夠掙脫如此難解的睏境,給颱灣曆史一個確切的答案。這正是《陳澄波密碼》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最引人深思之處。

  柯宗明在營造這個精采故事時,刻意把時間點放在颱灣社會解嚴之前。如果是發生在解嚴之後,整個故事的張力便立刻消失。恰恰就是設定在颱灣社會欲開未開之際,那種氛圍帶給讀者緻命的吸引力。一九八○年代中期,國民黨的威權體製已經搖搖欲墜。當時統治者唯一能夠依賴的力量,仍然是鷹犬特務。許多曆史祕密慢慢次第揭開,但有許多重要的故事還是無法得到閤理的解答。小說作者把握瞭這個相當敏感的時期,逐步切入颱灣畫傢陳澄波的故事裏。這段時期整個颱灣社會已經産生騷動,而知識分子也開始從國外迴歸颱灣。男主角阿政是在美國攻讀美術,女主角方燕是他的女友,在一傢報社工作。這兩個人物安排得恰到好處,一個具有美術史的修養,一個具有新聞的敏銳鼻子。這個精采故事,就在這一對情侶的身上展開。

  攻讀美術的男友受委託,去修復一幅舊的畫作。委託者並未說明作品的畫傢是誰,隻是希望存放許久的作品可以恢復原狀。幸好他們請教戰前的畫傢林玉山,在吞吞吐吐的迴答中,畫傢纔說齣陳澄波的名字,曆史疑點亦就此浮現。如果說這是一部尋找陳澄波的故事亦不為過,然而不然,作者刻意以密碼為小說命名,使既有的張力更加緊綳。透過請教的過程中,戰前戰後兩個世代終於展開對話。一方是對颱灣美術發展聊若指掌的畫傢,另一方是陷入曆史迷霧中的戰後青年。在雙方的問答之間,戰後的美術史、文學史、文化認同史也慢慢敞開。

  凡是對二二八事件稍有涉獵的讀者,對於陳澄波的悲慘下場都已經非常明白。小說則是設定在戰後知識分子的貧乏曆史意識,終於透過尋找的過程纔慢慢撥開記憶的迷霧。小說另一軸綫設定在一九三○年代,颱陽美術協會成立的前後,這個學會最初命名為赤島社,因為有強烈的政治暗示纔改名,那是颱灣文學史與美術史最精彩的曆史階段。凡是對曆史稍有認識的人,可能知道一九三四年颱灣文藝聯盟在颱中正式成立時,颱陽協會的所有畫傢集體加入瞭文藝聯盟。如果查閱《颱灣文藝》的話,每一期的最後都羅列會員的名單,而颱陽協會的所有畫傢都掛名其中。甚至《颱灣文藝》的每一期封麵,都是由畫傢楊三郎所繪。那是非常精彩的年代,也是整個殖民地時期文學與藝術大放光彩的曆史階段。

  在請教過程中,阿政從林玉山與楊三郎口中獲得許多未知的曆史事實。因為陳澄波先留學日本,後來又在上海教書,這樣的分閤經驗,使得陳澄波與颱灣畫傢在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上有所歧異。小說在描寫這段過程時,相當精準地掌握瞭微妙的心理描寫,也暗示瞭陳澄波與颱灣畫傢立場的不一緻。必須迴到颱灣之後,陳澄波纔匯入瞭颱灣美術運動史的洪流裏。從「祖國」迴來,在語言上、在審美上,他都與颱灣本地的畫傢有相當大的區隔。經過短短時間的過從,陳澄波終於也與本地畫傢逐漸融洽起來。作者在尋找曆史答案的麯摺過程裏,慢慢進入陳澄波的傢庭生活與藝術奧祕。嘉義人陳澄波的作品,酷嗜以大眾生活為題材,從而也對颱灣各地的風景非常著迷。那種追求的過程,似乎在揭開一個謎底,是非常迷人的曆史建構。

  在重建颱灣美術史記憶的過程中,作者相當巧妙地把每幅畫作為故事的連結點。如果把那些畫作拿掉,便失去瞭故事的主軸。這部小說等於為我們開啓另外一種看曆史的方法,颱灣本土記憶的重建,絕對不可能隻是依賴文字史料。特彆是在建構美術史或文學史,都必須相當熟悉作品的不同風格。陳澄波上海時期的一幅作品〈我的傢庭〉,在小說中就已經埋下最初的密碼。隨著故事的逐步展開,小說主角最後終於到達嘉義,與陳澄波的後人見麵。故事寫到這裏時,開始齣現高潮。前麵所鋪陳的所有盲點與謎語,都在嘉義獲得瞭解答。

  具有左翼思想的陳澄波,在日本人統治的時期,在國民黨來颱的初期,始終掩飾著他的左派立場。而整部小說到達高潮之處,便是揭開瞭曆史答案。長期受到誤解的陳澄波,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在保護他的傢人,也在保護他的朋友。他總是在最幽微的地方,暗藏著個人價值觀念與政治信仰。他不說,其實是不能說,甚至是不可說。畢竟日本殖民者與國民黨統治者都是屬於法西斯集團,凡是涉及左翼意識形態,都很有可能犯罪而且連纍朋友傢人。因此陳澄波隻能透過畫作,從作品構圖到景物安排,都暗藏瞭他的內心祕密。

  與陳澄波兒子陳重光的見麵,不唯完全解開陳澄波畫作的謎團,也揭露瞭陳澄波生命的最後悲劇。與陳澄波後人的對話,阿政與方燕纔明白瞭畫傢的用心良苦。每幅作品都暗藏瞭他的政治信仰、意識形態與對待世界的態度。嘉義之行,是非常關鍵的啓濛。他們終於明白瞭跨越世代的颱灣畫傢之睏難處境。陳澄波密碼,其實也是整個颱灣曆史的密碼。陳澄波的作品,其實不是隻給那時代的觀者欣賞,而是給無數後代颱灣人的無窮召喚。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嘉義地區齣現瞭非常劇烈的武裝抵抗。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陳澄波,偕同嘉義的議員潘木枝、柯麟、盧鈵欽等人,去水上機場說服軍隊採取和平的手段。他們被稱為和平使者,結果被國民黨軍隊逮捕。四位男性被軍隊押解,在嘉義市區遊街示眾。陳重光說,他們姐弟在街頭緊追著軍事卡車。當時許多圍觀的市民,在嘉義車站廣場高喊「議員無罪」。他們姐弟到達車站時,槍聲已經響起,親眼看見被五花大綁的父親倒在血泊中。父親倒下時,那天是三月二十五日,中華民國美術節。

  藝術主題曆史小說的營造特彆睏難,不僅要照顧到整個時代的流變,也要照顧到畫傢的藝術特質與思想信仰。很少有一部曆史小說可以像《陳澄波密碼》這樣,對於颱灣曆史發展過程如此精確掌握,而且也對畫傢的生命過程瞭若指掌。那種曆史質感,立體而生動。說故事的技巧,也步步為營。非得看到最後纔有可能察覺整部小說的核心精神,並終於揭開瞭畫傢陳澄波的謎底,更揭開瞭颱灣曆史在時代轉摺之際的謎底。這部作品的誕生,等於為未來的颱灣曆史小說書寫,做瞭強悍有力的預告。

陳芳明

  ˙陳芳明:一九四七年齣生於高雄。曾任教於靜宜大學、暨南大學、中興大學,後赴政治大學中文係任教,同時成立該校颱文所,目前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著有散文集《昨夜雪深幾許》、《革命與詩》;詩評集《詩和現實》、《美與殉美》;文學評論集《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學術研究《左翼颱灣》、《殖民地颱灣》;傳記《謝雪紅評傳》。主編有《五十年來颱灣女性散文.選文篇》等。

推薦序

重溫大時代漩渦中的高貴靈魂

 
  從一幀自筆記本夾頁中掉落的泛黃信箋切入,時光隧道轉嚮那個藝術傢留學日本學習美術的刻苦年代……;以偵探辦案式的手法,層層剝開那已被久久遺忘的曆史榮光;一個個幾乎已完全不被認識的人物,忽然又重新自黯黑的曆史長夜中走瞭齣來,登上故事的舞颱。其中最鮮明的一位,左手拿著畫盤,右手握著畫筆,像武士搏擊一般地麵對著眼前的畫布,凝視久久,突然衝嚮前去,揮舞幾筆,色彩就像黃昏的霞光,潑灑在天際、河麵、街道、屋宇……。這位畫傢,就是有著「颱灣美術化身」之稱的陳澄波。

  柯宗明以劇作傢的手法,打破平鋪直述的說故事方式,讓《陳澄波密碼》猶如電影場景時光錯序的跳接與閃迴,層層揭開曆史的謎團,讓這個曾經是颱灣白色恐怖時期最禁忌的題材,披上親情、友情、愛情的彩衣,成為重新溫暖人心、賺人熱淚的曆史故事。

  這些故事,有些或許並不完全真實存在,但這些故事,透過柯宗明的想像、編輯、詮釋,成瞭「陳澄波應曾經曆的事情」,活化瞭人物的真情與神態。颱灣不缺乏動人的故事,卻缺乏和曆史,特彆是與藝術史緊密連結的小說,柯宗明的《陳澄波密碼》,正為這個缺憾開啓瞭補足的契機。

  陳澄波,一個和曆史緊密連結的藝術生命,齣生的一八九五年,和罹難去世的一九四七年,都是重大的曆史轉摺節點。前者是甲午戰爭後乙未割颱的一年,後者則是戰後颱灣政權交替、爆發二二八事件的一年。以「生於前清,死於漢室」自許的陳澄波,最終竟一語成讖,殉身於他所熱愛的祖國軍隊槍下,熱血滲入他日夜歌頌描繪的南颱灣黃泥土地,名字變成一則禁忌。

  《陳澄波密碼》從一幅受託修護的陳澄波畫作展開,透過主人翁阿政、方燕這對情侶檔的訪查、探問,層層揭開曆史的禁忌與悲情。全書雖以陳澄波為主軸,卻不侷限於畫傢一人的身影。在迴盪的曆史波瀾中,我們可以重溫那一九二○、三○年代,颱灣知識分子徘徊在國族認同、人權尊嚴,與藝術追求的大時代漩渦中。文學傢的楊貴(楊逵)、藝評傢的王白淵,還有慷慨激昂的陳植棋……,時空轉摺於東京、上海、颱北、嘉義、颱南的巷弄中,時而會跳入幾個如跳樑小醜般的人物,時而也會浮現宗教般高貴、超越的偉大靈魂。為瞭活化陳澄波一九三○年代在上海的生活情境,作者特彆重新塑造瞭「劉新祿」這位也被社會長期遺忘的人物;而上海時期和潘玉良等人的交往、情誼,更讓故事濛上一層浪漫、溫馨的氛圍。

  在所有人物中,那不時齣現的愛妻張捷,顯然纔是真正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軸人物:「捷仔:距離研究所卒業的時間還有兩年,雖然未來工作沒有著落,但我一定會負起身為丈夫的責任。雖然畫圖的工作不保證可以衣食無缺,但若能以油畫作為工作,我必定會歡欣無比……」

  《陳澄波密碼》解開的不隻是藝術傢生命的謎團,更為許多作品,開啓被瞭解、認知,進而感動的密碼。除瞭作為故事引爆點的〈琳瑯山閣〉外,又如:〈二重橋〉、〈我的傢庭〉、〈西薈芳〉、〈清流〉等,均有相當有趣的詮釋與介紹。其中尤以陳澄波和陳植棋兩人均極喜愛描繪的「淡水」風景,更有相當的著墨。

  作為一位颱灣美術史長期工作者,個人以極歡欣的心情喜見《陳澄波密碼》的問世;更願意以最大的熱情,將這樣一本著作,嚮所有關懷颱灣、熱愛藝術的朋友們鄭重推薦。
 
蕭瓊瑞

  ˙蕭瓊瑞:成功大學曆史係所美術史教授,曾擔任颱南市文化局創局局長、國藝會董事、文化部國寶暨重要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兼近代美術史組召集人,並為國立颱灣美術館、颱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暨審議委員等。著有《五月與東方》、《懷鄉與認同──颱灣方誌八景圖研究》、《島民‧風俗‧畫──18世紀颱灣原住民生活圖錄》、《圖說颱灣美術史》、《颱灣美術史綱》、《戰後颱灣美術史》、《颱灣近代雕塑史》,總主編《楊英風全集》與《陳澄波全集》等。
 

圖書試讀

一九四三年九月,山水亭。

過往,颱籍藝文界朋友來到山水亭吃飯,總是帶著歡樂愉悅的心情,相較於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一帶的日本料理亭,太平町(今延平北路)的山水亭總讓颱灣人有一份當傢的尊嚴與自在的氣氛。因此,山水亭對颱籍藝文朋友來說,意義不在菜色的美味,而是在颱灣人也可以創造齣一種宛如巴黎沙龍的藝術人文空間,而這一切都是老闆王井泉為文化界朋友所打造齣來的。

然而隨著太平洋戰況的日趨緊張,山水亭的飯局氣氛也跟著緊張。這一日,在新劇《閹雞》被總督府打壓之後,幾位小說傢與畫傢聚集在山水亭,正在為是否該參加今年鞦季的府展,爭辯不休。

年紀較小,個性卻率直的呂赫若首先發難。他錶示,以本地人為主的《颱灣文學》雜誌,正與以西川滿等灣生日人為主的《文藝颱灣》交鋒,對方批評颱籍作傢隻描寫傢庭民間小事,無視於國傢正在大東亞所進行的偉大任務,西川滿提齣颱籍作傢的作品是「糞寫實主義」,是一種「膚淺的人道主義」。為此,颱籍作傢亦紛紛撰文反擊,包括楊逵在《颱灣文學》雜誌上寫瞭一篇〈糞リアリズムの擁護〉(擁護糞寫實主義)迴擊。

未滿三十歲、擔任《閹雞》主角、並從事小說創作的呂赫若此刻對著餐廳內的眾人說:「就在這漢賊不兩立的時間點、同時也在這日本禁唱颱灣人心靈歌麯〈丟丟銅仔〉的時候,為什麼我們還要配閤日本政府的洗腦工作,去參加由總督府所主導的府展,幫助殖民政府閤法、閤情、閤理的統治颱灣?難道大傢不知道印度聖雄顔智(甘地)是如何率領印度的民族運動嗎?為什麼畫傢們就沒有骨氣拒絕參展呢?」

呂赫若義憤填膺,說詞鏗鏘有力,短短幾句話就讓所有人震懾,現場因此陷入一片沉靜。此時,畫傢們無不轉頭看著陳桑,看看澄波先有何反應?

隻見陳澄波帶著略微疲憊、沙啞的聲音,一句一句慢慢地陳述他的觀點。他說,他這陣子都在南部教書、畫畫,對於北部的藝文活動較生疏,也甚少參與,他不太清楚最近颱北的文化界發生什麼事,但他在南部鄉下寫生時,感受到颱灣風景的美,體會到颱灣被西洋稱為福爾摩沙的原因,他覺得他有使命要把颱灣這片美景用畫筆記錄下來,不隻是為當代人畫,也是為後代人畫。畫圖、參展,就是畫傢的職責,如同送信是郵差的職責一樣,不因收信人的國籍是日本人,郵差就不把信送齣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