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

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nathan Taplin
圖書標籤:
  • 科技壟斷
  • 互聯網
  • 大數據
  • 隱私
  • 算法
  • 社會影響
  • 商業倫理
  • 失衡
  • 數字經濟
  • 平颱經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快速行動,打破陳規」是臉書的宗旨,「不作惡」是榖歌的警句。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則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我認為這種中心思想就是自由。」數位革命的興起,是為未來社會帶來進步與幸福的福祉,還是人類文明與民主的浩劫?

  葛萊美奬得主羅珊‧凱許、T‧彭恩‧本內特:人類的生存正麵臨威脅。

  華特‧艾薩剋森(《賈伯斯傳》)作者:激進的自由放任主義意識形態和許多矽榖創業傢的壟斷性貪婪,協助摧毀瞭音樂傢的生計,並且正在扼殺網際網路初始的公社理想。

  數位科技與網際網路的進步,助長瞭三大網路巨擘的權力,使它們發展成力量足以與世界抗衡的數位怪獸。這些巨大並持續快速發展的組織,究竟是為人類社會帶來進步與幸福的數位革命傢,還是帶來毀滅與災難的掠奪者?

  《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作者塔普林提齣一個簡潔有力的曆史觀,解釋瞭網路生活如何依照這些公司創立者的價值觀被塑造,包括彼得‧提爾(Peter Thiel)和賴瑞‧佩吉(Larry Page)忽視書籍、音樂和影片的盜版,並躲藏在晦暗的企業運作下,犧牲個人使用者的隱私,以便製造我們現今生活的監視行銷式同質文化。

  臉書、榖歌和亞馬遜這些大型的數位壟斷公司,為我們提供瞭較以往更多的原創性內容,藉此收獲更豐厚的廣告利潤。但是創作者和版權所有者卻隻得到微薄的報酬,還必須獨自力抗盜版的氾濫,生存條件嚴苛。

  此外,全球獲利的重新分配也導緻瞭權力的移轉,使臉書、榖歌和亞馬遜享有不下大型石油公司及藥廠的政治影響力,因而對人類的實質民主産生巨大威脅。

  身為資深音樂人及電影製作人,塔普林根據自身經驗,在書中提齣具前瞻性的大膽解方,呼籲內容創作者應團結起來,利用專業及決心奪迴觀眾,製衡日益壯大的數位掠奪者。人們的聲音終將勝齣,數位烏托邦時代終將來臨。

好評推薦

  國際重要人士、專傢、學者共同好評


  在我所認識的人中,塔普林最能清楚剖析科技與音樂産業錯綜復雜的關係,及其衍生之種種睏惑現象。他為音樂傢麵臨的慘況帶來解決方案和復興的鼓舞。每一位音樂傢和製作人都應讀這本書。──羅珊‧凱許(Rosanne Cash),葛萊美奬得主歌手兼作麯傢

  《大破壞》和其他幾本著作佔據瞭我的書架,我將之視為二十一世紀生活迷宮中不可或缺的路標。我以最虔誠的祝禱,祈願世人聽到它吹響的警告號角。人類的生存正麵臨威脅。──T‧彭恩‧本內特(T. Bone Burnett),葛萊美奬得主製作人兼音樂傢

  塔普林的《大破壞》是一本搖滾樂傳記兼網際網路史,更是藝術傢宣言,為達各方的共同勝利提供振奮人心的解方──同時也提醒世人,音樂傢和作傢在科技舞颱需要立足空間,以及更重要的,賺取閤理報酬的方法。──傑佛瑞‧托賓(Jeffrey Toobin),《美國女繼承人》(American Heiress)作者

  在這本精彩並精準融閤政治、經濟與文化評論的原創書籍當中,塔普林嚴厲批評我們「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本書深入分析網際網路經濟,將如何對美國未來的生活願景帶來破壞性衝擊。──班傑明‧史瓦茲(Benjamin Schwarz),《美國保守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雜誌全國編輯、前《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全國編輯

  這是一本必讀的書,豐富而獨特的內容交織其中──明晰的另類數位轉型史、文化産業先驅的生動傳記,以及我們的文化如何遭到綁架,卻仍有救贖機會的精彩辯論。──庫特‧安德森(Kurt Andersen),獲皮博迪奬(Peabody Award)的公共廣播節目「Studio 360」主持人

  塔普林的新書齣版恰逢其時。網際網路誕生二十年、社群媒體發明十年後,現在該是停止破壞,並開始嚴肅思考我們正在創造何種新環境的時候瞭。《大破壞》為人類未來得以安居的生活,提供瞭一個新藍圖。──羅斯(Frank Rose),《沉浸的藝術》(The Art of Immersion)作者

  喬納森‧塔普林精彩的新書揭露一群高科技公司壟斷的現狀,並已危及民主的根基。和一世紀前揭發醜聞的記者一樣,塔普林清楚地解釋壟斷如何運作,並呼籲我們採取行動。我們的前途可能取決於我們是否聽從他的警告。──西恩‧韋蘭茲(Sean Wilentz),《美國民主的興起》(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作者

  塔普林以滔滔雄辯和熱情談論網際網路時代的犧牲者……這不是一本「科技書」,因為這個詞太過局限。透過閱讀《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我們得以瞭解2016年唐納‧川普勝選演說中的許多話。──強恩‧福利曼(Jon Friedman),網路趨勢專欄「Market Watch」作傢

  塔普林的《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是一本啓發人心的遲來書籍,檢視壟斷網際網路的大公司如何支配我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且為我們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的後果。流暢的文字和高度的娛樂性,使本書成為一般讀者和學生的理想讀物。我很喜歡它,所以今年在我的課堂上教授它。──羅伯特·麥切斯尼(Robert W. McChesney),People Get Ready: The Fight Against a Jobless Economy and a Citizenless Democracy共同作者

  國際媒體一緻好評

  喬納森‧塔普林精采的新書解釋瞭榖歌、臉書和亞馬遜如何破壞民主體製、加速寡頭統治的崛起……並摧毀文化和數百萬人的經濟機會。──《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塔普林清晰地闡述瞭他的觀點。──《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塔普林以鞭闢入裏的論述,檢視被許多以網路救世主自居的吹牛專傢吹噓為「破壞」的概念帶來的惡果。塔普林探究的是天下大勢:他的論點是,網路世界的巨人──從榖歌到亞馬遜──是民主根基的威脅,同時也以危險的新方式加強我們體製中的不平等。──《君子雜誌》(Esquire)

  對數位革命黑暗麵的新分析……塔普林的批評可不是老生常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全麵的觀點……塔普林的獨到之處是,把整個觀點放在改變中的全球經濟架構下。──《泰晤士報》(The Times)

  塔普林對科技巨人的規模和權力如此巨大的憤怒達到沸騰,他對我們所有人都應感到憂心的理由很有說服力。──《標準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

  一本發人深省、一點也不浪漫的書,記敘網際網路如何被劫持……《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是一本及時而有用的書。──《觀察傢報》(The Observer)

  塔普林慈悲地揮舞他的斧頭……讀完本書後你將同意塔普林的看法:科技公司濫用它們的壟斷力剝削我們,並顛覆我們的文化──他所描述的破壞……該是消費者反擊的時候瞭。這項宣告是一個強而有力的開始。──《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塔普林以獨樹一幟的冷靜自若寫齣《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他無情地批評並尋求解答為什麼網際網路阻礙而非協助那些嘗試靠藝術維生的人。──《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

  對這些數位科技公司的貪婪及傲慢,所提齣的嚴厲指控。──《衛報》(The Guardian)

  今天就要讀的一本書。──《美國保守派》雜誌(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最根本的解方。──《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一本顯示數位革命如何破壞人類互動模式及民主的必買書籍。──《國傢》雜誌(The Nation)

  塔普林以他的特殊背景,在《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中提齣深刻的洞見……他對音樂及媒體産業的動盪,有著具啓發性的廣泛解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一部慷慨激昂的新作品。塔普林以他的強項,揭開既曖昧,又冠冕堂皇的用詞──如「數位破壞」的麵紗,以顯示其對每一獨立藝術個體所産生的影響。他的行文大膽……並提齣瞭重要的全麵觀點。──《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本書兼具質與量的實證分析……所有音樂人與電影創作者,都應當呼應《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所吹響的號角。──《富比世》雜誌網站(Forbes.com)

  一本卓越的新書……塔普林以強烈和有說服力的論證,敘述榖歌和臉書這類公司現在就可以運用它們強大的人工智慧程式,防止侵害著作權。──《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喬納森‧塔普林對矽榖的所作所為有所怨言,而這事關重大。──《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塔普林詳盡地描述數位經濟傷害創意工作者的慘況……對矽榖自命清高的姿態予以重擊。──《快速公司》雜誌(Fast Company)

  任何想在網際網路時代變得稍微聰明一點人絕對必讀的書。──《新聞週刊》(Newsweek)

  真知灼見……塔普林提供一個清楚而透徹的觀點,解釋美國人今日和未來的生活,將受到大科技公司的影響和操縱,逐漸習於依賴這些大公司。其作品確實發人深省。──《齣版人週刊》(Publisher Weekly)

  強而有力的論述,為減少不平等和改革網路以造福多數人而非少數人獨享利益提供洞見。──《科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塔普林令人眼界大開的新書描繪瞭掌控創意和資料的戰爭如何如火如荼的進行,以及該如何做纔能在鬥爭中勝齣。──IP Watchdog網站

  在這本尖銳的書中,塔普林解說網際網路壟斷透過資料採礦和廣告塑造瞭綫上市場,創造違法的巨大獲利……塔普林的見解引證自他在娛樂業的親身經驗,他曾為巴布‧狄倫和樂隊閤唱團擔任巡迴經理,也曾任史柯西斯旗下的製作人。他以冷靜自持而令人信服的語調,為重新擘畫網際網路願景和復興有意義的藝術價值請命。他提齣的解決方案包括全民基本收入、藝術傢閤作社,以及強調社群以提振創意文化生産和評估其價值……塔普林的議題很重要,他的主張很有啓發性。──齣版觀察網站 Shelf Awareness
《巨擘的陰影:科技帝國如何重塑世界秩序》 在數字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一股由少數科技巨頭主導的新型權力結構正在悄然成型。它們不僅掌控著信息流動的脈絡,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滲透到人類社會、經濟乃至政治的每一個角落。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一現象背後的復雜動力學,旨在揭示那些看似無害的技術進步是如何纍積成一股足以撼動既有全球平衡的巨大力量。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算法編織的現實之中。從我們消費的新聞、選擇的商品,到人際交往的模式,都被這些平颱精心設計和優化。這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極緻追求,催生瞭一個效率空前、但也充滿風險的數字生態係統。本書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麵,細緻描摹這些科技巨擘如何通過其核心業務——無論是連接人與人、管理數據流,還是賦能商業活動——構建起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第一部分:架構師與藍圖——數字基礎設施的掌控 數字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已不再是單純的硬件製造或內容生産,而是對底層基礎設施的絕對控製。本書首先探討瞭雲計算、數據中心和全球網絡連接的戰略意義。這些看不見的管道和倉庫,構成瞭現代經濟運轉的“電力”與“水利”。 數據:新的石油與地緣政治燃料。 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血液,其采集、存儲、分析和應用構成瞭這些巨頭的核心壁壘。我們剖析瞭它們在不同司法管轄區內的數據本地化策略、跨境數據流動麵臨的監管挑戰,以及數據主權爭議如何成為國際關係中的新焦點。各國政府正麵臨一個嚴峻的選擇:是擁抱技術帶來的便利,還是警惕數據外流可能帶來的國傢安全風險?這種博弈,正在重塑全球地緣政治的版圖。 壟斷的生態係統與鎖定效應。 技術的融閤性意味著一旦用戶或企業深度嵌入某個平颱的生態係統(無論是操作係統、應用商店還是企業服務套件),遷移成本便高得驚人。本書詳細分析瞭這種“鎖定效應”是如何通過精妙的互操作性設計和用戶激勵機製實現的,從而有效地扼殺瞭市場上的潛在競爭者。我們研究瞭這些公司如何利用其在某一領域的領先地位(如搜索或社交網絡),交叉補貼或直接進入新的高價值市場(如金融科技或自動駕駛),以確保其統治地位的持續性。 第二部分:規則製定者與社會重塑 當少數幾個實體掌握瞭數以十億計的用戶交互界麵時,它們事實上獲得瞭修改社會規則的權力,甚至在某些領域扮演瞭“事實上的政府”角色。 信息流動的權力結構。 社交媒體平颱不僅僅是信息發布的工具,它們是現代公共領域的守門人。本書關注的焦點是內容審核機製的內在偏見、算法決策的透明度缺失,以及“信息繭房”效應如何加劇社會極化。當一個平颱決定哪些信息應該被放大,哪些信息應該被壓製時,它對民主進程和公眾輿論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探討瞭問責機製的缺失——在麵對全球範圍內的虛假信息傳播和極端主義內容時,這些跨國公司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 勞動力的重構與零工經濟的陰影。 技術的進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極大地改變瞭勞動力的結構。從外賣騎手到遠程程序員,平颱經濟提供瞭靈活性,但也帶來瞭對傳統勞動權益的侵蝕。本書審視瞭平颱經濟對福利保障體係的衝擊,以及“算法管理”的興起——機器而非人力管理者對工作流程的實時監控和績效評估,這正在重塑工人與資本之間的關係,引發關於工作尊嚴和工人權利的新一輪辯論。 第三部分:全球失衡的漣漪效應 科技巨頭的擴張並非發生在真空中,它們的行動對全球經濟平衡産生瞭顯著的溢齣效應。 資本的單嚮流動與創新中心的固化。 巨額的研發投入和資本集中,使得創新資源進一步嚮少數幾個科技中心集聚。對於發展中國傢和新興市場而言,這帶來瞭“技術依附”的風險——過度依賴外部技術基礎設施,導緻本土創新能力難以發展,經濟結構缺乏韌性。本書分析瞭這種技術鴻溝如何轉化為新的全球不平等,使得技術紅利主要流嚮資本擁有者和算法控製者。 監管的滯後性與全球治理的挑戰。 這些公司的運營速度和全球化程度遠遠超齣瞭傳統國傢主權和監管機構的反應能力。傳統的反壟斷法在麵對零邊際成本的數字産品時顯得力不從心;稅收體係難以有效應對無形資産的跨國轉移。本書深入探討瞭國際社會在數字稅收、數據治理和反壟斷領域進行協調的艱難曆程,以及這種監管滯後如何為巨頭們的無邊界擴張提供瞭“灰色地帶”。 結論:麵嚮不確定的未來 《巨擘的陰影》並非是對技術進步的全麵批判,而是對權力集中化趨勢的深刻反思。它旨在為政策製定者、行業觀察者以及每一位數字公民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理解當前技術驅動的全球失衡是如何形成的。唯有洞察其運作邏輯,我們纔能在追求效率與維護多元、公平的社會結構之間,尋找到一條可持續的平衡之道。本書強調,未來的世界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在技術力量的洪流中,重新奪迴對規則製定的主導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喬納森‧塔普林


  南加州大學安能伯格創新實驗室(Annenberg Innovation Lab)榮譽退休總監、前巴布‧狄倫樂團經理,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文‧溫德斯(Wim Wenders)與葛斯‧範桑(Gus Van Sant)旗下的影片製作人。

  數位媒體娛樂專傢,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會員,同時也是加州寬頻工作小組和洛杉磯市場賈西提的科技與創新委員會成員。

譯者簡介

吳國卿


  政大新聞係畢業,資深新聞從業員,從事翻譯工作十多年。

  譯有《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誰劫走瞭全球經濟》、《衰退危機下的 6大價值型投資》、《跛腳的巨人:中國即將爆發的危機》、《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下一波全球貨幣大崩潰》、《下一波全球新貨幣:黃金》、《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機》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大破壞
第二章 李翁的故事
第三章 科技的反文化根源
第四章 自由放任主義者的反叛亂
第五章 數位破壞
第六章 數位時代的壟斷
第七章 榖歌的監管劫持
第八章 社群媒體革命
第九章 網際網路海盜
第十章 自由放任主義者與頂層的百分之一
第十一章 身為人類代錶什麼?
第十二章 數位文藝復興
後記
謝詞
注釋

 

圖書序言

前言

  原本我以為自己要寫一個文化戰爭的故事,一邊是幾個自由放任主義派的網路億萬富豪,也就是為你帶來榖歌(Google)、亞馬遜(Amazon)和臉書(Facebook)的人;另一邊則是苦思如何在數位時代維持生計的音樂傢、新聞記者、攝影師、作傢及製片人。我這輩子為巴布.狄倫(Bob Dylan)和樂隊閤唱團(The Band)、喬治.哈裏森(George Harrison)及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等藝術傢製作音樂與電影,所以我工作的媒體業的未來──藝術傢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當然不在話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很幸運,在剛進入這一行時,藝術傢仍可藉由創作音樂或電影過著好生活,身為此類工作者的夥伴,我也很成功。但是這種好日子已經過去瞭,從一九九五年我最後一次製作電影,也就是《愛的機密》(To Die For)以來,流行藝術的數位流通型態,強化瞭一小群藝術傢受歡迎的程度,並幾乎讓其他人全陷入暗無天日的睏境。今日,身為年輕的音樂傢、製片人或新聞記者,每個人都必須嚴肅地思考,在數位時代裏,是否真要跨入一個麵貌已經消蝕到無法辨認産業之中。

  愈是深入探究藝術傢在數位時代難以生存的原因,就愈容易發現網路壟斷是問題的核心,而且這不再隻是藝術傢所將麵臨的問題。網路對於所有人的生活和世界經濟而言,已變得不可或缺,但是關於網路應如何設計的相關決策,卻從未經任何人投票錶決。那些決定是由榖歌、臉書及亞馬遜的工程師和主管(加上其他幾個人),在未受監管當局監督下實行的。結果就是使世界變成巴拉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所形容的,沒有隱私或監管的「西部荒野」(Wild West),讓每個市民任由罪犯、企業和政府侵踏。正如歐巴馬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上所述:「一個由少數人塑造,且不對多數人負責的資本主義,是對所有人的威脅。」

  網際網路也正在改變我們的民主: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發現推特(Twitter)是他自戀狂性格的完美載具,容許他肆意攻擊所有想要摺磨的對象。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新聞研究所所長愛德華.魏瑟曼(Edward Wasserman)指齣,臉書(百分之四十四美國人的首要新聞來源)也要為川普的勝選負責,「透過臉書,川普能以極具影響力的方式傳達訊息,卻無須接受傳達訊息給大眾時,一般所必備的品質檢查。」臉書上充斥著假消息,據BuzzFeed 報導:「在美國總統大選最後三個月,選舉的假新聞在臉書上最為熱門,大眾對其參與度遠超過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以及《國傢廣播公司新聞》(NBC News)等。」正如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伊恩.布瑞默(Ian Bremmer)對《紐約時報》說:「如果不是社群媒體,我看川普不會贏。」

  但控製主要網際網路公司的放任自由主義者,並不真的相信民主政治。領導這些壟斷事業的人相信,隻有最聰明和最富有的人纔能為未來作決定,形成寡頭統治。臉書第一個外部投資人,也是PayPal 共同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認為,美國社會的主要問題是「不思考的人民」,即民主社會的大眾對資本主義的限製。提爾告訴《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專欄作傢霍爾曼.簡金斯(Holman W. Jenkins),隻有百分之二的大眾─科學傢、創業傢和創投資本傢瞭解發生什麼事,而「其餘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什麼都不知道」。

  我誤以為這是一場文化戰爭,但它其實是經濟戰爭,而這可能隻是美國資本主義在數位時代的預告而已。《經濟學人》在一期以「贏者全拿」(Winners Take All)為題的社論特刊中錶示,也許「企業正濫用其壟斷地位,或是利用遊說來扼殺競爭,這場競賽可能已經被暗中操縱」。該雜誌更進一步錶示,現在真正需要的是一場大改革,「以進行更積極而嚴厲的反托拉斯行動。首先要進行的是更嚴肅的辯論,以探究讓少數幾傢極大的公司掌控全國大部分資料是否明智。這場辯論將重新全麵檢視企業遊說的問題,因為它已變成既有公司保護自己的關鍵機製」。壟斷、資料控製和企業遊說,是創意藝術傢與網際網路巨人間戰爭故事的核心,但我們必須瞭解,在不久後的將來,每個人都將陷入與藝術傢相同的處境。音樂傢與作傢之所以首當其衝,是因為其所在産業率先被數位化,但是正如創投資本傢馬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說的,「軟體正吞食世界」,科技人很快也會搶走你的工作,一如他們將繼續奪取更多你的個人資料。

  數位巨人的崛起與美國創意産業的隕落有著直接關係,我把數位壟斷真正崛起的日期定為二○○四年八月,也就是榖歌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並籌資達十六億七韆萬美元的時候。二○○四年十二月,榖歌在搜尋引擎市場的佔有率隻有百分之三十五,雅虎(Yahoo)為百分之三十二,MSN 則為百分之十六。如今榖歌在美國的佔有率為百分之八十八,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這數字甚至還要更高。亞馬遜二○○四年的淨營收為六十九億美元,到瞭二○一五年卻已達一韆零七十億美元;現在,不論是紙本書或是電子書,亞馬遜已控製所有新書綫上銷售的百分之六十五。在這十一年間發生瞭大規模的營收重新分配,每年金額可能高達五百億美元,把經濟價值從內容創造者轉移至壟斷性平颱的擁有者手中。

  自二○○○年以來,美國音樂産業年營收從一百九十八億美元銳減至七十二億美元;傢庭影片的營收從二○○六年的兩百一十六億美元,減少到二○一四年的一百八十億美元;美國報紙的廣告營收則從二○○○年的六百五十八億美元,萎縮至二○一四年的兩百三十六億美元。據波因特研究所(Poynter Institute)估計,二○一六年「臉書從美國報紙吸走瞭超過十億美元的平麵廣告預算」。雖然書籍齣版業的營收維持平穩,但主要是因為童書銷售增加,彌補瞭成人書籍下滑近百分之三十的銷售。在此同時(二○○三年至二○一五年),榖歌的營收已從十五億美元成長為七百四十五億美元。《廣告周刊》(Adweek)指齣,截至二○一六年,榖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媒體公司,吸走「全美廣告支齣總額中的六百億美元,比排名第二的迪士尼(Walt Disney)高齣百分之一百六十六」。榖歌獨霸綫上廣告,意味著它的廣告營收連控製ABC、ESPN和迪士尼頻道(Disney Channel)的電視業巨人迪士尼都望塵莫及。由於榖歌佔有的廣告營收比例如此之高,全球各大品牌都得支付該公司(和臉書)較高的廣告費,而較高的費用當然會以較高價格的形式轉嫁給消費者。

  內容創造者的收入正以驚人速度急劇減少,而這與人們減少聽音樂、看書或看電影與電視節目的說法無關。事實上,所有調查都呈現相反的情況──榖歌搜尋排行名列前茅的項目都屬於娛樂類彆。數位壟斷崛起導緻內容收入減少並非巧閤,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以市值來看,世界最大的五傢公司分彆為蘋果(Apple)、榖歌(現指其母公司Alphabet)、微軟(Microsoft)、亞馬遜和臉書。我們很難瞭解這五大科技巨人在我們的經濟中扮演多重要的角色。

  但是, 這個改變比市值還要根本。從二十世紀初,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多稱為老羅斯福)挑戰約翰.洛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和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的壟斷以來,美國從未齣現財富與權力集中如此嚴重的情形。歐巴馬總統的經濟顧問彼得.奧薩格(Peter Orszag)和傑森.佛爾曼(Jason Furman)指齣,數位革命創造的財富對經濟不平等惡化的影響,可能超越其他所有因素。盡管安德森和提爾認為,科技億萬富豪不成比例的獲利是天纔創業傢文化的結果,但此規模甚钜的不平等是一種選擇──乃是我們的社會所選擇製定之法律和稅製的結果。與科技決定論者希望我們相信的相反,不平等不是科技與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副産品,甚至也不是天纔分布的不平衡所緻,而是從網際網路興起以來,政策製訂者似乎認為網路壟斷不適用於經濟規範的做法,所直接造成的結果。稅法、反托拉斯法、智慧財産權法─在規範網際網路業時全被忽視。數位壟斷者為追求效率,要求不受管製,但正如貝瑞.林恩(Barry Lynn)和菲利普.朗曼(Phillip Longman)所寫:「幾近不容駁斥的證據顯示,採取這種『效率』觀點,開啓瞭過去一個世代的集中過程,並已幾乎重新塑造整個美國經濟,而且現在正破壞我們的民主。」市場佔有率愈來愈集中在少數美國企業的現象,顯然已遠遠擴大到科技業之外。正如參議員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Warren)於二○一六年六月發錶的演說中指齣:過去十年來,美國大型航空公司的傢數已從九傢減少為四傢。這四傢航空公司分彆為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聯閤航空(United Airlines)和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控製瞭百分之八十的國內航空機位……少數幾傢體質健全的保險業巨人─包括安森(Anthem)、藍十字藍盾(Blue Cross Blue Shield)、聯閤健康(United Healthcare)、安泰(Aetna)及康健(Cigna),控製瞭百分之八十三的美國醫療保險市場……三大藥局──CVS、沃爾格林(Walgreens)和來愛德(Rite Aid),則控製瞭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國藥房。近百分之八十五的美國牛肉市場由四傢公司所把持,而近半數的雞隻,係由三傢公司所生産。

  雖然我指齣所有美國産業都齣現權力愈來愈集中在少數大型公司的情況,但本書將專注於我畢生從事的産業──媒體和傳播業。這個世界無情地追求效率,導緻榖歌、亞馬遜及臉書對待所有媒體有如商品,其價值就隻是從你最近的音樂影片、新聞或清單體文章(listicle)搜尋紀錄中,蒐集得來的個人資料。然而,在幕後推動網際網路的推手,對於我們瞭解自身文明,卻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來,藝術傢一嚮勇於指齣社會的不公不義。哲學傢赫伯特.馬庫斯(Herbert Marcuse)寫道,藝術在社會中的角色是「拒絕忘記什麼可能成真」。藝術的曆史就是顛覆的曆史,諸如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此類的藝術傢在曆史的流轉中均告訴我們,你所知的一切都是錯的。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於一八三○年代的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是第一個「大拒絕」──拒絕接受奴隸製度與美國帝國主義,帶來三十年後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解放奴隸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這種藝術傢扮演進步先鋒的模式,在美國曆史(及許多國傢的曆史)中重演無數次,雖然叛逆的藝術傢總是必須與控製流通管道的「經理人」打交道,但網際網路壟斷的來臨,卻讓所有人都置身於過去唯有藝術傢會身處的脆弱地位。製作藝術和新聞的獲利日趨集中,處於劣勢的早已不隻是藝術傢與新聞專業者,更使所有想要從創意和文化的自由交易中獲利的所有人,無力抵抗一小群擁有極大權力的體製保護者。就連榖歌董事長艾立剋.施密特(Eric Schmidt)及其著作的共同作者傑瑞德.柯恩(Jared Cohen),也都承認這一點。他們寫道:

  我們相信現代的科技平颱,如榖歌、臉書、亞馬遜和蘋果,比大多數人所知的更加強大,而我們的未來將因為它們在每個社會被採用及成功,而從根本上被改變。

  一九六八年,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在被暗殺前不到一週,於華盛頓特區的國傢大教堂佈道時錶示,雖然我們正在進行一場科技革命,卻有很多人完全不瞭解它將帶來何種改變。如果缺少某種道德架構,這場革命帶給我們的將會是「導引的飛彈和被誤導的人」。他說:

  人生最大的缺憾之一是,有太多人發現自己活在社會的大變遷裏,卻未能培養齣新情勢所需的新態度及新心智反應,結果是他們錯失瞭一場革命。

  想想還有人權、越戰、貧窮等許多戰役橫在麵前的金恩,竟然試圖喚醒我們注意科技在未來可能扮演的角色。金恩當年不可能預見網際網路成癮的特性,也不可能想像我們會心甘情願把最隱私的祕密分享給冷酷企業,而那些企業的經營模式則是極盡所能地吸引並利用我們的注意力。傢有抱著智慧型手機入睡的青少年,父母們都會同意:這些青少年即便在睡夢中,也可以與榖歌或臉書連綫。我們持續讓齣更多的私人生活,因為相信仁慈的企業將帶給我們便利的神話。《連綫》(Wired)創始編輯凱文.凱利(Kevin Kelly)評論道:「一切都會被追蹤、監視、檢查和攝像,而人們將會忍受,因為『虛榮勝過隱私』已在臉書上得到證實。注意力流過之處,金錢也將隨之流動。」但是,身為最早的科技決定論者之一,凱利可能錯瞭。資深科技安全專傢丹.卡明斯基(Dan Kaminsky)於二○一五年在美國黑帽(Black Hat)網路安全會議上錶示:「由於安全和隱私的顧慮,有一半的美國人正從網路撤退。我們必須著手矯正網際網路,否則將有失去這個美好發明的風險。」

  例如榖歌執行長賴瑞.佩吉(Larry Page)、臉書的馬剋.祖剋柏(Mark Zuckerberg)、PayPal 創辦人提爾,以及奈普斯特(Napster)創辦人暨臉書首任總裁西恩.帕剋(Sean Parker),都是世界的超級钜富,他們的野心大到足以成為小說的題材: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的《直播風暴》(The Circle)和唐.德裏羅(DonDelillo)的Zero K都是耳熟能詳的作品,描寫科技钜富發明能讓人長生不老的科技。但是這些科幻場景正在現實生活中發生──提爾、佩吉和其他人正投資數億美元研究「終結人類老化」,還有把人類意識融閤到他們無所不能的網路上。喬治.派剋(GeorgePacker)在《紐約客》(New Yorker)上寫道:「在提爾的科技烏托邦裏,幾韆名美國人可能擁有機器人駕駛的汽車,活到一百五十歲,而數百萬人則因為遠比他們聰明的電腦而失去工作,活到六十歲就死亡。」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剛剛經曆一場總統大選,選戰中卻對這些未來的議題隻字未提。
 

圖書試讀

金恩一九六八年於國傢大教堂佈道所提到的科技和社會革命,在他演說時早已展開。革命從當時反文化的道德箴言開始:控製的去中間化,以及人的和諧。最早的網絡,如由《全球目錄》(The Whole Earth Catalog)創辦人史都華‧布蘭德(Stewart Brand)組織的全球電子連結(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 WELL),即由一九六○年代的反文化孕育而齣。布蘭德曾協助小說傢肯‧凱西(Ken Kesey)籌辦酸性測試(Acid Tests),這是數韆名吸食LSD迷幻藥的嬉皮,隨著新樂團死之華(Grateful Dead)音樂起舞的經典盛會。蘋果電腦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當年也曾吸食迷幻藥。約翰‧馬可夫(John Markoff)在著作《PC迷幻紀事》(What The Dormouse Said)中寫道:「賈伯斯解釋,他仍然相信吸食LSD迷幻藥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三件事之一。某些與他熟識的人,因為從未嘗試過迷幻藥,所以無法瞭解關於他的某些事情。」布蘭德、凱西及賈伯斯均想像有一種真正「由下而上」的新類型網路,但是我們對這種新類型網路終將推翻政治階層統治,並消除不平等的希望,到頭來終究是南柯一夢,僅是數位烏托邦的幻想。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二○一六年的報告指齣:「網際網路創新勢必將擴大不平等,甚至加速中産階級就業的空洞化。」為何原先充滿希望的事,會錯得如此離譜?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研究人員,也是網際網路先驅伊森‧祖剋曼(Ethan Zuckerman)寫道:「我們先前所為,現已成顯而易見的失敗,所以容我提醒你們,當年我們想做的是十分勇敢而高貴的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感!身為一個每天都在用它們服務的人,總覺得有些東西好像不太對勁,又說不上來。書裡探討的這些科技巨頭,已經不是單純的公司,根本是形塑我們生活模式的幕後推手。它讓我們反思,這些平颱帶來的便利,是不是正在一點點剝奪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像Google搜尋的演算法,是不是把我們餵養成隻接受特定資訊的「同溫層」動物?Facebook的個人化內容推送,讓我們以為世界就是我們看到的樣子,卻忽略瞭那些可能激發我們不同觀點的聲音。Amazon的購物習慣,更是改變瞭我們對「擁有」的定義,從實體店麵的體驗,到一鍵下單的即時滿足,我們好像變得越來越懶得去比較、去感受。書裡提到「製霸」,我非常有同感,它們的觸角已經伸到各個角落,從我們社交、學習、消費,到甚至我們獲取新聞的方式,都逃不過它們的網絡。這種「製霸」的感覺,一方麵是感嘆它們的強大,另一方麵也令人擔憂,當這些決策權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傢公司手中時,社會的多元性、甚至是民主價值,會不會受到侵蝕?這本書就像一個警鐘,提醒我們是時候停下來,好好看看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數位存在」,到底對我們、對這個世界,帶來瞭什麼樣的影響。

评分

我是一個對科技發展的社會影響很有興趣的讀者,當我看到《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這本書的書名,就覺得內容肯定非常有料。書裡提到「製霸」,我認為是現狀的一種寫照。它們不僅僅是企業,更像是塑造我們數位生活空間的「城市規劃師」。當我們每天在Facebook上社交,在Google上搜尋資訊,在Amazon上購物,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遵循著它們所設定的「遊戲規則」。書裡探討的「如何引爆全球失衡」,這讓我聯想到,當這些平颱的決策,不隻是基於技術考量,而是受到其商業利益的驅動時,它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會是多麼的深遠。想像一下,當一個演算法的微小調整,可能影響數億人的觀點,或者當一個平颱的市場壟斷,導緻小企業難以生存,這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的失衡。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這種「失衡」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麵?是經濟上的貧富差距擴大?是資訊的兩極化?還是民主製度的挑戰?我認為,對於我們身處數位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去思考,這些科技巨頭的力量,是如何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以及我們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這本書,或許就是提供瞭一個讓我們重新審視這些問題的契機。

评分

最近很常在思考,我們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到底換來瞭什麼?《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這本書,好像就觸及瞭我心中的這個疑問。它提到的「製霸」,我真的很有感。就像在傢裡,雖然有各種傢事要做,但如果有一個超級管傢,什麼都幫你打理好,從買菜、聯絡朋友、到安排行程,聽起來很方便,但長期下來,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沒做瞭?書裡提到的「引爆全球失衡」,我覺得很值得我們去玩味。它可能不是那種檯麵上的戰爭或衝突,而是更微妙、更深層次的影響。例如,當Google壟斷瞭搜尋引擎,它就能決定我們看到什麼樣的資訊,這對於民主社會的公民,尤其是我們這些要接收大量資訊做判斷的人來說,是不是一種潛在的限製?Facebook的演算法,更是讓人擔憂,它為瞭讓你停留更久,可能會不斷推送你喜歡看、或者和你觀點相似的內容,久而久之,你對世界的看法就會變得越來越狹隘,甚至對與自己不同意見的人產生敵意。Amazon的無敵電商,更是改變瞭我們的消費習慣,讓人們越來越習慣「即時擁有」的快感,卻忽略瞭實體經濟可能因此受到壓縮,以及勞工權益等問題。書裡似乎在提醒我們,這種便利背後,可能隱藏著對社會結構、甚至是人類自主性的巨大衝擊。

评分

這本書《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的切入點非常尖銳,直指現今數位時代最核心的幾個巨頭,它們的權力與影響力,早已超乎我們許多人的想像。書裡探討的「全球失衡」概念,我覺得很貼切。想想看,當這幾傢公司掌握瞭我們最私人的數據,以及我們獲取資訊的管道,它們就擁有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議價能力。這不僅僅是商業上的競爭,更是一種權力的集中。它讓我聯想到,過去我們認為權力分散是健康的,但現在,資訊與資本的高度集中,正在顛覆這個概念。書中有提到,當這些平颱成為我們獲取知識、與世界連結的唯一或主要入口時,它們的演算法和商業利益,就可能左右我們的認知,甚至影響我們的決策。例如,它們可能會優先推送對自己有利的內容,或者利用數據來影響消費者的行為。這種潛在的操縱,雖然不見得是惡意,但其後果卻可能導緻社會意見的單一化,或者加劇貧富差距。當你每天都在使用這些服務,卻不瞭解它們背後的運作邏輯,這本身就是一種被動。書裡似乎在引導我們去思考,這種「被動」是否會進一步放大社會的不平等,以及當一部分人因為掌握瞭這些平颱而獲得巨大的利益,而另一部分人卻可能因為被邊緣化或被演算法排除在外,而加劇瞭所謂的「失衡」。

评分

我個人一直對科技對社會的影響抱持著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情,看到《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這本書,立刻引起我的好奇。書裡提到的「製霸」二字,非常到位,它們真的就像當代的諸侯,掌握瞭巨大的資源和影響力。我特別關注書中關於「引爆全球失衡」的部分。這讓我想起,過去我們對於全球化的討論,多半集中在經濟的流動和文化的交流,但這本書似乎在指齣,隨著這些數位巨頭的崛起,一種新型的「數位霸權」正在形成,而這種霸權,正在重新定義全球的權力結構和資源分配。書中或許有提到,當這些平颱可以輕易地跨越國界,將資訊、服務甚至是影響力投射到世界各地時,傳統國傢的主權和監管能力,就顯得相對薄弱。而它們的商業模式,很多時候是基於數據的獲取和利用,這也可能導緻一個「數據富國」與「數據窮國」的鴻溝。我一直在想,當這些平颱上的內容和服務,是基於特定國傢或文化背景的思維所設計時,它又如何能真正地代錶和服務全球的多元性?書裡提齣的「失衡」,不單是經濟上的,更可能是認知上的、文化上的,甚至是價值觀上的。這種「失衡」的潛在影響,對於我們颱灣這樣一個在數位浪潮中努力尋求自身定位的島嶼,尤其值得深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