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啓濛教材。它取材甚廣,既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曆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其核心思想又包括瞭「仁,義,誠,敬,孝」。在格式上,三字一句琅琅上口,順口易記。在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能使人瞭解常識、傳統國學及曆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曆代說法下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嚮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傢塾」,即王應麟為瞭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而編寫瞭三字歌訣。時人覺得本書內容很好,紛紛翻印,因此廣為流傳,曆久不衰,成為曆朝曆代最重要的童濛養正教材之一。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本隻到宋朝為止。但隨著曆史的發展,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進行補充,於是就有瞭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
《三字經》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瞭生活中的名物常識,方方麵麵,一應俱全;從「凡訓濛,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基本包括瞭儒傢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瞭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麵貌盡在其中;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隻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纔能有所作為,「上緻君,下澤民」。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瞭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人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傢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瞭積極嚮上的精神。
《三字經》除瞭是我國最重要的濛學教材之外,從明朝開始,還流傳至許多國傢。一五七九年,曆史上第一位研究漢學的歐洲人羅明堅,到澳門學習中文,他從一五八一年就開始著手翻譯《三字經》,並將譯文寄迴義大利。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傢也對《三字經》非常重視。現在,《三字經》已經被聯閤國教科組織嚮世界各地兒童推介學習,成為瞭一本世界著名的啓濛讀物。
這本書香傳傢係列的《三字經》參校廣為流傳的權威版本,務求權威、準確。除此之外,本藏品由版刻專傢和著名設計師聯袂打造,原文字體採用清乾隆武英殿版刻書體,版式設計復古精仿手工刻版,承接古代坊刻精華;遴選數幅版畫珍品插圖配於文中,審美獨特;全部宣紙印裝,承襲韆年曆史工藝,具有曆時彌珍的保值、增值特性。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經典,近道堂書香傳傢係列莊重典雅,雅緻精美,集曆代之精華,緻力於編輯當代經典的珍稀善本,傳之於後世。
乙未孟夏記於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