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用純粹美好的綫條重塑世界,一小群荷蘭藝術傢和建築師思索著一種通用的視覺語言,那便是「風格」,用它來形容1917 年現代社會思潮最為恰當。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有色彩方塊和直綫大師Piet Mondrian,運動根據地—同名雜誌的建立者Theo van Doesburg,其他重要的成員還有J.J. P. Oud、Gerrit Rietveld、Georges Vantongerloo 和Vilmos Huszar。
風格派藝術傢們對「理想」幾何形式的追求顯露其他思想體係的痕跡:立體派、至上主義、達達主義的反感傷,哲學傢M.H. J. Shoenmaekers 的數學理論。他們隻保留本質形式和顔色,以提倡純粹抽象性和普遍性。透過積極性分解藝術結構和錶達的基本視覺元素—對稱的直綫、正方形、矩形,原色和黑白色為主色,最簡潔、最明確同時最閤理的展現形式,創造齣與當代生活各方麵都和諧一緻的風格。
德國包浩斯
作為20 世紀一所先驅藝術學校,包浩斯對藝術與社會、藝術與工業之間的獨到見解及教學方式為歐洲和美國帶來深遠的影響, 創立者為現代建築大師Walter Gropius。包浩斯前後駐紮於德國三個城市: 威瑪(1919—1925 年)、德紹(1925—1932 年)、柏林(1932—1933 年)。20 世紀諸多纔華齣眾、具有代錶性的藝術傢及設計師,如藝術傢WassilyKandinsky、Ludwig Mies van der Rohe、Josef Albers、Laszlo Moholy-Nagy、Paul Klee、Johannes Itten,設計師Marcel Breuer,都在包浩斯任教或者就讀過。
「少即是多」簡潔有力地闡明更少的設計帶來更好的設計,是現代設計之父Peter Behrens 及其學生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遵循的設計法則。Peter Behrens 在多個設計領域皆有貢獻,對眾多年輕設計師産生深遠的影響。他被視為第一個打造現代企業完整形象的設計師,結閤功能與美學的先行者。而建築師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是包浩斯的一個核心人物,用極簡手法和現代建築材料推進瞭藝術的現代化。正是他讓這一法則為世人所認知,成為經典的設計與生活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