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至四章展現日本政治的中心如何從幕府政權的問題(內憂)轉嚮對外政策的問題(外患),而後依序討論「改革的大名」(第五章)、「不滿的武士」(第六章)、「攘夷運動」(第七章)、「攘夷的失敗」(第八章)以及「恐怖主義的失敗」(第九章),在諸多嘗試後,日本最終選擇瞭「維新運動」(第十章)。其後的四章探討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在結論部分,比斯利總結道,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民族主義運動」。他認為,貫穿幕府末期到明治初年諸多政治事件始終的「紅綫」,是從對外來威脅的意識走嚮國傢認同的意識,並以要求國傢統一和獨立的方式錶現齣來。伴隨這一進程的,是經濟快速發展而産生的大量齣自中下級武士的「有纔之人」(man of talent)進入日本的統治階級。而正是這些「有纔之人」選擇瞭「明治維新」,主持瞭明治初年的改革。所有這一切等於一場革命嗎?比斯利明言他不願意使用革命一詞來描述明治維新的性質,因為在明治維新運動中,武士扮演瞭統治的角色,而在運動結束之後建立的明治政權中,他們仍然占據統治地位。在明治社會中,「封建主義」和「資産階級」元素,在為國傢富強而奮鬥的旗號下共生共存。有鑒於此,比斯利反對把明治維新定性為「資産階級」、「農民」、「絕對主義」或「右翼分子」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