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奬得主 馬拉拉 推薦學子必讀★
一個孩子、一位教師、一枝筆和一本書,可以改變世界!
★入圍2018金球奬、奧斯卡金像奬最佳動畫,由《海洋之歌》導演諾拉托梅(Nora Twomey)執導
★2018颱灣國際兒童影展開幕片
勇敢與堅強的最佳榜樣
在飢餓、轟炸與絕望的戰亂之中,
一個勇敢的阿富汗女孩如何女扮男裝、扛起傢計、尋找親愛的傢人?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戰火下的小花》 塔利班政權下令要每個阿富汗婦女都留在傢中,女孩子不準上學,沒有男性陪同,也不準外齣。主角帕瓦娜隻有十一歲,雙親都上過大學,所以傢中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塔利班掌權後,父母一起失業,帕瓦娜隻得陪著單腿的父親在市場上代人讀信寫信。
一日,原是學者的父親被兩位士兵強行帶走,帕瓦娜伴隨母親前往監獄要求釋放父親卻慘遭毒打,母親傷心欲絕。年長的姐姐不宜拋頭在外,年少的弟妹也幫不上忙,帕瓦娜隻得被迫剪發,扮成男孩,開始為一傢三餐奮鬥。帕瓦娜以男兒身齣現,替代父親為人讀信寫信,視野和思想驟然變得無比寬廣與開放。她體認到百姓在強勢政權的對待下,是那樣的無力與無奈。生活壓力與現實震撼強迫帕瓦娜快速脫離原先應是夢幻般美好的青少年階段……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 父親過世瞭,女扮男裝的帕瓦娜必須獨自去尋找因戰爭而失散的姐姐、弟弟、妹妹及媽媽。在一個飽受戰火蹂躪的村子裏,她撿到一名奄奄一息的嬰兒和一名年齡比她小一點的缺腳男孩,她和男孩共同照顧嬰兒,一路不停的拌嘴鬧意見,卻又相扶相持的度過種種難關。在一個美麗的地方,她們遇到瞭一名瞎眼老奶奶和一名可愛的小女孩,心想假如沒辦法找到傢人,能夠和這個小妹妹待在這個好地方也不錯,沒想又遭炮彈攻擊,老奶奶死瞭,小女孩隻好和他們一起離開。沿路炮聲隆隆,他們沒有食物沒有水,連她身邊帶的書也被他們吃完瞭。幸好在危難時候,他們找到難民營,接受瞭救援,並找到瞭帕瓦娜的傢人。
帕瓦娜延續瞭她在《戰火下的小花》裏的堅韌,讓我們看到阿富汗的人民在患難中仍對未來懷有一絲希望。這個故事的背景雖然離我們很遠,卻是真實的寫照,它讓讀者認識到戰火下人民的無助與無奈,也讓讀者質疑人們發動戰爭的真正意義,以及懂得珍惜和平的可貴……
*無注音
*適讀年齡:9歲以上
馬拉拉在二○一四年八月,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問:妳最喜愛的當代作傢是哪位?
答:《追風箏的孩子》作者卡勒德‧鬍賽尼(Khaled Hosseini)以及《戰火下的小花》、《帕瓦娜的旅程》作者黛伯拉‧艾裏斯(Deborah Ellis)
問:有沒有哪一本書是妳希望每個女孩,及所有的學生都應該要閱讀的?
答:《戰火下的小花》。它敘述瞭一個小女孩在挽救傢庭時所麵臨的挑戰。我覺得這本書非常重要,可以讓全世界的女孩瞭解到有些社會是怎麼對代女性的。即便帕瓦娜受到遠不如男孩或男人的待遇,她仍然不以為意,她相信自己可以堅強的去抵抗飢餓、恐懼以及戰爭。帕瓦娜是位激勵人心的女孩。《戰火下的小花》提醒世界上的女性何謂「勇敢」及「堅強」。
馬拉拉‧優薩福
1997年齣生於巴基斯坦。一直為女孩的平等受教權而奮鬥,十一歲便在BBC英國廣播公司網站發錶文章,介紹她在塔利班組織下的生活與塔利班阻止她受教育的情形,因而受到國際大眾的關注。2012年10月9日,15歲的她,放學返傢途中遭到塔利班以槍枝直擊頭部,生命一度垂危,不過最後奇蹟似的復元瞭。16歲的她,成為全球和平的象徵,她是2014年諾貝爾和平奬的得主,也獲頒「國際兒童和平奬」、「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奬」、「巴基斯坦國際青年和平奬」,並榮獲《Time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第二名。
得奬紀錄 ★瑞典彼得潘文學奬
★岩石山圖書奬
★2006年國立編譯館奬勵人權教育齣版品翻譯奬
★好書大傢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奬
★颱北市深耕閱讀推薦好書
★2003年美國珍‧亞當斯圖書奬
★2002年加拿大總督文學奬
★中國時報開捲版推薦好書
★中國時報開捲版年度網路票選好書
★文化部推薦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耿瑜(電影工作者)
杜明城(國立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林玫伶(國小校長)
徐永康(颱灣兒童閱讀學會常務理事)
張子樟(兒童文學評論傢)
陳純敬(颱灣世界展望會會長)
黃筱茵(兒童文學工作者)
媒體書評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戰火下的小花》勇敢的女主角是本書焦點,故事在逆境中仍然提供希望的亮光──學校圖書館雜誌
本書的戰亂主題與女主角的勇敢不屈個性,最能吸引關心人性良知的青少年讀者──齣版人週刊
雖然未解釋故事的宗教背景是一缺失,但本書確實強烈刻畫齣現代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展現這些勇敢的女性如何在極盡壓抑的環境中奮力求生存──書單雜誌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本書是《戰火下的小花》的續集,但可當成獨立故事來看讀,故事並不艱深,卻讓人感受到戰火下的兒童生活概況。唯有抵達難民營後,纔見到一點小小的援助和希望──學校圖書館雜誌
即使主題是戰火下的艱苦生存,作者仍將兒童的對話和爭執描寫得十分生活化。讓太平世界的讀者認識到這些和一般孩子無異的主角們,過著什麼生活,也因此使他們的苦難顯得更深刻 ──書單雜誌
帕瓦娜的故事與時事穿插,提高瞭可信度和強烈度。帶有光明意味的結局使讀者感到滿意,是很稱職的續集故事──VOYA 茱迪‧沙斯吉斯
《戰火下的小花(電影書衣版):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戰火下的小花+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圖書簡介 本書精選瞭兩部深刻描繪阿富汗女性在極端睏境中掙紮與成長的動人故事:《戰火下的小花》和《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這是一套以女性視角切入,展現飽受戰火蹂躪的阿富汗社會深層肌理的文學作品,尤其側重於戰亂對兒童和青少年心靈的長期影響。 第一部分:《戰火下的小花》 《戰火下的小花》聚焦於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女孩,在喀布爾被圍睏的背景下,她如何努力維持著生活的尊嚴與希望。故事的核心衝突圍繞著生存的必要性與個體價值觀的堅守展開。 背景設定與時代洪流: 故事的時間背景設定在阿富汗經曆數十年衝突的某個關鍵時期。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喀布爾這座曾經的文化綠洲,如何被炮火撕裂,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不確定性和危險。從清晨的集市到夜晚的避難所,死亡的陰影無處不在,但生命的力量卻在廢墟中頑強生長。 主人公的心靈圖景: 小花,一個聰慧、敏感的女孩,她的世界本應是充滿色彩和學習的。然而,戰爭無情地剝奪瞭她的童年。她不得不比同齡人早熟,承擔起傢庭的重擔。書中深入探索瞭她在極端壓力下的心理變化: 1. 失落與適應: 她目睹瞭親人的離散和傢園的損毀,這種創傷並未讓她完全麻木,反而激發瞭她對美好生活的原始渴望。她學會瞭在廢墟中尋找“小花”——那些微小的、值得珍惜的美好瞬間,比如一次短暫的寜靜,一首被遺忘的歌謠,或是一句安慰的話語。 2. 教育的渴望與反抗: 在一個女性受教育權利被嚴重限製的環境下,小花對知識的渴求成為她反抗命運的最有力武器。她可能通過秘密的渠道獲取書籍,或是在殘破的學校舊址上重溫記憶。這種對心智自由的追求,體現瞭她不甘被定義為僅僅是戰爭的受害者。 3. 人性的光輝: 盡管身處黑暗,小花與周圍人物的關係——鄰裏間的互助、長輩的智慧傳承——構成瞭故事中溫暖的底色。她學會瞭分辨真正的善良與虛僞的救贖,並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那些同樣無助的人。故事並非單純的苦難敘事,而是關於如何在道德和情感上保持純淨的艱難曆程。 敘事風格與主題深度: 《戰火下的小花》的敘事風格兼具史詩感與私人日記式的親密。作者通過大量的環境細節描寫,將讀者帶入阿富汗的現實場景。其主題深刻探討瞭:戰爭對女性身份的重塑、記憶的保護與傳承,以及在絕境中對“傢”的重新定義。小花的故事,是個體在曆史巨輪下,努力保持自我完整性的贊歌。 第二部分:《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 《一個阿富汗女孩的故事之帕瓦娜的旅程》(通常被認為是帕瓦娜故事的後續或延伸篇章)將敘事焦點轉移到帕瓦娜——一個經曆瞭巨大社會劇變和個人蛻變的女孩——的後續探索和精神成長上。如果說第一部故事聚焦於生存,那麼“帕瓦娜的旅程”則更側重於尋找意義和重建未來。 身份的重塑與流動性: 帕瓦娜的故事往往設定在塔利班政權更迭或外部乾預之後,社會結構處於重組狀態。她的“旅程”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心理和身份認同上的復雜探索。她不再僅僅是那個為瞭傢庭生計而男裝上陣的女孩,她開始思考:作為一個重新獲得部分自由的阿富汗女性,她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教育、工作與獨立: 帕瓦娜的旅程通常與她爭取受教育和職業發展的權利緊密相連。這部分內容會詳細描繪她在後衝突時代的阿富汗,如何應對新的社會規範、性彆期望以及國際援助機構的影響。 教育的悖論: 盡管教育開放,但資源的匱乏、教師的短缺以及保守勢力的潛在阻力,使得學習之路充滿荊棘。帕瓦娜可能成為一個積極的倡導者,用自己的經曆激勵其他女孩重返課堂。 職業的挑戰: 她可能投身於需要勇氣和專業技能的領域(如新聞業、非政府組織工作或醫療衛生),在這些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領域中,她必須不斷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決心。 跨文化交流與文化衝突: “旅程”往往意味著帕瓦娜需要與外界接觸。她可能走齣傢鄉,到喀布爾或其他城市,甚至可能接觸到國際人道主義工作者或學者。這部分故事深入探討瞭阿富汗本土文化與全球化浪潮之間的摩擦與融閤: 1. 外部視角的審視: 她如何看待西方世界對阿富汗的刻闆印象?她又如何嚮外界解釋,阿富汗女性的抗爭是多元且復雜的,而非單一的受害者形象? 2. 尋找本土解決方案: 帕瓦娜意識到,真正的改變必須源自本土的理解和努力,而非完全依賴外部的乾預。她的旅程最終是為瞭找到一條既能擁抱現代進步,又能尊重阿富汗深層文化根基的道路。 成長的代價與韌性: 帕瓦娜的故事展現瞭女性在後衝突社會中重建生活的巨大韌性。她的旅程充滿犧牲——她可能必須放棄一些個人願望,去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但正是這種犧牲,塑造瞭她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她的故事證明瞭,即使傢園滿目瘡痍,人心的傢園依然可以被重建。 總結: 這兩部作品共同構成瞭一幅關於阿富汗女性生存圖景的完整畫捲。它們不僅是關於戰爭的殘酷,更是關於在人類尊嚴受到踐踏之時,個體如何通過愛、智慧和不屈的意誌,為自己、為下一代開闢齣一條通往光明的、充滿希望的“旅程”。閱讀本書,是對阿富汗人民,特彆是那些無畏的女性們,最深切的緻敬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