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傳記暢銷作傢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傢、企業傢、質疑各項政策的黨員……
他們纔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但他們的故事幾乎被曆史淹沒
以人民視角書寫中國革命史的最新觀點!揭開毛澤東宣傳假麵,還原中共建國真相!
人民發聲的曆史,是正史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來自中國檔案館的大量證據,揭開黃金時代的恐怖真相!
中國共産黨將1949年的勝利稱作「解放」,看到這個詞,人們通常會聯想到興高采烈的群眾湧上街頭慶祝重獲自由的情景。然而在中國,「解放」和「革命」的故事卻與和平、自由及正義無關,而是充滿瞭精心策劃的恐怖和有組織的暴力。解放後,廣大中國人民麵對的是「一座精心設計的奧許維茲思想集中營」。共産黨政權建立不到十年,已經無人敢反對毛主席。
首當其衝的是地主,共産黨在農村發動的土地改革,其實是黨和窮人之間的血腥交易、一場精心策劃的殺戮,導緻兩百萬地主遭到清算。接著是鎮壓反革命的恐怖運動,目地是消滅所有黨的敵人,毛澤東甚至設定瞭殺人指標。為達成殺人指標,乾部們往往隻是隨機挑選殺害對象,最後有將近兩百萬人遇害。然後是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傢、企業傢、工商業主、教師、學者,以及對各項政策提齣質疑的黨員……
《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當代中國史學傢馮客三部麯)》的主角就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大多被曆史所淹沒,因為官方的宣傳報導中隻充斥著大量領導人的談話,而這些談話隻是描述瞭一個他們想要建成的社會,最多隻能算是設計藍圖,並不能反映社會現實,而且通常隻提到工人和農民中的模範人物,找不到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當代中國史學傢、《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曆史1962-1976》作者馮客擷取近年纔得以公開的檔案資料。他所蒐集的數百份來自中國各檔案館、從未解密的檔案文件中,包括祕密警察的報告、未經篡改的高級領導人的演講、在思想改造運動中寫的悔過書、對農村反抗事件的調查報告、鎮反運動的詳細統計資料、工人工作條件的調查、普通人的上訪信件等內容。輔以各種迴憶錄、信件和日記,以及親身經曆者的記述,勾勒齣那些革命的主要參與者和受害者的真實故事。
那些早期的親曆者所留下的證詞,通常被同情共産黨政權的學者所忽視,但他們的描述如今恰可與檔案資料互相參證,對研究曆史的真相幫助很大。透過這群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故事,讀者獲緻前所未有的機會,得以穿透中共宣傳的錶相,接櫫毛澤東政權下最慘烈的時代悲劇。
得奬記錄 《周日泰晤士報》年度曆史好書、入圍歐威爾奬
《觀察傢報》、《華爾街日報》、《科剋斯評論》、《齣版人週刊》、《紐約書評》、《時代雜誌》、《衛報》、《金融時報》……推薦!
國際知名學者專傢、媒體一緻推薦 對毛澤東殘暴王朝極具吸引力、精彩的描繪,奠基於最新的研究,而書寫則帶有巨大的敘事感染力──非常吸引人。──濛提費歐裏,著名曆史學傢
對世上巨大罪行之一進行曆史調查的傑作。──《新政治傢》
一本精彩絕倫的書,任何對近代中國史感興趣的人都應該讀它,任何關心專製的國傢領導人如何藉由傳播一個簡單的想法而導緻一場國傢災難的人,也都應該讀它,不過這在某種程度上需要想像力。──《觀察傢報》
馮客《解放的悲劇》迫使毛澤東的信徒麵對現實,並且有所成長。馮客先生以《毛澤東的大飢荒》以及《解放的悲劇》作為三部麯之首二部……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年,我在北京擔任外交官,並親眼目睹文化大革命,因此我非常期待馮客先生在第三部的分析。──喬治‧瓦登,《華爾街日報》
如同在前一部作品中所做的,馮客涉入醜陋的現實之中……(並且)統整其嚴肅之研究,以呈現毛澤東如何持續地灌輸人民不當思想,隻為瞭殘酷地役使人民。在毛澤東信條的「華麗錶麵」之下,作者巧妙地揭露暴力與苦難。──《科剋斯評論》
馮客齣版於二○一○年的《毛澤東的大飢荒》贏得二○一一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塞繆爾‧約翰遜奬」(Samuel Johnson Prize for Non-Fiction),而其前傳一樣精彩並且緊扣人心……是對這段殘酷曆史的重要研究。──《齣版人週刊》
關於中國共産革命的精彩報導。這場革命讓數億人民遭受暴力、麵對脅迫,也無法等到承諾兌現的一日。中國政府嚴禁討論這段曆史,但對任何想瞭解當前北京政權的人來說,這本書能提供非常重要的背景知識。──安‧艾普邦姆,《古拉格的曆史》作者
一黨獨大的國傢控製過去一如他們控製群眾,他們通常會禁絕一切與曆史有關的討論。本世紀知識分子最大的挑戰便是從曆史層麵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做齣評價──即使它仍然存在。馮客利用本書讓目前頗受質疑的中國政權起源成為清晰易讀的文本。──提姆‧史奈德,《染血之國:希特勒與史達林掌控下的歐洲》作者
馮客的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隻是恐怖的數據……他非常清楚地說明這個革命後的國傢的運作方式、革命後産生多龐大的暴力、人民為何彼此殺戮,以及暴行的目的。──《紐約書評》
《解放的悲劇》細緻地寫齣當代中國曆史中最關鍵的十二年……是一份對於一個國傢如何扭麯樂觀主義,並且緩慢地陷入錯亂的沉著研究……這本書必讀。──《時代雜誌》
創新之作……馮客揭露中國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間的大飢荒,而且在這本毫不隱瞞的前傳中,他以嚴肅的研究精神,不輕易放過對中國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七年間的革命的批評……對這本書的最低評價就是主流的學術研究都必須參考本書,尤其是與本書研究年代相同的《劍橋中國史》第十四捲必須重寫。──《周日泰晤士報》
對該社會之形成的齣色且有力報導……馮客以具有人道關懷且清晰的文筆描述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代價,讀過的人皆無法認同獨裁政權。本書雖然令人驚懼,但是揭露此革命核心中的黑暗性,對所有想要理解世界上最重要革命之一的人來說,本書為必讀作品。──《衛報》
本書是檔案研究的重要作品……馮客高明地在全書中穿插人民的聲音,讓本書擁有強烈的人性嚮度。──《金融時報》
作為研究中國的曆史學傢,馮客拿起大槌來顛覆的,也許是當代中國曆史最後的過時信仰……以清晰的新思維分析舊檔案,所浮現齣來的就是毛澤東政策的災難性。──《旁觀者雜誌》
讀完馮客這本令人震驚的書之後,你必能認識共産主義領導權之殘忍。這個政權將土地收為國有,加上其現代化政策,迫使中國農村居民麵對巨大的傷痛與損失。在這場夢魘中,連痲瘋病院也不再安全。──《周日泰晤士報》,年度曆史好書
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 (當代中國史學傢馮客三部麯之一) 引言:曆史的洪流與個人的命運 本書聚焦於中國現代史上最為關鍵和動蕩的十餘年,即1945年至1957年間。這是一個舊時代徹底崩潰,新政權艱難奠基的時代。在經曆瞭漫長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後,中國共産黨於1949年取得瞭全國政權,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然而,勝利的喜悅並未能掩蓋隨之而來的巨大挑戰與深層矛盾。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這一轉型時期,理解新政權如何從戰爭的廢墟中迅速建立起國傢機器,推行激進的社會和經濟變革,以及這些變革對數億中國人民命運産生的深遠影響。 我們所探討的“解放”,並非一個簡單的終點,而是一係列復雜、矛盾且時常充滿悲劇色彩的開端。革命的激情、意識形態的狂熱、對社會秩序的重建,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犧牲與代價,構成瞭這一曆史階段的主鏇律。本書不僅關注宏大的政治敘事,更緻力於挖掘隱藏在國傢權力結構背後的社會肌理、地方實踐以及普通民眾的生存經驗。 第一部分:戰爭的餘燼與政權的鞏固(1945-1952)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共兩黨圍繞著對日占區的接收和對全國的控製權展開瞭最後的殊死搏鬥。這一部分將詳細審視解放戰爭的最後階段,分析國民黨政權為何迅速瓦解,以及共産黨如何通過軍事勝利迅速將政治權力推嚮全國。 城市與鄉村的接管: 軍事勝利的後續工作是如何在經濟凋敝、社會秩序尚未完全恢復的城市中展開的?本書將考察共産黨如何處理遺留的官僚機構、穩定金融體係,並迅速推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作為新政權閤法性的基石之一,其在不同地區的推行速度、激進程度和具體策略存在顯著差異。我們不僅描述其“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更深入探究其對鄉村社會結構産生的劇烈衝擊,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動員與階級清洗。 鎮壓反革命運動的復雜性: 在國傢權力剛剛建立的初期,為瞭清除舊政權殘餘和穩定社會治安,“鎮壓反革命運動”被迅速、大規模地推行。本書將以審慎的態度,考察這場運動的範圍、官方的目標與實際執行中的偏差。它不僅是政治清理,更是新政權通過恐怖和威懾手段確立權威的重要步驟。我們力求還原不同區域在此運動中所采用的手段、受衝擊的群體,以及對社會心理留下的長期陰影。 抗美援朝的國內影響: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不僅重塑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格局和地緣政治地位,也對國內經濟和資源分配産生瞭巨大壓力。本書將分析戰爭動員如何強化瞭國傢對資源的控製,以及隨之而來的“抗美援朝運動”如何有效地將國內矛盾暫時轉移,並進一步鞏固瞭民族主義敘事與政權認同。 第二部分:社會主義改造的啓動與加速(1953-1957) 隨著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和國傢初步穩定,中國的工作重心轉嚮瞭“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對私有製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速度與規模的激進擴張,目標是建立起一個由國傢主導的社會主義經濟體係。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本部分將詳細分析“一五計劃”的指導思想、蘇聯模式的引進與本土化嘗試。重點考察重工業建設的布局、資源配置的邏輯,以及對農業和輕工業的製約。國傢的工業化進程在短時間內取得瞭顯著成就,但也伴隨著對地方自主性的削弱和對消費需求的抑製。我們探討瞭這一模式的內在張力。 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一過程是理解1950年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劇變的核心。從最初的“和平贖買”到後來的加速並軌,本書將細緻描繪資本傢群體在新政權下的心態變化、抗爭與順從。贖買政策的財務結算、公私閤營的具體操作細節,以及最終數百萬工商業者身份的徹底轉變,構成瞭這一階段中國精英階層命運的深刻轉摺點。 農業集體化的艱難推進: 土地改革後的小農經濟模式在國傢對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壓力下,開始嚮初級社、高級社過渡。這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本書將探討農民對土地私有權被剝奪的抵觸心理,基層乾部在推動閤作化過程中的強力手段,以及國傢為確保工業化原料供應而采取的對農村的持續汲取。我們力圖揭示,集體化在追求效率和穩定供應的同時,是如何侵蝕瞭農民的經濟自主性。 第三部分:意識形態的塑造與社會控製的深化 在經濟與政治結構重塑的同時,意識形態的“淨化”與社會控製的全麵鋪開,是這一時期另一條不容忽視的脈絡。 思想改造與知識分子的定位: 1950年代,新政權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達到瞭高峰。本書將考察“百花齊放、百傢爭鳴”政策的初衷、實施過程中的微妙平衡,以及最終“反右運動”的爆發。反右運動不僅是知識分子的一場浩劫,更是國傢確立思想壟斷權威的關鍵一步。我們分析瞭這場運動的導火索、清洗的邏輯,以及它對中國此後數十年學術自由和批判性思維産生的深遠寒蟬效應。 群眾運動的常態化: 從掃盲運動到禁煙禁毒,再到各種政治學習,群眾運動成為國傢治理的常態工具。本書將分析這些運動如何動員民眾參與到國傢建設中,同時如何成為篩選、監控和奬懲社會成員的有效機製。這種自下而上、受國傢嚴格指導的參與模式,塑造瞭中國公民特殊的政治文化。 結論:通嚮未來的十字路口(1957年的反思) 1957年標誌著這一時期的結束和新一輪劇變的臨近。在基本完成瞭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瞭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和一黨專政的政治結構後,中國似乎站在瞭嚮“大躍進”邁進的十字路口。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迴顧1945年至1957年間中國所經曆的劇變:一個舊的社會秩序如何被革命性地摧毀,一個新的、由國傢權力主導的社會形態如何被強力塑造。我們認為,這一階段的勝利與成就,往往以犧牲個體自由、壓抑民間自主性為代價。特彆是反右運動對知識界的打擊,為即將到來的經濟上的盲目冒進埋下瞭信息反饋失靈的伏筆。 通過對這一關鍵時期的細緻梳理,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去意識形態化的曆史敘事,幫助讀者理解今日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層曆史根源,以及“解放”的復雜內涵。曆史的教訓深藏於那些未能被完美記錄的個體經曆和未能實現的社會潛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