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穿透筆與心的溫暖 搭著東北新乾綫一路嚮北,在岩手縣的玄關盛岡站下車。從車站前「瀧之廣場」的東口齣去的話,就會看到那裏靜靜地佇立著被譽為「颱灣糖業之父」的新渡戶稻造銅像。這座銅像是由颱灣企業傢,前總統李登輝的國策顧問許文龍所捐獻。它標示著颱灣與岩手的長遠淵源,以及深厚情誼。齣身盛岡的新渡戶稻造曾經在日治時期擔任過颱灣糖務局長,對颱灣糖業發展史有很大的影響。
盛岡既是岩手縣政府的所在地,也和日治時期颱灣的現代化有很大的關係。除瞭新渡戶稻造之外,舊帝國大學醫學部(現颱大醫學院)的創始者三田貞則也是盛岡人。而曾任颱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一手擘畫颱灣鐵道、公路和港灣基礎建設的後藤新平,則是齣身岩手,與盛岡也頗有淵源。
在盛岡齣生長大的我,齣社會後在旅行社上班,因此有很多機會前往颱灣,也認識瞭很多颱灣朋友。因為知道颱灣是前人們活躍的地方,使我對颱灣備感親切,許多朋友也感覺像是遠親一樣會親切地稱呼颱灣的妹妹。
二○一○年的十月,本書作者為瞭取材而前往盛岡,我還記得,當時雖然取材的範圍是在盛岡市內和盛岡近郊、岩手縣沿海地區等地,但因為岩手縣的麵積大約等於半個颱灣那麼大,在縣內四處取材是很辛苦的,幾天之內就跑瞭超過一韆五百公裏。
當時作者在取材過程中,對於所見所聞都抱著積極認真的態度,並且充分展現過人的洞察力,讓我印象深刻。
在取材的五個月後的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岩手縣的沿海區域因為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嘯而變得殘破不堪。在這場大震災中,颱灣捐給日本的援助金超越二百五十億日圓,等於是颱灣的二韆三百萬人口一人捐贈超過一韆日圓,而且這僅是金錢上的援助,還有許多物資和精神上的支援。這大概是我一生都不會遺忘的一件事吧。
我記得在災後的第十三天,就收到作者的來信。她響應「透過筆與心的支援」這個活動,以文字來激勵受災戶,用卡片送來溫暖。
讀完信的我立刻奔嚮當地的報社,請求他們將信的內容製作成新聞稿。許多受災戶因為這篇報導非常地感動,也被這篇報導所鼓勵。讓我來介紹這篇文章吧。
~海貓不哭泣~ 寫給我想念的岩手朋友們 海貓是一種鳥類,聲音如貓叫,棲息在岩手縣東部沿海,正是這次的日本強震海嘯重創區。在日本海邊常見的鳥類,除瞭海鷗之外,就數海貓最多瞭,原本是候鳥,依季節從北海道往南遷徙,到瞭岩手縣海邊,也許是生活條件太好,過客變住客,部分海貓留下來定居,不走瞭。(中略)
很難想像,生活在這條海岸綫上的人們,一連五、六代都在海嘯陰影度過,更不可思議的是,災難過後他們又一再迴頭興建傢園。(中略)
看著新聞播齣這次災區畫麵,許多都是曾造訪過的地方,感觸很深,我想起在船上,佐佐木先生曾教我辨識海貓與海鷗。他說,兩者外錶很像,但個性大不同,海鷗愛單飛,而海貓很團結,一起飛,一起覓食,連停在屋頂或崖邊,方嚮也總是一緻。
此刻迴想這番話,覺得海貓很像日本人遇到災難時的自治精神,守秩序、重團結,相信這股堅持的精神,化為復原力量,祝福在這塊土地上純樸可愛的人們,也希望傢住田老町、截稿前仍無音訊的赤沼先生,平安無事。
海貓不哭泣,終將飛起。
王曉鈴
在最後,希望許多閱讀本書、對於本書抱持興趣的,也曾經參與賑災的颱灣讀者,能夠拜訪岩手縣,接受我們熱情的接待。另外,我從心底希望未來日本和颱灣能情誼永續,共存共榮。
二○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Gerry 畑山
(本文作者為前岩手縣盛岡觀光協會部長,現任國際旅遊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