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法句經

新譯法句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經
  • 法句經
  • 佛教
  • 經典
  • 譯本
  • 智慧
  • 人生
  • 修行
  • 哲學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法句經》是從早期佛典中輯錄齣來的佛教格言偈頌集,是一部深受廣大佛教信眾喜愛的經典。《法句經》一度是佛法入門的必讀經典,因為其中有很多偈頌是佛陀所說,有的即使不是佛陀所說,也比較直接地反映齣佛陀的思想智慧。而對於一般的讀者來說,由於早期佛教思想,比較切近人類本真的心理狀況和倫理需求,所以這部經典也能為現代人提供有益的道德啓發和人生智慧的滋養。此外,《法句經》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濃縮性、鮮明的形象性,以及迴環往復的語體化的文學特徵,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肯定能獲得極佳的閱讀體驗和審美享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學軍


  一九八二年生,安徽六安人,南京大學博士,現就職於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研究領域在中古佛教與文學、東亞漢文學等方麵。在《文學遺産》、《中華文史論叢》等學術刊物發錶有論文十餘篇。

圖書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自 序
導 讀
 
捲 上
無常品   一
教學品   一二
多聞品   二五
篤信品   三四
戒慎品   四三
惟念品   五○
慈仁品   五五
言語品   六四
雙要品   六九
放逸品   八○
心意品   八八
華香品   九三
愚闇品   一○二
明哲品   一一○
羅漢品   一一九
述韆品   一二四
惡行品   一三三
刀杖品   一四四
老耄品   一五二
愛身品   一五八
世俗品   一六三
 
捲 下
述佛品   一六九
安寜品   一七八
好喜品   一八四
忿怒品   一八九
塵垢品   一九九
奉持品   二○六
道行品   二一○
廣衍品   二二二
地獄品   二二九
象喻品   二三七
愛欲品   二四五
利養品   二五七
沙門品   二六六
梵誌品   二七八
泥洹品   二九三
生死品   三○八
道利品   三一七
吉祥品   三二九
 
附 錄
法句經序   三三七

圖書序言

導讀(節錄)

  一

  《法句經》是一部深受世界廣大佛教信眾喜愛的經典,曆史上這部經典還有很多其他的名稱,比如《法句集經》、《法句集》、《法句錄》、《曇鉢經》、《曇鉢偈》等等。「法句」一詞的梵文形式作Dhammapada,其中“dhamma”指的是法或佛的言教,“pada”的意思較多,主要有足跡、項目、詞、句、詩行等意思,因此,閤在一起,就是「佛之教諭」或「佛陀的智慧之路」(The Buddha's Path of Wisdom)的意思。這提示我們,這部經其實就是佛教徒從早期佛典中輯錄齣來的一部佛教格言偈頌集,它的完成也極可能不是一人一時之作。現在所見最早的《法句經》,是西元一世紀寫定的巴利語《法句經》,它是巴利三藏小部(Khuddaka­Nikaaya)十五捲中的第二捲。這部經在南傳佛教上座部諸國中享有很崇高的地位,一直延傳至今。與南傳相對的情形是,北傳地區,這部經典的書寫版本有一個比較復雜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一開始是用各地的方言俗語傳播,後來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又開始轉為梵語形式。

  西元一世紀左右,佛教開始進入中國,作為這個文明交流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佛經傳譯活動扮演瞭十分重要的角色。今天還能看到的《法句經》最早的漢文譯本是署名為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人的譯本。這個《法句經》漢文譯本的序言被保存在僧祐的《齣三藏記集》中(為便於讀者翻檢,本書正文後予以附錄)。從這篇序言中可以瞭解到關於《法句經》傳譯的很多信息,比如這部經的翻譯是維祇難從天竺帶到中土,由竺將炎傳譯,由支謙寫為漢文,時間差不多在西元二二四年(黃武三年)左右;又比如提到當時社會上還流傳著一部「葛氏」所傳的七百偈譯本;再比如提到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也就是說對當時的印度佛教徒來說,《法句經》是入門的重要啓濛經典;其中,最為關鍵的信息是,它交代瞭當時所能見到的《法句經》版本有三種,即九百偈、七百偈和五百偈。就目前我們所常見的《法句經》諸版本來說,維祇難等人的漢文譯本應該就是所謂的「七百偈」本(維本〈法句經序〉說有偈頌「七百五十二章」,而實際上經統計則有三十九品七百五十八頌),其中第九品(〈雙要品〉)至第三十五品(〈梵誌品〉)的順序與巴利語二十六品《法句經》剛好對應,總計有五百頌,隻不過比巴利語版本多齣七十七頌,這應該就是所謂的「五百偈」本(黃寶生通過漢文與巴利文《法句經》對勘,發現漢譯本《法句經》對巴利語本的相應部分偈頌做瞭或多或少的增補1)。〈法句經序〉說「五百偈」本最初是維祇難先帶到中土,後來竺將炎從印度來,又帶來瞭一個擴編的版本,比「五百偈」本多齣十三品,這也就是「七百偈」本的由來。這個版本的署名是「尊者法救撰」,說明尊者法救可能參與瞭增編工作。至於所謂的「九百偈」本,目前限於材料原因,對於它編撰、傳譯情況的研究還不太理想。

  在維祇難等人傳譯齣「七百偈」本後,漢地又相繼齣現幾部與《法句經》緊密相關的典籍,比如西元三世紀末和四世紀初晉沙門法炬和法立翻譯的《法句譬喻經》、西元四世紀末後秦竺佛念翻譯的《齣曜經》,以及西元十世紀宋代僧人天息災翻譯的《法集要頌經》。其中,《法句譬喻經》這部經典最值得關注。現在我們根據《齣三藏記集》的記載,可以知道它的翻譯時間大約在西晉惠帝和懷帝之間(「惠懷之間」),距離《法句經》在中土被翻譯齣來的時間最接近。此外,從體例上說,這部漢譯經典不僅把《法句經》裏的偈頌收入(約三百頌),還十分詳細地敘述瞭這些偈頌是在什麼情況下被佛陀說齣,即交代瞭所收偈頌的緣起。這大概與「譬喻經」的性質有關。「譬喻經」對應的梵語作Avadàna,它屬於梵語佛經十二分教中的一種特殊文體,大概的意思是指通過說譬喻的方式讓人知曉佛法義理之所在。我們看這種通過譬喻為偈頌設置故事背景的形式,其實很像佛陀的本生故事。總之,《法句譬喻經》的內容性質對於我們把握《法句經》相關偈頌的內涵,起到瞭十分重要的幫助作用,值得重視。《法句譬喻經》之後的《齣曜經》,與維祇難等人譯《法句經》類似,是原始的巴利語《法句經》的增編本,且附有偈頌的緣起故事。按照《齣曜經》對於「齣曜」二字的解釋,這部經「所謂齣曜者,從無常到梵誌,採眾經之要藏,演說布現,以訓將來」(〈放逸品〉),所以也是通過比喻的方式演說佛法,與《法句譬喻經》相似,因此,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法句經》的意蘊。

  二

  正如前麵提到的,在《法句經》編撰之後,這部經典曾經一度是佛法入門的必讀經典,原因大概在於,《法句經》的編撰正是在佛陀滅度之後最近的時間內。因此,其中一定有很多偈頌是佛陀生前所說,有的即便不是親口所說,也一定比較直接地反映齣佛陀的思想,而少經後人的改竄。這裏就要提到《法句經》的編撰者「尊者法救」瞭。關於法救本人的生平行跡,漢文的材料並不多,隻在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有所提及,但也是語焉不詳。根據現在學界的研究,我們已經瞭解到:法救大約生活在古代印度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時代(西元一二八—一七七);他是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中著名「四大傢」(法救、世友、妙音、覺天)之一,也是譬喻師的中心人物。除瞭《法句經》這部經典外,上麵提到的《法句譬喻經》也正是由他所編撰,此外,他還有一些解釋因明的和論述《阿毘達磨》的著作。法救在他生活的時代就已經被尊為大德,他的很多思想(比如對於「三世」的理解)在當時的影響很大,很多人傾嚮於認為法救本人的思想最貼閤佛陀或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我們看《法句經》,隨處可見一些偈語比較明顯地體現齣早期佛教基本思想,比如關於「四聖諦」(苦、集、滅、道)思想、「戒定慧」思想和「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思想等等。

  對於普通的讀者而言,《法句經》所傳達齣來的思想也很能契閤人類共同的道德準則和人生智慧—

  比如教人追求良師益友,精進努力:「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習善,行成潔芳」(〈雙要品〉);「既自解慧,又多學問;漸進普廣,油酥投水」(〈廣衍品〉);「雖誦韆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雖誦韆章,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述韆品〉)等。

  比如勸人心懷仁慈,不要暴力行兇,宣揚因果報應:「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述佛品〉);「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惡行品〉);「所謂有道,非救一物;普濟天下,無害為道」(〈奉持品〉)等。

  比如勸人持戒修德,清心寡欲:「常守慎身,以護瞋恚;除身惡行,進修德行」(〈忿怒品〉);「慧人以漸,安徐稍進;洗除心垢,如工鍊金」(〈塵垢品〉);「絕諸可欲,不婬其誌;委棄欲數,是謂梵誌」(〈梵誌品〉);「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好喜品〉);「謂心無為,內行清虛,此彼寂滅,是為仁明」(〈奉持品〉)等。

  比如教人在社會中如何行為處事:「處安不忘危,慮明福轉厚;福德之反報,不問尊以卑」(〈道利品〉);「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泥洹最快」(〈泥洹品〉);「勝則生怨,負則自鄙;去勝負心,無諍自安」(〈安寜品〉)等。

  總之,由於早期佛教思想比較切近人類本真的心理狀況和倫理需求,所以《法句經》誦讀起來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心理共鳴。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部經典在世界各地受到瞭眾多佛教徒甚至教外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喜愛。

  ----------------------------------------

  1 黃寶生《巴漢對勘法句經》,上海:中西書局,二○一五年版,第九頁。

圖書試讀

捲上

無常品
〈無常品〉者,寤1.欲昏亂,榮2.命難(ㄋㄢ)保,唯道3.是真。

【注 釋】1.寤 該字原有「醒、醒來」意思,也可指「夢」,參照上下文理解,當解釋為「夢」。先秦典籍中常「寤夢」閤用,指醒的時候有所見而成之夢。2.榮 顯榮;富貴。3.道 指佛陀的智慧、真理,也即佛經所謂的「菩提」、「涅槃」。

【語 譯】〈無常品〉這一章所要闡述的大意為:夢寐之中所産生的種種欲念容易讓人感到昏聵,富貴和壽命也不能久恃,隻有佛陀的智慧纔是永恆的真理。

【疏 解】此段文字交代瞭〈無常品〉的意義指嚮。維祇難譯《法句經》每一品之前均有一段文字交代本品的思想意旨。

睡眠解寤1.,宜歡喜思2.;聽我所說,撰記佛言。

【注 釋】1.寤 該字此處作「醒來」的意思。2.思 語氣助詞,用在句末,相當於「啊」的意思。

【語 譯】睡夢終歸須要醒來,正應該感到歡喜啊。請你們聽我所說,因為這些都是根據佛陀的言論而記錄編撰的。

【疏 解】這段文字錶明《法句經》的主要內容是從佛經中輯錄齣來的偈頌,是佛陀言論的萃集。

所行非常1.,謂2.興衰法;夫3.生輙死,此4.滅5.為樂。譬如陶傢6.,埏埴7.作器,一切要壞8.,人命亦然。

【注 釋】1.非常 無常。指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在變異滅壞的過程中遷流不息。2.謂 言也,用於解釋,意思作「意思指」、「說的是」。3.夫 句首發議詞,無實義。4.此 相當於前麵的「謂」字,作「這就是」的意思。5.滅 佛教「四諦」(苦、集、滅、道)之一,意指滅度、涅槃。6.陶傢 製作陶器的人傢。7.埏埴 埏,攪和。埴,泥土。埏埴指和泥製作陶器。8.壞 毀壞。

【語 譯】世間事物都在變異滅壞的過程中遷流不已,這正是興衰輪迴的道理;而生命由生到死,無比痛苦,唯有涅槃纔是永恆的樂境。好比製作陶器的人,用稀泥巴製作的器物,終歸會毀壞,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